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捂臉聽歌(微信id:wobuchongliangju)
歌詞:
亞細亞的孤兒在風中哭泣
黃色的臉孔有紅色的污泥
黑色的眼珠有白色的恐懼
西風在東方唱著悲傷的歌曲
亞細亞的孤兒在風中哭泣
沒有人要和你玩平等的遊戲
每個人都想要你心愛的玩具
親愛的孩子你為何哭泣
多少人在追尋那解不開的問題
多少人在深夜裡無奈地嘆息
多少人的眼淚在無言中抹去
親愛的母親這是什麼道理
亞細亞的孤兒在風中哭泣
黃色的臉孔有紅色的污泥
黑色的眼珠有白色的恐懼
西風在東方唱著悲傷的歌曲
多少人在追尋那解不開的問題
多少人在深夜裡無奈地嘆息
多少人的眼淚在無言中抹去
親愛的母親這是什麼真理
亞細亞的孤兒在風中哭泣
黃色的臉孔有紅色的污泥
黑色的眼珠有白色的恐懼
西風在東方唱著悲傷的歌曲
亞細亞的孤兒在風中哭泣
亞細亞的孤兒在風中哭泣
亞細亞的孤兒在風中哭泣
亞細亞的孤兒在風中哭泣
亞細亞的孤兒在風中哭泣
亞細亞的孤兒在風中哭泣
——羅大佑《亞細亞的孤兒》
亞細亞 = Asia
孤兒 = 一個被拋棄的沒人疼愛沒有朋友為伍也沒靠山的國家或地區
1983年,羅大佑的第二張專輯發行,其中就有這首《亞細亞的孤兒》,翻開歌詞本,亞細亞的孤兒(紅色的夢魘——致中南半島難民)
根據維基百科:中南半島通常特指曾經是法國殖民地的「法屬印度支那」,包括今日的越南、柬埔寨(舊稱高棉)、老撾三國,簡稱「越老柬」;廣義的中南半島則指「東南亞大陸」,包括越老柬三國及緬甸、泰國、馬來西亞的馬來亞地區及新加坡、檳城、馬六甲等地。
也就是現在的東南亞度假熱門國家們 新 馬 泰越 老 柬
歌曲發行幾年以後,有一部電影拍了東南亞的這段故事。我也沒看過……咦?!演員中還有劉德華。
豆瓣的介紹截圖如下:
電影的片尾曲就是由王傑翻唱的《亞細亞的孤兒》,因為唱得難聽就不放出來了。
2015年9月著名主播馬世芳,在《聽說》節目中提到,歌詞中這紅色的污泥就不展開講了。總之當年台灣還在戒嚴時期,當局正需要這種宣傳,聽到這句話,也不管「白色的恐懼」指代什麼了,直接就過審。
但實情是,這首歌和中南半島一點兒關係都沒有。
2009年,羅大佑公開承認,當年在唱片裡加上的副標題「紅色的夢魘——致中南半島難民」 是為了瞞天過海,逃避台灣文化部門的審查。
「亞細亞的孤兒」指的不是東南亞難民,和所有人猜測的一樣,這孤兒其實說的就是當年的台灣。
(【微信上的中國】補充)以下引用台灣東森新聞的報導:
羅大佑的這首歌《亞細亞的孤兒》,出自他個人第二張唱片,1983年的《未來的主人翁》專輯。當年唱片在歌名後面,加了個副標題「紅色的夢魘致中南半島難民」。後來兩部描寫華人孤軍在中南半島異域艱苦奮鬥的電影,又拿這歌當插曲,搞得大家都認定,歌詞裡的「亞細亞的孤兒」,指的是中南半島的華人難民。其實,羅大佑指的是居住在台灣島上的人民!
羅大佑說,「那個時候碰到台灣跟美國斷交,然後美麗島事件也大概是那時候發生的,也是那時候台灣面臨了很多在外交上很不如意的事情,前前後後,之後就發現政治抗爭它不太有用吧!它反而引起社會很大的動盪。」他也補充,「我也沒有特別去看報紙、特別去注意、特別哇!看到報紙擲筆一嘆的我根本也沒有這種感覺,但是我相信人是在那個環境裡面的。」
1940年代作家吳濁流寫了小說《亞細亞的孤兒》,羅大佑就引用這書名來寫歌,影射台灣民眾猶如孤兒的處境。羅大佑表示,「我聽到歌送審過了,我嚇一跳!後來一看,原來用中南半島過去了,矇混過關。」
原來是他,當時擔任羅大佑特別助理,還負責唱片封面與內頁設計的攝影家杜達雄想到的點子。杜達雄說,「第一個是想要改歌名,我希望他能夠改歌名,可是大佑堅持不改,那退而求其次就是我幫他加寫東西。於是,他在歌名的後面,加上致中南半島難民等字眼。」他也補充,「就讓他想,不要說影射的是台灣,就影射的是中南半島。」
結果這歌送審過關,也才有辦法上廣電媒體打歌。倒是後來羅大佑在大陸開演唱會,這首歌反而被禁唱。羅大佑無奈的說,「六四開槍那一天,北大裡面全部在唱這歌,這關我甚麼事呢?我這是歌是1983年出的啊!六四是1989年搞的,關我甚麼事?唉呀!你這歌大家唱了不就唱了,唱了就變成那個樣子,那我說這關我甚麼事?我可不是寫來為六四做這事情,有些事碰到就碰到嘛!沒辦法就是沒辦法。」
而在台灣政治開放後,1990年代,羅大佑這張專輯,重新以CD形式出版時,唱片設計師就把當年在歌名後面額外加註的文字,給拿掉了。杜達雄說,「讓它恢復原狀,然後回到作者當初本來想表達的意義。」
「亞細亞的孤兒」這個詞也絕非羅大佑先生的發明。它來自於台灣作家吳濁流先生1945年在日本發行的日文版長篇小說 —— 《亞細亞的孤兒》
這是吳濁流1945年在日本發行的日文版長篇小說。對當年的台灣人,既不是日本人也不是中國人的身份認同,其矛盾與混亂有深刻描繪。
內容敘述日本統治時期的台灣知識分子胡太明,在台灣受日本殖民的欺壓,到中國後又不被認為是中國人而受到歧視。在對自身歸依的無助感及許多人生挫折打擊的日侵月蝕下,最後混亂發瘋,悲劇收場。
2009年,中文版《亞細亞的孤兒》被北京的華夏出版社翻譯引進。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689316/)
歌詞指的是台灣當時的狀態,關於曲的部分馬世芳認為《亞細亞的孤兒》這首歌在音樂上受到這首《Mull of Kintyre》很大的影響。
這首歌是1977年Paul McCartney 披頭四裡的保羅麥卡尼寫的《Mull of Kintyre》,比《亞細亞的孤兒》早了5、6年,寫得是蘇格蘭的一個地方的抒情歌。歌曲結構相似,同樣是三拍子,旋律相似,同樣用到了軍鼓的進行和童聲合唱,不過Paul McCartney用到蘇格蘭風笛的地方,羅大佑使用了中國獨有的傳統樂器——嗩吶,聽起來馬上從蘇格蘭風情變成了送葬隊伍的感覺。
馬世芳向羅大佑當場求證過有無借鑒。羅大佑並沒有正面回答,只承認他也很喜歡這首歌。這個讓老藝術家承認起來真的會很尷尬吧。
▲左:馬世芳 右:羅大佑
亞細亞的孤兒在風中哭泣
黃色的臉孔有紅色的污泥
黑色的眼珠有白色的恐懼
西風在東方唱著悲傷的歌曲
如今台灣已經迎來民主和自由,它還是那個在風中哭泣的亞細亞孤兒嗎?
無論如何,世界上永遠都會有這種孤立而沒有普世價值觀,也沒有朋友的國家。
(它當然不是我們擁有24字核心價值觀的祖國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