大家好,我是被醜哭了的象君
近幾年來,隨著咱國力的日漸強盛
中國風在國際上也越來越受到重視
一些大牌紛紛出手
秀出他們對中國風的理解
比如說,Gucci的狗年開門大作
Burberry的福字圍巾
真的不是在夜市小推車那買的嗎
SWATCH的12生肖手錶
花里胡哨的你是要鬧哪樣?
Charlotte Olympia的祥雲高跟鞋
就差腳底踩個風火輪了
還有日本某雜誌的街拍演繹
真的,辣眼睛啊
多種中國元素的繁複堆砌
大紅大紫的色塊混搭
快看,象君的白眼已經翻到了天上
不好意思
這種蜜汁審美和誤解真不是我認知裡的中國風
那設計上所謂的“中國風”到底什麼樣?很遺憾,這個學問太大、範圍太廣,象君才疏學淺,一時間很難出給定論。
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必然是五千年來中華文化沉澱的筋骨。比如說,大唐盛世之美,兩宋極簡之風…..國畫裡的神似而非形似,哲學裡的中庸與道法自然 ……甚至是西北大漠的奔放和熱烈,江南水鄉的墨色和溫婉……
即便涉及甚廣,中國風也絕不是某些國外大牌所詮釋的那樣—— 雕龙画鳳、堆砌傳統元素,而必然要與內在的精神世界相關聯。
上面說的都比較抽象,咱們不妨看一些具象的東西,來品味一番。象君從產品、建築和服飾設計三個方面,整理了“ 中國風”在現代設計中的運用,介紹有限,歡迎大家推薦補充。
—故宮文創 —
這兩年故宮推出的各類文創品,吸粉無數。可以說是將傳統文物再創作,進行得極其地道和徹底的了。外加還賣得了一手好萌,據說收入一年輕鬆過10億。
手帳本
所有本子的色彩、紋理,均來自故宮文物。它傳達出的不僅僅是好看,更多的是文化上的傳承。
國寶再創作
紫禁城建築屋簷上的脊獸、《千里江山圖》中的青綠釉,還有唐寅《事茗圖》中的故事,紛紛變成日常生活中的器物。
賣萌小物
雖然美感度稍微低了一些,但絕對賣得一手好萌。頂戴花翎官帽傘、朝珠耳機、雍正御批折扇……忍俊不禁的同時,還能感受到一個朝代的文化變遷。
—國產設計 —
除了像博物院一樣,對國寶文物再創作,不少設計師和工作室都在如何做好獨具中式美學的產品上,下了一番功夫。比如說象君下面介紹的這些。
巢
「品物流形」設計團隊走訪杭州十餘所村落,從傳統工匠處汲取靈感,設計出一系列產品。“巢”便是其中之一,由宣紙和胡桃木製成,合攏起來像筆記本,打開後可以收納東西。製造工藝來源於油紙傘,結構類似於燈籠。
綺風燈具
來自Leedarson的燈具,將中國傳統元素中的海棠之紅艷、白蓮之亭亭玉立融入設計中,別具一番風味。
“裡-外”玻璃杯
來自KDSZ設計工作室,靈感來自於中式傳統容器,如花瓶和碗。內部優雅的線條結合常用的玻璃材質,創造出一種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新觀感。
竹杯
Rong Design出品,將竹與茶元素融合起來,設計出這款清新自然的竹葉茶杯。每個竹節都是一個杯子,竹節又可以組合成一段惟妙惟肖的竹子。
Bamboo Cel l 竹細胞
同樣是一款以竹為元素的產品,由Fanson Meng設計,曾獲得紅點獎。因為竹子的不唯一性,批量生產中可以造出獨一無二的桌凳。
飄II
來自「品物流形」設計的第二代宣紙椅。結合杭州西興燈籠的傳統手工藝,在紙與竹的共同作用下,大幅度減輕了重量,並具有更高的強度。
—新中式建築—
除了工業設計,建築是最能將“中式”運用到極致的領域。儘管一提到“新中式”,很多人都將它跟白牆黑瓦的徽派聯繫在一起,但近年來建築師對其進行的創新與探尋,也達到了一個新高度。
富春山館
王澍設計的富春山館,從山水畫《富春山居圖》和論著《寫山水訣》中汲取靈感,將遠山、次山、近山的美感表現得淋漓盡致。
蘇州博物館
建築大師貝聿銘的作品,相信很多人都去過。設計採用了山水手法,結合了傳統蘇州建築風格,把博物館置於院落之間,使建築物與周圍環境相協調。
柿子林
知名建築師張永和的設計作品,以當代的建築語言詮釋傳統的中國建築坡頂。拓撲景框的方式,應該是藉鑑了中國古典園林中的空間設計手法。
績溪博物館
由知名建築設計師李興鋼設計,基於對當地環境以及徽派建築的理解,將整個建築與周邊山水相融合,營造出舒適宜人的室內外空間環境。
—新中式空間—
室內空間 室內設計各有各的愛好,象君這邊就不再贅述,放一波新中式的圖片給大家鑑賞。
—漢服 —
隔壁日韓的民眾,在節日時穿著民族服飾沒有違和感,不會被指指點點、視為另類。為什麼我們穿漢服就不行呢?
明華堂鐘毅 央視紀錄片《了不起的匠人》裡介紹過鐘毅,一個來自香港的80後。他決心續起三百年前斷裂的漢族傳統服飾,系統研究考證古漢服紋樣,設計、創立品牌,想讓漢服在現代社會裡再次鮮活起來。
—新中式服飾 —
如何將中式元素與現代服飾相融合,創作出獨具特色的新風格?象君覺得,下面這是服裝設計師就做到了。
勞倫斯·許
原名徐建樹,他的設計風格霸氣、張揚,作為第一位連續進入巴黎高定時裝周官方日程的國產設計師,自小對中國傳統文化興趣濃厚,並熱衷於在服裝設計裡將中西文化融合。
夏姿·陳
一直堅持融入不同的中國文化元素與意涵,並使之成為了品牌特色,溫婉動人,備受明星青睞。
“中國風”到底是什麼?看似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它,會不會形成一條明確的審美準則,穩定在世人的腦海裡?
相信經過一代代設計師的探尋和努力,“中式美學”或“中式設計風格”,一定會從“北歐”、“日式”中脫穎而出,再寫輝煌。
覺得呢?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