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他的古風《山海經》,喚起你失落的想像力!

▲杉澤手繪之山海經·長乘,凝聚上天的九德之氣

本文來源:象外(微信id:xiangwai_artha)

作者:阿改

作品圖由博集天卷提供

一說到《山海經》,我多少有點怯。

「經」,字面上的意思是織布機上的縱線,但當它被指代為書籍時,就有點令人生畏了——南北朝的劉勰在《文心雕龍》裡說,「經」就是那種承載「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鴻教」,一個字都動不得的著作。

所以先秦有易、詩、書、禮、樂、春秋「六經」,唐宋時期則有加入了《論語》《爾雅》《孟子》等書的「十三經」——你看,同樣帶個「經」字的《山海經》,嚇不嚇人?

但另一方面,《山海經》又是輕鬆的,不需要你帶任何心理負擔去讀。

它固然怪奇悠謬,但荒誕不經之餘,卻又奇譎瑰麗,有著光怪陸離的圖景。

說《山海經》是一本奇書,可一點都不為過,因為全書總計才18卷、31000字的它,記載了100多個邦國、550多座山、300多道水。

對動物的記載同樣多得驚人:有277種之多。

除了我們認識的——

虎、豹、熊、羆、狼、犬、兔、豬、馬、猴、猿、犀、牛、彘、鹿、麂、豚、羚、羊、象、蛇、螻、駝、獺、狐、糜

還有——

麈、猼、畢方、帝江、何羅魚、鳥焉、狌狌……

不過,不管認識與否,普通人看鳥、獸、蟲、魚、山神,終究不需要在第一時間考究它們的來源、真偽、形象演變等等,你只需要像看幻燈片那樣,一張接著一張播放就好。

然後,一個龐大而奇妙的世界就會向你徐徐展開:

狌狌(音星,有認為就是猩猩)生於招搖之山,伏行人走,「食之善走」;

旋龜長著鳥的頭和虺(音毀,毒蛇,傳說其五百年化為蛟,蛟千年化為龍)的尾巴,佩戴了它的甲骨,可以防止耳聾;

九尾狐美麗而令人恐懼,能發出嬰兒般的聲音,會吃人,但要是人能吃上它的肉,那就「食之不蠱」;

(音四),兇悍異常,常與虎、豹、犀一同出沒;

(音餘),一種長得像梟(似貓頭鷹的惡鳥)的鳥,但卻有人的臉、一對耳朵、四隻眼睛,當它出現了,就會「夏無雨,田禾盡枯」;

數斯也是一種鳥,但長著人的腳,吃了它,可以治大脖子病;

朱厭長得像猿,「見則大兵」;

蠻蠻只有一隻眼睛和一隻翅膀,因此只能比翼雙飛,常被象徵為不離不棄的愛情,但當它們出現的時候,天下就會發大水;

英招(音勺)是天帝園圃之神,人面馬身,還有鳥的翅膀,空閒時喜歡巡遊四海;

陸吾也是神,不過它掌管的是昆侖山,人面而虎身,還有九條尾巴;

欽原是一種長得像蜜蜂,身子卻像鴛鴦那麼大的毒鳥,鳥獸被它蜇了馬上就會死亡,草木被蜇了也會迅速枯萎;

䑏疏可以辟火,山犭軍(音灰)見了人會笑,吃了(音書)魚可以忘憂,何羅魚可以治療毒瘡,孟槐可以禦兇,長得像老鼠,叫起來卻像山羊的可以禦兵,諸懷狍鴞(音消)都是吃人的,象蛇不是蛇,卻是一種五顏六色的鳥,而且「自為牝牡」,雌雄同體……

啊感覺我可以無窮無盡地羅列下去……

然而並不能——因為我不能忘了自己的本意是要推薦這本書:

觀山海

杉澤 繪;梁超 譯註

湖南文藝出版社

2018年6月

168元

「百鬼畫師」杉澤 2018年全新作品

費時三年,繪者杉澤結合多種文獻,結合當代審美和自己獨有的中式風格,將《山海經》上百種異獸進行重新演繹;

撰者梁超則以郝懿行《山海經箋疏》為底本,參考郭璞、袁珂等人的校譯版本,對原文進行註釋之餘,也做了不少故事延伸,為讀者補充許多新奇有趣的知識。

作為「史地之權輿,神話之淵府」的《山海經》,是少有自帶「插圖」的圖文書,但是,不僅漢之前的古圖早已亡佚,六朝、宋代重繪的《山海經圖》也已不存,如今能看到的山海經圖本,基本上來自明朝的胡文煥本、蔣應鎬本這兩種。

上:左圖為清代吳任臣所繪九尾狐,右圖為杉澤所繪九尾狐

下:左圖為明代蔣應鎬、武臨父所繪狌狌,右圖為杉澤所繪狌狌

1936年生、195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的學者馬昌儀著有《古本山海經圖說》,增訂版刊出了源自16個圖本的1600多幅插圖,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綜合版本。

但杉澤的這一版山海經圖本,或許更適合更多現代年輕讀者的審美趣味。他的繪畫,有寫實的基礎、國風的底蘊,妖冶唯美又不失大氣,誇張一點說,針對每一個形象繼續深挖,便可以直接轉變為一部奇幻瑰麗的山海經動畫了。

讓你們看看杉澤的繪本和書的版式吧:

封面由知名設計師戴宇擔綱設計,護封+內文裸背鎖線貼布裝訂(可180度平攤)+精美拉頁

換句話說,看起來很悅目,翻起來很爽手

杉澤說,自己曾經也是一個瘋狂追逐動漫的少年,「卻不知那每天遊走在腦海裡騰雲駕霧妖怪,其實大多源自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源自那本曾在小學課文裡見過名字的《山海經》」。

大學畢業回到老家成了個「閒散之人」,才有更多時間去了解《山海經》,並深深迷上了經卷內的異獸妖物,最終決定下筆,以自己的方式去重現它們的形象。

看看那些畫是怎麼一筆一筆畫出來的

上:蔥聾,其狀如羊,脖子上長著長而密的紅毛

下:九鳳,九首人面鳥身的神

他說:

經卷中的生靈,雖荒誕不經,但存有著大量先民們關於世界的原始觀念與想像,或許也是那最早的「人心營構之象」。

而更有趣的是,我們能在其中追尋到許多經典的神人異獸或起源,或演變的蛛絲馬跡,如西王母、九鳳等,它們在後世的傳說中被賦予了別樣的意義或造型,好在我們還能在《山海經》中尋覓它們最初的模樣。

除此之外,還有那時常出現在《山海經》裡的「人面蛇身」「人面鳥身」的妖物,在它們看似純粹的造型下,其實包涵著濃厚的社會觀念。透過山海經,我們仿佛還能看到曾經那些殘酷的戰爭、氏族的遷徙,以及最終的逐漸融合,這些異獸或許也是湮沒在時間長河裡的原本在中國大地上具有悠久歷史的圖騰旗幟。

在他看來,用自己這「野路子的畫法」,去呈現遠古的那片山海景象,可謂是做到了自己一場轟轟烈烈的夢想。畫完的冊頁累起來有半米高,修改的草稿更是不知其數。「每當透過經文去仰望先祖的智慧與想像時,總倍感親切,也感到如履薄冰。」

讓我們看看杉澤筆下不同的類別

長翅膀的

比翼鳥,鳥羽青紅相間,兩隻並在一起才能飛翔

畢方,其狀如鶴,一足,見則其邑有訛火

鸓(音磊),其狀如鵲,兩首四足,可以禦火

瞿如,白首三足人面,鳴叫的聲音就像在叫「瞿如」

顒,人面四目有耳,見則天下大旱

地上跑的

猼訑(音博施),其狀如羊,九尾四耳,其目在背,佩之不畏

夫諸,其狀如白鹿而四角,見則其邑大水

狌狌,伏行人走,食之善走

兕,其狀如牛,蒼黑,一角

水裡遊的

薄魚,只有一隻眼睛,見則天下大旱

飛魚,長得像鯽魚,吃了它能治痔瘡

何羅魚,一首而十身,其音如吠犬,吃了可以治毒瘡

鱃(音秋)魚,其狀如鯉而大首,吃了可以防止長瘊子

山神們

帝江(音紅),狀如黃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識歌舞,混沌無面目——無臉的山神,看起來挺嚇人又挺酷的

句(音勾)芒,鳥身,人面,乘兩龍

龍身鳥首神,顧名思義

蛇身人面神

西王母,我們熟悉的一個角色,居玉山,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掌管災害疫病和刑罰殘殺

於兒神,人身而手操兩蛇,出入有光

在我看來,明清的山海經圖,雖然多有粗糙,但同時也可見民間畫工刻工的樸素稚拙,這種拙,某種程度上符合我們對那個天真世界的想像,是剝離具體情境之後的白描,讓讀者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去重構每一個生靈具體的細節。

杉澤的繪本,是一種飽滿的補充,它栩栩如生,兇猛之氣撲面而來,而且筆下之物動感十足,就像一幀幀動畫的劇照。兩者各有千秋,就看讀者們自己的選擇了。

至於你要是問我的選擇,我會告訴你:都買,那就什麼都不糾結了。

除了馬昌儀的增訂本《古本山海經圖說》、杉澤的這本《觀山海》,我家裡還有一本於平、任憑編繪,黃仁發註釋的《剪紙山海經》,也是磅礴大氣,同時童稚可人,非常值得入手。

如果你想跟孩子一起讀,我建議三本可以輪流看——以我的經驗來看,孩子們可不會覺得山海經可怕,他們只會生出種種問題,而且常常問你個措手不及。

「追尋中國人失落的想像力,《山海經》不可不讀」,這是《山海經》的某句文案,但道理說得過去。

歐美神話,日本動漫,我們博采百家是沒有害處的,不過回歸初心——至少我自己這麼覺得:還是老祖宗的東西更令人親近一些,更令人神往一些,也更令人在遙望、想像、尊敬中,自我催生出源源不斷的創造力來。

好了,最後送上幾張杉澤的Q版山海經插圖……記得去看書~

《觀山海》最後的驚喜

可以拉出來的折頁

閱讀原文

本來就是公務員的《明朝那些事兒》作者「當年明月」到上海市政府上班了

xxx

我淘到了一批《孫悟空大戰XXX》的小畫書,想搞明白猴哥打過多少外國英雄

xxx

廣東小伙子創作「核酸檢測上河圖」

xxx

【中國瓷都】如何不錯過景德鎮的每一個地攤?

xxx

中國第一個24小時開放的博物館即將開幕-景德鎮御窯博物館

xxx

再見,小瀋陽

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