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真算了20年後的中國人口數據..

本文來源:財主家的餘糧

微信id:CaizhuFinance

先猜一個問題:

按照目前中國的生育水平,到2050年,中國將會有多少人口?

14億?12億?11億?

在「2020-2022年,中國人口規模的拐點」一文中,我估算了中國的人口峰值,將會在2022年出現,通過線性外推出生人口數據和死亡人口數據,我樂觀認為,到2050年的時候,中國將有12.6億人口。

但是,在讀者提醒之下,我發現自己對於2028年之後的人口數據估算,真的是太太太樂觀了。

因為,文章中我沒有考慮人口的年齡結構——至於本文,就是修正上一篇文章中的數據的。

一個國家的人口年齡結構變化,是一種緩慢而又巨大的力量,而且人口問題與其他社會問題有著根本的不同:我們可能變富,也可能變窮,但我們註定都會變老,而且老到一定年齡之後,最終都會死去!

在昨天的文章中,關於未來的新生兒人口數量估算,因為2000年-2017年中國新出生人口數量基本保持穩定,這些人口在25歲之後,基本都形成了育齡人口,由此,從2025年到2042年育齡婦女的數量也基本穩定,所以簡單採用線性外推,並沒有太大問題。

但是2018年之後,因為新生兒數量相比2017年之前的數據遽降,這將造成2042年之後的育齡人口數量也大幅度下降。

也就是說,2042年之前的新生兒數量估算應該還算靠譜,但2042年之後的新生兒數據一定是偏高的。

為了修正這一問題,應該將2042年之後的新生兒數量,與2018-2025的新生人口給對應起來。

根據數據,2000年-2017年每年新生人口數量大約1650萬人,而從2018年開始,新生兒數量開始迅速下降,2024年之後,到2025年之後,新生兒數量更是降至不足700萬人——這將造成25年之後,育齡人口同樣會出現下圖的陡坡下跌。

圖片

至於每年死亡人口的估算,直接採用過去數據線性外推,就有更大的問題了。

如果不發生毀滅性的戰爭、瘟疫或者饑荒,進而造成個別年份人口數量銳減的話,每年的人口死亡數量,一定與幾十年前的出生人口及存活人數息息相關,所以,每年的死亡人口數量,並不能簡單採用線性外推的方式,而是必須考慮人口的年齡結構。

2020年10月28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宣布,從2015年到2019年底,中國居民人均預期壽命從76.3歲提高到77.3歲,為了簡化,我們將2020年-2050年中國人均預期壽命,均設置為78歲。

如果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出來,結合人均預期壽命,想要估算2020-2050年中國人口死亡數據,並且估算未來中國的人口數量,並不是一件非常復雜的事情——我們可以統計48-78歲之間每個年齡段人口,將其作為2020年之後每年死亡人口的基準即可。

這些人口中,可能有相當一部分在到達78歲之前,已經因為各種意外而去世,但另一方面,1972年之後出生的人口,也很有可能在到達平均預期壽命之前去世,兩者相抵消,我們可以簡單認為,「七普」中48-78歲的人口數量,約等於2020年-2050年每年的死亡人口數。

可惜的是,因為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數據還沒有出來,我們只能引用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數據,來說明2020年之後每年的死亡人口數據情況。

因為2010年的「六普」比現在早了10年,所以如果在「七普」中統計48-78歲之間每個年齡段人口數量的話,對應於「六普」中,應該是統計38-68歲之間每個年齡段的人口數量。

圖片

根據國際社會通行標準,如果一個國家60歲以上人口占到總人口的10%,這就意味著進入老齡化社會,按照這一標準,中國在1999年就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

不過,2000年以來,隨著中國經濟發展水平的逐漸提高,人均預期壽命也在穩步提高,這熨平了2000年-2020年的年度人口死亡數據。

1980年,中國人均預期壽命為67.8歲;

1990年,中國人均預期壽命為68.6歲;

2000年,中國人均預期壽命為71.4歲;

2010年,中國人均預期壽命為74.8歲;

2020年,中國人均預期壽命為77.3歲。

根據國家統計局人口數據,自2000年以來,雖然每年新生兒出生人口數量有比較大的波動,但死亡人口卻一直都是在平穩上升,從2000年的811萬到2019年的998萬,每年的死亡人口數量增加都在5-10萬之間。

圖片

正因為看到了這個數據的平穩變化,所以我才在上一篇文章簡單採用了線性外推的方式,來計算中國2020年以後的死亡人口數據。

然而,因為人的壽命本身存在著極限,在社會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8歲以後,後面人均預期壽命的提高會變得越來越小,甚至不再提高,這最終會反映在人口死亡數據上——年度死亡人口數據,與5年前、10年前相應年齡段人口數量的關係,將越來越趨於一致。

所以,我在上一篇文章中,對於近期的死亡人口數據,採用線性外推的方法也未嘗不可,但從1950年開始,內戰結束,中國開始出現第一波嬰兒潮,當這一波嬰兒潮的人,開始觸及平均預期壽命的時候(78歲),繼續採用線性外推方式估算死亡人口,就會出現極大的偏差。

有鑒於此,關於中國未來30年人口估算,我對文章做出如下2點修正:

1)2043年之後的新生兒人口,按照25年前(2018年-2025年)的人口出生比例推算;

2)2028年以後的每年死亡人口數據,採用2010年「六普」數據中38-68歲人口數量代替。

這樣一來,我上一篇文章中,2050年中國將有12.6億人的判斷就會被推翻,根據我修正後的估算,2020年之後,如果中國不能夠有效刺激居民的生育熱情,中國的人口規模將出現兩次斷崖式的下跌:

一次是2028年第一波嬰兒潮人口觸及平均預期壽命之後;

另一次是2041年第二波嬰兒潮人口觸及平均預期壽命之後。

具體見下圖。

圖片

到2050年,中國的人口總量將下降至10.7億人左右,回到20世紀80年代的水平。

比人口總數量下降更恐怖的,是年度新生兒人口和死亡人口數據的對比:

從2025年開始,因為全面放開二胎的計劃生育政策松動紅利耗盡,中國每年將出現約400萬的人口凈減少;

從2028年開始,因為建國後第一波嬰兒潮人口觸及平均預期壽命,中國每年將出現約700萬的人口凈減少;

從2041年開始,因為建國後第二波嬰兒潮人口觸及平均預期壽命,同時疊加2018-2025年的新生兒人口遽降所造成的育齡人口數量遽降,中國每年將出現約2000萬的人口凈減少,

簡單說,如果中國的生育率在未來幾年不能夠有效提高的話,從2041年開始,中國人口的下降將會非常可怕,以每年消失1個現在北京或上海城區人口的速度縮減——到2050年底,中國的人口規模相比今天,將會減少近30%。

圖片

修正後的數據估算表明,中國的人口問題,可能比很多人設想的悲觀情況要更加悲觀。

若中國的生育水平不能在未來很快提高,到2050年的時候,中國每年的新出生人口將不到300萬人,而死亡人口將高達2500萬人,而且這種狀況還會持續很久。

每年因為自然更替而消失2000萬以上的人口,這是整個人類歷史上,除了戰爭和瘟疫之外,和平時期最迅猛而暴烈的人口下降,從2041年開始,中國的人口下降速度,將遠遠的超越現在的日本、韓國,成為全世界人口下降最嚴重(沒有之一)國家。

想想看,如果中國不能夠在未來迅速提高生育水平,2050年之後的中國,每年的死亡人數將接近新出生人口的10倍,這個數據,真的是把我自己都給嚇著了!

到那個時候的中國,不僅僅是所謂的「未富先老」的問題,而是比現在日本與韓國的老齡化更可怕的一種深度老齡化,人口快速縮減、全社會衰老不堪,整個社會的將處於持續的衰敗狀態。

一個年度死亡人口是新生兒人口10倍的國家,衰老和死亡將籠罩整個社會,這樣的中國,別說什麼大國崛起了,整個國家有沒有希望和未來,都很存疑了……

我終於明白了,這大概就是國家統計局遲遲沒有公布「七普」數據的原因!

——因為,這個數據太具有爆炸性了。

圖片

5月11日,統計局公布了最新數據,請參考以下連結:

閱讀原文

在中國,如果從3歲開始準備,幾歲可以當上奧運冠軍?

xxx

中國官方公布2021上半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上海、北京、浙江位列前三

xxx

中國最新人口普查:14.1178億人,性別比微幅下降,漢族91%

xxx

中國即將發布最新人口普查結果,官方已經定調:繼續保持增長

xxx

【熟悉的五一回來了】2021年中國五一連假2.3億人出遊,花了人民幣1132.3億元

xxx

中國總理李克強:2021大學畢業生909萬創新高、「靈活就業」人口兩億,就業壓力大

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