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騰訊娛樂
微信id:txent
作者:耿飏
最近,我的同行們又給中國電影發明了一個嶄新的名詞:「中倉電影」——指的是那些以中國市場作為第一大票倉的進口電影。有媒體做了個統計,這樣的影片有21部。
《極限特工3》和《生化危機6:終章》兩部中倉影片的接連出現,又一次點燃了一種邏輯:因為中國市場巨大,所以一定會催生好萊塢推出特定面向中國市場的影片。
這種邏輯還有另一個方向的解讀:凡是好萊塢影片中出現中國元素,就是為了取悅中國觀眾。
大洋彼岸,《新聞周刊》借脫口秀主持人史蒂夫·考伯特的話,提出了一個概念:好萊塢正在迎合中國觀眾的口味。
▲《生化危機6》迎來完結篇
過去,對於這樣的現象被視作「好萊虎」摧城拔寨的信號。
現在,這個名詞被發明出來之後,一下給了很多現象一種合理的解釋——因為這是「中倉電影」:《生化危機6》票房大爆,因為這片子從頭打到尾特別符合國人胃口,更別說這是系列終章,中國觀眾有情懷(順口提一句,有人將這種中國觀眾對系列完結篇的情懷,稱為「集體送終」)。
《魔獸》賣了15個億,那是因為中國本來就有全世界最多的《魔獸世界》玩家,演員陣容裡還有吳彥祖。你說他根本沒露臉?這不是關鍵。
《極限特工3》10個億,因為影片主演裡有甄子丹和吳亦凡,范·迪塞爾也深受中國觀眾喜愛。而且電影裡,范·迪塞爾還要用標準的美式發音,喊出了一句:「最TM烈的酒。」
一句話,這些中倉電影,為中國觀眾量身定做,沒有不大賣的道理。
再仔細品一品,「中倉影片」還可以理解為所有包含了「好萊塢試圖取悅中國觀眾」這種價值觀的電影的統稱。
▲《環太平洋》裡的華裔三胞胎
如果這個名詞在2013年就被發明出來的話,那年夏天上映的《環太平洋》就是第一部戴上這頂高帽的影片:電影中有在香港取景的部分,還有三位華裔演員。影片在北美口碑堪憂,票房1億美元也不盡如人意。
可是在中國內地力挽狂瀾,收獲1.1億美元票房,這部大機器人大戰大怪獸的大片,成為了第一部內地票房高於北美票房的A類製作。
在電影中讓角色說中文台詞,取景地放在中國,請中國演員,這些都是中倉影片的必要條件,也是最顯著的特徵。
不過,如今這種低級別的取悅手法,中國觀眾已經見得太多了。《鋼鐵人3》推出只在中國上映的「特供版本」更是給此類手段潑了一大盆髒水。
現在,一部好萊塢大片將情節放在中國,把主要角色交給中國演員,變得越來越常見。
好萊塢也不敢將電影中的反派角色設計成中國人,在創作時候就避免「冒犯」中國觀眾。
更確切說,是避免冒犯中國內地觀眾。
一個黑色幽默的例子是,科幻片《降臨》在宣傳時候製作了一個城市系列的海報,其中一張將香港維港景色和上海東方明珠塔合成在了一起,引發了香港觀眾的強烈不滿。結果是,片方將維港直接全部換成了陸家嘴,保留了東方明珠。
我還見過一個更匪夷所思,令人懷疑自己智商的猜想:因為《侏羅紀3D》在中國票房超北美,所以《侏羅紀公園4》中將會出現中國恐龍。中國觀眾得是有多容易被取悅啊?連一隻國產恐龍都不能放過!
▲《魔獸》內地大賣
「中倉影片」通常還有一個特點,在北美口碑撲街,來到中國內地圈錢,收回成本,甚至扭虧為盈。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最為典型的案例就是《魔獸》,以及讓進口批片變成暴利行當的《敢死隊》系列。
輿論對於這樣的現象冷嘲熱諷,更哀其不爭:好萊塢大片乃至爛片能在中國電影市場橫行無阻,還是要從國產電影自身上找原因。這句話又暗含了一個邏輯:國產影片太爛了唄,所以與其看國產爛片,不如去看好萊塢爛片。
不僅如此,《諜影重重5》、《露西》等片在內地上映時的「特供3D版」,也變相「默認」了一個判斷:中國觀眾喜歡看3D,根本不在乎3D版本是否影響觀感。現在更好了,萬達收購了傳奇影業之後,《環太平洋2》直接在青島萬達影都拍攝。中倉影片的內涵和形式,越來越豐富。
無論如何,這些都讓中倉影片帶有了一種特殊的貶義含義:你看,這樣的影片就是拍給中國觀眾看的。這下子,讓原本看似高高在上的「被取悅」,一下低到了塵埃裡。
一邊「被取悅」,一邊「去迎合」。這樣的關係本身就帶有一種民族主義的情緒,是那種「我堂堂中華要讓四方來朝」的歷史優越感在其中若隱若現。
《愛樂之城》裡,有一個非常微不足道的情節:女主角和男友去和他哥哥吃飯,聊天時他哥哥接了個電話,用蹩腳的中文說:「我一會兒打給你。」這引發了一位豆瓣網友的強烈不滿:好萊塢的兩大症結都在這:微妙但絕對的性別主義和種族主義,中國和尼加拉瓜都是飯桌上的笑談之資,而巴黎則是向往的救贖之地。
看看,中國是不能和某中美洲彈丸之國相提並論的,最後女主角不應該去巴黎,他應該向往著東方的Peking Opera——我相信,並非只是他一個人抱有同樣看法,起碼這條短評有1678個豆瓣用戶點了「有用」。
在中國,電影不僅帶有娛樂屬性、文化屬性、商業屬性,更帶有一種突出的民族屬性。
▲《地心引力》裡的神舟號
就像《地心引力》中,電影最後主人公乘坐中國航天船返回地球,被媒體渲染為這是中國元素,是好萊塢迎合中國市場的鐵證。墨西哥大導演阿方索·卡隆很是不解:「中國空間站確確實實就在太空啊!」
《火星救援》也是如此,電影中NASA和中國航天局達成合作,英國《衛報》為大英之寶鳴不平:這是好萊塢為了中國市場「藝術投降」——省省吧,看看新聞吧。中國作為載人航天領域的強國,這樣的設計完全合情合理。
一句中文台詞,一段情節的設計,無論是創作者有心還是無意,都能引發出我們對其引申含義的思考——通常都是貶義的。這本身就是一種文化上的不自信。
就像好萊塢明星來中國宣傳的時候,穿馬褂,吃中餐,第二天媒體見報標題都是「取悅」、「討好」……這難道不應該是「熱情好客」麼?奧運會開幕式上「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都白喊了。
一直是中國電影的頭號「假想敵」的好萊塢,如今要來「取悅」我們——我們一開始是不敢相信的。
經過了被取悅的初級階段,進入了另一個境界——盡管你好萊塢來取悅,但是我們不買帳。
現在,看到中倉電影紛至沓來,我們要主動出擊:請來馬特·達蒙拍《長城》——輪到我們來取悅你們了。
看電影拍電影,就變成了這樣一場弘揚愛國主義的拉鋸戰。
別忘了,好萊塢也是白眼狼,住在貝弗利山的制片人們,也是有奶便是娘的主。在迎合中國市場之前,他們曾經頭號討好的對象就是日本。中國內地電影市場如今是世界上僅次於北美的第二大票倉,被超越的就是日本市場。
SONY買下哥倫比亞和米高梅,轟動程度比萬達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
更別說日本觀眾本身喜好就非常獨特,好萊塢除了動畫電影和極少數像《星際大戰》系列這樣的超級IP,在日本市場根本不是本土電影的對手。
到現在,好萊塢大片在日本的海報和預告片,都和全世界其他地區有著不同的設計。
▲《環太平洋》中的菊地凜子
對中國觀眾用過的那一套,日本、韓國、法國……好萊塢席卷全球,每個國際的觀眾都或多或少是「被取悅」的對象。
《環太平洋》更像是「日倉電影」,靈感來自日本動漫,女主角是日本演員,結果拍出來根本不合日本觀眾胃口。
看看一代名著《悲慘世界》,好萊塢全明星陣容製作,結果在法國被批得一無是處。
再看看中倉電影《極限特工3》,不能選擇性無視影片在印度市場也收獲了800萬美元,是影片海外第三大票倉。
在好萊塢,對於這種「迎合」也有反對聲音,比如時下的「反洗白」風波。只是人家的出發點並非國別,而是種族與膚色,多有國際主義精神啊。
說到底,「取悅」和「迎合」這樣的關係本身就是不平等的,也是一個偽命題。
在全球化的時代,無論作為消費者還是生產者,兩者之間的平等地位,本身就是民主精神和市場經濟的體現。
你消費就是主子,我售賣就要做奴才?——大清已經亡了,快別做阿Q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