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Lib Sans Woke
微信id:libsanswoke
翻譯:張拓木
原作者:Matt Taibbi,著名作家、媒體人。著有多部暢銷書《The Great Derangement》 (2009)、《Griftopia》(2010)、《The Divide》(2014)、《Insane Clown President》(2017)、《I Can\’t Breathe》(2017)以及《Hate Inc.》(2019)。
近年來,美國主流媒體的客觀性受到越來越大的挑戰。
拜登勝選就職以來,不少媒體放棄了監督職責而成為民主黨政府的吹鼓手,新聞報導中出現越來越多令人尷尬但又越來越在意料之中的露骨諂媚。
Matt Taibbi這位曾在前蘇聯國家生活了十年的記者,將這個現象稱之為「蘇聯化」。
以下是Matt Taibbi的文章翻譯:
我是蘇聯報紙的收藏家。
多年前,我每隔幾周就會光顧莫斯科伊茲馬洛夫斯基跳蚤市場,那裏有個在全國各地搜羅冷戰時代報紙的報販子是我熟人。
我的藏品中有《消息報》(Izvestia)慶祝加加林太空飛行,《真理報》(Pravda)1938年報導大清洗中一場作秀公審,甚至還有一份古老的托洛茨基出現在頭版的《星火報》(Ogonyek),保住這張報紙可要冒不少風險。
這些充斥鮮紅誇張塊狀字體的報紙是很酷的歷史古董。
不過,裡面的文字實在太爛了。
由無恥鐵錘打造的這些蘇聯報紙,很難想像有讀者閱讀時能忍住不發笑。
蘇聯人能夠提前撰寫真理報幾乎所有的頭條新聞標題。
最高蘇維埃選舉之後,標題除了「黨和人民團結的偉大宣示」還能是什麼?
西班牙內戰的報導,一定是「共和國艦隊大勝」。
除了「黨的忠誠兒子」,誰的訃告能夠上頭條?
在蘇聯新聞裏,世界是100%黑白分明的,一個人要麽是英雄要麽是惡棍,而惡棍們都是同樣壞。
一個社會革命黨人並不比法西斯黨徒或「右傾托派匪徒」(這可算是馬蹄鐵理論的原型)好多少。[註:馬蹄鐵理論,horseshoe theory,指極左派與極右派在很多方面並非截然對立而是非常相近,狀如馬蹄鐵。]
任何其它想法都不會被報導,除非是作為被批判和解構的對象。
而且,因為任何好的東西必須是全部都好,所以政治家們不是被作為人來描述,而是作為無限美德的典範——真理報和消息報95%的篇幅都是黨的領導人名字與各種贊美之詞,比如「閃閃發光」、「真心全意」、「智慧」、「偉大」、「勇敢」、「德政與人民一條心」等等。
美國媒體最近的一些標題和這很有些像:
— 拜登的經濟刺激計劃撒錢給美國人民,大幅減少貧困 [1] (華盛頓郵報)
— 中產階級斗士拜登,前來救助窮苦人民 [2] (紐約時報)
— 美利堅的拜登歷史性勝利 [3] (CNN)
最蘇式的其它一些文章標題倒並不蘇式。
最近Richard Zoglin在華盛頓郵報上一篇評論文章的標題是「喜劇明星們因難以滑稽模仿拜登苦苦掙紮。但願別再持續了」[4]。
他說,拜登是多少代人以來第一位「嚴絲合縫無法被搞笑模仿」的總統。
Zoglin聲稱,想用拜登搞笑是絕不可能的,他的聲音如此「沒有缺陷」,他的舉止如此「謹慎謙遜」,以至於喜劇明星們完全找不到素材。
他說的可是這個人:
這位「絕無可能被搞笑模仿」的政客在去年一整年的競選中指戳選民的胸骨,挑戰他們比賽俯臥撐,稱他們為「撒謊的狗臉馬駒士兵」,忘記自己身處何州。
即使忘掉所有這些,就在Zoglin發表文章當天,拜登記不起他的國防部長Lloyd Austin的名字,還把國防部稱作「那地兒的那機構」(「that outfit over there」):
其實,很容易就可以找到能輕輕鬆松即興模仿諷刺拜登的喜劇演員,比如James Adomian和Anthony Atamaniuk [5]。
可以說拜登符合喜劇角色的所有條件:他說各種不合時宜的話,做各種古怪的動作(比如咬妻子的手指),在深信不疑的脾氣發作和丈二摸不著頭腦之間來回切換。
搞笑模仿他甚至不需要是惡意的,完全可以做成親切可愛的形式。
但說完全找不到素材則是荒謬透頂。
拜登政府的頭五十天在好幾個方面都出人意料。
他的經濟刺激計劃的廣度與歐巴馬的相比有實質變化;有苗頭顯示這屆政府會就工會問題與亞馬遜較勁,也與柯林頓式政治截然相反。
但現在很難深度了解這些問題,因為對拜登的報導越來越像是政府的官方新聞發布會,時常帶有令人尷尬、蘇聯式的扭曲。
比如,拜登以「與美國核心阿拉伯盟友沙特的關係破裂」的「代價」太高為理由,做出決定不會因華盛頓郵報記者賈邁勒•卡舒吉謀殺案懲罰沙特王子穆罕默德•本•薩勒曼,紐約時報的報導標題為「因擔憂關係破裂,拜登不會因卡舒吉謀殺案來懲罰沙特王儲」。
從前唐納德•特朗普做的是同樣的算計,他說不會切斷關係,因為「世界很危險」、「我們會與沙特王國保持關係」,紐約時報則是與幾乎所有其它媒體一樣,義憤填膺地抨擊他。
紐約時報當時的標題是「特朗普發表異乎尋常的聲明,不顧卡舒吉遇害與沙特站在一起」[6]。
文章稱該決定是「特朗普世界觀的鮮明體現:冷酷無情的交易、毫不在乎事實、鐵心把美國利益放在首位、基於道義等同理論」[註:道義等同,moral equivalence,指將不同性質的違反道義的行為視為等同]。
文章稱,「即使特朗普先生在國會裏最堅定的盟友也對他此舉表達了厭惡」。
然而這周,在紐約時報「為窮人奮鬥的斗士」一文[2]中,拜登對本•薩勒曼做出與特朗普相同的決定被視為他執行「謹慎中道」外交政策的證據。
紐約時報的David Sanger(華盛頓站首席記者)還找來前中東談判專員Dennis Ross,稱贊拜登「努力在穿針眼… 這是平衡價值觀和國家利益的典範」。
同樣的政策,截然相反的評價。
在過去製造共識 [Manufacturing Consent,語出喬姆斯基同名著作] 時代,媒體騙局在於展示一種跨黨派假象。
只有落入從「溫和」民主黨到「溫和」共和黨這個譜段裏的意見被認為是合理值得考慮的(前者通常被描繪為在社會議題上更正確,後者通常被描繪為在經濟與戰爭議題上更實際)。
那種宣傳的伎倆在於將辯論範圍不斷地收縮到維恩圖這兩黨重疊的那一小塊裏。
我們是應該像共和黨人說的那樣為了維護安全立即侵入伊拉克?
還是像民主黨人堅持的那樣讓檢察團完工之後再入侵呢?
在新時代的分裂媒體場景下,媒體推進的仍然只是精英意見交叉的那一小塊。
不過到了後特朗普時代,那一小塊完全落入民主黨那一邊。
共和黨人不再被作為展示虛假客觀性的道具,福克斯之外的幾乎所有媒體都視他們為絆腳石,把他們從合理譜段裏移除了。
現在被允許的觀點區間只是從一派「溫和」民主黨到另一派民主黨。
星期四紐約時報的報導「經濟大增長指日可待,一部分人擔憂通貨膨脹」[7]就是這樣的例子。
這篇文章基本上就是摩根大通CEO Jamie Dimon的訪談,再加上聯儲局主席Jerome Powell的回應。
Dimon擔憂新冠紓困法案的通脹影響(「問題是:這會不會導致全面過熱?」),而Powell堅稱不會,萬事無礙。
這和彭博社報導的前財長Larry Summers與現財長Janet Yellen的辯論一樣,類似的報導已經持續了幾個星期,代表了對於紓困法案辯論中所有能被允許的經濟觀點,從「太牛逼了」到「令人欽佩,但是有點風險」。
這種格式和原先並沒有太大不同,但有一個區別:由於不再要求表面上的兩黨平衡,這些大媒體的歌功頌德完全失控。
這些公司一直都傾向於清洗那些立場有爭議或反建制的記者編輯。
就像諾姆•喬姆斯基在上個時代形容的那樣,被提拔的是那些擁有胡狼和巨蜥[註:jackals、monitor lizards,兩種以雜食著稱的動物]式消化系統的人,他們囫圇吞咽最有毒的胡扯時眼都不眨一下。
不過,這樣的記者過去不得不有所掩飾以避免被視為拍馬屁的諂媚者,畢竟熱烈吹捧一個黨派或政客給人觀感太差。
現在呢?我們來看看紐約時報對拜登新冠紓困法案的特寫文章:
星期五,「Scranton Joe」拜登,這位以吸引像他賓州家鄉那樣的工會工人和藍領業主著稱、從政五十年的政治人物,將要把這份1.9萬億預算計劃簽署為法案,法案中包括一代人以來最大規模的貧困救助努力…
這個為窮人奮鬥的斗士新角色,對拜登先生來說是一種演進。
他在國會36年裏主要精力花在外交政策、司法鬥爭、槍枝控制和刑事司法問題上… 他的助手說他擁抱了這個新角色… 這場大疫情中美國窮人遭受的苦難不公深深觸動了他…
只讀這些你絕不會想到,拜登在刑事司法問題上的真實記錄包括誇口自己起草的那份臭名昭著的刑法法案(「除了沒絞死亂穿馬路之外能做的都做了」[8]);他拿大公司尤其是金融業的政治獻金毫不手軟;在「Scranton Joe」名號背後其實他在工會問題上一直搖擺[9],等等等等。能說他真的比前任更力挺工會嗎?當然。
不過把拜登的經歷從「中產階級的英雄」硬扯為「窮人的英雄」,這種新聞達到了真理報級別。
我們現在已經提前知曉,拜登的每個講話都將被視為卓越的歷史性演講。
Chris Wallace說拜登的就職演說是「我曾聽過的最好的」,並未讓我們多驚訝。
更在意料之中的是Politico網站評論周四演講說「很難想像任何當代的政治家能做出拜登這樣的演說… 傾瀉我們共同的悲痛,提醒我們在哀傷之後還有生活。」(真的嗎?難以想像任何當代政治家?)
這種東西相對來說沒太大危害。
出問題的地方在於在這個「道德清晰」時代[註:moral clarity,近年來開始占據媒體主流的新聞理念,將道義影響置於客觀公正等傳統新聞理念之上],大量媒體公司轉變為單黨喉舌,那些政治不過關人士遭到清洗。
在各媒體內部無休無止的內部調查中,一個接一個的報紙借鑒蘇聯式做法發表各種裁決與自我檢討,卻不解釋罪行到底是什麼。
比如,紐約時報報導最近發生的《Teen Vogue》雜誌員工抗議主編Alexi McCammond的事件,「員工譴責主編十年前的種族主義推文」[10],但是卻不刊登冒犯文字,讀者只能自我揣度。
《Daily Beast》揭發紐約時報記者Donald McNeil時也是這樣的操作。
正在進行中的對Substack平台的道德恐慌攻擊(在我看來很是荒謬)同樣如此。
這個攻擊劍指那些已經為主流媒體所不容的人士,其意圖很明顯:任何有一丁點異端想法的人不應該有任何發布渠道。
在媒體行業大規模裁員的背景下,那些想保住工作的媒體人對這些事看得很透:如果想繼續拿工資,你最好按規矩說話。
因此我們看到某些怪異的轉變,比如David Brooks [紐約時報保守派專欄作家],這位寫了一輩子文章贊美「個人責任」與「節儉文化」的人,現在卻寫拜登如何如何是「一位劃時代的總統」,因為他在大規模新冠法案裏毫不考慮財政克制。
在解釋「兩黨都在調整適應這個新範式」時,他解釋的其實是自己的轉變,讀起來就像是政治認罪。
「我對不加約束的借錢花很擔憂,」他寫道,但是「收入不均、大規模兒童貧困、經濟不安,是當下最主要的問題。」
也許,Brooks的「演進」和媒體所稱拜登最近經歷的一樣[2]。
或者,他是像媒體裏很多人一樣,在評論版尋找最安全的位置,編輯室中間立場的最中間,以求保住自己的位置。
現在已經很清楚,往某個方向再怎麽過火也沒問題,比如,寫拜登「極為沉穩、選擇辭彙異常克制」[12](對以大嘴亂說話聞名的拜登來說,即使是他的崇拜者也知道這離事實差之千里)。
與此同時,還有幾個公開批評民主黨的左派、右派或中間派人士仍然在傳統媒體工作?
所有這些造成的結果就是,那種往日能夠引起藍州選民興趣的看點,比如拜登的疫情紓困法案「沒有創立任何新社會項目」[13],只能在世界社會主義者網站(World Socialist Web Site)這樣的雜誌找到。
余下的媒體變得如此同質化,諂媚報導全然在意料之中,就像「任務完成」 [指小布希總統在2003年宣告伊拉克戰爭「Mission Accomplished」] 時候的福克斯電視台一樣,也許比那更糟糕。
四年之後所有這些會變成什麼樣子?
原作者簡介
Matt Taibbi:著名作家、媒體人。著有多部暢銷書《The Great Derangement》 (2009)、《Griftopia》(2010)、《The Divide》(2014)、《Insane Clown President》(2017)、《I Can\’t Breathe》(2017)以及《Hate Inc.》(2019)。
去年4月他離開長期供職的《滾石》雜誌,改以Substack平台為主要發表渠道。
筆者獲得了他部分博文的中文翻譯授權,將在本公共號發布其中一部分翻譯。
原文標題:The Sovietization of the American Press 發表於2021年3月12日
延伸閱讀
[1] 華盛頓郵報,2021年3月6日,「Biden Stimulus Showers Money on Americans, Sharply Cutting Poverty」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business/2021/03/06/biden-stimulus-poverty-checks/
[2] 紐約時報,2021年3月11日,「Biden, Champion of Middle Class, Comes to Aid the Poor」 https://www.nytimes.com/2021/03/11/us/politics/biden-stimulus.html
[3] CNN,2021年3月6日,「Biden’s Historic Victory for America」 https://www.cnn.com/2021/03/06/opinions/biden-gop-relief-bill-zelizer/index.html
[4] 華盛頓郵報,2021年3月8日,「Comedians Are Struggling to Parody Biden. Let』s Hope This Doesn』t Last.」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opinions/2021/03/08/snl-biden-impressions-presidents/
[5] 滾石Useful Idiots節目,2020年3月12日,「Bernie vs Trump vs Biden with James Adomian and Anthony Atamaniuk, Plus the Primary」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oHJtGbUsJw
[6] 紐約時報,2018年11月20日,「In Extraordinary Statement, Trump Stands With Saudis Despite Khashoggi Killing」 https://www.nytimes.com/2018/11/20/world/middleeast/trump-saudi-khashoggi.html
[7] 紐約時報,2021年3月10日,「As Economy Is Poised to Soar, Some Fear a Surge in Inflation」 https://www.nytimes.com/2021/03/10/business/economy/inflation-markets-federal-reserve.html
[8] Business Insider,2019年6月20日,「Joe Biden Bragged About a Harsh 1992 Crime Bill That Did ‘Everything But Hang People for Jaywalking’」 https://www.businessinsider.com/joe-biden-touted-crime-bill-1992-death-penalty-jaywalking-senate-2019-6
[9] Jacobin,2021年2月24日,「It Didn』t Take Long for Joe Biden to Betray the Labor Movement」 https://www.jacobinmag.com/2021/02/joe-biden-amazon-workers-unionizing-labor
[10] 紐約時報,2021年3月9日,「Teen Vogue Staff Members Condemn Editor』s Decade-Old, Racist Tweets」 https://www.nytimes.com/2021/03/09/business/media/teen-vogue-alexi-mccammond-tweets.html
[11] 紐約時報,2021年3月日,「Joe Biden Is a Transformational President」 https://www.nytimes.com/2021/03/11/opinion/biden-covid-relief-bill.html
[12] 紐約時報,2021年1月20日,「How Joe Biden Became a Steady Hand Amid So Much Chaos」 https://www.nytimes.com/2021/01/20/us/politics/president-joe-biden.html
[13] WSWS(世界社會主義者網站),2021年3月11日,「US House Passes Biden Economic Recovery Bill」 https://www.wsws.org/en/articles/2021/03/11/bill-m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