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影像新勢力(微信id:NT_image)
作者:pure白box
2016年,曾經被一部製作優良的城市宣傳片The best of nanjing給刷爆了,幾位主創者使用延時攝影航拍的方式,把南京城的歷史與現代,呈現給了廣大觀眾,收穫到了上億的點擊量。
前一陣子(2018年4月),又一部延時攝影大片The best of beijing再次將我的朋友圈刷爆。
今天我就請到了這部片子的作者,前大疆傳媒的導演李子韜(微博ID:iDavidLee),來給我們分享一下他與這部作品的故事,不過進入訪談之前,我們可以先欣賞一下李導這次的作品——The best of beijing。
▼《THE BEST OF BEIJING 最好的北京》
▼《THE BEST OF NANKING 最好的南京》
Pure白box(筆者):李導你好,很榮幸這次能夠有機會採訪到你,這次的作品也非常的精彩。不過為了讓大家能夠更好的了解你,能否先簡單的做一個自我介紹呢?
李子韜:我畢業於導演專業,在大學的時候特別喜歡攝影。然後我非常喜歡自己的城市,南京。所以在大學的時候就和幾個小伙伴們一起拍攝南京,最後做了一部片子,也就是大家看到的The best of nanjing。
後來就一直保持著這份愛好,做著跟導演相關類型的工作,後來靠著南京這部視頻入職了大疆傳媒。
在大疆傳媒的這兩年裡接觸電影,接觸過廣告,接觸過宣傳片,接觸過紀錄片,把整個影視行業所有類型的片子摸了個遍,現在已經回到南京從事節目方面的導演工作,同時也是正版素材庫網站8KRAW的簽約攝影師之一。
Pure白box:在這兩部作品中,有大量運用到延時攝影這種表現形式,那麼我想問下李導,你最早是如何接觸到延時攝影的?
李子韜:延時攝影這個東西其實說實話比較早。因為其實在零五年的時候就是那個時候我還在上初中的時候延時攝影的東西就已經很火。
但是那個時候呢就是。剛出來的時候大家覺得特別新鮮,那時候其實我從小學開始的時候就喜歡拿著卡片機在班上拍各種各樣的視頻,然後回去拿會聲會影回去剪輯,就特別喜歡這種東西。
到了大學之後,因為我的專業需要買單反拍作業啊什麼的,既然有了單反就去拍一拍,就學著拍延時攝影。
一開始延時攝影拍的並不好,就是因為經常爬樓,遇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們,比如我的好朋友叢林,他也很願意去教我,我一開始從完全什麼都不會,聽他給我一點一點的教。我們慢慢就是互相的連滾帶爬的那種,把延時攝影摸熟了,也藉此認識到更多人,大家都抱著一份喜愛延時攝影的心。
當時小詩說想去拍部南京的作品,大家各司其職。他們呢可能在導演這方面,肯定就是跟我相比的話,我就是會更有想法一點。
所以那個時候呢,我就說延時的東西已經做爛了,大家做了太多這種素材展示片了。正好那個時候也是因為之前工作的關係接觸到的航拍,我覺得說要不就把航拍和延時結合在一起,做一個全新類型的影片,然後看會不會有更好的一個效果。
其實那個時候我們其實是做了一個嘗試的。我跟我同事去新加坡出差了十三天。我們用業餘的時間拍攝延時和航拍,回來之後我們做了一部01:40的一個作品,結果反響特別棒。
其實那個片子才是《the best of nanjing》之前的一個序章吧,就是相當於我們做了一次測試。覺得大家非常喜歡這種拍攝模式的,所以才更加堅定了我們要拍南京這部作品。
所以總結來說,我個人呢,就是我很喜歡延時攝影,但是我又覺得在那個時候的市場上延時攝影表現的方式太過於單調,可能那個時候已經有了軌道已經有了大範圍,但大多數拍出來的還是素材展示,所以我就想說。能不能把一個片子同頭到尾,有一個貫穿一個線去串起來。哪怕從天上到從天上到地上,再從地上到天上能做一個串接。
所以這個時候我當時在做南京的時候比較上心的一個點也是想把它作為一個特色去做出來的,所以那個時候才會特別下功夫,帶著計劃帶著目標性的去拍攝。
Pure白box:李導太實在了,這一個回答的文字量,都快湊夠我平時一篇文章了。
李子韜:要做啥,要麼不做,要麼就做好嘛!既然答應你採訪了,就好好採訪。
Pure白box:嗯嗯!你當年南京的作品,深受廣大延時和航拍愛好者喜愛,並且還是各種城市宣傳片競相模仿的對象。正好趁此機會,李導能否給大家談談當時這部片子的創作思路呢?
李子韜:南京這部片子的創作思路呢,坦白講當時我們五個人想說拍南京的一個片子的時候大家根本不知道怎麼拍。
但是呢我們五個人,因為都是愛好愛好延時攝影,所以那個時候,其實大家都各自積累一些素材,有重複的也有不重複的。我是做導演的嘛,當時我們就規劃了一個路線,從成片的視覺引導上面去規劃了一條路線,因為做導演的都有一個能力就是說他可以在腦海當中去把這個片子給剪出來。
然後我就看了他們所有人現有的一些素材,我就覺得有些點,是可以聯繫來的,有些點聯不上。然後我就會規劃出,比如說我們有ABCDEF這麼多個點對吧。然後可能ABC到D的時候D沒有,有F。這個時候呢,我們就我就會想一條線路,用航拍也好用延時也好,去把這個D和E去補充,去補拍掉,然後為了讓這個整個ABCDEF連貫起來。
所以那個時候來講就是一開始剪的時候是很懵逼的。
南京的片子剪了二十七天,北京兩天就剪完了,因為在拍北京的時候思路特別的清晰,哪個鏡頭,後期剪輯怎麼做,前期需要補哪些鏡頭我在拍攝的時候就考慮到了。
所以北京鏡頭剪的特別快,因為我前期就想好了。南京,那個時候呢直到在剪輯完成的前一天我都覺得還少鏡頭,然後臨時去補的。到了第二天才把成片做出來,就到這種程度,所以那個時候做這些想法的東西是很不成熟。
但至少,中間那個快節奏的那部分是連貫的。那個時候在做的時候呢,那部分的鏡頭大多數內容都是去後補的,前期根本就想根本沒有想到怎麼去串聯起來,因為素材量本身就很大,各個地標各種場景都非常多。
其實,南京跟北京這次的片子又很像,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基本上還是一種素材展示,有部分的是使用的這種鏡頭連接的效果,中間部分是完整一串的那種銜接感很強的。
其實我覺得不能通篇全部都是那種,如果通篇全是那種就做成了《this is shanghai》或者《this is dubai》這種類型的片子,我覺得那是別人的作品,不是我們自己的作品。
我想把延時跟航拍做個結合,但是我不想全篇都是。我需要這個片子有國家宣傳片的這種感覺但又不失視為一種作品的感覺,所以在做這種東西的時候。我也考慮到很多,我有效仿一部分內容,但我沒有完全的模仿,我覺得完全模仿那就不是我的東西。
Pure白box:你這次的the bestof beijing在顏色和畫質方面都非常讓人賞心悅目,能否介紹一下你是用什麼器材來拍攝延時的?
李子韜:我用的器材的話,一開始剛到北京的時候,我把所有的佳能機器全部賣了。5D3,7D,然後大三元加50L加魚眼全部賣掉了。因為我覺得對於拍延時攝影來講,一台寬容度很高的機身是必需品。
因為延時攝影它不像拍攝單張照片,可以用蒙版可以用堆棧用多張照片去進行後期加工。延時攝影靠的就是每張照片的寬容度,如果寬容度越高,呈現的細節越多,你的畫面質感會越好,所以我就把所有的佳能器材全部出掉。在錢這方面換門很虧,但是我換了D810,我又覺得非常值。
在那個時候來講,尼康D810這種機器拍出來的素材質感非常非常棒,寬容度在ISO64的情況下可以達到當時全畫幅相機裡最高。
那個時候拍延時的機器我只有一台就是D810,後來覺得拍的特別的累,因為你好不容易今天拍了一個大廣角,畫面效果很好畢業了,但是為了把片子串聯起來,下次可能還要在同一個機位再去拍個特寫拍個中景,這樣就會有反复的重複勞動。
那個時候其實資金比較緊張,因為我覺得大多數錢拿用去買鏡頭了。所以那個時候暫時沒有錢的情況下,我在網上看很多人說黑卡五這個卡片機非常不錯,寬容度很不錯,我覺得用來當一個備機或者說副機拍攝是非常不錯的。
北京那個片子裡面用了很多黑卡五拍攝的畫面。在尼康D850發布之前,我還問我姐姐借了一個佳能的650D,配18135鏡頭,專門用它去拍特寫畫面。因為183135在長焦端差不多等效有210mm,但是這台機身的寬容度不高,所以我只會用他拍一些特別特寫的景,比如說鳥巢啊,釘子塔或者是某個街道啊。後來D850發布了之後就果斷買了D850,那個時候最多的時候有四台機子,D850,D810,佳能650D加上一個索尼黑卡五四個機器。基本上只要天氣好,四個機器拍攝四種景別就能全部畢業。
《the best of beijing》絕大部分畫面還是使用尼康D810,D850拍攝的。因為高像素的原因,兩個相機一個是準8K,一個是超過8K的一個分辨率。
在後期製作的時候,對於一些鏡頭的推拉縮放啊,無限放大啊,起到非常至關重要的作用。(小編註:the best of beijing其實是一條4K的成片,各位可以在新片場搜索到4K分辨率的正式版觀看)而且夜景的寬容度是可以說是非常的細膩。
我很喜歡尼康的鏡頭,像我用的35mm、50mm、85mm、14-24mm、70-200mm,後來買了24-70mm。尼康的鏡頭銳度特別高,顏色也會特別的豐富,所以我特別喜歡。
尼康D850在拍攝延時方面相比於D810有非常多的進步。一個是它對於日轉夜/夜轉日的延時拍攝做了改進,開啟曝光平滑功能後過渡會更加平滑。
再者就是,它就是在拍延時的時候可以用靜音快門了,完全不消耗快門的去拍攝延時。延時攝影本身是很傷很傷快門數的,但是因為有了D850用靜音快門開始以後就不會再傷快門了。像我吧,D810已經用了二十多萬次快門了,雖然沒有壞,但是就是感覺那個快門咔嚓咔嚓的響,還是挺心疼的。
Pure白box:除了極致的畫面表現以外,其實這次北京的作品在很多方面也非常讓人印象深刻,包括很多段大範圍延時,比如背景音的運用。那麼能給我們講講其他的一些延時攝影附件麼?
李子韜:輔助器材講的話,我當時,在前期拍攝的時候就想加入一些環境聲。因為我覺得延時攝影本身就是給會給人有一種距離感,就像航拍一樣高高在上的這種感覺。就想說錄一些真實的一些聲音,讓這個片子會更有溫度,更接近於生活,更讓人有共鳴。
所以我就專門花三千塊錢買了一個TASCAM的DR100M2。就是這個錄音機呢,其實一些小劇組拍電視劇什麼的,基本上也就用這種東西。然後就每在一個地方拍攝的時候我都會去給它錄一個環境聲,為了我後期去使用這些環境聲,在視頻裡很好的依靠聲音效果把氛圍烘托出來。
然後軌道的話,其實當時也是因為資金有限,就買了一個特別冷門,特別小眾,性價比較高的一套軌道就是westage。這個品牌用的人蠻少的,因為大多數人都用什麼順通啊,西普等幾系列的產品。
但是我覺得,這個3000塊錢的軌道對於我來說已經夠用了,雖然拍出來不是很穩,但後期加個穩定都能用,也就沒有換個更好用的。因為在北京那時候我也有車,1.2米的是放車裡也很方便。
然後還用到了電動旋轉平台。電動旋轉雲台用的是西普的小精靈,一開始買了一個,只能做水平轉動,後來再買了兩個,加轉接環就可以作三軸運動了。像中關村那組鏡頭我就是用這個小精靈去拍攝的。其他設備基本上就是常規的三腳架了。
Pure白box:好的,最後一個問題,李導未來還有有新片的拍攝計劃麼?能給大家透露透露麼?
李子韜:暫時沒有。因為說實話,其實當時做北京的時候也沒有想到說要做個作品,只說積攢到一定程度了以後然後才做。所以下個計劃表,也許積攢了一段時間會有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