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文博圈
微信id:wenboquan01
2016年2月,考古進駐。2016年10月,開工建設。
2018年12月,完成主體結構。
2019年12月,完成內部裝修。
2020年12月,開始布展。
景德鎮御窯博物館
將在2021年「5.18」國際博物館日試開館
那麽,
博物館有什麼亮點呢?
一起來看看吧~
會講故事的博物館
博物館以明清御窯廠
600年的歷史為支撐
深入挖掘每件文物背後的故事
以故事串聯文物
用通俗的語言
將文物的魅力展現給每位觀眾
每個展櫃講一個故事
每個故事都配有一個短視頻介紹
可掃描二維碼,隨時翻看
24小時博物館
不同於傳統博物館
御窯博物館將創新開放形式
24小時全天候開放
貼合當下城市 「夜經濟」發展
讓市民遊客享受不一樣的「夜生活」
文物與藝術融合博物館
以御窯瓷器為設計元素
設置了十餘處藝術空間裝置
努力打造具有視覺衝擊力
和震撼感的藝術體驗
吸引遊客參觀打卡
無邊界博物館
博物館有多個可自由出入口
與外部實現物理空間上的無邊界
通過數字化技術讓博物館
與考古遺址公園、歷史街區、
世界各大博物館聯繫起來
實現館內外互補、互動
三大展覽搶先看
大元夢華——
景德鎮御窯博物院館藏元代瓷器展
在歷史的長河中
元代雖然短暫
但為人類留下的文化遺產
卻十分豐厚
繪畫、絲織品、陶瓷等
都成為了極具影響的藝術品
其中
景德鎮青花瓷器更是成為了
中國陶瓷史上劃時代的作品
代表了當時最高的制瓷水平
展覽時間:2021年5月15日-8月15日展覽地點:景德鎮御窯博物館1號臨展廳(御窯廠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內)
此次展覽展出景德鎮御窯博物館收藏的元代瓷器精品,主要有青花、釉裏紅、卵白釉、藍釉、青白釉等,不僅品類豐富,亦不乏罕見的珍品。
其中最重要的展品是1988年珠山北側風景路一帶出土的繪有五爪龍紋、金彩的遺物,是迄今發現的最珍貴的元官窯資料。
將眾多元代瓷器集中展示、全面考察,探索瓷器背後的社會人文資訊、各種相關因素,期待讓瓷器來更好地講述中國故事。
部分展出藏品
▲元 青花雲龍紋花口盤
▲元 釉裏紅纏枝茶花紋玉壺春瓶
▲元 青花雲龍紋硯盒
▲元 青花雲龍紋圍棋罐
▲元 卵白釉印雲龍紋高足碗
▲元 藍地白龍紋硯盒
素筆珠山—宿利群繪畫展
展覽時間:2021年5月15日-8月15日展覽地點:景德鎮御窯博物館2號臨展廳(御窯廠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內)
前 言
宿利耽迷收藏,陶瓷是其收藏的門類之一,青花夙為其關注,他對青花是熟悉的。
收藏者對於瓷片,別有情愫,這是一般人很難想像的。
偶或發現可以拼接成全形的瓷片,一些收藏者就會有用一定方式重構其全形的異想。
我就曾見過宿利用大漆或石膏重構其全形的實物,這個過程無異於一次再創作。
用大漆和石膏拼接而成的非瓷片部分,宿利將其貼上銀箔或金箔。
我很欣賞這個過程以及這個結果,我覺得甚至較之完整的陶瓷品更值得使人珍重,這是一個重建歷史的行為,其當代性誠然是完整的古代陶瓷品所不具備的。
宿利沒有停止在用大漆或石膏使陶瓷碎片完形的努力中。
前些年他就開始用繪畫的形式進行新的嘗試,並為此畫了一批作品,而且舉辦過展覽,贏得贊譽。
這一次他又用繪畫的形式完成了一批新作。較之幾年前的那一批創作不同的是,幾年前的作品只畫碎片,這一批作品則用繪畫將其完形。
他的努力是成功的,他的作品使我們得以用新的角度認識青花。
這批作品中有幾幅作品的空白處,宿利點綴了些許樹葉,使畫面徒然產生了某種空寂蕭疏的印象。
這裡寄托著宿利面對這些青花碎片的哀惋之情。
看著這些作品,我的心裡也在升起莫名的悽惋,對漸成碎片的歷史依稀有些依戀。
部分作品賞析
▲《宣德青花鋪首龍紋大罐》 70×137cm
▲《宣德青花魚藻紋與海棠花》61×106cm
▲《成化黃地紫彩雲龍紋盤》52×36cm
▲《永樂黃釉錐綠龍紋梨形執壺》 52×36cm
▲《永樂紅釉龍紋梅瓶與成化天字罐》 137×70cm
▲《青花卷草紋梅瓶》36×52cm
▲《成化孔雀綠與宣德天青色》36×140cm
▲《正德黃地綠彩卷草紋碗》36×52cm
▲《永樂釉裏紅雲龍紋碗》36×52cm
▲《宣德灑藍釉龍紋與正統龍紋》137×70cm
▲《紅與綠的龍紋執壺》140×36cm
▲《 宣德青花龍紋罐》70×137cm
▲《成化白釉礬紅彩雲龍紋盤》52×36cm
▲《成化素三彩香薰》52×36cm
▲《永樂青花牡丹與玉蘭的葉子》70×137cm
▲《永樂釉裏紅海水雲龍紋梅瓶》61×106cm
▲《永樂與嘉靖執壺的聊天》36×140cm
瓷畫御窯——景德鎮青年陶藝家作品展
展覽時間:2021年5月15日-8月15日展覽地點:景德鎮御窯博物館3號臨展廳(御窯廠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內)
自洪武二年(1369年)開始,朝廷在景德鎮設陶廠。
建文四年(1402年)更名為「御器廠」,清代名為「御窯廠」。
近六百年間,技藝最精湛的工匠聚集於此,在宮廷最嚴格的制度要求下燒造出數以萬計瓷中精品。
其中的落選者則被就地打碎、集中掩埋於深厚的雜土與棄物之下。
數百年後,考古工作者讓塵封的歷史被重新開啟,讓御窯綻放出更加絢麗的風采。
一群陶瓷技藝的傳承者,滿懷使命感和責任感,懷著對家鄉瓷都歷史的摯愛情懷,對千年陶瓷文化的崇敬熱愛,匯聚一堂,古今對話,創作出一件件異彩紛呈、氣韻生動的陶瓷藝術作品。
其工藝之嫻熟,創意之生動,料水與釉彩有機交融,利刀與銀針交相呼應,他們或捏、或繪、或刻、或潑,在御窯神韻中折射出藝術家的學術態度和人生智慧, 給人清新雅致的美感,讓人感悟世界瓷都深厚的底蘊和御窯文化獨特的魅力。
每件作品宛如一個個跳動著,彈奏著的音符,譜寫著無與倫比的陶瓷文化大型交響樂章,給人們帶來強烈的視覺衝擊和心靈震撼,觸摸到歷史跳動的脈搏。
部分作品賞析
▲梁昌漢 《印象》
▲占翼 《瓷韻景德》
▲章朝光 《明•永樂—雲遊》
▲曾洋波 《御詩亭》
▲劉衛東 《御窯新貌》
▲胡吉良 《陶歌》
▲余韻 《龍珠閣》
▲郝國江 《對話》
▲呂歌 《御窯博物館》
▲何漢卿 《朔源》
▲胡君 《御窯廠》
另外,在參觀之餘
博物館還準備了御窯文創產品
每一款靈感都來自於御窯文物故事
讓您把御窯文化輕鬆帶回家
喜歡的小伙伴們
約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