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環王》是大陸譯名,就是《魔戒》。
本文來源:獨立魚電影
微信id:duliyumovie
作者:魚叔
《指環王》重映,絕對是影迷界的頭等大事。
像這樣兼具視覺享受和藝術魅力的史詩大作,看多少遍都不覺得膩。
可萬萬沒想到,實際的情況卻是相反——
《指環王》遇冷了。
首周末票房,僅有2636.4萬元。
更讓人大跌眼鏡的是,它居然還獲得了許多「一星」差評。
這究竟是怎麽了?
01
先看看差評都在說什麼。
一種,是說沒有結局。
一種,是說時間太長。
還有一種,是說劇情無聊。
……
總結起來,差評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
即,沒結局,時間長,劇情平。
其中,最後一個劇情平倒還好理解。
對於這種魔幻史詩題材,本來就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並喜愛。
所以,劇情方面確實是見仁見智。
但另外兩點,就過分了。
先說,沒結局的問題。
這些觀眾顯然是連基本資訊都沒搞清楚,就來買票看片了。
他們可能還以為這是一部如漫威電影一般的純娛樂大片。
或者是像《哈利波特》系列那樣,每部都有一個完整的故事。
也許有人把甘道夫和鄧布利多搞混了?
其實,只要稍加了解,就能知道:
《指環王》三部曲,是一個完整而連續的故事。
它改編自英國作家J•R•R•托爾金的史詩巨著《指環王》。
原著內容將近108萬字,耗時12年才得以完成。
作者不僅構想出了一個龐大的中土世界,還細致地描繪了其中十幾個種族的樣貌特徵和歷史文化。
甚至還專門自創了十幾種語言。
▲中土地圖
這樣一部恢弘的作品被搬上大銀幕,連拍三部電影的容量都不夠。
更別指望它能在一部影片裏,就能講完所有的故事。
而作為三部曲打頭陣的存在,《指環王1:護戒使者》也承擔著更多的鋪墊作用。
▲霍比特人小隊
即便如此,這第一部的結尾也並非戛然而止。
它選擇了一個恰當的時間點結束。
基本完成了世界觀的初步建立,以及對各個勢力、種族的整體描繪。
而幾位主角也實現了漫長旅程第一階段的心理轉變,為第二部的情節做出了合理的鋪墊。
因此,如果僅僅是因為沒看到最終結局,就給了一星差評。
我覺得對於這部作品來說,是非常不公平的。
▲第一部結尾,護戒小隊分道揚鑣
再說,時間長的問題。
的確,相對於大部分常規電影,《指環王》每一部都算偏長。
單看影院版(不考慮加長版),第一部和第二部分別將近180分鐘,第三部更是超過200分鐘。
這足以讓許多觀眾望而卻步。
但。
如果嫌時間長,大可以選擇不看。
或者再擇一個合適的日子不慌不忙地欣賞。
而因為片子長,就破口大罵一星爛片的,只能說明這些觀眾根本就沒有耐心看這麽長的作品。
時間的長短,從來都不應該成為一部電影好壞的衡量標準。
恐怕,這就是現在觀眾被爆米花電影密集轟炸後帶來的麻木。
又或許,是被大量短視頻頻繁刺激下的後遺症。
而這樣的情況,不只發生電影領域。
記得去年的綜藝《樂隊的夏天2》中,大張偉說出了這樣的感悟:
「我已經好長時間,沒有聽過整首歌了。」
「短視頻紅了之後,所有人聽歌,就只是聽那一段。」
音樂人都這樣,那聽眾更是如此。
在快消文化所主導的時代,我們接受資訊越來越碎片化。
當我們的時間和精力,被各種微博熱搜、廣告推送、流行符號、熱門短視頻瘋狂地霸占時。
漸漸地,便養成了一種瞬時思考的習慣,一種瞬時滿足的欲望。
聽歌,前奏部分就算了,直接拖到高潮部分吧。
閱讀,看看網上的小故事還行,長篇小說文學巨制還是算了算了。
看電影,亦是如此。
為了爭取盡可能多的排片並符合觀眾的喜好,片子一再剪短。
就這樣,還是很多人不願意去電影院完整地看一部影片。
而是在網上選擇視頻解說,十分鐘帶你看完《XXX》。
所以,到了真來欣賞《指環王》的時候,就發現自己怎麽也看不進去。
「三個小時太長了,根本坐不住。」
不如睡去,不如睡去……
不如刷手機,不如刷手機……
睡醒了,玩完了,打個差評完事。
這樣的觀眾在今天的影院真是屢見不鮮。
02
20年前,《指環王》得到了全世界的追捧和贊譽。
20年後,《指環王》居然因為沒結局、時間長等問題,而被罵爛片。
魚叔對此感到非常惆悵。
人們對於經典,已經缺乏了起碼的敬畏和尊重。
在眾多一星差評中,還有一種聲音,叫做:
「老片子還上。」
這其實不是《指環王》的專屬了。
之前重映《千與千尋》《阿凡達》等經典影片時,就有不少觀眾因為這個理由給差評。
▲《千與千尋》重映時的觀眾評價
可見,如今的觀影風氣已經變得多麽的浮躁。
太多以前我們可以沉下心來去欣賞、品鑒的東西,不再被重視。
反而要被質疑。
之所以如此,還是因為這二十年來,我們電影市場膨脹下沉的太過迅速。
各個群體之間,對於一部作品的評價,根本來不及達成共識。
2002年,《指環王1:護戒使者》就曾登陸過內地院線,還是國語配音。
▲2002至2004年,《指環王》三部曲在中國內地上映時的海報
那時,中國電影市場還是一畝三分地。
全國影院數量僅為1024家,銀幕數量僅有1845塊,大部分都集中在城鎮地區。
而且票價也不菲。
像《指環王》這種達到三個小時片長的,一張票可以將近百元。
換算一下物價,就更能感受到其價格之昂貴。
當年有機會走進影院並愛上《指環王》的,很大程度上都是電影發燒友。
而且家庭條件應該不差,受教育程度也較高。
但在20年後,隨著中國電影市場飛速膨脹,銀幕數量飆升至7萬多塊。
觀影欲望增強,觀影人次擴大,票房爆炸式增長。
如今,看電影已經成為了最為平常的娛樂消遣。
越來越多此前對電影藝術接觸較少的新觀眾湧入了電影院。
他們對電影的要求,只求一個字:
爽。
而且是那種簡單直白,通俗易懂的爽。
而對《指環王》這樣的電影。
一來,沒情懷濾鏡。
二來,也缺乏這樣的觀影習慣。
自然會給出一個個爛片差評。
人們有所不知。
曾幾何時,這樣的鴻篇巨制才是電影界當之無愧的桂冠。
早在默片時代,便出現過《一個國家的誕生》《黨同伐異》這樣的宏大之作。
導演大衛•格裏菲斯,向世人證明了電影藝術化的可能性,並借此開創了電影的新時代。
▲1916年的《黨同伐異》,全實景搭建
此後,好萊塢長期處於對史詩片的推崇之中。
在上世紀50年代,被稱作「史上最燒錢的電影」的《賓虛》誕生。
該片的投資達到了1500萬美元。
一共使用了200位設計師製作服裝和頭飾,超過1萬名群眾演員、2500匹馬參與演出。
高風險下是高回報,該片在全球收獲了7400萬美元的票房,並贏得了11座奧斯卡小金人。
▲《賓虛》
毫無疑問,在那個時期,史詩片就是王道。
觀眾們愛看,各大導演也樂於去拍。
它的體量更大,內容更豐富,也更利於創作者完整的藝術表達。
幾乎所有的大導演,都渴望著自己的職業生涯能拍出這樣一部偉大的史詩片。
《美國往事》《教父》《辛德勒的名單》《與狼共舞》《阿拉伯的勞倫斯》……
▲《阿拉伯的勞倫斯》
《末代皇帝》《霸王別姬》《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霸王別姬》
有的是英雄敘事,有的是平民史詩。
無一例外,這些巨制都能給人們帶來無比的震撼,無窮的回味。
成為電影史上難以超越的一部部經典。
▲《末代皇帝》
發展至《指環王》,在更成熟的特效技術支撐下,魔幻史詩片出現。
史詩片的發展達到了頂峰。
可事與願違。
這個頂峰很快就斷崖式地滑落了下去。
正如前文已經提及的,隨著市場的下沉,大眾審美口味愈發通俗化。
這十年來,別說傑作,連一部可以稱得上史詩片的都幾乎不再有。
即便是彼得•傑克森所拍的「指環王前傳」《霍比特人》三部曲。
也去除了正傳中的嚴肅意味,很明顯地往更輕鬆、更娛樂化的方向轉變。
▲《霍比特人3:五軍之戰》
再看近幾年。
又還有多少史詩片在產出?
絞盡腦汁,也想不出幾部。
最近的,恐怕要數馬丁•史柯西斯在2019年拍攝的黑幫史詩片《愛爾蘭人》了。
傑作,毋庸置疑。
但這也不能算是正統的史詩片了。
而且,無論是製作時還是完成後,它的遭遇都讓人感到寒心。
立項之初,好萊塢幾家大的電影公司都不願意投資。
「都什麼年代了,斥巨資拍部兩百多分鐘的黑幫片,怕是腦子讓門給夾了。」
最後,流媒體巨頭網飛出面,才得以讓整個項目實現。
上映後,院線排片少,最終拿獎也少。
和整部電影的主題一樣:
面對時代的變化,它不可避免地落伍了。
這便是史詩片的現狀。
▲《愛爾蘭人》
曾經被捧為明珠的史詩片,如今卻成了市場的棄兒。
無怪這幾年,總有人感慨:
那個人人都愛史詩片的時代,好像一去不復返了。
03
反過來,這也是在給予創作者們警告。
所謂經典重映,最大的意義就是告訴現在的觀眾和創作者:
曾經,有這樣一部偉大的電影。
而現在,又有多少人能如此耐下心來,一絲不苟地完成這樣一部作品?
在魚叔看來,《指環王》三部曲實在是太值得反復回味了。
當霍比屯的田園畫卷徐徐展開。
當精靈王國瑞文戴爾震撼浮現。
當成熟的阿拉貢,驚艷的暮星公主,帥氣的萊戈拉斯王子接連出場。
當一葉扁舟駛過安都因河上擎天的巨像。
當最後同盟之戰拉開陣場。
這一幅幅景象,是多麽的讓人心潮澎湃,遐想萬千。
而故事劇情,也蘊含了非常深刻的主題意義。
《指環王》三部曲像是一種公路片與戰爭片的結合。
其中公路部分,與我國的經典名著《西遊記》就很類似。
幾位身懷絕技的勇將,護送一位平凡少年踏上征程。
一路躲避、對抗妖魔鬼怪,到達終點,完成使命。
在這個過程中,能夠清晰地看到主角團一步步的成長,轉變。
而貫穿始終的主題,則是關於友情與忠誠,奉獻與犧牲,信念與勇氣。
即便是阿拉貢與暮星公主的跨族愛情,這麽一個戲份略微較少的支線,都是那麽的可歌可泣。
只要真的用心去感受,怎麽可能不為《指環王》所震撼?
其實,在中國電影市場化剛剛起步的那幾年,我們也曾有過雄心勃勃的時候。
那時人人都想打造出一部如《指環王》式的東方史詩。
但,這種志向很快就被消磨殆盡。
一方面,確實技不如人,沒能製作出足夠品質的佳作。
反而出現了像《無極》這樣淪為笑柄的代表。
另一方面,不斷膨脹、下沉的市場也沒有耐心讓中國電影人繼續試錯。
所以到了今天,國內已經幾乎沒有人再有心氣,去做一部宏大的史詩之作。
或許,你會反駁:
「這樣的作品即使現在做了也沒人看,更不會有人投資。」
沒錯,現在給予嚴肅、藝術電影的創作者空間確實極其狹小。
但哪一部偉大作品的誕生,不是伴隨著無窮的困境?
西部片大師賽爾喬•萊昂內,為了拍攝《美國往事》共籌備了16年之久。
他明明已經可以靠著在好萊塢拍商業大片,安穩度日。
卻選擇了豁出一切,為了自己的電影夢,與資本走向徹底對立。
▲《美國往事》
電影天皇黑澤明的故事更狠。
對於每一部影片都力求完美,對於每一個細節都毫不妥協。
在他的執拗下,才誕生了一部又一部的史詩經典。
比如,在拍攝電影《亂》的時候,曾讓整個劇組停下工作,只為等一朵雲的到來。
▲《亂》
而拍《戰國英豪》時,他也曾為了捕捉到一個滿意的晴天鏡頭,足足等了100多天。
這是一種怎樣的「任性」和「苛刻」!
而這種死磕自己的精神,卻正是如今的創作者們都缺少的。
▲《戰國英豪》
我不是說,要所有創作者都這麽玩命打造傑作。
但這麽多年來,幾乎一部傑作未出,那就是問題所在了。
回顧華語電影的一線作品,你可能還得倒退到20多年前。
國外同樣如此。
誰能想到,這個十年,仍有情懷去幹、去拼的居然是已經垂垂老矣的西科塞斯。
而在上個世紀,這樣的導演可以說數不勝數。
「歷史成了傳說,傳說成了神話。」
這是《指環王》原著開篇的第一句話。
在這裡,魚叔想說:
史詩成了小眾,小眾成了笑話。
當《指環王》這樣偉大的電影,因為時間長、沒結局,而被罵成爛片。
可不就是這個時代的大笑話。
任何時候,電影都不是自憐自艾的藝術。
從電影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時代的縮影。
而眼下這個時代,史詩片的消亡只是表面。
本質卻是人心的浮躁。
觀眾浮躁,創作者同樣浮躁。
越來越少的人,在乎品味,在乎品質。
用一段較長的時光,平靜地感受一部作品。
已經變得越來越奢侈,甚至於不屑。
這到底是《指環王》可笑,還是這個時代越來越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