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界面新聞
記者:苗藝偉
2018年6月30日是央行原本要求的「斷直連」最後期限,但支付行業各方彼此心知肚明的是:如期完成這項任務是「不可能事件」。
「630斷直連」指的是,2017年8月,央行發布的《關於將非銀行支付機構網路支付業務由直連模式遷移至網聯平台處理的通知》銀支付[2017]209號文,規定所有支付機構必須在2018年6月30日之前接入網聯,切斷之前支付機構直連銀行的模式。
在將近一年的時間內,在央行推動下,包括銀聯和網聯兩家清算中心、商業銀行、第三方支付機構,都參與到了這場聲勢浩大的「斷直連」中。
斷直連尷尬的「中場戰事」
央行規定的630日期已過,眾多金融機構參與的「斷直連」的大考,卻成為一場尷尬的「中場戰事」。
據界面新聞記者了解,近日,有多個支付機構收到斷直連將會延期兩個月的口頭通知,但也有支付機構向記者表示,延期兩個月也不一定能夠完成斷直連的任務,斷直連需要制定新的時間表。
那麽,這場尷尬的「中場戰事」究竟各方戰況究竟如何?
清算中心方面,根據央行公布的2018年第一季度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數據,今年一季度,網聯平台處理業務57.75億筆,金額2.02萬億元,日均處理業務6416.86萬筆,金額224.68億元。截至6月底,共有462家商業銀行和115家支付機構接入網聯平台。
銀聯方面,今年2月,銀聯也推出新一代無卡轉接清算平台,主要功能對標網聯,之後也成為央行默許的「斷直連」清算轉接平台之一,與網聯共同承擔斷直連的重任。
今年2月,銀聯在自己的官網稱,已與包括17家全國性重點商業銀行、180余家區域銀行在內的主要商業銀行完成聯網。與包括十余家主要支付機構在內的上百家成員機構達成合作共識,其中70余家機構已經完成平台對接或正在開展對接工作。
兩家清算中心已經加足馬力對接銀行與支付機構,央行旗下的兩個清算中心銀聯和網聯,已經形成了實際上的競爭關係。
今年3月,銀聯和網聯紛紛在官方渠道發布雙方總裁會面的消息,稱將密切協作,共同為市場提供高效安全的清算服務,但很快也以雙方的「互刪公告」收尾,成為二者「微妙關係」的寫照。
據界面新聞了解,絕大多數第三方支付機構出於支付通道穩定、靈活、成本的方面,選擇了既接入銀聯也接入網聯的策略。
一家上海支付機構的高層負責人表示,選擇網聯或銀聯主要還是為了滿足人民銀行斷直連以及跨行清算必須由清算機構處理的政策要求。兩者的技術介面、商務合作模式都存在一定區別。
例如,與網聯的合作除了技術上要滿足網聯介面要求,目前還要與銀行方逐一簽訂業務合作協議,約定費率等關鍵要素,雖然麻煩,但在費率方面有較大的自由度。
然而,與銀聯的合作,技術上滿足銀聯介面要求後,與銀聯簽定業務合作協議即可,無須再與銀行方逐一簽約,但銀聯的缺點則是要保證發卡方的利益,支付費率較高。
第三方支付接入清算中心進度嚴重滯後
今年3月和4月,網聯分別下發兩份催促函(42號文、49號文),督促銀行和第三方支付機構接入網聯。
網聯發布的《關於非銀行支付機構網路支付清算平台渠道接入工作情況通告的函》(網聯函【2018】049號)49號文件顯示了網聯方面的斷直連進度:商業銀行協議支付完成生產驗證的比例達到74.46%,付款接入完成生產驗證的比例達到30.74%,支付機構的則為93.04%和18.26%。
但外界最為關注的網關支付,商業銀行「無直連業務」的比例已經達到73.38%,支付機構這一數據僅為4.35%,大幅落後於商業銀行。
商業銀行中,長沙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紹興銀行弗恩有限公司、廈門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和重慶富民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因「進度滯後」被網聯點名批評。
在對接斷直連任務最為艱巨的支付寶、財付通兩大支付巨頭中,老牌清算機構銀聯也遇到了不小的難題。
今年4月,銀聯與財付通在微信支付條碼業務方面展開合作,但這一合作僅限於收單一側;此外,今年5月,銀聯與支付寶的合作卻成為一場鬧劇——雙方在公告合作之後又迅速撤下。
在支付機構方面,斷直連任務最為艱巨的支付寶、財付通兩大支付巨頭,對斷直連的進展一直以來的策略便是「避而不談」。除了兩大巨頭之外,獲得相對利好的眾多中小支付雖然對「斷直連」態度積極,但實際情況也並不樂觀。
上海一家支付公司負責對接清算平台的業務負責人對界面新聞表示,「目前與網聯銀聯平台的對接工作不僅涉及自身工作,還涉及與網聯、銀聯業務系統對接,以及和銀行商戶洽談重簽協議等工作,需多方參與配合,技術和業務協調工作量都比較大,相關工作總體進展順利,已向市場推出部分能適用網聯和銀聯的新支付產品。」他補充道,「目前各項工作按計劃推進順利,斷直連基本不會影響現有業務。」
從2016年7月網聯籌備工作正式開始至今已有兩年,雖然進度已經嚴重滯後,但央行對於支付機構的嚴監管決心卻不容質疑。截至今年上半年日,2018年以來央行系統針對第三方支付公司違規行為開出了52張罰單,總罰沒金額達3000萬元,超過去年全年水平。
而對於眾多眾多支付機構來說,無論是網聯上線、備付金全額繳納,逐漸將使得支付機構在金融渠道能力回歸同一起跑線,過去以支付通道服務為主要業務的支付公司必將面臨產品同質化問題,不能再以低成本的通道費率和通道數量實現差異化競爭,這將倒逼一些支付企業通過產品、業務及服務創新保證持續發展和盈利。
連連支付首席執行官潘國棟表示,未來支付行業仍有很大空間。在他看來,未來支付行業會逐漸形成三大市場:第一個是C端用戶支付市場,其次B端企業級支付服務市場,第三個是跨境支付市場。
這三個市場都擁有足夠廣闊的發展空間,也將決定「斷直連」後支付行業的整體走向,尤其後兩個市場屬於新興藍海市場,潛力無比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