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一位功夫高手,讓「寸拳」在海外火了

圖片

本文來源:遊戲研究社

微信id:yysaag

作者:Lushark

在短視頻時代,散打也好、詠春也罷,管你少林武當,最終大家都一齊陷入開磚踢鐵的軍備競賽。

1.復活的寸拳

「One Inch Punch」,這是國際上對於中國傳統武術中「寸拳」技法的稱呼。

它由李小龍發揚光大,也是他本人最具代表性的招式之一。

在1967年的長灘國際空手道錦標賽上,李小龍表演寸拳,僅以一指左右的擊拳距離,就擊退一名空手道選手。

六十餘年過去,這段視頻至今為人津津樂道,可以說許多人印象中現實裏寸拳所能達到的效果,就是李小龍的這一拳。

《鐵拳7》裏的詠春高手Leroy Smith,其終結技也正是致敬這一幕。

但最近,這個印象被一則視頻刷新了。

一位名叫林亦文的廣東小伙演示的寸拳在海外掀起了新一陣的「One Inch Punch」熱潮。

視頻裏,小伙以肉眼幾乎無法捕捉的拳速,凌厲地擊斷並打飛了一塊長條狀的花崗巖。

圖片

徒手劈磚大伙都見怪不怪了,但這樣的寸拳開磚,對於老外顯然還很新鮮。

這條視頻在油管上的播放數已經超過一億兩千萬,並且仍在不斷増長。

圖片

短片被日推網友略顯中二地起了個 「中國の武術家によるワンインチパンチの実演」的標題(片假名就是「one inch punch」的音譯)。

在Reddit則傳得更誇張,被稱為「中國十大武術家之一的寸拳破壞力」,可見這個視頻給觀者們帶來的震撼。

以至於有人看完後感慨:原來《龍珠》裏那樣的格鬥家在中國是真的存在的。

不過隨之而來的,是陣陣質疑聲。

首先是有網友認為視頻存在造假嫌疑。

畢竟在視頻網站自帶的0.5倍速慢放之下,林亦文的拳頭打斷磚石的瞬間根本難以看清,視覺效果堪比「磚頭消失術」,於是留言裏 「P得不錯」「也太假了」之類的評論自然是不少。

但很快便有人上傳了0.1倍速的慢放視頻,儘管依舊只有短短兩幀,但我們地球人的肉眼終於也能借此一瞥拳頭是如何在剎那間將花崗巖擊斷的了。

圖片

▲可以看到磚確實是被拳頭打斷的

儘管有人依舊不依不饒地認定視頻是進行了抽幀等處理才能表現出如此高的拳速。

但對於大部分觀眾而言,表演者確實以一記極短距離出手的寸拳打斷了厚重的花崗巖,足矣。

接著受到懷疑的自然是表演本身了。

江湖上最廣為人知的武術騙局,當然要數使用本身帶裂痕的假磚,但這種騙術過於小兒科,在林亦文的這一身實打實的腱子肉面前,顯然並沒有什麼討論的必要。

林亦文寸拳開磚的視頻也並非孤例,在其他視頻裏,他有時也會失誤,有時動作演示則更清晰,傳播最廣的這一條確實是他表演得最為利落、視覺效果最佳的一次。

以下是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b4AUW-NKSg

人們爭論更多的,是這種寸拳開磚究竟有沒有看上去那麽難。

許多人認為,林亦文的訣竅在於磚頭的擺放方式,將磚抵在兩塊石頭之間,本質上是用杠桿原理,借背靠的大石頭把磚給扳斷了。

有人在評論區裏搬出各種初高中物理書上的公式,演算推論這樣的拳力究竟是否常人能所及。

但其實學界早有人對徒手開磚進行過技術分析。

2017年時就有一篇發表在《力學與實踐》上的論文——《單手劈磚需要多大力》,提煉了徒手劈磚的力學模型,並用杠桿原理和沖量定理來進行解釋。

像視頻中的這樣的開磚方式,屬於「懸臂梁」的受力分析;而另一種常見的中間架空兩頭固定的劈磚形式則屬於「簡支梁」。

▲兩種劈磚方式的受力圖

依照簡略模型,在懸梁臂條件下開磚,固定端處彎矩最大,而且截面上中性軸以上受到拉的負彎矩——換句話講,在這種形式下,磚確實是被「扳」斷的。

但這並不意味著斷開懸空的磚就要比簡支的輕鬆。

根據分析,簡支的磚在受力時的靜位移要明顯小於懸空放置,因此反而只需要較小的力就可以擊斷。

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能看到的劈多塊轉的表演大多都是以簡支的方式放置。

而且說到底,不論是簡支還是懸空,要把磚打斷都需要足夠的施力。

根據文獻中提供的公式,如果是從半米高的距離下劈,那麽只用大約55.5千克力就足以擊斷一塊標準磚頭,大部分成年人都可以做到。

但是如果把發力距離壓縮到一寸(約3厘米),那麽則大約需要167.5千克力,這得是普通成年男性揮出一記全力直拳才能達到的極限。

當年《流言終結者》就曾做過一期節目,邀請了一位師承自李小龍弟子的詠春練習者,對人體使用寸拳,堪堪打出了95千克力。

▲比起這位實驗者,林亦文要更加年輕強壯

可見,雖然常見的劈磚確實沒大家想像中門檻那麽高,但林亦文所表演的寸拳開磚依然不簡單,獲得的贊許可以說實至名歸。

可不論是國外還是國內的新聞,都很少真正關注到他究竟是誰。

2.「內卷」的武林

確認了林亦文的實力,大家的疑問自然就成了「中國民間有這樣的高手,為什麼卻是外國人先發掘出來的?」

油管上播放破億的視頻並非是表演者林亦文本人發布,而是一個專門往油管搬運國內短視頻內容的「營銷號」,從一個月前開始轉發林亦文的表演,借此很快就積攢起粉絲,播放量從幾萬竄升至百萬千萬,第十個視頻就破億了。

而當這段表演隨著「廣東小伙秀寸拳在國外爆火」的新聞出口轉內銷的時候,播放量也一下就遠超了林亦文本人發在同一個平台上的原視頻。

大部分新聞隱去了林亦文的姓名,稱他為「廣東農村小伙」,觀眾就算想進一步了解林亦文也無從尋起。

當我聯繫到林亦文本人,問起他對這次視頻爆紅有什麼感想時,他直爽地回答:「又沒賺錢有什麼用」,接著又補充道:「對我來說正常,我每年都有上新聞」。

現實中的林亦文自幼練習散打和武術,如今是廣東一家連鎖武館的教頭,主要教授學員詠春、少林拳等項目。

他時常會在朋友圈和視頻裏曬出曾經獲得的大小榮譽,比如廣東省散打競標賽分站賽的冠軍、澳門國際武術比賽詠春項目的冠軍等等,而他最驕傲的還是要數一張在香港參加比賽時與打星錢小豪的合影。

▲這張照片也被林亦文展示在許多醒目的位置

林亦文曾報名參選《武林風》,也參加過春晚武術類節目的海選,但最終都沒能如願登上電視,他最主要的展示舞台還是在短視頻平台上。

從2017年開始,林亦文已經在快手上發了近400個視頻,這次破億的原視頻是他今年1月30日上傳的,至今沒到50萬播放。

這幾年時間裡,林亦文積攢了23萬粉絲。

這個數字看起來不小,但與同樣以力量表演為主的「猛男阿才」搬磚小偉」等動亦500萬粉的主播比起來,林亦文的量級只能算處於金字塔的中下層。

但林亦文賬號的運營風格顯然深受這些頭部主播的影響。

打開主頁,映入眼簾的就是清一色的力量展示,除了最常見的寸拳開磚以外,也不乏碎木板、彎扳手、踹輪胎、踢鋼管等等。

圖片

▲在短短的兩個月時間裡,林亦文的「可怕一拳」就從300多公斤攀升到了800公斤

林亦文的風格並非從一開始就是如此。

5年前剛開始發視頻時,林亦文發布的內容大多還是分享工作中的教學訓練場景,也會通過視頻傳授教學一些散打技巧,偶爾才會穿插一些給學員表演踢木板的錄像。

圖片

▲林亦文最初的視頻大多是在武館裏拍攝的

正如大家所想的,比起只能有個小幾千播放的教學視頻,那些炫技的錄像點擊數卻總是能輕鬆破萬,評論區的互動也要熱鬧得多。

漸漸地,林亦文的視頻裏教學的內容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各種面向鏡頭的「可怕一拳」「驚人一腿」,標題上的戰力指數不斷飆升,舞台也從武館搬到了農村室外。

在這個過程中,林亦文也逐漸摸索出了一些自己的風格,比如他會讓家屬當背景板,手裏舉一本寫著《葵花寶典》《乾坤大挪移》等字樣的「武功秘籍」。

這種做法可以吸引觀眾反復觀看以及留言互動,以便得到演算法的推薦。

曾有一些老粉絲來到林亦文冷清的早期視頻,留言說還是更喜歡原本的真實風格。

但大家都知道,這已經是回不去的曾經。

其實,林亦文視頻風格的變化,基本就是國內短視頻平台上武術江湖的發展縮影——內容從套路演練和教學逐漸轉向了單純的力量演示,表演者的身份也從 「散打運動員「「武術教練」這些從業者模糊為「農村小伙」「老大爺」等民間高手人設。

散打也好、詠春也罷,管你少林武當,最終大家都一齊陷入開磚踢鐵的軍備競賽。

就算是垂直細分到寸拳這個項目,除了林亦文以外,也有諸如「獵人一號」「武狂568」等多位練習者同台競技,你劈花崗巖我就打大理石,他無固定碎磚我就寸拳破氣球,這邊錘扁易拉罐,那邊砸碎大水缸。

圖片

▲在眾多類型中,鐵砂掌劈各種東西算是較為熱門的一個

在如今的國內短視頻平台,打開武術、健身等類型的視頻,堪比進入漫畫《刃牙》的世界。

徒手削酒瓶、胸肌斷鐵絲、一巴掌扇斷三塊磚、肩挑800斤健步如飛、背扛14個汽車輪胎做俯臥撐……難度一個比一個大,純度一個比一個高。

這些表演乍聽起來很像是那些流傳甚廣的江湖騙術,但就和林亦文一樣,這些表演者通常有著一般人難望項背的身體條件,而且會反復拍攝以及直播實演,足以讓絕大部分觀眾相信他們有著真功夫。

更關鍵的是,對於一直關注這些內容的觀眾而言,在大量雷同內容的洗刷下,早不是「信」或者「不信」的問題,而是已經嚴重審美疲勞。

大家的態度早已從驚嘆「民間出高手」轉變為感慨「民間高手也只會老三樣」。

實際上,表演者們除了在封面上飆數字刷戰力以外,已經很難拿出什麼新節目來抓人眼球。

這也就是為什麼只有像這次這樣借助外力偶爾「破圈」,才能給他們帶來一些新的關注。

就像林亦文回應的那樣,這些表演者也深知這一時的流量不足以讓他們真正出名,帶來什麼實際收益。

對於林亦文而言,堅持發布這些短視頻主要是為了給他的微信引流,一方面便於武館招生,另一方面則是開展習武者百年來變現的傳統手藝。

圖片

▲也就是賣補藥

至於視頻在海外播放上億也好,上十億也罷,都和他沒有什麼關係。

3.結語

關於傳統武術的爭議早已是老生常談, 「傳武和現代搏擊究竟哪個更強」「究竟有沒有民間高手」 「傳武圈裏混著多少江湖騙子」,這些話頭一旦挑起,就足以讓人們吵得不可開交。

但接觸到林亦文這樣真正身處其中的人就會發現,這些爭論反而顯得沒有什麼意義,練功和表演就是他們的生活本身。

互聯網時代給他們帶來了更多捧場的看客,但獵奇的目光也把他們推向了越發苛刻的挑戰。

至於表演內容,看客信也好不信也罷,不論是正面新聞還是負面評價,都很難對他們產生什麼實際影響。

「過好自己的生活就行了,練好自己的功夫,這就是我的想法。」林亦文最後說道。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