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網易數讀(微信id:datablog163)
作者:沙圓、吳頔
設計師:趙鵬路
隨著各地高考成績的出爐,填報志願也接近尾聲,等待新一批准大學生的,似乎只有最後的錄取結果了。
由於中國特殊的歷史狀況,許多普通家庭在高校擴招後才有機會接觸到高等教育。
1977年恢復高考後,當年中國大學的錄取人數僅為27.3萬人,錄取率為5%。而到了2017年,中國高校的錄取人數已達748.6萬,錄取率高達79.5%。
飛速上升的錄取率,讓很多人感慨大學文憑已經不值錢,“讀書無用”的論調也廣為流傳。
但其實,在這批准大學生中,依然有不少人是家族裡的第一位大學生。對他們來說,邁過了高考的坎,新的挑戰才剛剛開始。
誰是第一代大學生
第一代大學生都是什麼樣呢?他們和非第一代大學生有什麼區別呢?
有學者根據2015年“中國大學生學習與發展追踪研究”的數據,對第一代大學生的基本情況進行了畫像,結果顯示,在2011年到2015年間,高校新生中第一代大學生的佔比始終高於70%,徘徊在71%-74%之間。
第一代大學生主要來自於農村(69.74%),而非第一代大學生中只有16.83%是農村生源。此外,與非第一代大學生相比,第一代大學生中高考复讀的比例更高,通過自主招生等方式進入大學的比例很小,考入211和985院校的比例也更低。
在大學裡,你可能可以輕易的通過衣著辨別出富二代,但可能很難一眼分辨學二代與學一代。
然而不明顯不代表不存在,第一代大學生與學二代的差距,從入校之前就已經存在了,而這個差距在大學期間還會持續存在,並且體現在多個方面。
許多高中老師會用“上大學了就輕鬆了”,來激勵在題山書海裡苦苦掙扎的高中生。雖然和備戰高考相比,讀大學確實輕鬆了不少,但是對很多第一代大學生來說,心理層面受到的衝擊要大得多。
2007年9月3日,華中師範大學在開學首日為350名貧困生家長提供免費住宿。/ 視覺中國
城市學生平日生活習以為常的東西,對農村第一代大學生來說卻可能是新鮮玩意兒。物質生活和眼界的落差很容易讓人產生自卑的心理。
就算在學業上,這樣的差異依然存在。清華大學課題組的分析發現,第一代大學生在參與校園活動時,在進入實驗室、寫論文等活動上表現出的活躍度與學二代相差無幾,但在外語學習、輔修學位和參與競賽之類的活動時,呈現出明顯的弱勢。
還有研究發現,在人際交往方面,學二代在和同學、師長的交往中表現,都好於第一代大學生。
千差萬別的教育資源
究其根本,差異出在“資源”上。做實驗、完成課業,對於每個有志於學業的學生來說都是自然的行為。對於日常學業之外的活動,個人興趣和經濟資源都是必不可少的要素,而這些又與一個人的家庭狀況息息相關。
一般來說,農村第一代大學生的父母平均受教育程度相對較低,很多人甚至不能完整的讀完高中,從事的職業也相對低端,多屬於“職業弱勢群體”,家庭收入自然也很低。
城市第二代大學生的父母平均受教育年限最高,雖然他們當年可能也曾是家裡的第一代大學生。但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他們,收入狀況相對良好,如今可以為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條件。
民間一直流傳著中國人很重視教育的說法,但近年來中國農村地區初中過後的輟學率卻越來越高,“讀書無用論”的說法也流傳甚廣。對那些還在堅守的農村孩子而言,他們並沒有太多人為自己的學業道路進行指點。
《教育學術月刊》2013年的一篇研究對比了農村第一代大學生、城市第一代大學生和城市第二代大學生的升學選擇影響源,發現在三者之間,只有第二代大學生認為朋友、同學或者學長的的意見在自己的升學選擇中起到了顯著作用。而農村第一代大學生上大學的主要推動力是根據自己的意見。
只有上大學的意願是不夠的,還需要足夠的金錢來支撐自己完成學業。因為家庭困窘,許多農村學生不得不放棄繼續讀書的機會,提前進入社會打工,補貼家用。
有學者曾對中國高校的經濟資助滿足比例進行過研究,發現即使在教育資源豐富、資金充足的985大學裡,農村第一代大學生能獲得的資助也只能覆蓋45%的費用,民辦本科院校和高職高專院校提供的資助僅能覆蓋7%的費用。
如果整體來看,農村第一代大學生的資助需求滿足比例僅為36%,城市第二代大學生則無需資助就可以讀完大學。
為了後代,也要讀書
家庭情況的差異不僅對子女的升學選擇有影響,對他們未來的發展和收入也有作用。通常來說,在高學歷加好職業的高背景家庭,其子女的教育回報率也高於那些低背景家庭的子女。
隨著四年本科課程的結束,在未來的發展道路上,城市第二代大學生能在一定程度上繼承父輩的優勢。這個過程中大約34.7%是通過職業地位繼承直接實現的,54.8%是通過學歷繼承完成的。
職業地位的繼承,直接的體現在了最終的就業質量上。研究顯示,父母的職業和可以利用的社會關係對子女未來的就業地區、就業行業和月薪都有較強的影響。父母職業好,社會資本雄厚的,他們的子女往往也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拿到更高的薪資。
更好的大學和更長的教育年限則是學歷繼承的關鍵。不過,在大學畢業時,73.79%的第一代大學生都選擇了直接就業。在大學本科及以上層次的院校,他們不論是進一步升學,還是出國深造,其比例都遠低於非第一代大學生。
代際流動速度的下降是今天的中國社會中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第一代大學生與非第一代大學生從家庭到未來發展的差距真實存在,而且會越來越大。
不過,這不意味著大學教育就沒有用,農村學子就應該“認命”。大學文憑雖然不像過去那麼有含金量,不能一下抹平差距,但是能讀到大學的中國人,尤其是好大學的中國人目前依然是少數。讀大學還是可以讓許多家庭的第一個大學生找到一份還不錯的工作,拿到比農村更高的收入。
再往深想一層,成為富二代的爹不容易,但成為學二代的父母這個目標聽起來還不錯。
參考資料:
[1]國家統計局.
[2]張華峰, 趙琳, & 郭菲. ( 2016 ). 第一代大學生的學習畫像——基於“中國大學生學習發展和追踪調查” 的分析.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 ( 6 ), 72-78 .
[3]陸根書, & 胡文靜. ( 2015 ). 師生, 同伴互動與大學生能力發展——第一代與非第一代大學生的差異分析.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 5 ), 51-58.
[4]鮑威. ( 2013 ). 第一代農村大學生的升學選擇. 教育學術月刊, ( 1 ).
[5]鮑威, & 陳亞曉. ( 2015 ). 經濟資助方式對農村第一代大學生學業發展的影響. 北京大學教育評論, ( 2015年02 ), 80-96.
[6]侯利明. ( 2015 ). 地位下降迴避還是學歷下降迴避[J]. 社會學研究, ( 2 ).
[7]黃敬寶. ( 2012 ). 人力資本, 社會資本對大學生就業質量的影響. 北京社會科學, 3( 53 ),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