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歷朝歷代的【剪刀】,都長什麼樣子?

本文來源:古玩鑫(微信id:guwanxin888)

衣食住行,衣居首位。作為裁衣工具的剪刀的發明,可謂中國工藝史上的革命性創舉之一。

今天,剪刀已經成了我們生產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基本上各個行業都能用到剪刀——裁縫剪布剪線,剪紙藝術,裁剪金屬,牧民剪羊毛,花匠修剪枝條,動手術等。剪刀已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日常用具,隨著社會生活的不斷豐富,剪刀的質地、形制、功能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

剪,古文寫作「翦」。

在《詩經》中已有提及,如《召南·甘棠》有「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勿翦勿敗;……勿翦勿拜」句;《魯頌·門必宮》有「實始翦商」句。

「翦,割斷也」,或「劑(齊)斷也」。說的意思是一致的,都是作為動詞使用。

而「翦」被用作一種器物的名稱,也許是晚到鐵器出現之後的事了。

根據考古學資料,在先秦墓葬中似未發現剪,漢墓中則已多出鐵剪。不過,漢代並不稱之為「剪刀」。「剪刀」(翦刀)之名,乃是漢代以後才有的。

廣州淘金坑發現的鐵剪刀年代為西漢早期,是目前考古發現時代最早的剪刀實物。自此以後,剪刀經歷了從交股剪刀到雙股剪刀的演進。

1934年陜西寶雞西漢墓中出土了一把鐵剪。此後。西安、洛陽、長沙及山東長島等地都曾出土西漢時期的鐵剪。可見,西漢時期剪刀的使用已經比較廣泛。

從出土實物可以看到,早期的交股鐵剪刀為短柄長刃,雙刃並行,沒有明顯的刃部,製作非常簡單,僅用長條形鐵片彎曲而成。

▲陜西寶雞出土的西漢鐵剪(交股式)

▲鄭州東史馬遺址出土東漢鐵剪

▲出土的東漢時期鐵剪

漢時的剪刀,其製作完全不同今日之剪,是用一根鐵條兩端鍛成相對的邊刃,再將鐵條彎成「8」字形狀,利用彎簧的彈力使其合放。鐵刃相交,能齊斷,這種形制,今天被稱為交股式。東漢至宋朝出土的剪刀大多為這類交股式,其中以鐵質居多。

其實,從漢代的陶俑和壁畫所表現的生活場景來看,庖廚中所使用的鉗鋏,已如今日剪截金屬的鐵剪,是將兩片邊刃用鉚釘鉚合。不過不知當時為什麼不將這種製作技術應用到剪刀上,而是要經過幾百年才有了改進。

五代時期(907-960),已經出現了我們今天看到的「支軸式」剪刀。湖南長沙出土的五代時期的鐵剪,中間就安有支軸,與現代的剪刀很相似。洛陽北宋熙寧五年(1027)的古墓中,亦出土了一把「支軸式」剪刀。

▲長沙出土的五代時剪刀

到唐代,山西並州(今太原)的剪刀已聞名天下。杜甫就有詩:「焉得並州快剪刀,剪取吳淞半江水。」以後,許多文人墨客均對剪刀有詩詞讚美。

▲唐代 剪刀 弗利爾藝廊藏

▲現存於大英博物館的中國唐朝銀剪刀

而到北宋時期,雙股鐵剪刀開始出現。

這種形制是在剪刀的兩股中部用鉚釘連接雙環形把,其結構逐步趨於合理。

自古以來,剪刀是閨閣繡樓的主要用物。刺繡縫紉向為婦女工作,操作時不可無剪,因而成為婦女必備之物。

張敞所撰《東宮舊事》記,太子納妃時,有龍頭金縷交刀四。作為妃子,也需常用剪裁。

1985年,內蒙古哲裡木盟奈曼旗遼代陳國公主墓出土的玉制工具佩上,就有一把剪刀。

▲遼代陳國公主墓出土的玉制工具佩

▲宋代鐵剪

▲宋代銅剪刀

有趣的是,元代以後出土的剪刀反而數量很少,究其原因,可能是這時的剪刀已經十分普及,人們不再將其當成珍惜之物用於陪葬了。

1964年,江蘇蘇州張士誠父母合葬墓出土的大小兩把銅質剪刀,樣式非常精巧,已經和我們今天的剪刀沒有什麼分別了。

▲蘇州元末剪刀(銅質)

雖然出土的剪刀都是明器,卻正是表明了婦女備剪已成為一種傳統習俗。

有意思的是,遼代陳國公主墓中隨葬之剪仍為漢式剪,到了元明之際,張士誠父母合葬墓中改成鉚合式了,也反映了當時社會關於剪刀的使用的流行風氣。

明代文震亨《長物志》說:「有寶鐵剪刀,外面起花鍍金,內嵌有回回字,製作極巧,倭制摺疊者,亦可用。

所謂「倭制摺疊者」應指當時的日本式剪刀。但這種日本式剪刀實際上是由大陸傳入日本的。這個時期,「交股式」剪刀已經徹底被「支軸式」剪刀所取代,並退出了歷史舞台。

閱讀原文

【中國瓷都】如何不錯過景德鎮的每一個地攤?

xxx

中國第一個24小時開放的博物館即將開幕-景德鎮御窯博物館

xxx

浙江考古:一億年前留下腳印的那隻恐龍,當時行進速度是多少?

xxx

我去成都的大三國志展,看拍向亂世的兩塊磚頭

xxx

四川三星堆出土金面具殘片後,各路PS高手嘗試「復原」

xxx

四川三星堆考古出土500多件文物,包括「金面具」殘片和100根象牙

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