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寧南山
微信id:ningnanshan2017
作者:深圳寧南山(知名財經博主)
最近一個新聞引起了一些擔憂,台積電4月22日臨時董事會核准資本預算28.87億美元,將在其南京廠擴產28nm制程產能,預計2022年下半年開始量產,目標2023年達到每月4萬片的產能。
台積電指出,此舉是為了滿足結構性需求的增加,以及應對全球車用晶片短缺開始擴及全球晶片供應鏈的挑戰,希望以最快的速度提供市場急需的28nm產能。
28nm的用途比較廣,不過台積電著重提到了車用晶片緊缺的問題,目前電動汽車產業大勢所趨,而中國大陸是世界最大的汽車製造基地,台積電在南京廠擴大投資,有利於其就近供貨搶占車用晶片市場。
對於我來說,關注的三個點。
第一點是加快晶片產業鏈在中國大陸聚集。
國內本土晶片產能的稀缺,其實是超出我們的想像的,我國晶片設計產業在快速發展,但是受到國內晶片製造產能不足的嚴重制約,不得不依靠境外產能。
要盡快形成晶片產業鏈在中國大陸高度聚集,將形成我們極大的優勢,而現實是全球晶片產業鏈高度在台灣地區聚集,成為台灣經濟發展的核動力。
因為晶片廠周圍會形成晶片設計,晶片封測,材料和設備的工廠聚集,形成極大的優勢,使得台灣的半導體產業優勢難以被替代。
從中美貿易戰的情況來看,產業鏈聚集成為阻止我國產業外遷的一大優勢控制點,因此晶片產業鏈在中國大陸形成聚集效應,是有極大的好處的。
這裡我引用下IC Insight的圖,2019年12月中國大陸境內的晶圓產能只占全球的13.9%,可見我國晶片產能嚴重不足,實際上我們也知道晶片長期是我國進口的第一大金額的商品,超過了石油。
從下圖也可以看出,全球晶圓產能91%集中在中國台灣,韓國,日本,中國,美國和歐洲,所以可以說,晶片工廠哪怕是成熟制程,也是有較高技術含量的,發展中國家除了中國沒有多少晶片產能。
這裡要注意,國內的產能稀缺並不是僅僅16/14nm,7nm,5nm。以中芯國際的28nm/14nm合計營收占比為例,2019年Q4–2020年Q4五個季度分別為6.0%, 7.8%,9.1%, 14.6%,5.0%. 其中第四季度顯然有較大的下降,原因是因為華為被禁失去了一個大客戶。
以中芯國際2020年39.1億美元的營收計算,一年只能提供3億多美元的28nm及其以下的產能。
而全球28nm市場在百億美元左右,台積電代工產能就占了全球的一半以上,2020年台積電來自28nm的營收差不多60億美元。
換言之中芯國際 華力微的28nm產值全球占比不過4%左右,另外廈門聯芯(台聯電旗下公司)也有28nm產線。
總的來說,全球28nm代工產能大部分在台灣地區,這裡面存在嚴重的大陸本土供給和大陸本土需求不匹配。
光是台積電一個廠,在台灣地區的28nm晶片產值就是中國大陸的10倍甚至以上,再加上台聯電等公司,則優勢更大,中國大陸每年需要從台灣地區進口大量的28nm制程晶片,台積電投資南京廠,實際上相當於把28nm的一小部分市場佔有率從台灣轉移到中國大陸,這是好事而不是壞事。
實際上,如果台積電計劃投資上百億美元,把在台灣的60億美元28nm產能全部轉移到大陸,我更是會大聲贊成。
也因為中國大陸即使是成熟制程要高度稀缺,既不利於本土晶片設計產業的發展,又不利於盡快形成產業鏈聚集,中國海關目前對集成電路線寬小於65奈米(含,下同)的邏輯電路、存儲器生產企業,以及線寬小於0.25微米的特色工藝集成電路進口,都是完全免征進口關稅的。
即使28nm產能在境外,國內大廠一樣要直面競爭。
下圖來自「財政部 海關總署 稅務總局關於支持集成電路產業和軟件產業發展進口稅收政策的通知」
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03/29/content_5596564.htm
其實產能在境內比在境外好,在境外如果其搞低價競爭,一般只能用進口關稅調節,在境內就更好辦多了,有政府和法律管著你,翻不了天。
第二個點是台積電在南京建28nm廠是否會大量採用大陸產設備,或者至少是漸進式的搞去美化。
這個市場目前需求非常大,光是華為每年就有上百億美元的晶片采購需求,加上中國大陸其他公司早已唇亡齒寒,因此去美化晶片市場每年可達數百億美元,其中相當一部分是28nm。
如果台積電的南京廠28nm產線如果不搞去美化產線,而大陸廠搞了去美化,那等於台積電放棄了這一塊市場的競爭,在去美化晶片這個大市場不構成競爭關係,那麽無需擔心台積電競爭。
而如果南京廠搞去美化,大量采購國產設備,則是國產化的利好,因為以台積電的能力可加快國產設備導入和優化,而國產化產線加速,對全局意義太重大了。
第三點是不希望對台積電搞超國民待遇,扶持要有引導性。
我們各地政府對企業都會有很大的扶持,南京市同樣也會對台積電大力支持,因為對地方稅收,就業和形成產業集群有好處,台積電南京廠今年校招就對應屆碩士生漲了工資,底薪從9k漲到了11.5k,一年17個月工資,另外還有加班費,宿舍等,這樣算下來也接近25萬人民幣一年了,在待遇上是領先國內其他晶片廠的,這也給中芯國際等大陸廠家帶來漲薪的壓力,而漲薪是有利於整個行業的良性發展的。
另外就是由於中國大陸28nm及其以下產能的稀缺,造成這方面的人才過少,以28nm為例,中國大陸只有中芯國際,華力微,聯芯等有合計幾億美元的28nm晶片產出,即使在擴產,人才也是個制約因素,而台積電南京廠28nm的到來可以加快產業人才培養。
但是地方政府對台積電的扶持應該要有引導性,引導其投資的產線更多的使用國產設備,實話實說,同樣是28nm量產,台積電的性能和良率水平就是比中芯國際強,因此若能將其能力引導到建設國產化產線,這是對全局有利的。
從目前的情況看,台積電對采購大陸生產設備是比較開放的,其台灣產線就有購買一些大陸設備,當然如果台積電南京廠不搞去美化和國產化,那就相當於退出了去美化需求市場的競爭。
最後,我想說下中芯國際等國內晶片廠的保護問題,其實國內扶持力度已經非常大了,光是去年A股上市融資就差不多500億人民幣,除此之外各地政府還出錢合資搞工廠,光是2020年宣布的北京新廠首期投資就是76億美元,中芯國際出資51%,北京出了不少錢,另外今年宣布的深圳廠的28nm產線投資也有20多億美元,深圳市和中芯國際都出了錢。可以說對中芯的支持一定是遠遠的超過對台積電的支持的。
先不說目前中國大陸進口28nm晶片本來就是免稅的,就說那麽多錢砸給中芯,還有去美化晶片那麽大一塊市場留給你(注意光是這個市場的需求量就遠超過台積電計劃在南京建立的4萬片28nm月產能),如果台積電20多億美元來南京建個月產能4萬片的28nm廠就把中芯競爭垮了,那只能說明是自己太不能打,怨不得別人。
實際上我認為中芯也好,華虹也好,不至於那麽弱,多直面競爭對自己也是有好處的,產業鏈越是聚集,越是壯大,才可能會產生更多的可能性。
最後我再強調一個事情,誰擁有最強的產業鏈,誰就能獲得最大的優勢,我國晶片產業鏈盡快形成產業鏈聚集,是有利於產業的長期發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