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要整碗端走?中國快遞巨頭順豐終於翻臉;從事件始末看中國快遞行業的未來。
>中國官方介入調解,菜鳥、順豐停戰恢復數據傳輸,還捧紅了【豐巢快遞櫃】。
本文來源:南方日報、騰訊科技
記者:戴曉曉、胡良光、魯力
穿過簡單樸素的辦公室,南方日報記者見到鮮少在媒體露面的王衛。他身著藍色襯衫、米色休閒褲,戴著一副黑框眼鏡,腳蹬一雙咖色休閒鞋,與他的風格一脈相承。
2017年2月24日,順豐控股正式借殼上市,當天收盤價報55.21元/股,以2310億元問鼎深市市值。那天,王衛也穿著休閒夾克、牛仔褲和運動鞋,帶著那位之前被打的順豐快遞員,一起敲響順豐上市的鐘聲。
創立於上世紀90年代初的順豐,在中國物流業的第一個黃金時代歷練成長,成為科技企業林立的粵港澳大灣區中,鮮明崛起的現代服務業代表。
「投資教父」沈南鵬在財經節目的採訪中說:中國的企業家不缺乏勤奮,缺乏的是對產品的偏執,視野的開拓與拓展的能力。
王衛就是這樣一個具有開拓與開放視野的企業家,從專注物流到創立科技公司,讓科技做物流的「老板」,從上市敲鐘到聯合行業打造供應鏈大數據平台。
>順豐快遞於深圳上市,窮小子出身的創始人王衛,身價千億人民幣。
在不緊不慢的語調中,王衛關於企業成長、願景和格局的闡釋,打開了我們對於中國企業、對於順豐的全新認知。
粵港澳大灣區有世界少見的城市協作布局
20世紀90年代,出生於上海,定居香港的王衛只身來到廣東順德做印染生意,由此發現快遞商機。
企業樣品需要拿給客戶確認,如果是香港的客戶就需要走報關流程。香港有5萬多家製造業企業轉移到珠三角,而彼時政策導致物流貨運的滯後。
王衛抓住這次機遇,在珠三角做起快遞業,奮鬥在快遞收派件、跑業務的第一線。
經歷了1999年到2002年從加盟轉直營的重大轉型後,2002年王衛將總部設立於深圳,隨後迎來跨越式發展。
「來深圳的人,會有一種不一樣的朝氣。」在王衛看來,跟其他城市相比,深圳更具活力。
年輕人來到這邊全新的土地,就是闖,就是幹事業。「我們當時覺得深圳的整個天空特別藍。」
在去年6月20日舉行的首屆粵港澳大灣區論壇上,同樣塑造了深圳創業奇跡的馬化騰將王衛請到現場,「順豐超過20年的發展過程,完全見證了粵港澳大灣區的成長歷程。我說你是典型代表,不來不行」。
「我認為粵港澳大灣區是在世界上比較少見的城市協作布局。」王衛說,順豐就在灣區其中一個中心——深圳,已經享受到灣區發展原動力帶來的紅利。
在他看來,未來粵港澳大灣區中每個城市的功能應該得到充分發揮,避免「打群架」的分工模式。
「灣區城市按照各自功能充分深挖,更好發揮城市價值,吸引企業、人才和資本,從而讓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成為中國的龍頭片區之一,打造經濟轉型升級的排頭兵。」
「客戶、員工、股東、最後才是王衛」
深圳灣軟件產業基地1棟,「順豐科技有限公司」的公司牌設在一樓最顯眼位置,騰訊全球總部、百度全球總部等與之相鄰,這裡被稱為「東方矽谷」。
從風口浪尖的智慧物流,到順豐無人機「特種部隊」,都來自這個「科技大腦」。這裡有3600多人的IT專業團隊,截至2017年,申請專利已達1004項,發明專利366項。基於科技的力量,順豐集團成為唯一擁有在線集中式移動終端服務,快件全生命周期調度與監控的企業。
如今我們能看到順豐業務全景圖由順豐科技和綜合物流構成。這源於2015年王衛的一個「大動作」,將順豐科技與集團合並,管理順豐速運。
用他的話說,「科技成了速運的老板」。
王衛的思考是,未來快遞業真正要面對的競爭,不是來自同行,而是像Google一樣的高科技公司。
科技的核心是人才,順豐拿什麼吸引最頂尖的人才?一個優秀的科技公司和一個優秀公司的IT部,頂尖的人才會選哪個?答案肯定是前者。
從管理架構上搭建科技環境,是順豐科技成立的初衷。「這個關係帶來的最大改變是,集團有一套科技激勵機制、管理機制和科技文化。我們請懂科技的人來管理。」王衛說。
「做了20多年的老板,你要把心沉下去,聽另外一個人去講話,有的時候可能還未必聽得懂。」王衛說,實現上述重大結構調整,關鍵是找對人,給他足夠的信任,才有可能背對背合作。
在王衛看來,這是打破「我執」的過程,敢於否定自己的態度和能力,去服從更厲害的人。「以前的成功是未來更成功的壁壘,如果你不打破它,就不會得到更大的成功。」
從順豐上市,到聯合8家公司打造供應鏈大數據平台,則是另一個打破「我執」的過程。順豐正在輸出更開放、更平等、更公平的理念,互相合作,取得長期共贏的局面,這才是未來。
王衛說,順豐25年來一路在打造一個真正務實的企業。「我們企業的發展,是按客戶、員工、股東、王衛這樣的順序來排布的。」
以下為專訪內容
1.落地深圳
「來深圳的人,會有種不一樣的朝氣。」
南方日報:順豐於1993年在順德創立,經歷了1999年到2002年從加盟轉直營的重大轉型後,2002年將總部設立於深圳,隨後迎來跨越式發展。落地深圳出於怎樣的考慮?
王衛:當時沒有考慮得很復雜。第一,深圳離香港近,人和貨物通關都便利,也方便我回家。第二,跟其他城市相比,深圳也更有活力,上世紀90年代末期這裡還是一個移民為主的城市,來深圳的人,會有種不一樣的朝氣。第三,這座城市沒有「包袱」,年輕人來到這片全新的土地,就是闖,就是幹事業。
我們當時覺得深圳的整個天空特別藍,經常從深圳經過,後來就留在深圳。
2.科技創新:
科技成了速運的「老板」
南方日報:順豐如何以科技創新和人才發展推動高質量發展,為用戶提供更好的服務?
王衛:順豐發展最大的挑戰之一,是物流和科技兩種文化的融合。未來跨行業的競爭中,你面對的競爭對手是IT公司。科技的競爭重點是技術的競爭,核心是人才的競爭,你沒有人才的競爭就不可能跟這些科技公司打。
什麼樣的順豐能夠建立起吸引人才的環境?這個問題很重要。你想象頂尖人才會去像Google、百度一樣的IT公司,還是企業IT部呢?他們可能首先會考慮去前者。
傳統的物流企業中,基本上只有一個IT部門,這樣的結構,就決定了企業沒有和科技公司競爭的可能性。因此,從管理布局上搭建科技環境非常重要,這是我們成立順豐科技的初衷。
在2015年,我們又做了另一個動作,將順豐科技與集團合並,管理順豐速運,科技成了速運的老板。
這個關係帶來的最大改變是,集團有一套科技激勵機制、管理機制和科技文化。我們請懂科技的人來管理。
坦白說,我有物流的基因,但一講很多IT的東西就講不通,我會追求科技創新,但我不會講科技圈的語言。所以我們要做這個很大的變化,用科技引領集團。
通過科技對系統的優化,我們可以將過往的操作模式進行重構,從結構上降低成本。舉個例子,通過人工智慧下單系統對呼叫中心進行改革,2017年順豐就節省了2萬名人力。
3.打破「我執」:
「做了20年老板,要去聽另外一個人講話,有時還未必聽得懂。」
南方日報:科技成了速運的「老板」,剛開始會不會需要磨合?
王衛:我認為關鍵是找對人,並且對他足夠信任。
真正的尊重和信任不是說「我今天高興叫你老總,明天我發火就一拍桌子說』不行』」。哪怕今天錯了,你也要相信他,你要給人這種信心,才有可能背對背合作。
做了20多年的老板,你要把心沉下去,聽另外一個人去講話,有的時候可能還未必聽的懂。但是聽不懂你也要說「行,你說這樣做就這樣做」。
這是一種決心,或者也是一種膽量,是一種敢於否定自己的態度和能力。
以前的成功是未來更成功的一個壁壘,如果你不打破自己的成功,你不會得到更大的成功。而你自己之前越成功,這個「我執」就會越強,打破「我執」就越難。
4.打破第二個「我執」:
從上市到打造行業大數據平台,最大挑戰是自己
南方日報:近期順豐聯合8家公司打造國內最有影響力的供應鏈大數據平台,提升行業國際影響力,是出於怎樣的戰略考慮?
王衛:這就是第二個就是打破「我執」。過去20多年,我是順豐的單一股東,擁有100%的股權。2013年,我們引進招商局進行股份制改革,2017年2月24日正式上市敲鐘。
這個過程中最大挑戰就是自己,以前我不用開董事會和股東大會,自己回去想一想,戰略就定了。但在股份制改制以後,股東大會上會突然有人問「王衛你為什麼會這樣」。他有權提問,我也有責任回答。
這是對自己的否定,就是打破自己。
同樣,聯合業內公司打造供應鏈大數據平台,順豐只占約10%的股份。我們要表達更開放、更平等、更公平的理念,互相合作,取得長期共贏的局面,這才是未來。
5.核心競爭力:
我們要打造務實的企業,追求人與人的平等
南方日報:您覺得現在順豐最大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
王衛:理念的不一樣。我們25年一路在打造一個真正務實的企業。
我們企業的發展,是按照客戶、員工、股東、王衛這樣的順序來排布。
企業的文化是充分尊重底層,追求人跟人之間的平等,我們要打造這個平等環境。
你如果不願意去吃虧,或者分享利益給人家,你永遠都不會做大。
6.粵港澳大灣區:
大灣區城市發展應相輔相成
南方日報:在您看來,如何構建好的粵港澳大灣區灣區創新生態?
王衛:我對粵港澳大灣區的規劃和戰略非常支持。順豐總部在深圳,客戶在全國,合作伙伴中很多都在大灣區,我認為這是世界上比較少見的城市協作布局。
只要有合理的機制,城市間很好的配合,灣區城市之間的競爭就會相輔相成。深圳在科技、金融領域對人才和企業具有很大吸引力,廣州作為省會城市是全省龍頭,聚集一大批高校、人才和大型企業,加上香港發揮的重要作用,周邊一些城市有效解決製造業配套問題。
灣區城市按照各自功能充分深挖,更好發揮城市價值,避免「打群架」的分工模式,互相抵消競爭力。 這樣就能吸引企業、人才和資本,從而讓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成為中國的龍頭片區之一,打造經濟轉型升級的排頭兵。
7.全球化布局:
「0到1」的變化,步伐要更穩健
南方日報:順豐自2010年開始拓展國際業務,物流網路覆蓋225個國家級地區,作為一個全球性企業,如何更好參與「一帶一路」及與港澳大灣區建設?
王衛:我們希望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根據「一帶一路」政策,跟我們的客戶一起「走出去」,是我們接下來重點投入的方向。
目前順豐的國際化業務增加比較快,但收入來源的90%以上還是來自於國內。
全球化布局是「0到1」的變化,這需要一個周期。當然,企業也可以通過資本合作加快布局。但我們還是希望比較穩一點,有的時候不要太激進,企業發展步伐要更穩健。
>順豐快遞於深圳上市,窮小子出身的創始人王衛,身價千億人民幣。
>順豐快遞董事長王衛答股東七大問:機器取代人工沒有技術問題,只有政策限制。
>阿里巴巴要整碗端走?中國快遞巨頭順豐終於翻臉;從事件始末看中國快遞行業的未來。
>中國官方介入調解,菜鳥、順豐停戰恢復數據傳輸,還捧紅了【豐巢快遞櫃】。
>順豐快遞、菜鳥網絡之爭的背後,中國物流大數據成為焦點,無比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