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大陸呼風喚雨的滴滴早已進駐台灣籌備,2017年12月中旬正式宣布招募司機。
滴滴在台灣的知名度原本限於往來兩岸的族群,直到2016年滴滴吃掉了uber中國,從此聲名大噪。
>滴滴出行宣布收購Uber中國,塵埃落定後來看看有趣的整個「套路」。
滴滴在中國大陸並非全無對手,最新參戰的是外賣巨頭美團。
推薦閱讀:
>中國兩大「出行」巨頭可能開戰?美團宣布成立出行部門,滴滴傳跨足外賣。
>中國外賣巨頭【美團】宣布完成新一輪40億美元融資,估值300億美元;將投入人工智能、無人配送科技研發。
本文來源:財經網
記者:張珺
《財經》獨家獲悉,在南京測試了十個月的美團打車即將開始擴張,內部已經擬定了七個城市——北京、上海、成都、杭州、福州、溫州和廈門。
美團打車隸屬於美團點評的出行事業部,該公司在2017年10月完成新一輪40億美元融資後,估值為300億美元。
一位知情人士向《財經》記者透露,這幾天,美團點評負責政府關係的人員已經陸續到這些城市,去和當地政府溝通運營資質的問題。選擇這些城市可能的原因是——第一,這七個城市是大城市,除了北京以外都圍繞南京展開;第二,這七個城市是滴滴比較賺錢的城市。
自2016年8月滴滴和優步合並之後,中國網約車市場一直呈現滴滴一家獨大的局面。雖然市場上還存在神州、首汽、易到等多個競逐者,且摩拜也在聯合首汽、嘀嗒等組建輕聯盟的出行生態,但目前的競爭局勢表明,他們尚難撼動滴滴的龍頭地位。而美團打車攜大流量和資本入局,業界認為有望讓網約車市場再起波瀾。
2017年12月20日,美團點評發布招聘信息稱,在南京、北京、上海、成都、杭州、福州、溫州和廈門招聘城市經理。這一招聘消息應證了《財經》獲得的上述信息。而美團方面對於城市經理的第一個要求是——可帶領一個10人以上團隊,這從側面說明了美團打車在每個城市的運營團隊規模。
一位接近美團點評的人士告訴《財經》記者,招聘信息公布後,距離正式上線應該還有一段時間,因為需要在當地組建團隊,準備車輛和司機供給,以及拿牌照。上述知情人士稱,美團打車目前在上海獲得了網約車線上資質(全國性),在上海和南京獲得了網約車線下資質。
美團點評和滴滴的競爭在2015年底滴滴投資餓了麽(美團外賣的最大競爭對手)埋下伏筆。2017年2月,美團點評在南京突然上線了打車業務。此後,滴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推出優享,重啟補貼戰,進行快捷事業群的組織融合。
和美團點評跨界競爭一樣,目前滴滴也悄悄布局了美團點評的主體業務——外賣。一位接近滴滴外賣轉崗員工的人士向《財經》記者透露,他是10月份知道有這個團隊存在的,中間應該斷斷續續招了一些人,內部轉崗了一些人,負責人是滴滴的第一個產品經理羅文,團隊現在的規模大概有幾十人。
而美團點評方面,其打車團隊此前在內部也處於潛水狀態。《財經》獲悉,美團打車之前在內部的名稱是「X項目」,團隊成員全部從外賣事業部抽調,負責人李洋也來自外賣事業部。
12月1日,美團點評創始人兼CEO王興發內部信宣布成立出行事業部,由美團點評高級副總裁王慧文負責。該事業部還包括美團孵化的分時租賃項目,據《財經》了解,這個項目的團隊是之前孵化共享充電寶的團隊,後者已經關停。美團出行事業部目前有兩百多人。
多位接受《財經》採訪的業內人士說,網約車是一個缺乏壁壘和護城河的行業,只要有資本和流量就可以進來。這也是為什麼美團可以輕易進入這個市場。
但滴滴出行CTO張博此前在接受《財經》採訪時表示,這其實是一個誤讀,外界低估了網約車市場的難度。「網約車這個事情看起來簡單,其實背後很復雜。」張博認為,技術是網約車重要的門檻之一,平台的規模越大,技術的壁壘就越高,它會形成一個正反饋。
「它是一個技術、運營、資本、營銷、品牌的全方位的競爭,還有政府關係。」張博說,「如果你的技術不領先,其他方面你需要花倍數資源還不一定能補上。」同時他認為,網約車是雙邊平台,有先發優勢,當一個平台已經形成規模,其他平台很難再形成威脅。
一位美團點評相關人士對《財經》表示,滴滴在智能派單、調度演演算法上存在可優化空間。如果美團能夠在該方向上有所突破,將有利於美團打車的擴張。
《財經》曾在2017年11月在南京、上海實地走訪,彼時《財經》記者獲悉,美團打車在南京已於9月降補貼。同時,美團打車的多數司機都是以前滴滴的司機,還有一些司機同時掛靠兩個平台。
從網約車司機的角度而言,一些滴滴司機表示,他們希望市場上多一個網約車平台。一位上海的滴滴司機說,美團打車在南京試點後他一直期待美團打車進上海,「現在滴滴在快車市場一家獨大,絕對會出第二家、第三家」。
積極來看,美團打車的入局有利於激活市場,並且,強有力的對手能促使競爭雙方提升企業的戰鬥力和運營效率。一位滴滴高管曾對《財經》說,有了美團來,滴滴會全力提高效率和用戶體驗,打完這一仗,會讓滴滴變得更加成熟,也更具戰鬥力——這一點對美團同樣適用。
不過一位互聯網資深人士指出,網約車行業目前最大的難題之一是供給問題,從南京市場的實驗來看,美團打車切割存量市場較多,其雖可以刺激市場進行更充分的競爭,但不能根本解決消費者打車難的問題。
不管是滴滴進入外賣還是美團點評進入打車,「它們進入的市場都已經是被定義過的市場,你再沿著別人的路打一遍,除了燒錢還有其他辦法嗎?」一位對滴滴、美團兩家公司都有深入了解的人士稱, 王興在內部信中說,成立出行事業部的目的是「探索創新,為消費者提供更豐富、優質的出行選擇。」美團打車還需要用行動來證明這一點。
由此,中國互聯網的小巨頭們分別將手伸向其他人的領地,新一輪戰爭開啟。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