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鞍鋼,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該校著名的文科資深教授。
此人在學術、智庫界素享盛名,2015年一場電視訪談和2017年一場演說,知名度上升到社會大眾。
在那場電視訪談中,他提出「中國綜合國力已超越美國」。
後來在公開演說中論述這項主張:「中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已超越美國,居世界第一」。
他的說法在當時引來多方圍剿。
2018年中美貿易戰爆發,在川普的強勢之下中國左支右絀,近日有人把他拖出來抨擊,引發新一輪的輪鞭。
2018年8月2日,多位清華校友聯名致信校長,要求解除胡鞍鋼國情研究所所長和教授職務。
他們認為,胡鞍鋼拋常識於不顧,視學術為無物,有辱斯文;
尤其是他提出的中國綜合國力已超出美國的所謂研究報告,上誤國家決策,下惑黎民百姓,遠引無數他國戒心,近發鄰居恐懼,堪稱誤國誤民。
據網路說法,連署這封公開信的清華校友還在增加中。
以下為公開信:
《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於8月2日在個人微博上連發多篇貼文為胡鞍鋼緩頰,晚間九點二十分追加一篇:
以下影片:清華教授胡鞍鋼:中國目前有哪些地方超過了美國?
有興趣的自己上youtube翻一翻吧:傳送門
以下影片:清華胡鞍鋼堅持「中國全面超過美國」:我們畢竟是專家 有資料庫做論證(無字幕)
以下內容:新浪新聞
2015年,胡鞍鋼做客新浪財經《改革問道》時指出,根據2009年、2010年的數據推算,按不變價格的國際美元,中國經濟總量已經超過美國。2014年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年份,它意味著2015年已經開始了一個中國世紀。
胡鞍鋼還表示,實際上南方國家的GDP已經超過北方國家。到2030年,估計南方國家占世界總量的2/3,北方國家從現在不到一半下降至1/3。現在已經迎來了南方國家的世紀。
2017年底,胡鞍鋼再次接受《中國新聞周刊》專訪,親上前線面對外界對上述觀點的質疑。他表示,中國整體實力居世界第一,這是做過研究,並發表在《清華大學學報》,之後才對外公布。
胡鞍鋼解釋說,但要說明的是,這裡講的是整體實力,而非平均水平。中國的整體實力超過了美國,但勞動生產力還沒有達到。
胡鞍鋼進一步說,從這十幾年的實際情況看,對中國很多預測不是誇大了,而是保守了。「我們一直強調原創,而原創常常違反一般人的認識。這也驗證了有時候真理就是掌握在少數人手裏。」
胡鞍鋼更反駁了西方學術界提出的「中國崩潰論」,他稱類似論調反映了西方意識形態的偏見,也反映了許多西方認識與理論的局限性;西方預言的破產,不僅是西方國家政治偏見的必然結果,也反映了西方主流學者對中國國情缺乏深入了解,對中國制度缺少基本耐心,對中國文化缺少基本包容。
以下影片:胡鞍鋼演說:中國的高科技產業已經完成了對美國的趕超(無字幕)
以下為清華校友李志斌發表於2018年7月30日的文章,基本上是吐槽。
《淺談胡鞍鋼的全面超越論》
作者:李志斌(清華80級校友)
胡鞍鋼院長提出的中國全面超越美國的研究成果(中國在經濟實力(2013年)、科技實力(2015年)、綜合國力(2012年)上已經完成對美國的超越。到2016年,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分別相當於美國的1.15倍、1.31倍和1.36倍,居世界第一),掀起社會和輿論的大波,因為這些結論與我們的感覺相差太遠。
我不是這個行業的,和胡鞍鋼也沒什麼關係(胡沒在清華讀過書所以和胡院長不是校友),只是好奇這個結果是怎麽樣算出來的。
找了一下有關文章,查到這篇,發表在清華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5 年第 1 期,標題是「對中美綜合國力的評估 ( 1990—2013 年)」。
讀完,感觸頗深。和胡院長隨便聊兩句。
【1】 文章選取了中美在 8 個方面的資源類型進行計算,每個資源類型選取了 1-3 項指標,總共 17 個指標,比如:
– 軍事資源,選取的是軍事人員在全球的占比,和軍事支出全球占比。
– 知識資源,選取的是互聯網用戶、本國居民專利申請數、和 R&D 支出
– 國際資源,選取的是出口商品金額、進口商品金額
– 自然能源,選取的是商業能源使用量、農業種植面積、水資源
如果是普通博客,胡院長選什麼做指標沒人有興趣,但作為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用納稅人的錢做的研究,而且可能對國家宏觀管理有影響,胡院長是否可以再詳細說明一下這 17 個指標的選取標準?
比如知識資源,為什麼最反映一個國家科技實力的指標如諾貝爾獲獎人數占比不納入指標,卻把互聯網用戶這種以玩網路遊戲為主的數字納入指標?
中國麻雀多,胡院長會考慮選取麻雀數量作為自然資源的計算指標嗎?這東西外國少。
【2】 和指標相關的另外一個重要概念是「權重」,就是這個指標在計算模型中所占總數的比例。粗看 8 個資源類型的權重都是 0.1 – 0.2 之間,其實看 17 個指標的權重,就看出作者這樣分類的「苦心」了。
GDP 和總人力資本都是占 1.0,而知識資源的 R&D 支出僅占 0.25,農業種植面積和水資源都是只有0.33 等. 建議胡院長修改一下,自然資源只要一個指標就是麻雀,這樣應該可以算出中國的自然資源是全球總和,區區美國的自然資源差我們千百倍。
【3】胡院長的計算模型,就是 17 個指標占比乘以一個權重,然後求和,寫出來公式 NSR = ∑( ai × Ri) 看上去花裏胡哨的,其實就是一個小學程度的公式。
作為中國第一的大學、國家級研究院的課題,計算模型竟然是小學方程式,真是治國如炒菜。胡院長的計算模型能不能稍微嚴謹一點像個樣子?要不別人還以為清華大學的教授、文科院士都是小學程度。
【3】 在這個簡單的計算模型中,胡院長好像有意忽略了一個關鍵因素,指標的計算質量,也就是說,胡院長的計算模型中,假設的是一個美國士兵的戰鬥力和一個伊拉克或者尼泊爾士兵的戰鬥力都是 1:1。胡院長,是您糊塗還是我木訥?
【4】 實際上,胡院長非常清楚這個計算模型中沒有計算質量的嚴重缺陷,「需要說明的是,這兩個指標無法反映軍事資源的質量…」。
既然胡院長明明知道 1 和 1 是不一樣的,這是這個計算模型的致命缺陷,為什麼仍然要這樣計算?是有意的嗎?
【5】 胡院長的計算模型中,還有一個需要請教的問題,各項指標是否可以直接相加?文章說採用的是無量綱的比重法,計算各國主要資源占世界總數比重,不同指標的占比直接相加,相當於把一個國家的麻雀占比數和諾貝爾獎占比數直接相加,您不覺得這樣不科學甚至有點無聊嗎?請胡院長指教。
【6】作為工科出身,胡院長應該非常清楚這個計算模型中關於指標選取、指標歸類與權重設置、尤其是未納入質量等的致命缺陷,一再強調其「課題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分析國家各類資源的變化趨勢,在計算中卻不考慮指標隨著時間因素所發生的變化。
比如水資源,1990 年和 2013 的水資源,中國、美國的數字都沒有變化。我相信美國的水資源可能是沒有太大變化,但胡院長敢說中國 2013 年的河水湖水和 1990 年的河水湖水比較沒有發生巨大變化?胡院長計算過現在還有多少河水湖水是還可以喝的嗎?
【7】 我們還沒有討論各項統計數據的準確性,比如天津、東北的 GDP 突然擠掉大量水分,這個胡院長應該比我們有更多數據。
【8】 一個國家的國力,不應該是這樣計算出來的。
我們不敢妄猜胡院長是否心裡先有個數,然後再選擇指標再建模計算,但一個計算模型起碼要經過多重測算吧?比如套用「軍事資源=軍事人員+軍事支出」這麽「簡潔」的計算模型對印度、朝鮮和伊拉克軍事力量進行測算,應該很容易看到其計算模型的荒謬。
比如印度軍人 127 萬,俄羅斯113 萬,印度軍事投入是 535 億美元、俄羅斯是 491 億美元,按照胡院長的模型計算,印度軍事實力是俄羅斯的 1.1 倍。以色列軍人 18 萬,軍事投入 140 億,印度軍力是以色列的 4.07 倍!胡院長你們做過這種簡單測算嗎?胡院長您是拿著納稅人的錢在說笑嗎?
在胡院長歷年的其他「研究成果」中也可以見到類似的方法學和計算模型,區別只是所選取的指標有點不同、指標的權重有所調整,計算模型簡單到令人咂舌。
這方面我們外行,不敢妄猜胡院長是不是都是為了某個預設結果所做的「研究」模式。
作為中科院博士、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文科院士,外加幾個清華博士教授,花著納稅人的錢做的國情研究報告,發表在清華大學學報這種世界級高水平雜誌上,是不是應該更專業一點、更「清華」一點?否則,真的讓我們這些清華校友很難堪。
謝謝。
至於把胡鞍鋼重新拖出來抨擊的,主要是以下這篇已遭刪除原文的文章:
《三個「厲害了」的專家將中美關係帶進了溝裡》
到底是專家還是學術界的南郭先生?中美貿易戰是一面照妖鏡。
中國智庫的官辦化,使專家們連“學而優則仕”的本領差不多都丟完了,智者千慮的乃是巧立明目的立項,真金白銀的經費才能源源不斷地湧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志,自然敵不過舍下尊身為主旋律打快板。
這些年來,製造“厲害了,我的國”的忽悠大師之所以層出不窮,就是因著這樣的環境誘因。
上有所好,下必行之。
今天中國許多專家,之所以被冠以磚家、鑽家、莊家…笑料百出,實在是自個落下口食也落下了令人不恥的笑柄。
但這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專家們諂媚的學術風骨,官宦化的學術風格,好大喜功的學術浮誇以及自信而低級的國際判斷,壞了中國一鍋湯。
首席“厲害了”的專家非胡鞍鋼莫屬,作為清華大學中國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稱得上是“厲害了,我的國”的始作俑者,胡院長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中國已進入全面赶超、主體超越美國的時期;
具體表現為:中國在經濟實力(2013年)、科技實力(2015年)、綜合國力(2012年)已經完成對美國的超越。到2016年,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分別相當於美國的1.15倍、1.31倍和1.36倍,居世界第一。
這麼喜大普奔的事,網言網語似乎並不買賬,不是胡鞍鋼說得不好,“老子天下第一”從來就是中國人夢寐以求的差不多快想瘋了的美夢,但炒作終歸要有料,胡鞍鋼始終拿不出大數據來佐證他令人振奮但不令人信服的論調。
反之,中美貿易戰前哨戰剛一接火,美國一塊薄薄的芯片,差點就要了中國科企頭把交椅——中興高科的小命。
謙虛得體地講,中國在東亞都算不上一個十分成功的國家,且以中國改革開放“跨越式發展”這30年來看,中國經濟的成績單也不是最好的。
中國在1978年-2008年的黃金30年(泡沫較少),經濟規模擴大了近50倍;而日本在1946年-1976年經濟全盛上升期,經濟規模卻擴大了55倍;有亞洲“四小虎”之稱的韓國,更是在1962年-1989年(27年)間,經濟規模擴張了驚人的107倍,並從落後的發展中國家一躍成為世界發達國傢俱樂部金牌成員。
排排坐,吃果果。
第二位“厲害了”的專家當數金燦榮了,作為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對外戰略研究中心主任和美國問題資深研究專家,金燦榮應當非常懂美國,懂美國政治,但說起我的國,金燦榮依然是“厲害了”的民間愛國主義者們喜形於色的義和情懷。
他認為,中國製造業比美國和日本的總和還大,中國成為超級大國指日可待,我的國還不夠厲害嗎?
事實上,國內全面掌握權威大數據的莫過於工信部,工信部部長苗圩對全球製造業的格局看得十分透徹,他認為:美國是全球唯一主導型的科技創新中心,經濟附加值最高,美國領導全球的巔峰時期還遠沒有過去;而歐盟、日本等發達國家仍然領銜並壟斷了世界高端製造領域的發展,屬第二梯隊;中國和一些主要新興國家,徘徊在中低端製造領域,說白了,中國巨大的國際貿易順差,其實是靠低廉勞動力在來料加工中“推成豆腐賣成錢”的。
坦率地講,在現有中國體制下,這還不是最糟糕的情況,從公開的官方數據看,2011年迄今,中國製造業這七八年來的利潤空間一直維持在可憐巴巴的2.9%-3.3%之間,而同期中上游壟斷國企的利潤是多少呢?說出來嚇死你,達到了驚人的32.9%—120%,差別之大令人咋舌。
顯然,作為產業鏈末端的製造業,被中上游產業群以強權掠奪的方式,將利潤截流走了一大半。
如今,中國製造業的基礎成本,除產業工人工資外,從稅收、土地到中上游能源價格,都比美國高出35%-60%,以致曹德旺在美國生產一片車載玻璃,比大陸還便宜15 %左右,中國製造業的寒冬過早來臨,產業轉移已不可逆轉。
金燦榮卻在與朗咸平辯論時信心滿滿,且是睜眼說瞎話,他稱中國製造業大有作為的時代,才剛剛開始… …
關於中美貿易戰,金燦榮一開始就以智庫的方式將國家戰略帶偏,他先是牛逼哄哄地吹噓,他已用中國式的關係搞定了特朗普的女兒伊萬卡,似乎美國總統已玩於他掌股之上,中國可不戰而屈人之兵。正當他游弋於銀河夢幻之際,特朗普卻先發制人了,中國倉促應戰,處處被動,幾乎只有招架之功,無還手之力。
這之後,金燦榮再發“智多星”,他稱自己對中美貿易戰作過推演,中國一定會贏,其中金燦榮列出了巨嬰致勝三大法寶:
一是停止向美出口稀土,餓死美國高科企業;
二是出售中國持有的2 萬億美國國債,擾亂美國金融市場;
三是對在華美企進行敲山震虎,甚至不惜動用國家強制手段,將其在華市場關閉。
金燦榮先生,這是強國之策嗎?如此損人不利已的歪門邪道,只會將中國拖入滑地,將火盆烤在國民頭上,哪裡還有半點智庫學者高屋建瓴的品格呢?
嗚呼哀哉,只持立場,不重事實,金燦榮成為國家戰略智囊的理由又在哪裡呢?
第三位“厲害了”的專家當花落國家商務部研究員梅新育先生,且是實至名歸。
當特朗普上任之初,對華啟動301條款時,作為商務部頂級智囊,梅育新非但不予重視,提請商務部儘早作好應對措施,而是隔岸嗤笑,稱中國工業界,中國出口商早就對美國301條款見慣不驚了,山姆大叔動用301大棒“敲打”中國29年,結果是把中國敲打成了第一製造業大國、第一出口大國、第一外匯儲備大國、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所有工業門類的國家,特朗普再次出手無非是把中國打成全方位、成色十足的世界第一經濟大國罷了。
更令人驚厥的是,梅新育竟然對貿易戰充滿期待,慫恿國家與特朗普打一場史詩級的貿易戰……結果,正如科技日報總編劉亞東所言,你的國並沒有那麼厲害,他時時受制於人,許多時候也會被別人卡脖子。
中美貿易戰,從謀略講,是美國智庫與中國智庫的對局;從高處講,是國家資本主義與市場資本主義的體制論劍,但終局時才發現,原來是黔之驢與虎大駭之間的挑戰。
假大空的東西,往輕處說是誤國誤民,往重處講,它致命的殺傷力,有時甚至超過戰爭帶來的災難。
今以中美貿易戰觀之,猶信,嗚呼!
[irp posts=”27712″ name=”《科技日報》總編:中國只是在別人的地基上蓋房子,除了核心技術,還缺什麼?(附環時總編的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