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古今中外告訴你,為什麼中國大媽拍照時熱愛揮舞絲巾?

大嬸的五彩絲巾,從呼倫貝爾大草原飄揚到了自由女神像。

本文來源:大象公會(微信id:idxgh2013)

作者:劉喜

對熱愛旅遊的人們而言,不管親身出行還是在朋友圈裡周遊世界,有一個場景想必不會陌生:

那就是,在各大景點揮舞著絲巾的中國阿姨。

形形色色的遊客中,阿姨們的造型自成一派:

她們不喜歡年輕人推崇的小清新或森系配色,而鍾情於高飽和度的梅紅、亮橙、寶藍。

單次能穿在身上的顏色有限,就再配上一條「漸變色絲巾」。

揮灑絲巾的同時,她們還喜歡像芭蕾舞演員一樣高雅地交叉雙腿,或是像在跳民族舞一般熱烈地擁抱天空。

這些媽媽們心中最美的旅拍造型,也是八零九零無法理解的審美謎題。

為什麼成千上萬的媽媽們,會在鏡頭前掏出風格雷同的絲巾,擺成如出一轍的姿勢?

愛美,所以愛絲巾

對阿姨們的絲巾嗤之以鼻的年輕人,很容易忘掉這樣一個事實:無論從古至今,愛絲巾都絕非只是大嬸的專利。

如下面這張照片中的奧黛麗·赫本,招展絲巾的姿勢與中國大嬸如出一轍。

但女神加持下,鮮有中產文青敢於嫌棄。

樣本太少?再來一張費雯麗。

事實上,無論中西,絲巾自古就被視為高貴得體的配飾。

▲唐代的《簪花仕女圖》中,有錢有閒的唐朝仕女們圍著長長的絲綢帔子

北京法海寺明代壁畫,最負盛名的一處傑作就是水月觀音身披的紗巾

尤其到 19 世紀末,人造絲和化纖布料得以量產,絲巾大量進入平民生活。爵士樂年代,飛來波女郎(Flappers)們尤其鐘愛輕薄曼麗的絲巾。

妹妹頭、低腰短裙和絲巾是飛來波女郎常見的打扮

不過,中國阿姨們對絲巾的鐘愛和唐朝仕女、飛來波女郎都沒直接關聯。她們的熱情,來自於她們的童年記憶。

對多數人來說,青春期養成的習慣,往往奠定其一生的審美偏好。

——正如 90 後難以理解,70 後為何要瘋狂用 83 版《射雕》的翁美玲貶低周迅,或是 95 後難以理解,80、90 後為何熱衷於用林青霞和王祖賢貶低當代女星。

而阿姨們的青春期,是在一個審美被當作「小資情調」來批判的特殊年代度過的。她們只能從身邊有限的審美管道中學習什麼是「美」。

電影《芳華》中的文工團女孩,被不少人批為導演馮小剛的個人惡趣味。事實上,文藝匯演中的姑娘們的確是不少中國人最主要的審美來源,當時只有她們,仍有化妝和使用鮮艷飾物的權利。

《芳華》中,文工團女孩揮舞著鮮艷絲巾的舞蹈,是那代中國人最深刻的審美記憶之一

類似的,還有穿著少數民族服裝、表演民族舞蹈的姑娘,不少也籠著輕薄的長紗,給人留下身姿曼妙的印象。

——如果觀察樓下的老年人廣場舞,不難發現,民族舞也是最長盛不衰的主題。

身籠輕紗,翩翩起舞的少數民族姑娘

於是,舞台上飛揚的絲巾,構成了當時女孩們心中對「美」最深刻的記憶。而恰好,這分美人人都追求得起。

絲巾用布極省,即便在匱乏時代,也是最簡便易行的裝飾。

據口述史料,1970 年代前期,每個職工只發一尺五寸布票,而光一條短褲需要三尺布。一塊小小的絲巾費布極少,是相對合算的選擇。

浙江省 70 年代的化纖布票

而且,相比於旗袍、高跟鞋等小資色彩濃厚的衣飾,絲巾由於實用性強,集多種功能於一身,並未遭到政治打擊。

絲巾除了作為裝飾,還能遮擋風沙、防曬防蟲、擦汗裹傷,是某種意義上的生產工具,這一實用性工具被不少天津阿姨沿用至今

正因如此,絲巾與那一代中國人的審美,牢牢掛上了鉤。

不少人在回憶錄裡提到了女知青頸間鮮紅或雪白的絲巾。絲巾可以是女孩送給戀人的禮物;愛人分別,掛在梢頭的絲巾就成了青澀的記憶。

70 年代,下鄉的知青女孩頭蒙絲巾拍照

當時流傳的手抄本小說《梅花黨》,繪聲繪色地描寫了美國總統尼克松和夫人的定情信物——一條白紗巾。

尼克松訂婚自然是不可能用得著絲巾的。但若明白絲巾對當時中國人的特殊意義,如此看似荒唐的編排,也就不難理解了。

愛時髦,更要愛絲巾

1980 年代,中國打開國門,愛美之心重回社會。中國人的審美瞬間被國際時尚沖得天翻地覆。

但是,絲巾並沒有過時,而是隨著大眾影視的潮流,煥發了第二次生機。

八九十年代,由徐克、程小東引領的新武俠電影陡然興起。香港台灣掀起了一波古裝劇的熱潮,並很快傳遍大陸。

此類影片追求誇張的視覺效果。代表作就是 1987 年的《倩女幽魂》。大獲成功後,一襲飄逸的薄紗遂成為古裝美人的標配。

薄紗輕盈飄逸,在鼓風機的作用下很容易表達今人對俠女和仙子們浪漫的想像,而且它還非常便宜,適於香港電影的小製作快節奏拍攝。

早在 1983 年的《蜀山》中,徐克就已充分表達了他對絲巾的迷戀

電影《青蛇》中,絲巾被用來系頭、籠肩、掛脖,無所不用其極

電視劇裡的輕紗造型,除了《神雕俠侶》中的李若彤,就數《新白娘子傳奇》中的趙雅芝最深入人心

同一時期,絲巾也被女明星們廣泛運用到海報照中。

比如話題女王關之琳:

絲巾也很快攻陷了內地的明星寫真。

八十年代當紅的大陸女星潘虹,幾乎戴了一輩子絲巾:

隨著審美風氣的流變,絲巾覆蓋的範圍不再限於頭頸。

1993 年,《大眾電影》召集了一批年輕的大陸女星,拍攝了一套絲巾主題的比基尼掛曆。

有些造型在今天看來也頗為大膽:

不過,翻看媽媽們的舊相冊,這些色彩繽紛的造型在她們當年的照片並不多見。

在八九十年代,我們的母親輩們在戶外留影時,並不會忘情地舞動絲巾。

為什麼她們要直到五六十歲時,才開始狂熱的追求年輕時的美麗夢想呢?

太短的青春美麗

或許,媽媽們自己的回答是最準確的。

我們為此採訪了多位熱衷於揮舞絲巾的女性長輩,答案異常統一:

「再不穿,再不玩,就沒有機會了。」

對她們來說,追求美麗、揮灑活力的時間窗口轉瞬即逝。

這正是她們不再顧慮外人的目光,在垂暮之年堅決走向大紅大綠、揮舞絲巾的原因。

她們的一生中,直到這時,這些年才能讓她們自由追求心底的「美」。

將一生的執念,集中在如此短暫的時間內惡狠狠的綻放,實在是一代女性的悲劇。

在她們的青春歲月,物質極度匱乏,「過度的」梳妝打扮更被視為小資情調,不被允許。

在「婦女能頂半邊天」的呼籲中,女性得到了史無前例的平等。但同時也被簡化為「女性勞力力」,性別特質和對美的追求都被壓制。

從事重體力勞力的女性形象

八九十年代社會開放後,對美的追求在政治上解禁。但對這一代不幸的女性,社會又賦予了新的責任:回歸家庭。

八十年代計劃生育的宣傳畫中幾乎都是母親在撫育孩子,父親消失不見

媽媽們在她們的青春年華,承受著最多的焦慮。

她們一方面是職業女性,另一方面要做家裡深情的妻子、溫柔的母親。九十年代的女人,要「在外像鐵人,在家像女人」。

只有在獨立工作之後、建立家庭前,她們可以享受電視劇女主那樣的自由。但這段時間短得可憐:90 年代城市女性的平均初婚年齡是 24 歲,自由的時間不過數年而已。

結婚之後,她們就變成了「婦女」。無需糾結字眼,下面的兩張全國婦聯機關刊物的封面,集中體現了這個詞在社會觀念中的含義:

八十年代兩期《中國婦女》雜誌的封面,女性在職業身份和親子身份中轉化

在機關和企事業單位,職業女性不能妝容濃厚、不能過度在意外表,否則會被認為是「不莊重」甚至「放蕩」。女老師化妝,甚至會引起非議。

回到家,家務和子女撫育都是她們的責任。似乎只有鬢角露出白髮,額頭有皺紋,才是完美的女性。

從童年想到青年的絲巾,能掏出的場合越來越少。梳妝台上放著萬年不變的大寶,甚至剪掉少女時代引以為豪的長髮、麻花辮,留下方便打理的短髮。

這樣的婦女形象,幾乎與美感絕緣,也造成了今天中國影視界的尷尬:無論多紅的一線女星,一旦到了 40 出頭的年齡,如果不願扮嫩或扮老,就只得面臨無戲可接的困境。

因為編劇能為這個年齡段女性想到的角色,除了極少數的武則天等歷史人物,不是苦情,就是喜劇醜角。真實的生活,限制了他們的想像力。

幾乎每一套家庭情景喜劇中,都會有一個宋丹丹式的家庭婦女作為喜劇醜角

直到芳華不再,臨近退休,阿姨們終於才發現和自己相伴大半輩子的壓力漸漸消失:不再有社會上對「端莊」的要求,也沒有未成年的小孩需要照顧。

而且,世界已經變得不一樣了。在今天旅遊玩樂,比任何時候都要便利,阿姨們終於下定決心,不再為了省錢或省時間而犧牲自己。

年輕時放棄的絲巾,現在出現在了她們的衣櫥,一條是不夠的——要飄揚靈動,要五顏六色,才配得上她們錯失的青春。

面對逝水年華感到壓力巨大的,也不只是中國目前的這一代老年人。

在國內外的旅遊景點,中國年輕遊客的精心裝扮、花枝招展,總與形象樸素、以雙肩包太陽帽示人的歐美遊客形成鮮明對照。

畢竟在中國,女性之美仍然是年輕人專有、需及時展示的奢侈品。

閱讀原文

>歐美時尚界吹起的【中國風】慘不忍睹,醜、廉價、莫名其妙!

火爆的「中國風攝影」:攝影師月收入人民幣200萬,有人花人民幣7000元拍一組照片

xxx

中國第一時尚博主黎貝卡的一天是怎麼過的?

xxx

無錫政府拒絕新人用「漢服」照片登記結婚惹議

xxx

一堆網紅穿「童裝」展示身材又不買,優衣庫新規:成人禁止試穿童裝

xxx

杭州的那些有錢人是怎麽花錢的?

xxx

2021河南春晚《唐宮夜宴》大紅大紫:是誰復活了這群「唐朝小胖妞」?

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