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虎嗅網、新浪新聞
作者:Grace姐姐
金沙江創投董事總經理朱嘯虎,在第三屆復旦首席經濟學家論壇上談到「共享單車大戰」時表示,目前共享單車行業的格局已經確定,基本上前兩家占據了95%的市場佔有率。
作為ofo的投資人,朱嘯虎表示,雖然ofo與摩拜占據了絕大部分市場佔有率,但每個月仍然要投入大量資金進行運營。唯有兩家合併才有可能盈利。在被問到「誰合併誰」的問題時,他表示,「這對資本來說並不重要」。
對共享單車賽道來說,近期最大的變數來自於政策。目前,已有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武漢等十餘個城市緊急暫停共享單車新增投放。
天風證券的一份報告顯示,截止2017年6月,在月活躍用戶量(MAU)上,ofo小黃車、摩拜分別達到1758萬、1582萬,二者體量均遠遠超過第3-10名共享單車APP之總和;在月活躍用戶量環比上,ofo小黃車仍保持較高增速,達到5.9%,但摩拜首次出現負增長,增長率為-1.8%。
總體來說,目前ofo小黃車在獲取用戶的體量和速度方面,略勝一籌。
不過兩家的營業模式,卻被天風證券的報告評價為「完美而無用」。
摩拜和ofo小黃車現階段的商業模式,僅僅是溫室裏的花朵,在現實環境下,均無法創造利潤,僅僅是對資本的內耗:
1)摩拜以高質量單車提高用戶體驗,謀求長遠發展,但高成本造價成為其盈利障礙;
2)ofo小黃車以大量低成本單車快速攻占市場,但高額的維修成本使公司的盈利前景撲朔迷離;
3)雙寡頭、多個小公司的競爭局面短期難以打破,行業內部的激烈競爭使得各家公司議價能力極弱,成為最大的盈利障礙。
目前趨勢來看,摩拜、ofo的發展模式有著互相融合的發展趨勢,未來勢必會在重模式與輕模式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但時間窗口難以確定。
在摩拜和ofo小黃車盈利模式達到完美之前,需要資本的保駕護航,為其贏得更多的時間。
以下是中國互聯網評論家陳紀英的看法,發表於虎嗅網。
創始人把公司當孩子養,投資人把項目當豬肉賣。
滴滴快的合併成功了,ofo和摩拜也能如朱嘯虎所願,很快合併了事嗎?我看未必!
第一,創始人合併願望不強烈。說到底,公司還是創始人的。
當初滴滴和快的合併,不僅僅是投資人意思,兩個公司高管團隊也有意願。而ofo和摩拜創始人的公開表態中,並沒有表露強烈的合併願望。
此前戴威接受採訪時,把ofo比作Android,把摩拜比作iOS————你能想象iOS和Android合併嗎?
而談到共享單車是否會出現像網約車領域那樣的行業並購潮時,胡瑋煒直言:
網約車平台更多的是一個連接司機和乘客的平台,屬於輕資產。但摩拜單車連接的是機器和人,摩拜公司有非常重的資產,整個運營中需要考驗密度和運營效率。摩拜必須在提高運營效率的前提下才有可能考慮並購。
兩個創始人的此番表態,也很容易理解。畢竟,共享單車項目對於朱嘯虎來說,是N分之一,但是對於戴威和胡瑋煒來說,就是唯一,親孩子拱手讓人,傷心也傷身。
此外,雙方投資人中,對於合併熱絡的也不多,比如摩拜的投資人就公開表示不看好合併。
第二,投資人求合併是為了消除競爭,最多最快的投資回報,而創始人求合併是為了1+1>2,目前來看,合併的增量價值並不突出。
正如胡瑋煒所言,目前摩拜和ofo合併,無法產生滴滴、快的那般的增量價值。
滴滴、快的是輕資產模式,司機來源於第三方,不但要通過補貼爭奪用戶,還要通過補貼來搶奪司機。一旦補貼停止,用戶和司機都要跑到競爭對手那裏。而共享單車是重資產模式,單車屬於公司自有,競爭激烈程度不如滴滴快的那般。
其次,摩拜和ofo完全是兩條不同的發展路徑,合併很難產生協同效應,產生1+1>2的增量價值。
第三,ofo摩拜合併,滴滴未必願意。
作為大股東,滴滴投資ofo並非完全基於財物投資,而是擴張業務邊界,補齊大出行領域的布局。
當初朱嘯虎說服滴滴程維投資ofo時就說過,「ofo再不濟也能賣給滴滴」。從ofo對於滴滴的戰略價值來看,滴滴很難會放手讓ofo和摩拜合併。
不過,為啥朱嘯虎的態度從「賣給滴滴」變成了「摩拜ofo合併」呢?
摩拜和ofo合併,一是能徹底消除競爭,二是合併之後,阿里、騰訊這兩大金主估計都會抬價,搶奪合併公司的話語權。如此一來,合併後的公司估值才能實現最大化,朱嘯虎等早期投資人的股份,也能賣個好價錢。
另外還有,政策障礙。
由於兩者占絕了95%的市場佔有率,一旦合併,就有壟斷嫌疑,可能會引來主管部門的反壟斷調查。
說實話,作為一個共享單車的深度用戶,我也不希望合併,免費騎車和搶紅包的好日子可能一去不返——滴滴快的優步三者一合併,優惠券就少了不少吧?
所以,朱嘯虎的小算盤打得很精明,但短期內,ofo和摩拜合併,也沒多大可能,朱嘯虎美夢難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