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考古:一億年前留下腳印的那隻恐龍,當時行進速度是多少?

本文來源:新華網

微信id:newsxinhua

作者:馮源

圖片

距今約1億年前,晚白堊世早期,一隻恐龍生活在炎熱潮濕、植被茂盛的水網地帶。

它踩出的一串9個腳印,化作了珍貴的恐龍足跡化石。

最近,浙江自然博物院金幸生團隊與日本福井縣立恐龍博物館的同行,在國際專業地學期刊《白堊紀研究》在線發表了對這片化石的研究成果。

他們的其中一項工作,就是為這隻恐龍「測速」。

圖片
▲圖為發現的恐龍足跡化石

「交警可以從剎車時輪胎的摩擦痕跡推測車速,刑警可以從腳印推測嫌犯的身高,我們也能根據恐龍足跡,推算出恐龍當時是在跑還是在走,速度多快。」金幸生研究員說。

金幸生團隊2019年在浙江義烏發現了這片化石,其足跡與四川伶盜龍足跡相吻合。

伶盜龍屬於恐爪龍類,它們後腳第二腳趾的爪子特別大,高高抬起,一般不著地。

因此,恐爪龍行走時,後腳只有第三、四趾著地,腳印是非常典型的二趾結構。

圖片
▲腳印可見明顯的二趾結構


▲部分腳印的照片、3D掃描和線描圖

研究者測量了恐龍足跡的長寬、兩趾間角度、單步長和復步長。

金幸生說,雖然恐龍不能復活,但是通過研究現生動物的行走方式,學界已有一套較成熟的數學模型:用足跡長度推算出身高,再用身高和復步長推算出行走速度。

要解答測速「應用題」,還要先做「選擇題」。

恐爪龍又分為馳龍和傷齒龍兩類。

兩者後肢與身材比例不同,推算出的身高也不同。

雖說足跡與屬於馳龍的伶盜龍一致,但是「本尊」不能簡單定性為伶盜龍,科學家要充分考慮已知條件。

如果它是馳龍,推算出的身高是51.8厘米,行走速度是每小時6.1公里;如果它是傷齒龍,推算出的身高是65.6厘米,行走速度是每小時4.6公里。

總之,它當時是閒庭信步,既沒在捕食,也沒在逃命。

圖片
▲馳龍復原圖

圖片
▲傷齒龍復原圖

近年來,浙江自然博物院聯合省內的縣市博物館及日本福井縣立恐龍博物館,在浙江開展了大量野外考察,發現和保護了一批古生物化石。

金幸生說,浙江之前發現過蜥腳類、鳥類、非恐爪龍類獸腳類和翼龍類等足跡化石,這是浙江首次發現恐爪龍類恐龍足跡化石。

圖片
▲浙江自然博物院的古生物專家2019年在義烏進行野外考察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