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美、中開戰的起點》這本書的推薦序,作者為台灣資深媒體人胡采蘋。
本文已授權給【微信上的中國】刊登。
本文作者:胡采蘋(專欄作家,曾經任職《商業周刊》(台北)、《財經雜誌》(北京)、阿里巴巴集團《天下網商》執行主編(杭州),目前領導一支跨兩岸的新媒體團隊)。
看完《美、中開戰的起點》書稿後,第一個躍入腦海的感想是,這本書根本應該被選為台灣高中、大學歷史課程的補充讀物,每一個台灣人都應該讀。
這兩年許多美中關係的重量級著作問世,這當然是各路人馬爭取在新任美國總統任期內對中政策的影響力之故。《美、中開戰的起點》即成功獲得了關注,作者納瓦羅(Peter Navarro)被命名為川普新設機構「白宮國家貿易委員會」負責人,協助制訂貿易與工業政策。
川普在發佈人事令時說明,任用納瓦羅是因為多年前對他的著作印象深刻(應指二○一一年的《致命中國》),深感信任,成為長期讀者。《經濟學人》今年一月並以〈納瓦羅即將成為全球最有權力的經濟學家〉為標題報導此事。
納瓦羅的著作頗受歡迎,早年甚至寫過熱門投資書《如果巴西下雨,就該買星巴克股票》,意指咖啡豆因為天候不佳而稀缺漲價,投資人該買進咖啡產業股票。很有趣的,這位「與共和國同壽」、出生於一九四九年的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經濟與公共政策學門教授,和共和國一樣性格強悍,只不過是強悍的站在共和國的對立面。
納瓦羅出版過三本被認為「對中國並不友好」的著作,包括二○○六年的《中國戰爭即將到來》、二○一一年的《致命中國》,以及去年的《美、中開戰的起點》。
這些書除了揭露了中國社會在發展過程中的爭議面,包括假貨、環境污染、駭客干擾、對內鎮壓等;《中國戰爭即將到來》和《美、中開戰的起點》更直接面對美中關係的痛點,提出兩大強權衝突的可能劇本。《美、中開戰的起點》並預計拍攝十集同名紀錄片,目前已出版五集。
納瓦羅的任命因此震驚美中外交網絡,被認為是川普對中國政策強硬的信號。
北京顯然甚感戒懷,從「川蔡通話」後,全面疏通對華盛頓的關係,包括川普女婿庫什納(Jared Kushner)與家族地產事業合作伙伴、著名的紅二代集團安邦保險董事長會面(這個消息並且被刻意洩露給媒體);阿里巴巴集團主席馬雲親自拜會川普,承諾將在美國創造一百萬個就業機會;接著美國國務卿提勒森(Rex Tillerson)訪中,最終促成了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訪美。
在北韓積極進行核子武器試射,並可能具備洲際長程導彈實力、有能力攻擊華盛頓的威脅下,川普政府具備強烈單純化遠東局勢的動機,庫什納因而逐漸取得對中政策主導權,納瓦羅與對中鷹派暫時遭到邊緣化。
《外交政策》(ForeignPolicy)雜誌在三月刊出〈川普的首席中國專家並非中國專家〉(Trump’s top China expert is not a China expert)文章,討論了納瓦羅可能被邊緣化的消息,認為他很快會被調往商務部、置於「併購重組大亨」羅斯(Wilbur Ross)管轄之下;而前高盛總裁寇恩(Gary Cohn)領導的國家經濟委員會,可能會取得對中政策主導權。
儘管如此,美中關係的實情是,一九九○年代開始,跨國集團與富豪階級的全球化資本網絡,惡化了全世界的貧富差距問題;日本作家大前研一以「M型化」形容中產階級消失、白領普遍失落的窘境,政治人物遲早都要面對這樣的失落格局。
在如此宏觀基調下,美中關係長此以往終究是衝突格局,彼此都很容易落入以鄰為壑以拯救國內困境的局面。
納瓦羅並不是單一個人,他代表著傳統共和黨保守路線對中政策的意識形態,和他相同信仰的政治派系不可能就此邊緣化。
更可能的發展是,當美中關係趨於緊張,納瓦羅為首的鷹派人物終究要再度浮上檯面,形成川普兩手政策中的另外一手。
那麼為什麼我認為每個台灣人都應該要讀一次《美、中開戰的起點》?
首先,這本書提出了美中關係裡,最具戰略意義的四十五個問題,其中台灣議題並佔據重要篇幅。
在這兩年出版的美中關係重量級著作中,被翻譯成繁體中文的這幾本尤其重要,包括現任美國國防政策顧問、從雷根政府時期即擔任要員,曾經鼎力支持美中建交,卻在近年倒戈投向鷹派陣營的白邦瑞(Michael Pillsbury)的《百年馬拉松》;還有因為在書中描述與北京政府要員(尤其是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王岐山)親身接觸過程,而備受討論的前美國財政部長鮑爾森(HenryPaulson)的《與中國打交道》。
這些書引人入勝之處,在於作者獨特的經歷,以及親身參與歷史時刻的內幕實況。然而這些素材有一定程度的入門困難,如果不是對美中關係有所瞭解,未必能體會到書中情節多麼驚心動魄。
《美、中開戰的起點》則是納瓦羅三本中國著作中,最用心寫作的一本,在前言中他以「福爾摩斯探案」來形容自己編排素材的心思;從第一個問題問起,一路環環相扣下一個問題,連續緊接著四十五個問題,彷彿就是一場大的「地緣政治推理」。
一般讀者不需要對事件背景有基礎認識,事件就在推理之中,所有人都能輕易進入推理環節。對於我這樣較為關心美中政治,並有一定認識基礎的讀者,老實說,讀這本書時很有在讀《達文西密碼》時的樂趣。
儘管每一個問題納瓦羅都只花了三到四頁篇幅討論,但是由於收集的文獻足夠多、羅列的事實足夠關鍵、組織事實與文獻的邏輯足夠清晰緊湊,納瓦羅的推衍與論斷因此有一定的客觀程度,讀者可以輕易形成一套心證。
這是過去納瓦羅兩本中國著作較為缺乏的品質,因此被認為對中國「不友善」、「只揀壞的講」。但是顯然《美、中開戰的起點》已經具備了相當高的客觀品質。
另一個我認為台灣應該更重視這本書的原因,在於台灣社會實在太需要一本對中國執政黨的共同讀本了;基於四十五個提問的關鍵程度,以及發展答案的文獻與事實足夠豐富,我認為《美、中開戰的起點》是堪當「中國當代政治普及讀本」的讀物。
長期觀察台灣的對中論述,我感到最為困擾的事情是,台灣社會並沒有一套討論當代中國社會的共同事實基礎,許多中共政府在執政時期的作為並不為台灣社會所熟知,導致大眾社會無法發展深入的辯論。
譬如我們在討論中國對日抗戰的時候,很多基礎事實是大眾普遍熟知的,例如蘆溝橋事變、南京大屠殺、遷都重慶、汪精衛政府、滿州國等,這些基礎事實由於被國民黨政府繼承,被寫進歷史課本,所以我們在討論中國抗戰時,有一套共同的話題基礎,也就能形成一系列公共討論。大多數中國歷史其實都可以,因為繼承了國立編譯館版本架構的歷史教科書也繼承了這些事實基礎。
然而在一九四九年後的中國,由於蔣氏政權來台後的尷尬處境,中共在歷史課本中被單面的形象化(萬惡醜陋的共匪),很難客觀、優劣兼具的認識中共,導致討論變得非常困難。
一個最簡單、我們大家經常遇到的問題,就是台灣社會中充滿各種「原來大陸很進步!」的驚呼,每個人一到中國旅遊,回去就一直說大陸很進步。後來在我鍥而不捨的反覆探究下,我發現「大陸很落後」的印象正是來自於國民黨教科書。
事實上中國在文化大革命之後,一九八○年代經歷了言論相當自由、發展十分穩定的社會實況,家戶休養生息,知識界理性敢言;儘管當時台灣開始進入四小龍時代,政治控制仍然十分緊繃,坦白說「大陸落後」恐怕是一種自我想像,當時的中國社會可能比台灣更自由,直到一九八九年六四事件之後,中共才轉變為經濟單邊發展、政治高壓收緊局面。然而這是國民黨政府無法正視、言說的尷尬現實。
一九九○年代之後,台灣本土意識崛起,一種以醜化、仇恨中國的意識形態得到了較為強化的發展,導致本土力量也無法客觀、優缺點兼具的認識中共(當然在台灣社會受到北京打壓的情況下,這種心情其來有自、令人不忍苛責),於是我們對當代中國政府缺乏一套普遍認識框架的事實,竟然能夠延續下去。連共同的話題庫都沒有,我們怎麼能形成什麼共識?
我在中國居住超過七年了,儘管自信對中國社會有一定程度的深入瞭解,但是在閱讀《美、中開戰的起點》時,還是得到了許多驚喜的啟發。
許多歷史事實我雖然多少有所聽說,卻沒有一套結構足夠堅強的地緣政治認識框架,導致所知的事實如同碎片化的拼圖,拼不成圖形,事實也不具意義(例如我片片斷斷的知道許多關於遼寧艦、殲-20的新聞,但是看完了這本書才知道為何中共的軍事發展歷程會是如此,為何會選用非對稱武器,為何將瓦解美軍的空中優勢作為優先戰略等,新聞才有了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