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交民巷】北京最長的胡同,百年前的列強使館區

本文來源:大北京

微信id:dabeijing7

每個城市都有眾多的小巷,不同城市對其稱呼不同。

北京的小巷叫「胡同」,始於元代。

數百年來,縱橫交織的胡同像血管一樣,維繫著北京人的生活。

「有名胡同三百六,無名胡同賽牛毛」,這句流傳甚廣的俗話,反映了北京曾經胡同密布的情形。

如今,這些好像破舊卻歷史悠久、司空見慣又含蘊豐富的胡同裡,每天上演著北京人的普通生活,更記載著千年古都的歷史演變留下的「劃痕」。

午後,用手機地圖查好路線,來到了已經想了很久的「東交民巷」。

從崇文門地鐵站E口出來,就到了東交民巷的起點。

東交民巷西起天安門廣場東路,東至崇文門內大街,全長近3公里,是北京最長的胡同。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全國眼科第一的同仁醫院,順著東交民巷一路向西,異國風格的建築開始顯露。

喜歡一個人暴走,自己決定方向,自己決定時間,或停或駐足,或陽光下徘徊,或寒風中急走。

沒有誰比與自己同行來的更為愜意,更為釋然。

歷史就是從這斑駁灰暗的牆皮開始。

一路走來,行人很少,遊人就更少了,因為不是有名的景點,僅僅作為歷史存在而已。

東交民巷,腦海中也僅殘存歷史書中的那點依稀的印象,是清朝末年,外國列強的使館區。

街道兩側的建築翻新了不少,但國外風格的建築依舊明顯區別於其他京味兒建築。

接下來見到的就是一座大門緊閉的天主教堂。

教堂的正門位於東交民巷,東交民巷甲13號,大門緊閉。

也許只有在做彌撒時才對外開放。

大北妞也信奉天主,感覺應該翻譯成聖米歇爾。

典型的哥特式建築,磚木結構,是北京內城內最晚修建的天主教堂,1901年開建,1904年竣工。

教堂座落在台基廠大街好東交民巷交口的地方,尖頂的鐘樓高高地聳立著,比左面的三層小樓高出將近一倍的高度。

一排緊挨著路邊的小房子,擦身而過。

如果不是那充滿歷史氣息的磚石,如果不是那雕刻的石頭牌匾,誰又能發現這個毫不起眼的一排居然是「法國郵局舊址」。

透過透視性極差的玻璃,看到裡面有及腰高的一個小圍欄,邊上還有一個別具風格的樓梯,想想當初可能也是別有一番熱鬧的景象吧。

接下來就是日本使館了,圍牆的高度剛剛好讓你什麼都看不到,連門都是一個縫隙都沒有的,只能從外面拍個遠景。

不知道為什麼把他們都緊密的圍起來,讓難得心存歷史感傷的人過來的時候反而更加感傷,想看會歷史卻不能。

一路走過來,還有一些建築,作為一個只是單獨喜歡外表而不懂得具體設計的人而言,不專業的記錄也能慰藉我那荒涼的內心。

就像這個不知是歷史還是現今的大飯店,曾經的過眼繁華,永遠沒有平凡人家的身影。

燈紅酒綠,觥籌交錯,歌舞升平,路人只是路過而不得享。

▼法國使館舊址

▼西班牙使館舊址,現東交民巷飯店

▼日本正金銀行北京支行舊址、現中國法院博物館

▼花旗銀行舊址,現北京警察博物館

▼荷蘭使館舊址、現天安門地區管理委員會

繼續西行,沒有人能理解當我看到天安門廣場時那幾乎顫抖的血脈。

傳說中的紫禁城,那一道道圍牆,已經深深藏在歷史中的東交民巷。

我沒有方位感,但是我真真體會不到他們居然這麼近。

所謂的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呢!

我的心是顫抖的,我的血液是賁張的,那是怎樣一個昏暗的時代。

一代天朝的政府都這樣忍氣吞聲,讓他人都睡到了眼皮子底下。

難以想像當時的平民百姓,嗚呼哀哉,只願它永久塵封在歷史上。

閱讀原文

韓國把「榫卯技術」送到聯合國申遺成功,北京故宮專家:細節不同,無可厚非

xxx

全世界最賺錢的「店」在北京。北京SKP年銷售額達人民幣177億,問鼎全球「店王」

xxx

都說北京大,北京到底有多大?

xxx

因河北疫情反覆,燕郊打工人進北京嚴重擁堵,燕郊是什麼樣的存在?

xxxx

北京各大地鐵站都做了哪些裝置藝術?

xxxx

北京比北極還冷?北京清晨氣溫達-19.5℃,是21世紀以來最冷的一天

x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