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著名文人梁文道:唐三藏去西天取的是什麼經?為什麼失傳?

本文來源:看理想(微信id:ikanlixiang)

「看理想」誕生於知名出版品牌「理想國」,以「做出版」的態度,開發視頻節目、直播、音頻及周邊產品等一系列媒介,探尋文化生活的另一種可能。

前面的話

從小到大,我們可能看過十幾次《西遊記》電視劇,這個根據玄奘西行取經改編的故事,但是你知道唐三藏去印度取回最重要的一部經是什麼嗎?

不能怪你不知道,因為這套唐三藏取回的經,以及他所創立的佛教宗派,在中國流傳了三代就失傳了,相反,在日本還一直延續至今……

這是為什麼呢?聽道長在瓜洲來為你細細道來。

大唐西域記

被人遺忘的唐三藏

講述 | 梁文道

偷渡的唐三藏

既然到了敦煌就應該就近去一去瓜州,瓜州自古以來就屬於敦煌文化區的一部分。

比如這一片洞窟——瓜州的榆林窟,跟敦煌的莫高窟並稱是姐妹窟。

在這一群洞窟的第三號窟裡面有這麼一幅圖,是西夏年間的玄奘取經圖,是大陸現存最早的一幅玄奘取經圖

而歷史上真實的玄奘法師和瓜州的關係,當然不只是因為有這幅畫,他本人當年就真的來過瓜州。

話說當年他偷渡出境來到瓜州,一方面要躲藏官府的緝拿,另一方面則在籌劃怎麼樣走出去。

再往下走就是玉門關,他是偷渡的,自然不能夠正兒八經地經過玉門關,但是要繞過玉門關的話,就要經過五座烽火台。

這五座烽火台之間相隔百里,這一百里上面都是無人地帶。就算你繞過了這五座烽火台,再往前走那就是戈壁灘了,沒有水,沒有糧食,他怎麼走呢?

猶豫之間的時候,好在,他遇到一個胡人叫作石磐陀。石磐陀自告奮勇要替他領路,還拜他為師,當了他的在家弟子。

▲左一 | 石磐陀

這個石磐陀也很厲害,不僅身軀強健,似乎還很聰明,第二天就給玄奘法師帶來了一個老人。這個老人原來曾經來往過敦煌跟伊吾多次,而伊吾正是玄奘法師要去的下一站。

同時他還帶了一匹又老又瘦的、毛是紅色的馬。這個馬你別看它老,正所謂識途老馬,它曾經來往伊吾與敦煌、瓜州之間十幾次,很認得路,到了最後我們知道玄奘法師也全靠這匹老馬才活了下來。

但是這個時候石磐陀卻出了點問題。有一天晚上玄奘法師半夜的時候,半睡半醒之間,看見這個石磐陀拿著把刀向他走過來,沒多久又退了回去,然後又走過來,目露兇光,似乎想要殺人。

這是怎麼回事,他不是拜我當老師嗎,怎麼會忽然對我動了殺機呢?第二天玄奘法師一問,這石磐陀才老實相告。

原來石磐陀是想想看不對勁,跟著玄奘法師這麼偷渡出境多半都要被抓,被抓不就被連累了嗎?乾脆一不做二不休,把他幹掉,自己逃跑算了吧。

▲據傳石磐陀是《西遊記》中孫悟空原型

玄奘法師(是)得道高僧,就放了他走。他就只留下一匹老馬,接下來就要走上他這段有名的取經之路了。

《大唐西域記》是本什麼書?

《大唐西域記》這本書到底有什麼價值,這是本什麼書呢?

這就是他取經回來之後,貞觀十九年唐太宗在位的時候,他回到了長安,見到了唐太宗,唐太宗很欣賞他、很喜歡他,覺得這人有才學、聰明,一直勸他還俗來輔助他,那玄奘法師當然不肯,但是他也要交代一個政治任務。

其實太宗對他取什麼經回來並不是真的那麼有興趣,他感興趣的是你這一路上經歷了什麼地方、去了哪些國家、有些什麼樣的風土人情、他們的政治制度是什麼樣,他關心這個問題,這是他要開展他作為天可汗的一個國際戰略布局底下,必須要有的知識。

所以他就請玄奘弄本書出來,給他做個報告,所以這本《大唐西域記》就是等於玄奘交給主管人的一個報告。

這個報告他是口述,由他的得意弟子辯機來抄錄記錄下來。

《大唐西域記》裡面就記錄了玄奘法師一路走,經過這一百多個國家的一個綜合的報告。其實文筆相當的簡要,卻又很確實,而且是有一套固定的格局。

比如說每說一個國家都要說一說這個國土大小怎麼樣,它的都城所在地又在什麼地方,然後他的風土人情怎麼樣,他的國王性情如何,他的政治的演變情況如何,他的商貿農業各方面的情況都做一番報告。

▲印度 | 鹿野苑

看起來就像是一個地理筆記,我們今天的人看可能覺得有點乾枯,而且因為記錄的又都是七世紀時候的事情,我們看也會覺得好像都跟我們今天沒什麼關係。但是大家要注意,這本書它太重要了。

首先是對誰重要?是對印度重要。為什麼呢?因為印度這個國家跟我們中國很不一樣,事實上中國跟別的國家都不一樣。我們中國是有歷史癖的,我們恨不得每一天發生什麼事都得記錄下來。

可是印度不一樣,印度的古史簡直是一塌糊塗,雜和了很多的神話傳說,在一團迷霧之中。於是過去很多聽說過的關於印度的事,到了現在大家都覺得這到底是不是真的呢?不知道。

於是到了十九世紀的時候,英國在統治印度的時期,英國許多探險家學者就嘗試去挖掘印度的古史。當時他們最能夠依靠的是什麼呢?就是這本《大唐西域記》。

▲拘屍那迦佛陀涅槃地

但是《大唐西域記》不僅能夠不足印度的歷史,因為我們知道古代的印度文明區域擴散的範圍非常廣闊,遍及到中亞部分,甚至可以說到中國。

印度是最早對中國產生影響力的一個中國之外的國家。而印度當年的文化影響範圍非常大,而且印度所在的位置使得他跟歐洲那邊是可以有直接接觸的,不像中國。

所以玄奘法師記述的其實是一整段過去印度文明,乃至於跟世界文明交匯的區域。

唐三藏取回的是什麼經?

我們都聽過唐三藏取經,都知道玄奘西行經過的痛苦、經過的歷程,但是大家千萬不要忘了他最初去是為了幹什麼,如果要取經,取的是什麼經?

他最重要的就是要學懂集齊全套的、全本的、當時中原地區沒有全本被翻譯出來的《瑜伽師地論》,所以他到了犍陀羅。

曾經非常繁盛、佛法尤其興旺的犍陀羅國,在玄奘法師於公元七世紀到來的時候,已經徹底衰敗了。

按照他的講法,這裡很多人都已經開始信的是外道,也就是其他的宗教了,比如婆羅門教、印度教或者是仙教,甚至有部分人是所謂的東方教會,就是我們之前講的景教的教徒。

於是他就很失望,只能夠繼續往南,他真正要學到《瑜伽師地論》就不可能在犍陀羅國。他一開始曉得,他真正的目標是那爛陀寺,也就是當時亞洲的世界學府。

▲那爛陀寺

那爛陀寺的住持戒賢法師走的時候一百零六歲,很高壽的一個長老,他最精通的就是《瑜伽師地論》。

所以玄奘法師是親自拜入住持門下,先跟他學《瑜伽師地論》。聽第一年的時候聽了一年零六個月,才算摸懂一片,跟著又再聽了三遍,才算全部都搞清楚。

這個《瑜伽師地論》非常的複雜、非常的深奧,當初玄奘法師為了什麼事,在中土好好的要去印度找回這部書,要把它完整地全部譯出來呢?

▲瑜伽師地論

是這樣的,我們要了解一下當時的中國佛教的情況。那個年代,佛教傳進中國已經七八百年了,早就有很多本土化的不同的宗派。

可是這裡面各種宗派之間有很多的爭論,有很多的問題在繼續有不同的經書翻譯進來的時候,使得大家覺得很混淆,好像佛法不能統一。

其中主要的爭論點,用專業的術語講就是「空」「有」二宗的爭論,或者說是唯識跟中觀的爭論

這到底是什麼意思?各位,很抱歉,我沒辦法在剩下的十來分鐘裡面向你們解釋清楚。

大致上我最粗暴、最簡單、也許會有很多錯誤的講法是這樣:空宗或者是所謂的中論,它是由龍樹菩薩開始講起。

它主要的講法就是說,因為佛教強調的是世界上所有東西都沒有本質、都沒有質性,這都是緣起產生的,也就是佛教常講的「空」這個字,很多東西都是空的。

那麼如果所有東西都是空的話,沒有質性的話,那麼還剩下什麼是「有」的呢?

那另外一派呢,就是唯識,所謂的「有宗」,他們強調的是什麼呢?他們一開始要解決的問題是輪迴的問題。

為什麼輪迴是個有待解決的問題呢?假如說所有東西都是空的,連我都是空的,我是不存在的。問題來了,那麼請問輪迴的時候是誰在輪迴呢?我如果是空的,沒有本質的,那我死了之後這個我又怎麼還能輪迴呢?

為了要解決這個問題,你就必須要推論出這個輪迴如何可能,你就必須要找到一些所謂「有」的東西。這俗說叫作有宗,這是唯識學派。

唯識學派發展到後來,是一個非常精巧複雜的哲學上的知識論的東西。

當年中國這兩派之間,在先後傳入之後已經造成了中國佛教界很多的混淆。

原有的經書又不夠用,很多的論都是局部譯了過來。

玄奘法師像他這種精求佛理,其實從今天的角度來講,他就是一個大學者,像他這種不可能滿足,所以他立志要去印度搞個清楚。

所以他來到印度就要找這個《瑜伽師地論》,因為據說《瑜伽師地論》的作者就是犍陀羅的一個大菩薩,無著菩薩。他造的這個論,據說是能夠打通所有這一切的問題,是一個以唯識出發,然後貫穿所有佛教體系。

▲無著菩薩

所以玄奘法師西行求法的目的有兩個:第一個,就是希望把所有的爭論背後的歷史源頭本面目搞清楚,譯那些經典出來;第二,就是希望統一整個佛教各大派背後的哲學基礎。

好,那麼他來到印度學《瑜伽師地論》。果然,後來他回到中國之後,他首先要開始譯經,回來才幾個月立刻就開始著手建立譯場譯經。

他一回來首先關注、譯的就是這個《瑜伽師地論》,可見他很重視它。

到了後來他晚年的時候,很想把它譯完但沒譯完的則是《大般若經》。《大般若經》是一部非常浩大的經典。我上兩季的時候給大家講《心經》,《心經》就是《大般若經》的其中一小段、一小章節而已。

那麼《大般若經》跟《心經》都是講空的,唯識原來被認為是有宗,他為什麼要譯完有宗的東西要譯空宗的東西呢?你可見他是真的想打通整個佛教理論基礎,可惜他沒有辦法完成。

《瑜伽師地論》是本什麼書?

那《瑜伽師地論》到底是什麼書呢?

我們先解一解這個書的名字吧。瑜伽不是今天練印度瑜伽那種瑜伽,瑜伽這個字在印度原來指的意思是一種修行,一種精神上跟身體上面修行自己、改變自己、鍛煉自己的一種方法。

在佛教裡,這個瑜伽除了保有修行的意思之外,還又變成更複雜的一個哲學概念,就是相應

就是說一個人學瑜伽的時候,我學懂一套瑜伽的觀想的方法,於是我觀能夠相應於我所觀的境界,我行能夠相應於我所行的境界,然後就會得到相應不同境界的果實,這叫相應果。

那瑜伽師又是什麼呢?瑜伽師就是能夠學這套東西,學懂了而且能夠教人的這種老師叫瑜伽師。

我們今天不是看到佛教裡面有些法師,我們叫他阿阇梨,阿阇梨——acarya,這個字也是印度翻譯過來,就是老師的意思,這種老師就是瑜伽師。

所謂「地」是什麼呢?地就是不同的境界、不同的範圍

《瑜伽師地論》顧名思義講的就是一個人開始佛法修行,從最簡單最基礎一直到最高境界,不同的層次上面會怎麼樣來修行,會得到什麼樣的效果,面對什麼樣的情況,這樣的一部書。

其實你把它當成是一個佛教的關於人的精神轉化的、修行的、從一開始到最後能夠得到涅磐的全部的情況、程序清晰地理出來,這就是《瑜伽師地論》這部書所要做的一件事情,而且它試圖打通貫穿在他之前所有印度佛教裡面的各種理論。

這套東西玄奘帶回來了,開始譯了,譯了之後又寫了很多的註。但是他沒有留下太多自己的著作,他當年寫的很多的著作,用梵文寫的著作都在印度流失了,中國也沒有流傳。

但是他的弟子其中一個非常偉大的叫窺基法師,人家叫大乘基,也是一個非常聰明、年少的時候就已經很了不得的一個法師,一個天才型的人物。

窺基法師繼承了他的衣缽,繼續弘揚這一套,於是創立了一個宗派,這個宗派就叫法相宗或者叫慈恩宗。慈恩是因為我們知道玄奘法師號大唐慈恩法師,是因為他駐席在長安的慈恩寺。

▲慈恩寺

那麼這個宗派可以說是當時中國最受皇家所供養跟推崇的一個宗派,學習的人多半都是貴族。而且接下來三代的這個掌門人都是非常聰明的學者型的大師級人物。

但是問題在哪兒?問題在於這個宗派在中國傳了七十年,三代之後就絕了。因為後來我們知道唐武宗發起了會昌法難,要滅掉所有佛教的東西。

問題是唐武宗滅佛之後,後來當佛教再度興起的時候,很多別的宗派都能夠復蘇,為什麼唯獨法相宗沒有了呢?大家想想看是不是很奇怪?

我們全中國人都聽過唐三藏,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和尚,我們都知道他的故事。

他念茲在茲要帶回來的那套佛法,唯識學,在中國沒幾個人知道。就連一般佛教徒你讓他去講講什麼叫唯識,沒幾個人跟你講得清楚。

他念茲在茲要譯給我們中國人看的《瑜伽師地論》,沒有幾個人讀。他創立的宗派留了七十年就沒了,這是怎麼回事?他那麼威名赫赫,怎麼會得到這樣一個下場呢?

相反的,我們看一看,這個法相宗,當年就有日本學生來學,學了之後把它帶回去日本,在奈良建立了法相宗在日本的總本山,總共兩座大寺廟,興福寺跟藥師寺。

▲興福寺

直到今天繼續傳延這套方法、這套佛法,而且還模仿當年玄奘法師從印度帶回來的方法,舉行辯經大會、宣講大會,傳到今天一千三百年,香火不絕。

唐三藏取回的經為什麼失傳?

這是為什麼呢?這就是因為日本人更懂得比我們保存中華傳統文化唐朝的東西嗎?不是那麼簡單的,這裡面有許多文化變化的東西值得我們去探討。

第一,我們要知道,玄奘法師帶回來的這一套東西——《瑜伽師地論》以及裡面需要弘揚的唯識學,是一套非常深奧的、複雜的一種學問

這種學問極端講究文字字義的確定、明晰,以及邏輯上每一個步驟不能犯半步錯誤的這麼一種嚴格,而這恰恰都不是中國人傳統思維方式的強項。

中國的語言文字裡面總是充滿了很多的空間,很多的灰色地帶,你怎麼琢磨都可以,怎麼詮釋都可以,但是在印度哲學體系下,這是不能容許的。

第二,印度人我們知道,我們剛才跟大家講過印度人古史是一塌糊塗,但是印度人有一樣東西我們中國人望塵莫及,那就是他們的數學,像印度這種文化、他的這種語言、他的思維習慣,是我們完全很難消化的。

但是玄奘法師卻是當年中國佛教裡面最印度化的一個人。

你想想看,他在印度,能夠在學術上贏得全部印度佛教界的尊重,他是一個在印度幹得比印度人還像印度的一個人。然後回到中國要把最印度的這套東西帶到中國來,這套東西中國人受得了嗎?

我們就舉他的翻譯的經典來當例子好了。我們知道中國佛教的翻譯有幾個階段,在玄奘法師之前的翻譯都叫舊譯,從他開始叫作新譯

以前的舊譯是怎麼譯呢,有一些從今天的角度講是胡來。比如說印度來的一個名詞文字,我們硬生生的在中文套一些字進去,最常用的就是用道家的詞去解佛家的詞,所以我們直到今天都沒辦法搞清楚「空」跟「無」,道家老講無嘛,佛家老講空嘛,他們有什麼分別。

在玄奘之前,另一位大師鳩摩羅什已經很厲害了,但是為了適應中國人簡化的習慣,他已經把很多的佛經很簡略地,算了,隨便譯出來,大家能看懂,弘揚佛法,那就很高興了。

但玄奘法師不,他認真,他認真到什麼程度呢?他顛覆了很多中文傳統習慣。他的翻譯很多學者認為是非常準確的,乃至於今天有些經典已經沒有了梵文版,我們能夠從中文版推敲回原來梵文是怎麼樣。

那就是因為他要改造中國語言的結構,善用漢語裡面的名詞跟代詞還有虛詞的運用。

我們看到他造的一些新字,比如說我們今天講五蘊皆空,這個就是玄奘法師的翻譯。

這個蘊在梵文叫skandha,是聚集的意思。最早中國人翻譯叫做陰,五陰。這個陰指的就是陰是能夠覆蓋一些東西,這個五蘊一覆蓋我們就看不到世界的真相了。

後來鳩摩羅什法師把它譯成為眾,眾就是聚集了。其實是對了,但是玄奘法師偏要譯成蘊。你一看就沒法搞懂,蘊怎麼就會是一堆東西聚集在一起的意思呢?

為什麼玄奘法師不用回原來鳩摩羅什譯的那個眾呢?那是因為他認為,眾這個字在梵文裡面指的通常是一群人或者一群和尚這個叫眾,所以他非常精確。

▲印度 | 玄奘紀念館

而且梵文有些結構就跟他們的思維方式一樣,是中文無法掌握的。

從功勞來講,我覺得玄奘法師是極大限度的把漢語改造成了一種適合於這種印歐語言,曲折精煉複雜思考的一種哲學語言。

但是另一方面,就使得這個佛教是完全遠離中國老百姓

所以後來很快我們中國人是受不了這一套的,於是接下來我們看到中國人真正欣賞得了的佛教是什麼呢?別給我來那麼多理論,別給我來那麼多複雜的法門,我只要一樣東西。

比如說淨土宗,我專心念好「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我就搞定了,你別管我什麼佛法佛理的。

要不然就像禪宗,那麼我們是能夠一下子透過一個機緣頓悟的。

中國人還是比較適應的是這一套,所以玄奘法師他在中國變成了,在我看來歷史上最吊詭的一個人物:一方面,他是全中國人最知道、最清楚、最有名的和尚。另一方面,我們卻絕大部分都不知道他到底在搞什麼。

印度哲學跟中國哲學本不相同,玄奘所傳絕跡東土一千多年,要直到現代我們才逐漸能夠理解當年玄奘法師所要告訴我們的道理。

▼本集道長足跡

▼節目用書

《大唐西域記》

作者: 玄奘/辯機

出版社: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 2007-9

頁數: 198

——梁文道

本文為節目文稿節選

以下為完整版節目視頻

閱讀原文

本來就是公務員的《明朝那些事兒》作者「當年明月」到上海市政府上班了

xxx

我淘到了一批《孫悟空大戰XXX》的小畫書,想搞明白猴哥打過多少外國英雄

xxx

正黃旗是哪來的自信?

xxx

聊一聊精神病人張獻忠

xxx

廣東小伙子創作「核酸檢測上河圖」

xxx

【中國瓷都】如何不錯過景德鎮的每一個地攤?

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