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海邊的西塞羅
微信id:cicero2020
一切終將過去,而過去的就會變得可親。
各位朋友,好久不見,《海邊的西塞羅》一口氣休更了四天,這是開號以來第一次。
在四天的時間裡,海邊的西塞羅去了一趟海邊——濱海城市青島。
原計劃今天正常更稿子,寫點國際大事。
但這次遊玩經歷讓我改了主意,因為這座城市確實很美、很合我意,美到我想把我一路上所思所感伴著一段歷史給您梳理一遍。
所以這篇文章既是歷史、也是遊記。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我想嘗試一種縱古論今的新寫法,將那些有蘊含、有故事的地方作為旅遊目的地鄭重的推薦給您,而這篇文章將是這一系列的第一篇。
1
我的青島故事,想從百年餘年前的一封「家信」開始說起。
1896年,一封信從沙俄首都聖彼得堡寄往德國首都柏林,收信人迫不及待的拆信閱覽,只見信上寫到:
「親愛的威利表兄,來信已覽……去年那次愉快的共同行動見證了我們彼此之間的珍貴友誼……我贊同你的看法:德意志應該在俄羅斯遠東地區不遠的地方獲取一個海港作為立足點。
是的,這不是一封普通的家書,還是沙俄皇帝尼古拉二世寄給德國皇帝威廉二世的回信。
德皇威廉二世(左)與沙皇尼古拉二世,注意,他們兩個人在見面時穿著彼此國家的軍服——這不知算不算史上最早的皇家換裝cosplay。
雖然德國與沙俄在近20年後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是敵國,但這兩位皇帝其實算是不算遠的親戚:沙皇的妻子亞歷珊德拉的母親是德皇母親的妹妹,兩人又同是英國女皇維多利亞的女兒,所以沙皇在婚後一直隨妻子喊德皇威廉表哥,並用愛稱「威利」叫他。
雖然喊得非常親熱,但兩人在信裏談的事情其實非常嚴肅。
在寫信的19世紀末,世界已經被歐洲列強瓜分完畢,各個列強之間想要再「伸伸腿」,難免就會踩到彼此的尾巴。
比如日本在甲午戰爭打完之後,要求大清把遼東半島割讓給它,沙俄立刻就不願意了:中國東北,這是我的禁臠啊!小日本你怎麽敢碰,於是拉著法德兩國搞了個三國干涉還遼,逼著日本把吃到嘴裡的肉又吐了出來。
這也是沙皇信中所謂「那次愉快的共同行動」的所指。
而德國作為剛剛統一不久,擴張欲正盛的強國,這個問題也特別突出:還要不要像老牌強國一樣攫取陽光下的地盤呢?
在這個問題上,德國當時的君臣之間有衝突。
主導德國走向統一的帝國宰相俾斯麥,說要不然咱就韜光養晦一些,悶聲發大財麽。
而新上台皇帝的威廉二世血氣方剛:慫毛線啊,不服就幹!我們要把勢力擴展到大西洋、到太平洋、到全世界!
於是三朝元老俾斯麥就辭職走人了,放手讓年輕的德皇去闖蕩(作死)。
但你要太平洋來搞事情,首先要在這裡建個主港,這就勢必要觸犯英國和俄羅斯這些在遠東已經混成一霸的老牌帝國主義的臉色。
1896年的時候,「威利表哥」剛掌權不久,還是比較謹慎的。
何況有日本吃癟在前,他只好給沙皇寫了封信,探探表妹夫的態度。
萬沒想到的是,沙皇立刻就熱情洋溢的回允了此事,並在信中「友情提示」德國應該趁著「日清戰爭」之後亂局盡快行動,千萬不要被他們共同的英國姥姥(維多利亞女王)搶了先手。
「威利表哥」接信之後估計感動的夠嗆:你看我這表妹夫,多大方,跟德國啥動作都想管管的英國姥姥就是不一樣。
當然,後來的事情證明,俄羅斯這表妹夫比英國姥姥還坑人。
威廉二世立刻招來帝國海軍元帥提爾皮茨,告訴他:元帥閣下,您的海軍終於可以在遠東大膽選擇心儀的永久錨地了。
有備而來的提爾皮茨立刻拿出遠東地圖,用鉛筆在山東半島上畫了一個圈,嚴肅的告訴德皇:這個地方設港條件優良、氣候宜人、跟歐洲非常相似,很適合我們在那裏長期定居。
而且拿下此地,遠東艦隊就能控制山東和整個華北的進出口貿易,還能獲得豐富的鐵礦。
提爾皮茨指的那個地方,就是膠州灣、也即後來的青島。
彼時的青島,還是一個漁舟唱晚的小漁村。
留存至今的古跡,也就明朝設立的「浮山所」等幾個地名和漁民們去祭拜的「天後宮」等幾座廟。
浮山所在今天的青島最顯眼的是一站地鐵的名字,不過這裡是青島最繁華的商業街。
即個大型的ShoppingMall都聚集在附近,去青島旅遊推薦在那附近下榻,交通、購物、餐飲都比較方便。
而且這一片的夜景尤為漂亮,土豪朋友建議可以直接住在附近,除了貴,其他都很完美。
天後宮煙台也有,天後也就是南方人所稱的媽祖,這裡現在是青島民俗文化博物館,我去那天人太多,就在門口看了看,沒進去。
清末《天津條約》十口通商,英國人在山東看上的港口是我的故鄉煙台。
所以最遲到19世紀末葉,煙台而非青島才是整個山東的商貿中心。
近代以來,青島和煙台是膠東半島上的一時瑜亮,提起青島的發展,我們煙台好多老輩人服輸是服輸,但卻不太服氣——俺們煙台氣候、港口明明更好啊!
我們已經無法考證德國海軍在推薦港口時,到底是出於何種考量舍棄了煙台和威海而選擇了青島。
也許除去水文和氣候等因素外,德國人害怕其他選擇距離沙俄的勢力範圍太近,而長江流域已成英國的勢力範圍,青島不偏不倚,剛好在二者的中點上,剛好夠德國在這裡見縫插針。
但提爾皮茨這一指,確實讓命運的齒輪開始轉動,青島開啟了它之後的百年際運。
2
1896年12月,德國駐華公使提出要租借膠州灣,被清廷拒絕。
就在威廉二世思考如何逼清廷就範時,正瞌睡呢,有人來送枕頭,山東曹州的民間組織大刀會殺死兩名德國傳教士,威廉二世欣喜若狂,說:「中國人終於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期待已久的好理由,我決定立刻動手!」
然後威廉二世就跑到德國外交部發表了強硬講話,要求遠東艦隊立刻駛向膠州灣。
1897年11月3日,德國遠東艦隊開進膠州灣,不費吹灰之力就占領了當地清軍彈藥庫,隨後德軍下達最後通牒,要求清軍在下午3點前退出膠州灣,否則用大炮說話。
要說威廉二世治下的德軍,也真是跟他們皇帝一樣愣。
跑來搶地盤的德軍陸戰隊滿打滿算也就600人,而整個膠州府的清軍守軍數千,孫子兵法曰,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戰之,不若則守之,可德國人卻來了個反其道而行之。
但德國人乾等到下午三點,愣是不見對面回音。
一查原因,倒不是清軍寧死不屈,而是最後通牒送來時,守將章高元正在跟部下打麻將賭錢,根本沒看德國的最後通牒。
下午三點,「嚴謹守時」的德國人準時把炮彈傾瀉到清軍頭上時,章將軍還在那兒喊「胡啦!」呢。
毫無準備的清軍抵抗了不到個把小時就開門投降了,章將軍被活捉了。
德國人嚇唬他:你到約定時間還不投降,挺有種啊,看來是準備英勇就義,要我們不成全了你?
章將軍說:別別別,都是誤會,都是誤會。
德國人說:那好,你帶著部下,趕緊滾出膠州灣。
章將軍趕緊應承:這個好說,這個好說,這就滾,這就滾。
就這樣,面對區區600名德軍,數倍於敵的清軍不發一槍一彈,就於12月17日完全撤出了膠州灣。
1898年3月6日,清廷與德國達成《膠州灣租借條約》,將膠州灣租借給德國,時間為99年。1899年,威廉二世親自將租界地新市區命名為青島,青島誕生了。
而這樣軟弱的妥協,當然是會付出代價的。
就在德清兩國扯皮期間。
沙俄也來湊熱鬧,德皇他表妹夫尼古拉沙皇直接派遠東艦隊開入旅順港,找的借口特好聽:為了保護中國免受德國侵略,等德國撤出膠州灣後,我們就撤出旅順、大連。
結果德國人來了就不走了,老毛子就說:不走是吧?俺們俄羅斯人說話可是算數的,他們不撤我們也不撤!誓要把「保護大清」的事業進行到底!
於是1898年3月,沙俄與大清國簽訂《旅順大連租界條約》,為期25年。
看出來了吧?沙皇陛下當年那封去信,其實是把他的「威利表哥」當槍使,讓德國人來背這個「第二波侵華高潮」始作俑者的惡名,沙俄則在後面跟著撿人頭。
類似的事情,沙俄在近代史上對中國幹了不只一次,東北西北那幾百萬平方公里,都是這麽被他們騙走的。
所以,你看同樣是大帝國的末代皇帝,執政水平還是有高下之分的,尼古拉二世的狡猾繼承了沙皇的光榮傳統,而威廉二世的道行,則不及乃祖多矣。
旁邊的英國人一看俄德兩國鬧得這麽歡,那我們也來插一腳吧。
1898年4月,清國從日本手中收回威海衛,到手還沒捂熱乎呢。
當天就被迫把威海衛租借給英國,期限同樣是25年,借口同樣是「保護」清廷免於駐紮在青島的德國人的威脅。
當然,這事兒最後有個比較搞笑的結尾,義大利見此情景,心想清朝這是要搞主權清倉大甩賣啊,那我們能不能也混一下?
提出也要租借浙江的三門灣「保護」大清。
不過大清這一次的回應是:一邊去。
義大利在列強中是個什麼德行,「我大清」再糊塗還是拎得清的。
不過此事的餘味非常嚴重,沙俄強租旅順口,引發了後來的日俄戰爭,而日俄戰爭導致的「滿蒙問題」,又是日本後來發動對華侵略的借口。
深究起來我們發現,當1896年德國人在青島信號山上升起他們的帝國鷹旗的時候,中國之後半個多世紀的苦難國運也冥冥中被決定了。
3
德國在占領青島後,非常神奇的在當地搞了個進駐儀式。
並將附近的一座山丘以艦隊司令迪特利希的名字命名,還在山上勒石記功,刻上了德國的標誌性鷹徽。
下方的碑文用的德中雙語,德文比較簡單,就是某年某月我們占領此地就完事兒了。
中文據說是德國人找了個當地酸秀才翻譯的,反而寫的文辭華麗:
「伏維我大德意志帝國水師提督,棣君諱德利,曾於光緒二十三年十月二十日,因在此處而據膠域之土地,其英勇勝績,凡我同僚實深敬佩。」
到一戰期間,日本借口對德國宣戰侵占青島,又把這座「迪特利希山」改名叫「神尾山」(因為日軍司令名叫神尾光臣)在石碑上又加上了「大正三年十一月七日(1914年11月7日),奉天皇禦令,帝國海陸軍占領此處。」
其實日本人在加了這段碑文之外,還耍了另外一些小心思——為了能在一戰之後竊取青島和膠濟線的利益,日本在占領青島後就開始向這裡大規模移民,試圖製造既成事實。
到1922年時,青島的日僑數量據估計已有約10萬人。這些移民直到二戰之後才徹底遷出。
不知是否是這段日占歷史的緣故,如今青島不少地方仍散布著櫻花樹。
我去這幾天櫻花開的正盛,賞櫻名所中山公園還搞了首屆「櫻花節」,公園裏熱鬧非凡,櫻花的密度和人流的密度都不亞於同季節的東京。
1922年北洋政府收回青島主權,日本人耍了個小心眼,為了將自家「武德」的見證永久留下,將這塊石刻拆散,運回日本之後重新組裝。
如今這塊石碑據說藏於東京國立博物館,不過我去東京時並沒有看到他們展出這塊「戰利品」,所以這塊石碑現在其實該算不知所終了。
多說一句,這座先後被叫做「迪特利希山」和「神尾山」的小山丘,其實也就是信號山。
山頂上有一個旋轉瞭望台,在台上轉一圈可以將整個青島市南區景色盡收眼底。
所以這裡是去青島玩必去的景點之一。
我在山上找了一個在公園服務青島「大嫚兒」,連說帶比劃的聊了半天,想問一下那個石碑在哪裡,可姑娘回應我的始終是一臉可愛的茫然。
不過,青島人管美女叫「大嫚兒」這個方言倒也是歲月留痕,這個說法在膠東其他地方都沒有,因為它其實源自德語中的「女士(Dame)」一詞。
所以大嫚兒其實原本指的是這種……
另外青島人還喜歡管可愛的小女孩兒叫「小嫚兒」——這個應該就是當地勞動人民的自發創造了。
此外老輩兒青島人還管下水道井蓋叫「古力蓋子」,這個奇怪的叫法我以前也很迷惑,後來問了學德語的朋友,才知道德語中下水道就叫「Gully」。
放一張青島的特色「古力蓋子」。
4
其實算起來,德國從1896年侵占膠州灣,到1914年一戰中被日本人趕走,滿打滿算也就在青島住了不到20年。
以殖民地而論時間並不算長。
這決定了名聲在外的青島德式建築有很多特殊之處。
青島基督福音堂,典型的德國塞堡式建築。
德國人原本確實是想把青島往「遠東漢堡港」那個方向去造的。
由於青島是德國當時在遠東地區的唯一殖民地, 它的建設引起了德皇的重視,設計規劃三易其稿,最後才由威廉二世親自允定。
德皇計劃在這裡興建一個 10 餘萬平方公里、容納 至少5 萬人口的遠東重鎮,還想在其登基30周年(1918年)時親自駕臨視察工作。
威廉二世對青島這種事必躬親的關心程度,讓他在歷史迷中有了個外號——首任青島市市長。
這一點從早前盛傳的「德國下水道」當中就可窺見一二,青島在德占時期共建造了80公里排水管道。
雖然這點管道在今天青島3000多公里排水管道總長中不值一提(所以青島排水好要感謝德國人基本屬於胡扯)。
但這個管道總長在當時國內確實是首屈一指的量級。
同期的上海因為是「萬國來朝」的租借地,下水管完全沒有統一規劃,除了外灘那一帶,排水幾乎完全靠黃浦江和蘇州河。
相比之下,德國確實在青島拉開了大架勢,想要好好建設一番。
而在地上,德國在青島確實也有很好的規劃。
在青島市南老城區行走時,你可能會感覺這些老街道規劃很亂,道路南不是南、北不是北,但這些街道在高空俯瞰確實這個樣子的:
是的,整個青島德國建築區圍繞總督府這中心點展開,法院、教堂、軍營、監獄等設施一應俱全,基礎設施相當之完善,位置也十分合理。
但唯一的一個問題是:德國人在倉促之間搞這麽多建設,只能以能搞快點就搞快點的方式來。
這倒不是說其工程質量會有欠缺,而是同時代歐洲建築那種繁復的裝飾在青島德建中被大幅度減省了。
相比於歐洲的遠親,青島德建一般都刪繁就簡、去曲就直,加之其用料就近採用了嶗山石(人民英雄紀念碑芯石同款),反而給青島德建拼湊出了一種古樸、謙遜卻又不失典雅的美感。
最典型的例子,是總督府和聖米埃爾教堂。
總督府的南樓主立面採用了典型的文藝復興三段式建築的,但牆面卻使用了不含任何裝飾的斧剁花崗巖,顯得尤為方直硬朗。
而聖米埃爾教堂雖然是一座天主教堂,但由於興建更晚,在修建中不得不放棄了原先計劃採用的繁復的哥德式風格,改建成了更為堅實而質樸的新羅馬式風格。
這反而讓該教堂與周圍的建築產生了一種奇異的和諧之美。
時間不巧,沒趕上聖米埃爾教堂的主日彌撒,聽說這家教堂的管風琴彈得很好聽。
總之,結實耐用,簡約而不簡單,在致簡中做出美感,整個青島德占時代留下的建築,確實很符合直男們的審美。
它們歷經百年的歲月存續至今,當我來到這些建築之下,撫摸那些堅實的嶗山石時,依然能感覺到掩藏其下的那個曾經活力充沛、野性十足的帝國的脈搏在跳動。
當然,還有馳名在外的青島啤酒也算德國遺物,我比較喜歡原漿那種。
5
在漫步青島的這幾天中,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德占的經歷、日占的經歷、以及二戰之後更短促的美占的經歷,對青島這座城市來說,究竟應當如何看待呢?
誠然,在這些列強占據這座美麗的城市的當年,對中國人來說一段慘痛而屈辱的歷史,甚至對當事方來說也是不明智的。
德皇威廉二世因為侵占了青島同時激發了英國和沙俄對其太平洋野心的警惕,為德國在一戰中的腹背受敵埋下了伏筆。
而日本在一戰後試圖從德國手中「繼承」青島的行為,不僅在1919年激起了中國的五四運動,讓中國對日的主流觀感從親近、欽佩一變而為仇恨,還同樣引起了美英兩國對其擴張野心的警惕。
最終,在1921年的華盛頓會議上,日本不得不在美英的強逼下將青島的主權還給了中國,日英同盟也隨機土崩瓦解,英美在亞太地區拉攏中國遏制日本的外交格局開始出現,日本的國運由盛轉衰。
所以,至少對於德日兩國來說,青島其實更接近一個「詛咒」,一個處於上升期的大國過於迷信自身的蠻力,盲目跨過了擴張應有的折返點,最終折戟沉沙在這片本就不屬於他們的美麗海岸上。
但,歷盡歲月的流逝之後,他們留下的故跡反而銘刻進了那些建築、風物中,雜糅成一道奇異的風景,更為關鍵的是,這些經歷永久的改變了青島這座城的命運,讓它從昔日的小漁村,成為了今日膠東半島上的第一大城市。
也許普希金是對的,一起終將過去,而過去的就將變得可親。
對人來說如此,對城來說也一樣,時間會改變一切。
只要人還活著,城市依然繁榮,我們就總有力量將過去的苦難、錯誤都內化為一種氣質。
所以對已經逝去的過往,我們不必後悔,請相信,假以時日,你所經歷的,最終都將成為你的財富。
青島這座城,時刻在用它的美,證明著這件事。
全文完
PS:
第一次嘗試寫這種歷史和見聞雜糅的遊記,不是很順手,請大家多指正。
說幾個去青島玩的小貼士吧:
1、據我朋友說,青島最適合遊玩的季節按由低到高排序分別是秋、春、夏三季,秋天的黃葉、春天的櫻花、夏天的海水都是它吸引人之處。
不過建議旅遊時盡量避開清明、五一、十一這樣的長假,青島酒店民宿非常多,平時價格很公道合理。
可一遇這些旺季,酒店溢價會非常非常嚴重,兩三倍都很常見。
2、有條件錯峰出行的朋友,推薦一定要住一次海景賓館。或坐或躺在自己的房間裏,面朝大海,看一次日升日落,是一次非常難得的體驗。
但謹慎提醒,一定要在訂閱時確認好是否是真正的「海景房」,個別商家會打著「海灣房」「海岸房」的名義忽悠人。
3、如果不考慮附近餐館不實惠的問題,青島火車站附近的酒店(近棧橋)在交通便利性上是最方便的,且各檔次各價位都有。
不差錢的土豪朋友請住進五四廣場區域,那裏酒店更新、商業更繁華。
非特殊需要,不建議去嶗山區住宿,因為乘地鐵往返市中心也要耗時一個小時。
4、青島乃至整個膠東地區的美食海鮮很多,但大多數要看季節,比如鮁魚和爬蝦就要吃新鮮的才好。
但不管什麼季節,到家常菜館要上一盤辣炒蛤蜊總是不錯的。
5、時間和金錢開支方面,我去這一趟花了三天時間(同省內)、三千元左右的總開支(兩人),對國內二線城市來說,是可以接受的。
而如果你碰巧和我一樣喜歡海風、海景、歷史和歐式建築,這趟旅程應該會讓你物超所值。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寫雜糅歷史的遊記也算我的一個夢想。
這次算是試水,以後如果反響好,本號還會寫些這種「歷史遊記」,大家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