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21財聞匯
微信id:jiayou21cbh
瑞幸最新進展:融資2.5億美元
北京時間4月15日晚消息,瑞幸咖啡發布公告,已和公司的現有股東大鉦資本的一家實體及愉悅資本達成一項總額為2.5億美元的融資協議,由大鉦資本領投。
據了解,這筆資金主要是為了幫助瑞幸咖啡完成最近公司和可轉債持有人達成的重組計劃,以及履行此前公司和美國證監會達成的和解資金協議。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了解到,如果交易順利完成,通過增持股份,大鉦資本將成為公司第一大股東。
根據協議,大鉦資本將認購總金額為2.4億美元的295,384,615股可轉換優先股,認購價為每股0.8125美元(折合每ADS股6.5美元)。在特定情況下,大鉦資本和愉悅資本可按同比例追加1.5億美元投資。
從目前的持股上看,大鉦資本在瑞幸咖啡持有144,778,500股 B類普通股,占公司所有已發行股份的7.15%。由於其他上市前股東都已將其持有的B類股轉為ADS股,大鉦資本目前是唯一持有超級投票權的公司B類股股東,目前在公司擁有的投票權為43.5%。
如交易條件滿足並首期2.4億美元交割,大鉦資本的持股將上升為17.2%,投票權增至45.2%。
「該融資使公司能夠在國內專注於業務發展,有利於公司在海外重塑形象以及各項重組工作的進行。」
有接近大鉦資本的人士向記者表示,該融資將使公司的財務結構進一步優化,專注於業務運營和發展。現有公司最大機構股東大鉦資本對瑞幸咖啡的投資,表明了對公司商業模式和業務長期發展前景的看好。
另據了解,陸正耀已不持有瑞幸咖啡任何股份。由於陸正耀的瑞幸咖啡股權質押貸款違約,2020年7月9日,英屬維京群島法院判決任命KPMG擔任清盤人,代表銀行處理陸正耀家族控制的Haode等實體的資產,故陸正耀已失去其在瑞幸咖啡的所有股權。
此前已經釋放的利好已被市場消化。截至美東時間4月15日收盤,瑞幸咖啡收盤8.81美元,跌幅7.85%。
有網友表示:又可以繼續請我們喝咖啡了;也有網友表示:玩的就是心跳……
護城河並未崩塌
意料之外的風評
在瑞幸咖啡的造假事件曝光後,瑞幸被推到了風口浪尖。
但事實上並沒有出現想像中瑞幸門店紛紛關閉、粉絲怒而取關公司大幅度裁員瀕臨破產的情況。
然而在暴雷事件發生的8個月中,身邊的大部分的瑞幸咖啡門店還正常運行著,App也可以正常下單,現在許多門店外,也可以看到瑞幸的聖誕萌咖海報。可見,瑞幸的門店運營看起來一切正常。
全國4000多家瑞幸門店照常營業,3萬多名員工也按時上崗,新增用戶也不斷地增加。瑞幸的管理人員預測2021年將實現整體盈利。
轉至消費者這方面,似乎瑞幸暴雷一事,消費者對此並不「感冒」。雖然瑞幸咖啡在資本市場被譴責為騙子,但也無法撼動瑞幸咖啡在消費者心目中「咖啡性價比第一」的地位。
自財務造假事件曝出以來,瑞幸的重心便轉移到運營用戶和專心研制產品上,同時也玩起了社群營銷,定點分享優惠券,激活了不少新老用戶,提高了用戶的黏性。
有些網友還紛紛在評論裏推薦瑞幸咖啡的產品。甚至有些網友還表示,「咖啡好喝就完事了,消費者並不會管這些事情。」 可見,瑞幸在資本市場的暴雷並沒有影響消費者對它的風評,甚至還為它加油打氣。
商業模式能否持續?
瑞幸咖啡所有的市場邏輯,全部建立在一個如童話般的理想之上——中國的咖啡市場將會持續快速擴張。
在瑞幸咖啡的招股說明書中,他們是這樣描述中國的咖啡市場的:「中國不斷上升的城市化和可支配收入已經並且預計將繼續成為其咖啡行業的主要增長引擎,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開始在日常生活中消費更多的咖啡。」
這樣的說法也得到了分析機構的支持,根據Frost&Sullivan的報告,中國消費的咖啡杯數從2013年的44億杯(人均3.2杯)增加到2018年的87億杯(人均6.2杯),預計2023年將進一步增加達到155億杯(人均10.8杯)。
而在瑞幸招股書中還提到,機構調研顯示,只有26%的人願意購買超過30元以上的咖啡。也就是說,在星巴克形成的中高檔價格區域以下,還有一片可以跑馬圈地的肥沃市場。
簡而言之,市場飽和度低 增長空間大,讓所有人都認為這是一個將會出現下一個風口的「藍海」;但從最終瑞幸財務造假的事實上可以看出,「咖啡市場」的童話可能並不是那麽可靠。
「按照瑞幸咖啡公告中的銷售量,中國咖啡的人均消費量就不會是4杯/年了。」一位咖啡市場的從業者向記者指出,「如果真像他們說的那麽好,中國的人均咖啡消費量差不多都20杯左右了,那這個市場真的就太巨大了。」
而在瑞幸咖啡擴張的探索過程中,也並非一無是處。
在瑞幸的業務模式中,無論是點單、外賣、優惠等等全程數字化,通過掌握瑞幸咖啡APP入口和數字化系統,在營銷端口,消費者通過APP來下單、點外賣或者搶優惠券;在後台,采集著過往流量和咖啡消費者的行為或消費大數據,同時進行部分的精準推薦。
甚至,它在供應鏈管理上也能夠實現全數字化,這樣的零售企業在今年以前非常罕見,但在今年之後,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零售企業意識到了數據化的重要性,這種全渠道的新零售模式,也勢必成為未來的大勢之一。
對此,你怎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