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口2000年

本文來源:最愛歷史

微信id:solovehistory

作者:最愛君

2021年2月8日,公安部公布最新數據,2020年出生並已經到公安機關進行戶籍登記的新生兒共1003.5萬人,而在2016年,當年中國大陸出生人口為1786萬人,儘管放開二胎,但中國大陸新生兒仍然在短短四年間,銳減了43.8%

與此相對,2019年全年死亡人數為999.72萬人,2020年的人口死亡數據雖然未出,但有很大概率,中國也將在今明兩年或未來幾年內,成為人口負增長國家。

人口是慢變數,但卻將是影響一個國家或民族興衰的決定性變數,今天,最愛君重發舊文,不厭其煩做盛世危言,也祈禱中華民族繼續興盛向前,繁榮昌盛。

1

在街亭慘敗之後,蜀漢建興六年(228年),第一次出師北伐的諸葛亮,不得已倉惶撤兵。

臨撤退前,他下了一個命令:

將西縣1000多戶人家,強行遷徙進入蜀漢控制下的陜西漢中。

諸葛亮的目的很簡單:

搶人

人,對蜀國來說,實在太重要了。

自古至今,人口與土地,都是立國的根本。

早在西漢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漢帝國人口就已達到了5767萬人

到了東漢,國力雖然有所減退,但東漢永壽三年(157年),漢帝國人口也有5648萬人,與西漢鼎盛時期大抵相當。

但是經歷東漢末年長達幾十年的大規模戰亂、疾病、瘟疫、饑荒後,到了諸葛亮北伐的三國時期,中國的人口已經從巔峰時期的5000多萬,下降到了700多萬

當時,曹魏的總人口約為445萬人,蜀漢總人口約為94萬人,東吳總人口約為210萬人。

▲劇照:諸葛亮北伐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掠奪人口。

人口的多少與國土面積的大小,是關係國力強弱和戰爭勝負的根本。

諸葛亮北伐的重要目的,除了開疆拓土、光復大漢帝國,另外一項重要任務,就是掠奪魏國的人口。

當時,一度是西漢帝國最為繁盛的關中平原,此時已是「無復人跡」

作為東漢核心的洛陽一帶,更是「死者不可勝計」

而在黃河下遊的華北平原一帶,則是「墟邑無復行人」

作為「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對於東漢末年這種人口稀缺的慘狀,描述更是直接:

「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

在後來的三國爭戰中,由於蜀漢面積最小、人口最少,所以對於諸葛亮和他的繼任者姜維來說,掠奪、增殖人口,一直是他們最為重要的任務之一。

蜀漢延熙十七年(254年),姜維再次出征隴西失利後,在回軍的過程中:

「拔(魏國)狄道、河關、臨洮三縣民,居於(四川)綿竹、繁縣。」

這種「拔」,其實就是強行將魏國的人口,遷徙進入蜀國,以此來補充蜀國人力,保證兵源、稅源和農耕,以及擴大蜀國的人口繁殖。

2

為了躲避戰爭,東漢末年,大量人口從中原地區向江南、荊州、益州(四川),乃至幽州(遼東)、鮮卑境內遷徙。

當時,張魯控制下的陜西漢中一帶,由於相對安寧,北方流民湧入,人口一度高達50多萬。

要知道,漢末人口銳減到不足千萬——50萬人,在一個人口就是資源和兵源的戰爭年代,對於各路爭雄的軍閥來說,是一個何等誘人的數字。

所以,曹操幾乎是傾盡全力進攻漢中。

這其中,一方面是爭奪漢中極為龐大的人口和土地資源;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漢中地處關中平原和四川的中部,奪下漢中,才能抑制劉備的對外擴張。

圖片

漢中人口儲量龐大,成為曹操與劉備的爭奪要點。

為此,從建安二十年(215年)至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與劉備在漢中地區,進行了一場長達近四年的漢中爭奪戰

最終,劉備贏得了這場戰爭,控制了漢中。

不甘心受挫的曹操,則在此過程中,一步步掠奪劉備管轄境內的人口: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舉兵攻下漢中後,一度進入巴東、巴西郡(今重慶),並強行遷徙了當地8萬多人,移居到河南洛陽、河北鄴城一帶,以補充久經戰亂後、中原地區虛弱的人口;

平定張魯後,曹操又下令將漢中地區的幾萬戶居民,強行遷徙到陜西的關中地區;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在漢中爭奪戰中失敗後,臨撤退前,又將甘肅武都一帶的5萬多戶氐人,強行遷徙到曹操控制範圍內的扶風、天水兩郡,以此加強自己的人口實力,同時也削弱劉備控制下的人口數量。

所以,一部三國史的核心,其實是對於人口的掠奪與控制。

3

跟曹操和劉備一樣,孫權也很注重對人口的掠奪。

漢末天下大亂,人口銳減,偏安江左的孫權,很早就認識到了掠奪人口的重要性 :

建安十二年(207年),孫權直接發兵攻打占據荊州的劉表的部將黃祖,「虜其人民而還」

建安十三年(208年),孫權又派兵追殺黃祖,「虜其男女數萬口」

建安十九年(214年),孫權親征皖城,「獲廬江太守朱光及參軍董和男女數萬口」

此後一直到晉武帝泰始年間(265-274年),東吳仍然不斷派兵進入司馬氏的晉國境內掠奪人口:「吳人寇弋陽、江夏,略戶口。」

除了注重掠奪劉表、曹魏、司馬氏等鄰近各路軍閥治下的漢族人口,孫權還非常注重馴化少數民族。

東吳征服了散居在今天的蘇南、安徽南部、浙江、江西等幾個省山區的山越族人後,將越人從山地遷徙到平原,總數約有10萬多人。

圖片

▲劇照:東吳能鼎立成為三國之一,背景是對人口的大規模掠奪。

在北方長期戰亂、中原地區大量士民不斷南遷的背景下,曹操對於孫權治下人口實力的不斷壯大,感到非常焦慮。

建安十四年(209年),曹操想將跟孫權毗鄰的淮南一帶的人口,遷徙到他治下的河南地區進行屯墾。

消息傳出後,江淮地區的老百姓被嚇得要命,於是「江淮間十餘萬戶, 皆驚走吳」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又擔心「江濱郡縣為(孫)權所(攻)略」,」於是又想到將江淮地區剩餘的居民遷徙到北方。

結果又是適得其反,以致江淮地區剩餘的民眾「皆相驚,自廬江、九江、蘄春、廣陵戶十餘萬皆東渡江(入吳),江西遂空,合肥以南惟有皖城」。

十多萬戶人家南遷東吳,數量達幾十萬人,放諸於當時全國僅有700多萬人口的大背景來看,這無疑是對曹操的一次重擊。

而東吳,則由此更加鞏固了與曹家爭霸的實力。

建安十八年(213年),當58歲的曹操與31歲的孫權,就江淮地區爭戰不決的時候,面對江淮地區大量人口南奔東吳,孫權實力不斷增長的局面,曹操非常感慨地說了一句話:

「生子當如孫仲謀!」

曹操的這句話,在歷史上非常有名。

但很少有人會想到,曹操說這句話的語境,是與孫權的人口爭奪戰。

4

可以說,沒有人,帝國就如風中的草芥,岌岌可危。

對於這一點,大唐帝國就有痛徹心扉的體驗。

唐玄宗天寶十三載(754年),大唐帝國進入人口巔峰盛世。

這一年,大唐官方統計的全國人口總數,達到了891.4709萬戶、共5291.9309萬人

但安史之亂後,建中元年(780年),中央能控制的兩稅戶從巔峰時期的891萬戶,銳減到了380萬戶

到了元和二年(807年),唐王朝中央能控制的供稅戶,更是銳減到了244萬戶

由於大規模戰亂後的人口銳減、人口南遷,加上藩鎮割據,各路軍閥故意隱匿戶口不上報唐朝中央,將地方人口據為己有。

當時,僅僅黃河流域,就有多達71個州和藩鎮故意不上報戶口。

戶口銳減,稅源和兵源不斷衰退,這也是導致唐朝中央實力不斷衰弱、最終趨於滅亡的重要原因。

▲唐朝滅亡的核心原因,在於對人口控制力的喪失。

在戰爭之中,不僅僅要籠絡人心,籠聚人口也是帝國的核心要務。

1127年靖康之變,北宋滅亡後,北方人口大量遷到南方定居。

1161年,金主完顏亮征兵南侵,南宋政府抓住北方動蕩的有利時機,向北方居民拋出橄欖枝,吸引他們不斷南下。

在南宋政府的主動吸引下,當時兩浙地區人口「四方之民雲集……百倍常時」

此外,南宋境內的江西、湖南、福建、廣東等地人口也不斷增長。

進入到13世紀初期,南宋儘管北方國土大量淪陷,但境內人口仍然增長至大約8500萬人,金國人口約5600萬人。

因此,儘管國土面積大規模萎縮,但南宋卻憑借著不斷增長的人口實力,與女真人和蒙古人進行了長達100多年的對峙和戰爭。

這背後彰顯的,正是靖康之變後,南方人口大量增加所帶來的國力增長。

5

放諸任何朝代,人都是一切的根本。

即使是最低級的強盜,也懂得要「搶錢、搶糧、搶女人」的道理。

一個將人口視為累贅而不是資源的民族,註定要遭受懲罰。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在歷經康熙、雍正、乾隆祖孫三代數十年努力,終於平定新疆後,乾隆皇帝與他的臣子們,就是否移民駐守新疆爆發了一場爭論。

不少朝臣認為,包括新疆在內的西域地區,距離中原太過遙遠,自漢代以來,歷代中央王朝一直無法持續有效管理,所以與其勞民傷財駐守,還不如撤兵回師。

就在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的廷試中,有新科進士更是直接指責「古之屯田為勞民」

對此,乾隆充分顯示了他的遠見卓識。

乾隆說,新疆具有「東捍長城,北蔽蒙古,南連衛藏,西依蔥嶺(帕米爾高原),以為固居神州大陸之脊,勢若高屋之建瓴,得之則足以屏衛中國,鞏我藩籬,不得則關隴隘其封,河湟失其險,一舉足而中原為之動搖」的重要戰略地位。

「今辦理(移民)屯種,亦只因地制宜之舉。而無識者又疑勞民,朕實不解,且付之不必解,而天下後世自有公論耳。」

於是,在乾隆「移民實塞下」的政策堅持下,清廷開始了向新疆地區的大規模移民動員。

當時,在經歷與蒙古準噶爾部的長期戰爭、阿睦爾撒納以及大小和卓叛亂後,蒙古準噶爾部落幾乎被掃蕩一空,北疆地區人口銳減,這也為重構新.疆的人口組成,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

乾隆大帝遠見卓識,決定大規模移民新疆。

儘管蒙古準噶爾部落已經被擊滅,但沙俄卻一直對新疆虎視眈眈,甚至一度收留叛變的阿睦爾撒納,一直到其因為天花身亡後,才將屍體轉交給了清政府。

有鑒於新疆本地復雜的民族構成和沙俄的不斷南下,乾隆最終開始了向新疆地區的大移民。

到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烏魯木齊一帶以漢族為主體的人口,已經接近20萬人之眾;到了嘉慶十三年(1807年),烏魯木齊地區的人口更是超過了33萬人。

在清政府的移民鼓勵下,到道光六年(1826年),不計較屯兵,北疆地區僅僅農業人口就達到了47萬人。

這些以漢人為主體的新型移民,為北疆地區的農業開發、糧食供應和屯軍穩定,做出了巨大貢獻。

在大量漢人移民的推動下,北疆地區以烏魯木齊、伊犁、奇台、哈密為代表的城市逐漸發展起來。

當時人描述說:

(烏魯木齊等地)地廣糧賤,謀生甚易,故各地民人相率而來,日益輻輳……商賈畢集。」

自漢代以來一直難以駐守的新疆問題,由於大量漢族移民的進入,開始真正被中華民族納入長期的實際控制。

6

但有移民,就有反移民;人口構成的爭奪戰,是一場永恒的戰爭。

1864年,新疆爆發民亂,庫車、和闐、喀什、吐魯番等地先後建立了地方割據政權。

此時,中亞的浩罕汗國也趁機派兵入侵新疆。

1865年,在浩罕汗國指使下的阿古柏,在新疆扶持建立了「哲德沙爾汗國」,逐步侵占了天山南部的整個南疆地區,並向北疆不斷侵略擴張。

當時,經歷乾隆、嘉慶、道光、咸豐等歷代近百年發展後,南北疆以漢人、滿人、東歸的蒙古土爾扈特人等為主體的北.疆人口加速發展。

對此,叛亂者也將漢人、滿人、蒙古土爾扈特人等視為「異教徒」進行大規模屠殺和清洗。

據同治年間到過北疆的美國人斯凱勒說,烏魯木齊約有13萬滿、漢人民被殺,奇台縣、阜康城、呼圖壁、綏來等處漢人死散,「靡有孑遺」

在阿古柏等人鼓動下,僅僅和田地區,就有4萬多不願信教的漢族軍民被殺。

在大規模的屠殺和驅趕下,1864-1887年,烏魯木齊、巴裏坤地區的人口,從34萬人劇減到了10萬人,其中北疆地區「戶口傷亡最多,漢民被禍尤酷」

圖片

阿古柏侵占新疆的策略,是通過屠殺和清洗重構人口。

1871年,就在阿古柏幾乎控制整個新疆的同時,沙俄也趁機侵占伊犁。

此前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沙俄通過脅迫清廷簽訂《中俄北京條約》和《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先是強行割占中國齋桑湖至圖穆爾淖爾(伊塞克湖)以西44萬平方公里領土。

十多年後,趁著阿古柏之亂,沙俄勢力最終侵入了新疆。

當時,沙俄在遠東地區人口稀少,為了達到長期控制中亞和新.疆的目的,在中國新疆地區也開始了人口掠奪——在出兵侵占伊犁以後,沙俄政府在伊犁設立機構,專門負責遷移中國人口加入沙俄國籍,目的就是將新疆地區的人口掠奪為沙俄所有,以達到從人口構成上徹底侵占新疆的目的。

1877年,左宗棠派兵出征新疆,並最終在1878年平定阿古柏之亂,收復了除伊犁以外的其他新疆領土。

此時,沙俄已經在新疆地區擄掠了十多萬中國人,強迫他們加入了沙俄國籍。

對此左宗棠不依不撓,堅持出兵進逼伊犁,並決定不惜與沙俄一戰。

1881年,在左宗棠的軍力支持下,沙俄與清廷達成談判,沙俄趁機割走伊犁霍爾果斯河以西領土,但清廷也得以收回了伊犁九城及特克斯一帶地方。

但經過從1864年開始的這場動亂,以北疆地區為例,以漢族為主體的移民幾乎死傷逃亡殆盡,以北疆塔爾巴哈台為例,在左宗棠收復新疆後,該地區漢民僅剩下「一百四十一戶」,而整個北.疆地區人口也死傷、逃亡一空。

至此,從乾隆大帝1758年平定新.疆以來,清廷在北.疆發展100多年的移民成果,幾乎被掃蕩一空。

在動亂和沙俄的人口掠奪下,北疆漢人一度幾乎被清洗一空。

此後,清廷再次在北疆地區恢復屯墾,並招徠流民前往北.疆耕種定居,由此北疆的漢族人口才開始緩慢增長。

一直到1909年,北.疆地區人口才緩慢恢復至20多萬人,而早在1826年,當時北疆人口就已近50萬人。

清廷再次招徠漢人進入北疆,儘管人口增長速度緩慢,但仍然在人口構成上穩固了北疆。

此後,儘管在民國時期新疆再次陷入動蕩,並且被前蘇聯聯合派兵入侵,一直攻打到了迪化(烏魯木齊)西郊的瑪納斯河畔。

但北疆的人口存在,以及1949年後中蘇的交好,最終讓中華民族得以守住了新疆。

縱觀史事,假若沒有人口的依托和存在,一切國勢和領土,也勢必將無所依托,因為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三國、唐宋和晚清的史事,於內於外,或許就是最好的鑒證。

因為只有旺盛的人口,才是終極的戰鬥力。

而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9年末,中國大陸總人口(包括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現役軍人,不包括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省以及海外華僑人數)達140005萬人,正式突破14億大關。

但不斷下降的人口出生率,也為我們敲響了盛世警鐘。

興哉盛哉,巍巍我中華民族。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