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為什麼官民都只認貨幣「袁大頭」?

本文來源:歷史D學堂

微信id:lishi1600

作者:計白當黑

2005年的《亮劍》,至今仍是一部為人稱道的抗戰經典。

劇中的趙莊戰役,楚雲飛試圖在40分鐘內攻占李雲龍駐守的陣地。

他為激勵士氣,拿出一大籠筐沉甸甸的「袁大頭」獎賞參戰官兵。

為什麼楚雲飛在關鍵時刻會用普通銀元決定戰爭勝負呢?

圖片

▲《亮劍》劇中的 楚雲飛 (張光北 飾)

正版行貨

楚雲飛之所以用「袁大頭」收買人心,是因為在當時這是最合適的手段。

清末時期,國內貨幣流通不忍直視。

銀兩為大宗貿易計價的,占整個貨幣供應量的1/3,以「鷹洋」為代表的各國貨幣,數量多達幾十種,占整個貨幣供應量的一半,另外,銅錢用於民間小額交易。

晚清名臣張之洞意識到幣制紛雜威脅到了國內經濟的發展,奏請朝廷自鑄銀幣,抵制鷹洋。

1889年,廣東率先自制「龍洋」,隨後全國十多省市紛紛效仿。

由於管理不善,把控不嚴,龍洋質量參差不齊,反而惡化了原本糟糕的幣制。

1910年4月,在盛宣懷的推動下,清廷推出「國幣則例」,強調鑄幣權歸朝廷所有,還專門設立的造幣廠。

一年後,「大清龍洋」問世。

好景不好,民國建立後,袁世凱上台執政。

北洋政府一方面財政入不敷出,危機日益嚴峻,另一方面幣制換算復雜,加重了社會和民眾的負擔。

沙俄不失時機地唆使外蒙獨立,嚴重損害袁世凱的政治聲譽,推行貨幣改革勢在必行。

▲袁世凱(1859年—1916年)

1912年發布的《倡議錢幣革命,對抗沙俄侵略的通電》,提出以錢幣改革對抗沙俄入侵的建議。

以此為契機,北洋政府成立幣制委員會,著手研究和制訂幣制改革方案。

1914年2月7日,袁世凱簽署大總統敕令第19號,公布了《中華民國國幣條例》和《國幣條例實施細則》。

條例規定:「國幣鑄發權屬於政府,舊有各官局所鑄發之壹元銀幣由政府的國幣兌換改鑄之。

凡公款一律用國幣」,還要求「國幣 (袁大頭)作為國家稅收的本位幣」。

條例的出台,提供了「袁大頭」面世的必備條件。

國幣正面鐫有袁世凱側面像,背面鑄有嘉禾紋和幣值,俗稱「袁大頭」。

北洋政府的官宣,標誌著「袁大頭」代替「大清龍洋」,成為民國的法定貨幣。

楚雲飛用「袁大頭」犒勞官兵,顯然是合情合理、順應人心的。

▲龍洋 (清末銀幣名)

貨真價實

楚雲飛大灑「袁大頭」,是看中它的貨真價實。

且看貨真,「袁大頭」的材質「以庫平純銀六錢四分八厘為價格之單位,定名為圓」。

作為國幣擔當,「一圓銀幣,總重七錢二分,銀八九,銅一一」。

國幣有銀幣、鎳幣和銅幣三種,銀幣分為壹圓、中圓、貳角、壹角4種,鎳幣為五分,銅幣分為二分、一分、五厘、二厘、一厘4種。

通過發行4種9類國幣,支撐起民國時期完整的支付體系。

確定主幣之後,天津造幣廠率先鑄造「袁大頭」,隨後,南京、廣東、武昌等地造幣廠陸續鑄造。

由於樣式統一、成色穩定、易於識別,得到了全國的廣泛認可。

從鑄造年份上看,「袁大頭」分為「中華民國三年」、「中華民國八年造」、「中華民國九年造」和「中華民國十年造」等4種。

其實「袁大頭」的購買力相當強勁。

據《上海工人運動史》透露,1927年,1個「袁大頭」在上海可以買3.5斤豬肉,在廣州可以買25斤大米,在成都可以換40個雞蛋。

而當時普通工人的月工資有20個「袁大頭」,技術工人月工資還要翻一番,魯迅先生的稿費每月多達700多個「袁大頭」。

難怪楚雲飛眼中,「袁大頭」具有無以倫比的性價比。

▲袁大頭,民國時期主要流通貨幣之一

發行之最

楚雲飛臨陣大派「袁大頭」,足見這種貨幣數量之巨。

一種貨幣的成功,發行數量很關鍵。

著名錢幣收藏家施嘉幹在《中國近代鑄幣匯考》一書中,提及4種年號「袁大頭」的鑄造量:「三年一元:通行幣,鑄額最多。八年一元:通行之幣,鑄額甚多。九年一元:仝上。十年一元:通行之幣,鑄額極多。」

可見,由於三年和十年造「袁大頭」因鑄造時間長,數量「最多」和「極多」。

為袁世凱總理財政的梁士詒回憶,最先鑄造「袁大頭」的天津造幣總廠,開始的九個月內,每日鑄造量達 30 萬元。

據統計,南京造幣廠自民國四年至民國五年的兩年間,共鑄造「袁大頭」379819210元。

圖片

▲清末天津的造幣廠

「袁大頭」的鑄造至少持續到1929年。

1933年4月,南京國民政府宣布廢止銀兩制,收付統一銀元。

時隔一年半,又推出了法幣政策,規定禁止銀元在市場流通,各金融機構和民間儲藏的白銀和銀元由中央銀行收兌,「袁大頭」風光不再。

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濫發紙幣,造成嚴重的通貨膨脹,「袁大頭」在黑市再度吃香。

1948年12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發行人民幣,「袁大頭」徹底退出了歷史舞台。

在發行數量之外,發行時機也很重要。

1915年8月1日,中國銀行、交通銀行和上海錢業公會協商,取消「龍洋」行市,「袁大頭」地位得到進一步鞏固。

1919年7月5日,上海錢業公會又取消了「鷹洋」行市,「袁大頭」一家獨大。

至1928年,實際流通的「袁大頭」至少11億枚,對其他舊幣構成壓倒性優勢。

按當時形勢看,楚雲飛只能靠「袁大頭」勞軍,沒有其他更好的選擇。

▲ 陳錦濤(中華民國首任財政總長)

意義重大

其實,「袁大頭」的意義楚雲飛犒賞官兵更為重大。

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時任財政總長的陳錦濤曾主張建立向西方國家看齊的金匯兌本位制,然而中國處於賠款年限,黃金儲量本就不高,而且國內還流通大量白銀。

民國的國情決定了金匯兌本位制的「水土不服」。

袁世凱就任大總統後,繼續推行貨幣改革。

時任國務總理兼財政總長的熊希齡結合實際,提出由銀本位制向金本位制逐步過渡的想法。

他認為:「惡本位勝於無本位。」

這一想法,堪稱民國金融業的一大創舉,奠定了「袁大頭」的歷史地位。

圖片

▲ 袁世凱就任大總統後,和各國使節的合影

北洋政府手握「袁大頭」,主導貨幣發行權,彰顯了國家主權。

穩定可靠的幣值,帶來了相對低廉的物價,促使經濟、稅收、金融、就業等方面進入可喜的良性迴圈,還解決了軍隊經費長期不足的困境。

此外,袁世凱將個人頭像鑄於幣面,無形中提高了自身政治威望,可謂一舉多得。

在中國政府發行的近千種銀幣中,「袁大頭」獨占發行量和存世量兩項桂冠,對近代中國的發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積極作用。

參考資料:

【1】齊 庚 《八十年風雨「袁大頭」》

【2】梁 捷 《袁大頭的價值鏈》

【3】王新啟 《品讀「袁大頭」壹圓銀幣》

【4】丁吉林 《「袁大頭」:中國近代貨幣史上的里程碑》

閱讀原文

本來就是公務員的《明朝那些事兒》作者「當年明月」到上海市政府上班了

xxx

正黃旗是哪來的自信?

xxx

聊一聊精神病人張獻忠

xxx

中國人口2000年

xxx

我去成都的大三國志展,看拍向亂世的兩塊磚頭

xxx

【雍正行樂圖】為什麼當年雍正要cosplay?

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