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晚點LatePost
微信id:postlate
作者:萬珮
收購優步中國四年後,滴滴與 Uber 的衝突再次全面爆發。
Uber 在它曾經的第二大市場拉丁美洲遭受重創。
2020 年第三季度,Uber 在拉美地區的收入同比減少了 40%。
因為新冠肺炎疫情,也因為滴滴。
進入拉美三年後,滴滴已經拿下超四成市場,在墨西哥甚至一度反超 Uber。
現在,滴滴要去更多國家搶 Uber 的生意。
《晚點 LatePost》獨家獲悉,近期滴滴對國際化事業部進行了調整。
在國際化出行方面,滴滴接下來將著手開拓歐洲、中東、非洲等新市場,並新任命了這些市場的負責人,西歐負責人為王思蒙,中東和非洲為馬林。
目前滴滴尚無明確計劃進入美國和東南亞。
美國是 Uber 的大本營,而在東南亞,Grab 和 Gojek 競爭白熱。
此次滴滴還成立了國際化順風車事業部和外賣事業部,負責人為分別徐天行和毛宸宇。
滴滴國際化從 2015 年開始,早期通過投資試水,2018 年親自入局。
在一些競爭激烈的市場,滴滴通過投資占據一席之地,如滴滴先後投資了新加坡的 Grab、印度的 Ola 和美國的 Lyf;而在一些有空間進入的市場,滴滴選擇先投資了解本地情況,再下場親自做,如在巴西市場,滴滴收購了本地的 99;在歐洲投資了愛沙尼亞網約車公司 Taxify ,該公司主要在歐洲和非洲運營。
經過 2018、2019 年兩年的摸索期後,滴滴國際化在 2020 年提速。
目前,滴滴已經進入墨西哥、巴西、巴拿馬、澳大利亞、紐西蘭、日本等 14 個國家。
其中拉美市場貢獻了絕大部分海外單量。
一位滴滴人士稱,2021 年,滴滴國際化將繼續在開拓新市場和優化效率方面同時發力,實現整個滴滴平均日單一億的目標(《0188 計劃詳解》)。
出行進入更多市場 嘗試順風車
《晚點 LatePost》了解到,滴滴已經於2021年 3月1日進入非洲,第一站是南非,由原澳新市場的負責人馬林統一管理。
Uber 於 2013 年進入非洲,已經進入南非、肯亞等多個國家。
為了適應地區差異,Uber 不僅提供四輪網約車,還做了更多本地化嘗試,如 Uber 在東非推出了摩托車網約服務 UberBoda,在奈及利亞拉各斯推出了船運服務 UberBoat,在埃及推出了定點公交服務 UberBus。
非洲公共運輸設施建設不完善,經濟的發展又催生了當地人打車的需求。
其中最重要的市場是經濟水平相對突出的南非。
根據 Transaction Capital 數據,南非每天有 1500 萬人次打車,接近滴滴中國日均單量的一半。
但當地絕大多數人打車是在街頭伸手攔小巴的士(Minibus Taxi)。
受限制於消費水平,小巴市場有多少能轉化成網約車需求還有待觀察。
目前滴滴在南非開始招募司機,以四輪網約車的形式提供服務,和 Uber 在當地提供的服務類似。
滴滴還將進入到西歐市場,負責人為王思蒙。
王思蒙原為滴滴南美西語區負責人。
據彭博社報導,滴滴將於今年上半年在英國、法國和德國等市場推出出行服務,並已經開始在當地招聘團隊。
在歐洲,滴滴正在嘗試更多元的產品形態。
滴滴新成立國際化順風車事業部,由徐天行負責。
一位滴滴人士表示,接下來滴滴會在歐洲嘗試順風車。
不同於網約車的運營性質,順風車是私家車主以滿足車主自身需求為前提,車主不以盈利為目的。
滴滴和順風車車主的關係,更像是平台和用戶的關係。
2021 年 2 月,英國最高法院裁定 Uber 的司機應該享有員工身份,在此規定下,Uber 將為英國地區的 7 萬司機提供員工應有的福利,包括享受最低工資保障、帶薪休假和養老金等。
一位行業分析人士認為,這無疑加重了 Uber 的運營成本,而 Uber 成立至今依然沒有盈利。
滴滴用順風車這種更輕的模式,將可以避免支付這些費用。
不過歐盟加強司機福利保護也意味著,新公司要做快車類服務會更難。
因為新公司還沒等到規模造血,就要承擔高額的司機費用。
Uber CEO 達拉•科斯羅薩西近日撰文稱歡迎歐盟的新法規,並呼籲其它競爭對手也遵循新的規則。
在大部分海外國家,電子支付並不流行。
如在拉美主要用現金交易,不少司機甚至沒有銀行卡;進入非洲 7 年後,Uber 才在非洲推出 Uber Cash 數字錢包服務。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滴滴和拉美多個國家的金融機構建立了合作伙伴關係,向司機發放銀行卡、並推出電子錢包,在巴西等國家與蘋果的 Apple Pay 的合作。
一位滴滴人士認為,滴滴國際化想要講的故事不只是出行和外賣,還有電子支付。
未來三年共享出行、外賣和電子支付市場仍將會增長 3 至 5 倍。
同時,滴滴還將計劃收購支付公司。
原國際化 COO 仇廣宇曾對媒體表示,收購或與有銀行牌照、支付或金融技術的支付公司合作,將為滴滴的全球業務帶來優勢。
加快外賣進程,成立單獨事業部
此次滴滴還專門成立了國際化外賣事業部,由毛宸宇(Martin)負責,毛宸宇原為國際化網約車拉美負責人。
同時,日本區迎來了新的外賣負責人 Joe Chiu,原負責人羅文將專職負責 R-lab。
Joe Chiu 是一位畢業於耶魯大學,此前有麥肯錫顧問經驗的管理者。
2017 年 2 月滴滴國際事業部成立,四年多來一直沒有單獨的外賣業務線。
一位接近滴滴人士稱,國際化外賣此前一直在初期探索階段,業務規模不大,不過已經在部分市場上得到初步證明。
如滴滴外賣(DiDi Food)在墨西哥成為市場佔有率第一,毛利率也已經轉正。
經過 2020 年的密集開城後,滴滴國際化外賣在超 160 個城市提供食品配送服務,現在日均 20 萬單左右。
滴滴計劃於 2022 年,外賣業務實現日均 200 萬單。
一位滴滴外賣人士稱,滴滴接下來還需要加快開城速度,並進入更多國家。
今年外賣的主要的新市場是拉美還未開拓的一些小國家。
相較國際化出行業務已經進入歐洲、澳洲、非洲等地區,滴滴國際化外賣目前還只在拉美和日本上線。
一位滴滴國際化人士稱,這是因為外賣業務更重,不僅需要拉新騎手,還要搶奪商戶。
在拉美和日本,Uber 都要早於滴滴進入市場,對商戶的掌控力要更強,滴滴追趕需要時間。
外賣的故事不比出行小。
2020 年第三季度,Uber 外賣的收入規模已超過了出行。
但滴滴的外賣競爭才剛剛開始。
Uber 也在加大對外賣的投入,它於 2020 年 7 月收購了外賣平台公司 Postmates。
Edison Trends 的數據顯示,收購完成後,Uber Eats 美國的市場佔有率將達到 37%,成為市場第一。
停不下來的出行之戰
滴滴和 Uber 的衝突曾經在 2016 年收購優步中國後告一段落,至今 Uber 還持有價值超過 60 億美元的滴滴股票。
但這些靠資本催熟的公司都不能停止規模增長。
滴滴以外,曾和 Uber 達成區域和解的 Grab(東南亞)、Yandex.taxi(俄羅斯)也都開始了全球擴張計劃,相互交鋒。
滴滴試圖避免重演補貼大戰。
滴滴國際化經過了投資合作、本土化融合、團隊和品牌出海探索三個階段。
不同國家國情、政策有差異,這中間面臨的挑戰是如何做好本土化和多元化。
滴滴的思路是,在當地城市建立運營管理和產品團隊,堅持本地化運營。
一位前滴滴國際化人士稱,初期,滴滴優先選擇在競爭相對不激烈,且利潤高的市場。
「國際化第一站選在拉美有四個考慮,一是 Uber 當時剛換 CEO,且正面臨上市,需要減少虧損;二是巴西和墨西哥是 Uber 海外最賺錢的市場之一;三是當地競爭對手不強;四是當地司機、乘客、政府都希望有第二家和 Uber 實力相當的對手進場。」
拉美是滴滴國際化第一個進入的市場,也是目前貢獻單量最大的市場。
滴滴於 2018 年 4 月進入 Uber 在拉美的大本營墨西哥,此時 Uber 已經在當地運作近 5 年。
市場調研機構 Dalia Research 的數據顯示,在滴滴進入前,Uber 占據了墨西哥 87% 的打車市場。
但去年疫情期間,滴滴一度超過 Uber,拿下六成份額。
現在雙方市場佔有率持平。
滴滴在拉美另一個重要市場是巴西。
滴滴先是通過投資摸清楚本地情況——收購了當地的出行服務商 「99」,再下場本地化運營。
原滴滴國際化負責人顧濤在 2017 年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本地企業能夠利用自己的影響力改變政府對整個行業的管制制度,對司機和乘客服務也有充足的經驗。
不同於國內的補貼大戰,滴滴在巴西的打法相對謹慎。
「當時明確了把市場佔有率做到 20% 到 25% 之間。「短期內絕對不能打得再高,更不能像當初國內那樣燒錢。」 一位前滴滴國際化負責人對《晚點 LatePost》表示。
靠著精細化的運營手段,滴滴在拉美的市場佔有率逐漸追趕上 Uber。
到了 2020 年底,滴滴總裁柳青在一次公開活動上表示,滴滴在拉美的市場佔有率接近 50%。
一位滴滴人士稱,在今年底,滴滴有望和 Uber 在拉美市場佔有率打平。
根據 Uber 2020 年 Q3 財報,Uber 在拉美的收入同比下降近 40%。
同期,同樣受疫情影響的歐洲和亞太市場,Uber 收入依然在增長。
Uber 財報和外界分析都認為,下滑的重要原因是滴滴在拉美的猛烈進攻。
滴滴通過在拉美的成功積累了一套初步的出海方法論,而 Uber 上市後美化財報的壓力也給了滴滴突襲南美的機會。
但網約車不論出行,還是外賣都重線下運營,擴張需要更高投入,無法像線上生意般大規模快速復制。
並且出行生意高度區域化,大多數用戶主要在一個城市打車。
這意味著即便一家公司在一個國家占據主導地位,願意花本錢的公司還是有機會通過補貼撬動其中部分城市。
這為滴滴帶來撬動市場的機會,但未來也將成為競爭對手反擊滴滴的窗口。
而隨著上市臨近,滴滴也將像 Uber 一樣,需要縮減投入,減少虧損。
出行之戰還停不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