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台灣人把法國讀成 fà 國?

本文來源:大象公會(微信id:idxgh2013)

作者:韓索虜

因為這麼念是對的,「法」字的正確讀音就應該是四聲的 fà。

今天作為通用語的「國語」,所依據的標準讀音是傳統北京音。而在傳統北京音中,「法國」本就該讀作「fà 國」。

讀作 fà 的還不僅限於「法國」的「法」。1915 年出生於北京的相聲大師劉寶瑞先生,在他錄制的單口相聲《鬥法》中,將所有出現的「法」字,包括「鬥法」這個題目以及諸如「法術」「法官」(指作法的法師)「法台」(施展法術的高台)等詞匯中的「法」字都一律讀作 fà。

為什麼老北京會選擇這麼讀?

要解釋這一點,就要提到一個漢語特有的語言現象:文白異讀。

所謂「文白異讀」,指的是在漢語特別是漢語各方言中存在的同一個漢字的發音有著完全不同的「文讀音」和「白讀音」兩套語音體系的情況。

其中,「文讀音」也叫做「讀書音」,是在朗讀書籍、官方文書、正式文件和「文言」詞匯時使用的「正音」,由歷代官方加以推廣並在官方學校與民間私塾中加以普及。

宋代官修韻書《廣韻》的內頁,歷朝歷代官方出版了各種「韻書」來確立一套標準的漢字讀音系統

與此同時,古老而分布廣泛的漢語有著眾多「方言」。這些方言語音系統的形成有的最早可以追溯到魏晉時期,很多方言中還吸收了不少源於少數民族的詞匯或讀音。

基於上述原因,這些方言中漢字的發音與不斷發展的官方讀音之間的差距逐漸加大,更多地保留了更古老、更本地化的讀音,也就是「白讀音」。

隨著方言語音和官方標準語音差異的加大,漢語各方言中的「文白異讀」體系也就逐漸形成。

如在吳語的上海話中,「大」這個字的文讀音讀作 dah 而白讀則讀作 duh,在那句音似「港督」的上海罵人話中,使用的就是「大」字的白讀音。

其實,fà 就是「法」字在北京音中的文讀音,而今天普通話中的讀音 fǎ,則是這個字的白讀。

自清代以來一直作為官方標準語讀音基礎的北京音,之所以也像其他方言一樣出現了文白異讀現象,其原因在於漢語中的另外一個語音現象:「入聲」。

所謂漢語的「四聲」,其最初含義與我們今天所理解的普通話中的「一二三四」四個聲調並不相同。在古代漢語中,「四聲」指的是「平、上、去、入」四個聲調。

「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日本京都大慈寺藏明隆慶六年刻本《新編篇韻貫珠集》中所描述的中古漢語四聲的大概聽感。

古代漢語中的「入聲字」,指的是發音以-p, -t, -k 三種輔音結尾的字。如「十」「八」「六」這三個數字在古漢語中的讀音分別是/d͡ʑiɪp̚/, /pˠɛt̚/和/lɨuk̚/。

在大部分現代漢語方言中,「入聲」依舊得以或多或少的保留。只是在有的方言如粵語、閩南話、客家話中,-p, -t, -k 三種輔音結尾被完整或接近完整地保留了下來;而在諸如吳語、晉語、江淮官話和湘語中,入聲的三種輔音結尾統一變成了一個短促停頓的緊喉塞音甚至單獨的聲調。

中國漢語言分布圖

北京話屬於漢語中使用人數最多、分布範圍最廣的「官話方言」。 「官話方言」中的入聲從宋代就開始出現退化,歷經元明兩朝,入聲逐漸變得微弱。

到今天,除了上面提到的江淮官話以及西南官話中的一小部分以外,所有「官話」方言中的入聲都已經消失。

但是,在從明代以來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官方標準語都是有著入聲字的、與中古漢語有一定傳承關係的、屬於江淮官話的南京話。

南京話與北京話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入聲字,這些入聲字在北京話中就產生出了「文白異讀」現象。

而由於北京話中沒有入聲,南京話和古漢語中讀作入聲的字,其文讀也會變成其他音調,其聲母和韻母也會產生一定的變化。

一般而言,大多數在古漢語讀音中以 p, t, k, s 等清輔音開頭的入聲字,往往會變成普通話中的四聲。同時,在北京話文讀讀書音中,也有將入聲字統一讀作的短促四聲(去聲)的做法,以求在聽感上更接近入聲的發音。

比如「色」字,在古漢語中讀作/ʃɨk̚/,在今天的南京話中讀作/səʔ⁵/,在北京話中,則分別產生了文讀發音 sè 與白讀發音 shǎi。

又如「黑」字,古漢語中讀作/hək/,今天的南京話中讀作/xəʔ⁵/,北京話中的文讀和白讀則分別是 hè 和 hēi。

「法」字在古漢語中的讀音為/pɨɐp̚/,現代南京話中的讀音為/fɑʔ⁵/。遵照上面的規律,可以看出,對於以在古漢語和南京話中清輔音 p 或 f 開頭「法」字而言,四聲的 fà 才應該是它的文讀「正音」。

而無論中國大陸普通話中的標準讀音 fǎ 還是北京話中的 fá(如「想個法 fá 子」)或 fā(如「沒法 fā 兒看了」)都是「法」字的民間白讀音。

因此,台灣人把法國讀成 「fà 國」其實並沒有讀錯,反倒讀出了「法」字的正確讀音。

閱讀原文

推薦閱讀:

>如今台灣人常見的「地圖砲」用語,意指地域歧視;為什麼中國最被歧視的總是河南人?

>傳說中,許多方言差一點就能成為【國語】?錯了,當年北京話的地位無可撼動。

>【台灣腔】在大陸是一個鮮明的形象;一場總理記者會引出了【台灣腔表情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