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財經天下周刊
微信id:cjtxzk
作者:陳暢
曾經說過「不會申請支付牌照」的華為也對第三方支付下手了。
華為必須拿下支付牌照,這是它「自救」的需要。
而每個科技互聯網巨頭,也都有個建立金融生態的夢想。
華為也終於對移動支付下手了。
天眼查APP顯示,近日,深圳市訊聯智付網絡有限公司發生了股權變更,華為收購訊聯智付100%股權。
這也意味著,華為通過這次收購,獲得了支付牌照。
對此, 華為向《財經天下》周刊回應稱:「華為希望通過此次收購,給消費者提供更豐富的數字生活服務,為消費者打造更安全、更便捷的全場景智慧體驗。」
除此之外,華為並未給出更多資訊。
但有業內知情人士透露,目前華為正在招聘與支付業務相關的崗位,包括負責備付金管理、路由、支付清算工作的崗位,以及網絡運維崗和銀行合作崗等崗位。
「這符合華為以往的低調風格。」科技與戰略風雲學會研究員陳經對《財經天下》周刊表示。
放眼國內科技互聯網公司巨頭,入局第三方支付已經成為標配。
騰訊、阿里之外,包括字節跳動、美團、滴滴、京東、網易、百度等都已有「照」在手,華為則遲至現在方才入局,成為繼小米之後第二家擁有支付牌照的手機公司。
業界普遍認為,在美國商務部禁令限制的背景下,華為要為自己構建支付通道,完成業務閉環的布局,擺脫業務受限的被動局面。
但目前看來,華為的野心遠不只於此。
華為必須做支付
華為拿下支付牌照的消息一出,業界多少有些意外。
因為,此前華為雲服務部總裁蘇傑曾多次對外表示「我們不會去申請支付牌照」,「一個企業必須有自己的邊界意識,不申請牌照,因為那不是我們的擅長」,「面對傳統金融生態,我們一直充滿敬畏」。
言下之意,支付牌照根本不在華為的考慮範圍內。
但現在,考慮到華為的處境,獲取支付牌照或許也是它的無奈之舉。
華為正處於艱難時刻,晶片「斷供」情況至今仍未緩解。
華為手機業務也因此受到影響,根據Canalys發布的2020年第四季度數據,華為(包括榮耀)手機市場佔有率從2020年第三季度的41%下降至22%,手機出貨量同比下降了44%。
為了應對危局,華為剝離了榮耀手機業務。
任正非在送別會上對新榮耀放話稱「未來我們是競爭對手」,但今年1月榮耀推出獨立後的首部新機V40,因為失去了華為自研的麒麟晶片,市場反應平平。
經濟學家、新金融專家余豐慧對《財經天下》周刊表示,在這樣的背景下,華為僅靠4G、5G等通訊設備的業務拓展,前方的路將更為艱難。
金融行業資深分析師王蓬博告訴《財經天下》周刊,晶片斷供是目前華為面臨的最大問題,一旦手機業務跟不上,華為基於手機硬體布局的一系列商業生態也可能面臨艱難局面。
因此,他認為,做支付是華為商業上取得突破的必然選擇。
在支付已經成為底層工具的當下,在數字人民幣等新興金融科技不斷發展的情況下,如果企業沒有支付牌照,就意味著欠缺很多東西;而華為拿下支付牌照,也更多的是出於合規性方面的考慮。
此時入局移動支付,華為不但是要在商業生態上取得突破,也是「自救」求生的需要。
「華為以前堅定搞自己的賽道,但是現在為了應對外界打壓,多做點賺錢的業務,也是可以理解的。」 陳經說。
華為要做什麼?
一位手機行業分析師稱,在國內的兩億多手機用戶基礎,是華為進入移動支付市場的優勢。
余豐慧表示,華為做移動支付的條件已經具備。
他認為,華為雲和華為的手機終端業務,是平台,也是基礎設施。
華為天然擁有新經濟的流量入口。
「只要平台鋪得足夠大,有流量、有粉絲、有技術、有獲客能力,公司要做商業和做金融,都不成問題。金融業本身就是高端服務業,流量也是需要的。」
王蓬博告訴《財經天下》周刊,面向C端,華為能做的東西有很多,比如可以和線下商戶合作,走微信和支付寶已經驗證過的道路;也可以做消費金融,3C領域無疑是最重要的消費場景之一。
同時,他認為,華為也一直在做基於自身內部生態的流量分發和廣告分發,這些支付數據雖然可以採用和第三方合作的方式,但如果掌握在華為自己手裏,應用起來可以更加便利,與其他廠商合作也需要成本,因此,對華為而言不如索性自己來「內部消化」。
華為拿下支付牌照,讓積累的數據形成數據閉環,也就成了必然的選擇。
對此,陳經則認為,現在市面上的支付牌照雖然是有限的,但是隨著巨頭們紛紛入局支付,牌照實際上對它們而言並不算稀缺資源,單純的數據閉環意義並不大,「閉環要有應用才有意義」。
也就是說,支付必須要依附於足夠的應用場景,才能擁有價值、形成規模。
華為做支付,最早可以追溯到2016年,華為支付(HuaweiPay)在華為MateS、榮耀V8(全網通)和榮耀8三款手機中上線。
在2018年,華為在手機上開始預裝不可卸載的「華為錢包」App,向C端用戶擴展金融業務。
這在當時也被認為是具有想像力的業務,但那時華為表示,企業應該有自己的「邊界」,之後,華為錢包主要通過和其他金融機構合作,為用戶提供了Huawei Card信用卡、商家收款產品手機POS機、交通卡等。
現在,華為拿下支付牌照,可能就不僅僅是為了打造支付業務,在這背後,是華為錢包和整個華為消費金融服務生態。
陳經推斷,華為也可能繼續深入到娛樂、生活消費領域,「可能就不只是搞支付那麽簡單了」。
畢竟,華為已經在布局智能家居、智能汽車等場景,而華為官方回復中提到的「數字生活服務」和「全場景智慧體驗」,也為華為金融生態系統的開展,提供了更多的想像。
王蓬博指出,華為要通過支付實現商業變現,還為時尚早。
無論是業務適配還是系統搭建的人員適配等,都需要時間。
對於華為來講,拿下牌照還只是第一步。
在余豐慧看來,華為此時入局支付領域已經「遲了」。
他說,華為手機在三四年前就應該做這件事了。
尤其是面對微信和支付寶在市場中的強勢地位,華為作為新手,在流量和用戶積累上還差很多。
華為還成不了支付巨頭的「敵人」
字節跳動在2014年通過收購拿到了第三方支付牌照,在2020年7月又拿下了一張網絡小貸牌照;今年年初,抖音支付正式上線,拿下了春晚獨家紅包互動合作伙伴身份。
去年12月,拼多多上線了「多多錢包」,拼多多關聯公司今年也新增了「拼多多支付」的商標申請。
巨頭們要進軍互聯網金融業務,第三方支付已經是必爭之地。
但微信和支付寶,始終是它們無法繞過的挑戰。
據艾瑞諮詢數據顯示,2019年第三方移動支付業務交易規模中,排在前兩位的分別是支付寶和財付通,分別占54.4%和39.4%的市場佔有率。
這兩家合計的市場佔有率超過93.80%,是支付市場上絕對的王者。
王蓬博認為,短時間之內,對微信和支付寶而言,華為們連「敵人」都算不上,畢竟,無論是用戶占有率還是線下場景,其他平台都無法和它們比擬。
但長期來看,當所有能夠觸達到C端的平台方都擁有了支付牌照,做出了屬於自己的支付工具,它們也將會對市場進行蠶食。
越來越多的巨頭們在支付上開始展露自己的入侵性。
它們也不排除聯合起來,去挖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現有流量的可能。
余豐慧甚至提出了更大膽的猜測。
華為做移動支付,未必也不可以成為支付寶、微信之外的第三家民營支付機構,作為獨立第三方,屆時不排除許多商家介入和接觸華為的可能性。
「華為作為獨立的金融移動支付,一旦做成,則有可能吸引拼多多等新興電商選擇與其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年初,央行發布了《非銀行支付機構條例(征求意見稿)》,其中強化了支付領域反壟斷的監管措施,備受市場關注。
但余豐慧認為,加強支付領域反壟斷的監管,也並不意味著中小型支付機構迎來了春天。
他表示,經濟學存在「自然壟斷」,通俗地講,小公司的公信力不足,是它們無法擺脫的限制性因素,也恰恰是能支撐華為、小米等科技互聯網巨頭入局支付領域的原因。
但習慣了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的用戶們,可以接受「華為錢包」作為支付工具嗎?
這仍然是個未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