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沙利熊(微信id:shalixiong123)
近代軍服從何說起,就從湘淮軍洋槍隊的登場開篇。
▼第一代軍服,如圖,濃郁的湖南特色。身上穿傳統號衣,大包巾纏頭。湖南兵自曾國藩起家,歷經晚清,民國,一直以來都是這身打扮行頭。
記得小時候看電影《湘西剿匪記》,劇中湖南匪首在圍攻縣城時,也是這套打扮。
這部片子在小熊童年留下了深刻印象,人物台詞都很經典,記得老匪首有句台詞,“拿下縣城,晚上就要分堂客了”。
什麼叫堂客,為什麼要晚上才分?困擾維尼當時幼小的心靈,那時似是學校包場,去問帶隊女老濕,結果女老濕不但不告訴維尼,還批評,打壓天才旺盛的求知欲,好在日後維尼自學成才,明白了其中道理。
言歸正傳,湘淮軍系,地方團練武裝崛起其實並非朝廷本意。站在朝廷立場,地方獨立籌餉,自主募兵不是什麼好事。但時勢逼人,光靠舊式八旗,綠營,根本無法應對國內長毛,海外洋人的交相進逼。一方面要藉重,另一面要防備,這種兩難微妙的心態一直持續到甲午之戰。
甲午之戰的結果,對朝廷其實是利好消息。最大的藩鎮李鴻章勢力被重創,而且身敗名裂。朝廷的機會來了,戰後順利接收李鴻章經營許久的直隸地盤,開始編練直屬朝廷的新軍,也就是武衛軍,
▼如圖。武衛軍五大主力,中軍以旗人為主,其餘四軍分前後左右,拱衛中軍。看制服,又變了。這次的重點是帽子,朝廷是洋法練兵,帽子是歐式平頂草帽,看過《黃飛鴻》系列,就明白這是當時最潮的款式,戴出來絕對拉風。
可人算不如天算,沒幾年碰上庚子年鬧義和團。
▼如圖,義和團期間大清各色武裝製服。
右邊是4個拿著刀槍棍棒的義和團大師兄,中間是戴傳統滿洲花翎帽的八旗兵軍樂領隊,最左邊兩個則是纏頭巾的舊式湘淮軍巡防營士兵,畫面後方腰纏子彈袋的就是新編練的武衛軍。
戰爭結果,唐山大兄被聯軍揍了個生活不能自理。
但對地方督撫來說卻又是利多,東南互保壯大了實力,尤其是袁世凱,他的武衛右軍在山東駐防,沒捲進戰爭,幸運的維持了完整建制。而其餘武衛四軍駐防京畿都遭重創。
故而戰後朝廷新建陸軍時代,只能暫時放棄以旗兵中軍為軸心,而以袁氏的右軍為主體。
此時袁部北洋新軍。既是吃皇糧的中央軍,但卻又不是朝廷嫡系。身份位置,狀態拿捏像極了日後的孫立人。北洋新軍制服,又是一番氣象。
從軍官到軍佐(從將軍鎮統到下士班長),一體三式,有禮服,常服,野戰服。
簡單分別,軍禮服領口,袖口都鑲配有團蟒(也就是斷爪龍)滾邊,戴的則是傳統花翎帽,軍常服是配領肩章,戴歐式大檐帽,野戰服則是除了帽徽,什麼標誌都沒有,防恐被狙擊,識別靠的是臨時佩戴各款袖章。至於普通士兵,沒有禮服,只有常服和野戰服。
▼圖1,穿軍禮服的袁,好帥好有氣質
▼圖2,穿軍常服的吳祿貞,袁的重要對手
▼圖3,穿野戰服的孫傳芳,北洋名將
等到太后歸西,少壯親貴話事,袁世凱被開革。軍權再度集中到皇族手中,軍事方針又變了。
這次是要以禁衛軍為主再練新軍。旗人禁衛軍與原先北洋陸軍有何不同。軍帽就能分別出來。早前北洋新軍,是大檐帽,而新編禁衛軍則是德式頭盔,至於領肩章不用團蟒標識,改採六芒星為標誌。
這是很天外飛仙的一種設置。
之前的團蟒,日後五色星,十八星,紅星,三角星,梅花等等都有來歷說法。唯獨我大清的六芒星,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以色列軍隊不知有沒有),軍服設計者蔭昌老濕,留德係出身,山寨了一整套威廉德式軍服回來可以理解,可領章上的六芒星設計,不知道是何來歷。
▼禁衛軍將領,田獻章身穿禁軍大禮服
▼大清和威廉的第二帝國都不在了,可還有國家一直傳承這套軍服,那就是北歐瑞典的王室衛隊,如果大清還在,今日午門口應該就是這身行頭了,清粉們可以藉圖YY一下
回到辛亥年,武昌城頭槍聲一響,紫禁城裡溥儀和他的小伙伴們都給驚呆了。
南方革命軍的軍服可就多了。有穿剛買來日式軍服的,鮮明的豎式軍肩章,有反正的前政府軍,把舊肩章帽徽摘掉就上陣了,還有穿各式家常便裝的,不一而足。
但不管是那一部分,那個山頭,都扎白色袖帶,點解,一是為了戰場識別,二是為了博個好意頭。因為流傳的燒餅歌裡,有這麼一句“手持鋼刀九十九,殺盡胡兒方罷手”。點解,100-1=99,”百”字去頭就是”白”字,所以民軍尚白,討個口彩。
▼武昌革命軍們,屌絲和男神的根本區別在哪裡,關鍵是把風帽套上,不要咧嘴傻笑,而是展現出凌厲的眼神。普京上輩子一定是個湖北人。
▼祭奠中山陵的砲哥們,看他們的軍服,五花八門,真心傷不起
塵埃落定,袁大總統上場,重新規範制服,軍服還是北洋軍老行頭,只是帽徽變了,四腳蛇謝幕,十八星上場,呼應陸軍軍旗。
從1912持續到1915,直到平定南方炮黨叛亂之後,帽徽又變了,十八星換五色星,袁氏因為軍事勝利,有了執政底氣,想要變聯省自治為中央集權,野心暴露了。之後就是帝制開鑼。
▼18星帽徽聯省共和時期
▼帝制的雞毛撣子時期
可惜帝制又不成,誰在幕後攪局,大夥都知道,反袁各派背後有個共同的老闆日本人,出錢出搶幫各派系倒袁,受日本幫助最大的是誰,梁啟超,蔡鍔師徒的護國軍系統,包括他們從北方出奔,流亡日本,轉到海路回到西南,起兵等等,所有環節都是日軍在幕後運作協調。
滇軍是日式裝備的受援方,所以也是首批換裝日式軍服的部隊。
還為國民爭人格,有蝦米人格?要說人格,黎元洪不贊成,寧願被軟禁瀛台也不勸進,這叫人格,炮哥一直反對,開條件換外援,也算有腔調。
而梁蔡師徒,開始積極擁護,聯署勸進,等到發現各自首相夢,陸軍部長夢暫時不能達成,懊惱了,翻臉背叛,這就等於之前是發假誓,人品誠信都沒了,還人格,呸
▼民國首支全日式軍服的部隊,配日式豎肩章的滇軍
袁世凱之後,藩鎮並起,但不管那股勢力,背後其實或多或少都有日本背景,因此日式軍服成為主流,只是根據地域不同,各部之間稍有顏色款式上的些微差異而已。
▼組圖,圖中那些五四青年學生,很囂張,拖拉機馬隊到哪裡去了,段祺瑞手太軟,也不是個幹大事的料。
你方唱罷我登場,一直到的國民革命軍出現,才有了新氣象。
北伐軍制服很簡單,中山裝紮起武裝帶,配上大檐帽就齊活了。
北伐成功,桃園三結義。
▼很有特色,中間常凱申,正牌北伐軍制服,右邊老西,山寨版,把原先舊北洋日式軍服的領肩章摘掉,帽徽一換就成了。左邊馬二,俄式八角帽,西北大棉襖。
▼之後軍隊整編,正規化就要細分軍階了,領章回來了,為什麼是棱式三角星,為了呼應炮哥遺教三民主義
▼可還沒整編,又打上了,多番較量,中原大戰之後,又分幾個路數,戰敗但還存有地盤實力的,依舊延續北伐時代的舊軍服,大檐帽,
▼打贏的中央軍和大戰時站在南京一邊的各地方部隊,則換了新軍服,特色就是平頂軍帽,德國顧問帶來的款式(如果追溯源頭,來自德國國防軍,以軍帽來說,其實還要早,應該本出一戰時奧匈帝國山地師,但和衝鋒隊無關,衝鋒隊制服其實是一戰時東非德軍制服,納粹初期在野沒錢,只能玩廢品回收,軍帽區別明顯,奧匈款是軟頂,雙扣解開,帽簾放下可以防風防寒,衝鋒隊款則是硬頂,帽簾放下是防沙防曬的)。
之後為了區分嫡庶,中央軍首又換成草黃色制服,庶出部隊則是藍灰色軍裝。
當時華北日軍評論各支華軍,以軍容論,首推東北軍,其次是晉綏軍,再次是中央軍,最難看是西北軍。
奉軍最富,穿的自然齊整,穿的極像關東軍,皮帽皮靴呢子軍服。
晉綏商震部則是英式卡其布製服,玩軍體操,看上去很洋氣。
中央軍是蔣孝先憲兵第三團,新制服威武雄壯。
西北宋哲元29軍最邋遢,還是臃腫的老式大棉襖,破棉帽。
但論戰力,那就不同了,穿戴最帥的東北軍一觸即潰,晉綏軍也是屬兔子的,中央軍可以一戰,西北軍則是神經刀,靠潮湧式衝鋒和大刀片也可抵擋一戰,但長久不行。
中央軍重火力不行,西北軍則是除了火力,還有軍官因素,馬二手下將領出身多是馬弁一流,沒有軍事指揮素養,最出名的段子,西北軍最怕空襲,結果術士出了妙計,平津地區多用風箏防空,說是既可迷了日軍飛行員的雙眼,又可靠風箏線纏繞日機引擎,西北軍將領不知和海帶反潛將軍是不是一所軍校的畢業的。
要說華北諸軍,日軍最怕的是誰,就是殿帥的隊伍,雖穿什麼的都有,但戰力意志為華軍之冠,走則形如游龍,戰則必至最後一息。
這是自然的,殿帥在亳州之戰以一師之力拖住了十萬中央軍,赤峰血戰日軍坂本第六師團15晝夜,河西之戰與甘寧青四馬打得不分上下,抗戰時曲線鬥頑敵,救國顯精忠,戰斗在百萬日軍的心臟地帶,再後則孤軍守湯陰,3千羸卒吸引二野主力N個縱隊,殿帥不是近代第一名將,還有誰是,大家一起來給殿帥跪一個。▼
繼續說回國軍30年代開始逐步配備德式裝備,德粉果粉最喜聞樂見的頭盔來了,可惜一期換裝都沒有完成,抗戰爆發了。
幾場大會戰下來,常凱申本錢賠光,德式打光了,背靠印緬,只能換成大英的碟式盔了。
自然也有另類,例如滇軍,龍家軍那是一水法式裝備,頭盔一眼就能分辨出來,
▼早期德式中央軍
▼法式滇軍
▼後期英式中央軍
▼汪主席的士官生們
華北治安軍副司令,不得不提,此人連續多次改變中國命運。
王永泉,工兵科出身,首次歷史轉折點,他身為湖北新軍工程營管帶(營長),出差去永平觀操,結果武昌工程營兵變,龍旗落地。
歷史有時還會進同一條河流,民國後他是皖系幹將,一直做到福建鎮守使,也就是閩王,時而支持炮黨,時而支持炯明,也就是說有他在,廣東維持分裂均勢,結果還是出差,去河南老家招兵,福州工兵教導團兵變,直系奪權之後往江浙發展,廣東出結果了,炯明被吞併,炮黨掌握全粵,接下去就是北伐。
▼抗戰時他又出山投日本,日本人都怕了他背負的宿命,沒敢重用,趕緊禮送回家養老了事
抗戰結束,又開始換穿美式軍裝,結果一敗塗地,事後反省,得出驚天秘密,美式軍服不好,衣裳花花開,混充想得開。
太花哨了,軍容風紀因此敗壞,而且不適合中國人身材體型,軍官大蓋帽,士兵船型帽,穿上之後都顯得不倫不類,吊兒郎當。
梅花章也不好,3葉5瓣本寓意三民主義五權憲法,結果又看著像泣血寒梅,不吉利的很,戰斗口號也不好,”江西文天祥,打死不投降”,看看,不是降就是死,還沒打就觸霉頭。
旗幟也不美觀,青天白日被滿地紅包圍,怪不得要退守一隅云云,反正輸紅了眼,越想越傷心,看什麼都來氣。
▼美式軍服的確不適合東方人氣質體型,對比有真相
▼轉進海島,各軍種軍服逐一展開,先說最帥的和最少的,憲兵最花俏,亮銀盔,耍花槍最拿手,歷代憲兵制服,維尼發現一件事,國軍為什麼屢戰屢敗,編制太小,圖中一個憲兵連連兵帶官全員才幾十號人,維尼小區附近一個城管大隊,少說也有上百號人馬。
▼穿著最少的則是陸戰隊蛙人,基本等於沒穿一樣,黎明灘頭男兒漢,國軍就是不上岸。
早年蘇區武裝,軍服來源是馬二轉送的人情。
例如八角帽,源頭來自於蘇俄拉脫維亞來复槍警衛團。
(這支屬於日後契卡內衛編制的外籍傭兵是克林姆林宮起家時壓箱底的本錢,當年喀琅施塔得水兵起義,如果不是托洛斯基調動這支部隊,那老大哥也早就歇菜了。為什麼異族傭兵最可靠,因為除了錢,不會因其他任何因素槍口抬高半寸,同理諸如,哈里發的突厥衛隊,蘇丹的基督教近衛軍,卡上校的黑人傭兵,明朝的東廠番子等等)。
為什麼當初蘇俄援助不是布瓊尼式的蘇軍標配,而是這套內衛制服,因為走的是兩筆帳,蘇軍裝備報賬走的是全俄蘇維埃,也就是日後部長會議那條線,而外援要走第三國際的帳,所以是從內衛的庫房裡出單。
出來混,不管什麼模式,至少帳目那是要分明的。到了蘇區,又分兩款,紅四是原版,大八角,紅一改良,是小八角。
▼圖1,紅一標配,灰軍帽,軍裝,米萊也參加革命了
▼圖2,黑軍帽,外罩雙排扣黑夾克,標準契卡政委套裝,佟掌櫃混得不錯呦
▼圖3,紅四標配,帽子款式大八角算是對了,可顏色又錯了,應該是紅一灰,紅四藍
▼圖4,這才是標準紅四
抗戰時期自然是國軍制服,只是和重慶方面的顏色不同,母公司是黃色,挂靠單位則是藍灰色
▼狙擊手也有,女騎士也有,連衛生隊都是小清新範的,L8,N4美女如雲,猛將如雨,常凱申快出來看上帝了
之後開打,文工團戰鬥力超過國軍整編師
▼圖1,早期款式,帽徽還未定型
▼圖2,後期款式,帽徽定型了
▼開基立業之後,風格向老大哥看起,各式無檐帽,船型帽
後來又和大哥鬧翻,自創簡約版,有檐帽,無檐帽,反正都是綠色DI。
一直到滄海上位,軍銜制服又再度改變,大蓋帽大蓋帽領肩章又回潮了,之後一直延續變革,基本每隔幾年就要變更一回。
看妹子為主,不羅嗦展開了
▼甄環小主不愧是文藝兵出身,適合各個時期的製服
▼歐式軍服和美式軍服一眼就能分出高低優劣,同樣的是常凱申的隊伍,穿歐式軍服是很何等面貌,換裝美式又是蝦米德行,比較一下就有答案,軍服直接關乎士氣,可是半點含糊不得!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