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世范區
微信id:shifanqu0755
作者:世范區研究小組
今天A股大跌,跌得散戶、機構都傻了眼,不就是「團滅」了一個教育培訓行業嘛,怎麽醫藥、醫美也跟著跌呢?怎麽白酒茅、中藥茅這些核心資產也都跌了呢?
先說結論:現在表面上是打擊消費服務性行業,降低成本,改善民生,更深層次的原因是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由服務性主導的美國模式轉向製造業為基礎的德國模式——製造業為本!
資本主導下的服務業擴張
於是乎市場上各種揣測、傳聞接踵而出,有說是教培行業被團滅是讓市場沒有信心的,有說是因為中美天津會談不理想所導致,其實大家對中美會談本來就沒有什麼期待啊,何況這次會談也沒有什麼特別消息啊?
於是有人腦洞大開,為今天A股大跌找出一個說法:孩子不用補課了,開輔導班的崩盤了。不用補課,眼睛就變好了,所以眼科崩盤了。媽媽周末不用送孩子去補課,自己也就沒時間去做美容了,所以醫美也崩盤了。孩子不送輔導班,爸爸也沒時間出去喝酒了,所以白酒也崩盤了……
上面的點評只能作為段子來看,不過,市場大跌還真與中央發文整頓教育培訓行業有關。因為,中央發文來整頓一個具體行業,這從中國推行市場經濟以來非常少見。
有人認為這是為了扭轉出生率下降趨勢、鼓勵生育,而從最高層面來推翻新三座大山(住房、醫療、教育)。
從最近幾年的政策取向來看,的確降低人民群眾生活成本、改善民生成為施政重點。房地產行業在這兩年率先被整頓,現在教育培訓已經倒下,相信下一步醫療系統也會跟上。
不僅如此,與民生相關的互聯網行業的整頓也從去年開始,從保護用戶隱私到反壟斷,到現在幾大部門聯合要求互聯網平台收費須與用戶協商,都是在降低服務性行業消費成本。因此,有人認為,現在決策層一系列打法就是為了降低老百姓生活成本,提高幸福指數,也有利於生育率提高。
從投資的角度來看,現在資本特別青睞服務性行業,在移動互聯時代,只要有資金,就可以迅速搶占市場,比如用補貼、獎券等吸引用戶,建立起龐大的用戶生態後再逐步獲取利益,可以是壟斷的價格優勢,還可以向金融服務領域拓展。
中國面臨「去工業化」風險
資本在電商服務行業的瘋狂擴張,不但迅速建立起行業壁壘,而且對製造業的生存空間造成了擠壓。
消費服務性行業在我國第三產業中占比甚高。
無論從GDP占比還是從就業人數來看,現在我國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都舉足輕重。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0年第一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為7.7%,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37.8%,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54.5%。
第三產業吸納的就業也在不斷提升,從業人員就業占比從2015年的42.4%上升到2019年的47.4%,已經成為吸納就業人員的主渠道。
與此相對應的是製造業占比、從業人員持續下降。2016年中國製造業占經濟的比重峰值達到32.45%,隨後出現了波動中的趨勢性下降,2019年降至27.17%。
據國家統計局4月30日發布的《2020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顯示,2020年中國農民工總量28560萬人,比上年減少517萬人。這其中,從事製造業的農民工占27.3%,比重繼續保持下滑態勢。
據報導,2008年至2018年,中國從事製造業的農民工數量平均年增長率為-2.84%,更多年輕人轉而投向外賣、打車、快遞、直播等新興的服務行業。
一般來說,一國經濟發展過程中服務業占比會持續上升,製造業占比會下降。然而如果製造業比重下降過快,服務業又不能推動經濟持續增長,就會帶來一系列的經濟和社會問題,對中國來說則面臨跨越不了中等收入陷阱的風險。
2015年以來中國正好是這樣一種經濟形勢——製造業下降,服務業上升但是經濟卻持續下行,居民收入增長緩慢,勞動力由過剩轉向短缺……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慧此前在出席國新辦組織的吹風會時提出:「未來五年,中國經濟面臨的最大風險是去製造業化或者說是去工業化。」
過去幾十年的發展,中國製造業取得長足的進步,但是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還是有很大的差距。尤其在晶片、航空發動機等領域,我國還經常被「卡脖子」,在中美貿易爭端背景下中國製造業的軟肋更加突出。這是中國需要加快製造業發展的最主要原因。
國策轉向早有動靜
過去,服務業占比高低被認為是經濟發展程度的標誌,提高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占比,也就被各級政府一直奉為發展經濟的法寶。
然而,在今年3月公布的「十四五」規劃綱要中,首次提出了「保持製造業比重基本穩定」。而在「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提出的主要目標之一「服務業比重進一步提高」則不再出現。
2021年以來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政府工作報告會議裏,專門提出製造業占GDP的比例不再下降。
「重製造、輕服務」的國策已然浮出水面。因此,當中央一紙公文開始整頓教育培訓行業時,敏感的投資者意識到,這不僅僅是針對教育培訓行業,而是向資本主導的消費服務性行業發出了警訊!
東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陳李就表示:在基本發展道路上,我們已經拋棄了美國道路,轉向了德國道路——通過發展製造業帶動 GDP 未來的進一步增長。所以「重製造、輕服務」已經成為未來三到五年甚至五到七年的基本政策。
由於美國是全球第一的經濟大國,以其經濟地位和影響力,長期以來中國經濟發展的方向也就是向美國發達的服務業看齊。但是在製造業層面,中國又不曾擁有美國那樣統籌全球資源的實力,可以利用全球各國先進的製造業為其服務。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是美國製造業的高光時代,那時美國人引以為豪的是通用汽車、福特汽車、GE等企業,製造業工人無論是收入還是社會地位都不錯,成為美國中產階級的基礎力量。但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後美國經濟以金融服務業為代表,製造業逐步萎縮,工業城市如芝加哥、匹茲堡等淪落,引發嚴重的社會問題,如民粹主義等。
相比之下,德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一直保持製造業的穩定,無論是製造業占比還是工人地位,都保持穩定,因此德國製造業一直保持很高水準,被稱為「世界製造業的標桿」。
上世紀90年代以來,德國製造業占經濟總體比重穩定在20-23%左右的水平。德國《國家工業戰略2030》提出,到2030年德國工業產業占經濟比重要提高到25%,在現在的比重上進一步提高。德國對於製造業發展的重視程度由此可見一斑。
春江水暖鴨先知。
東吳證券任首席經濟學家任澤平在社交媒體上發表評論稱:
什麼是大勢?就是降低房地產、金融、教育、互聯網等的利潤和壟斷,以及由此引發的過去長期對民生和實體經濟的擠壓和成本,大力發展製造業、硬科技、實體經濟、新能源、資本市場等。百年未遇之大變局,也是百年未有之大機遇。看清這一大趨勢,至關重要。每個企業每個人最終都是時代的產物。
任澤平老師這段話,說得簡短,但是扼要——以他的師承資源,可以很快把握決策動向。這個動向就是中國將大力發展製造業。
這個國策轉向,不但關係國本,也關係到每個家庭和個人,因為只有認清未來發展方向,才可做好投資與教育決策。簡單點說,職業教育的地位將會前所未有地提高,中考分流的政策也會強化執行,製造業在數字化轉型下對技能要求越來越高,工作環境也會大不一樣……也就是說,以後不但藍領的工作環境與白領的差不多,藍領與白領的工作界限也將越來越模糊。
現在,各位應該能理解,中央為什麼要整頓教育培訓行業。顯然,對教育培訓行業的整頓只是一個開始,下一步針對資本瘋狂投入的服務性行業的治理整頓將陸續有來,如醫美、電商、傳媒、娛樂、遊戲等,而製造業將得到政策和資本市場的大力支持。
對此,未來的投資和家庭教育,是不是也要重新規劃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