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行樂圖】為什麼當年雍正要cosplay?

2015年,北京故宮推出了《雍正行樂圖》動態版,就是畫中人物的局部動作「會動」,轟動一時。

本文的雍正行樂圖採用的就是這套圖片。

本文來源:北京大學出版社

微信id:pku-press

作者:小北

提到雍正皇帝,我們都會想到這是一位剛勁有力的改革者,給人以冷峻之感,讓人望而生畏。

但你可知,雍正帝也是一位萌聲在外的皇帝呢?

圖片

雍正皇帝的萌,在於那句「朕實在不知怎麽疼你」。

圖片

雍正二年(1724年)年羹堯率部平定青海叛亂後,雍正帝給他下了這道諭旨。

是不是有內味兒了。大家忍住不要笑得太大聲,還有更萌的呢。那就是,雍正皇帝非常直白地自稱「朕就是這樣漢子!」

圖片

雍正帝在給大臣田文鏡的批覆中寫道:「朕就是這樣漢子!就是這樣秉性!就是這樣皇帝!」

怎麽樣,感受到滿屏的「萌萌噠」了嗎?

今天我們就不細品雍正帝那些「雍言雍語」了,我們要一起品品的,是他著各種服裝cosplay的那些「行樂圖」。

所謂帝王的「行樂圖」,以比較廣泛的定義來說,應指描繪帝王日常生活中非儀式性的休閒活動方面的圖畫。

清初帝王的「行樂圖」別具特色,尤其是在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的「行樂圖」中,常見他們穿著不同民族的服飾岀現,裝扮成不同的角色。

雍正這些千奇百怪的變裝秀到底是為哪般呢?

台灣大學陳葆真教授在《乾隆皇帝的家庭生活與內心世界》一書中,對此作出了解答,那就是:我們雍正帝瘋狂cosplay原來是為了早日上位

清朝皇室對傳統衣冠制度的態度

在進入主題之前,我們先談一下清朝皇室對自己傳統衣冠制度的態度。

清初從皇太極開始,便強調維護滿洲「國語騎射」的文化傳統,包括滿洲語言文字、衣冠制度以及尚武精神等三方面。

皇太極不但如此明確主張,而且三令五申,訓誡後代子孫必須嚴格遵守,皇太極之所以如此反復叮嚀,主要是因為他從史籍中得知金代的衰亡,與漢化的弊端有關,由此而產生警惕之心。

皇太極十分嚴格地明示了後世子孫在何種場合應穿著何種服裝的規定。他明確規定後世子孫,除了在戰爭「出師」和「田獵」 這兩種情況下可以穿便服之外,其餘場合必得遵照立國之初的法制,穿著滿洲朝服。

由此可見,皇太極以滿洲衣冠、語言、騎射三者,共為清朝立國的根本和本身文化傳統的代表,不容任何改易。

入關以後的清初四帝,大致上都遵守皇太極的遺訓,但在尺度上已有稍微放寬的現象。他們穿著滿洲便服的時候,己不再限於皇太極所規定的「出師」和「田獵」兩種場合,而是擴及平日家居的各種活動。

圖片

▲清人《康熙皇帝讀書圖》(局部)

到了雍正皇帝時,在他的畫像中甚至開始岀現漢裝打扮。

《胤禛行樂圖冊》

在目前己岀版的資料中,以兩套《胤禛行樂圖冊》(以下簡稱A、B兩冊)較廣為人知。

A冊十六開,內容表現胤禛以漢人文士裝扮,在一年四季中從事各種不同的休閒活動,包括:春天時的柳蔭濯足、高山觀雲、花下聽泉、水湄行吟;

圖片

▲清人《胤禛行樂圖冊》(A冊)柳蔭濯足

夏天時的蕉下乘涼、水榭觀荷、竹下吟詩、葦間泊舟;

圖片

▲清人《胤禛行樂圖冊》(A冊)水榭觀荷

秋天時的乘槎浮海、折桂遊園、東籬策杖、樹下鳴琴;

圖片

▲清人《胤禛行樂圖冊》(A冊)樹下鳴琴

冬天時的倚松靜思、據案作書、暖室展卷及雪中獨釣等情景。

圖片

▲清人《胤禛行樂圖冊》(A冊)暖室展卷

圖片

▲清人《胤禛行樂圖冊》(A冊)雪中獨釣

在每一幅畫中,他的臉部和身材都呈現一致性的特徵,具有寫實性:臉呈長橢圓形,上寬下窄,眉眼細長,鼻形適中,口小唇薄,二側蓄髭,身材高挑,表情輕鬆,略帶微笑等。

B冊十四開,內容表現胤禛身著各種民族的衣冠,顯示不同的身份,從事不同的活動,包括:各種王公貴族,如:蒙古王公、射獵苗酋、刺虎洋人;

圖片

▲清人《胤禛行樂圖冊》(B冊)射獵苗酋

圖片

▲清人《胤禛行樂圖冊》(B冊)刺虎洋人

各種宗教人士,如:巖穴喇嘛……

圖片

▲清人《胤禛行樂圖冊》(B冊)巖穴喇嘛

漢裝行僧、降龍仙人和綵衣東方朔……

圖片

▲清人《胤禛行樂圖冊》(B冊)綵衣東方朔

以及各種活動的漢人文士,如林間聽泉、崖上觀濤、葦間靜憩、岸上觀瀑、林間彈琴和松下題壁等。

圖片

▲清人《胤禛行樂圖冊》(B冊)松下題壁

在B冊的十四幅畫中,胤禛的臉部特色與表情,都近似A冊中各幅所見。

在這兩套冊頁中所見胤禛的臉部和身材特徵都一致,也都近似於以下將要看到的《胤禛耕織圖冊》。

而後者(B冊) 在每一幅的詩塘上,都有他的題詩,並鈐有「雍親王印」及「破塵居士」等二印,因此可知該圖冊應作成於他四十五歲(康熙六十一年,1722)登基之前。據同理,也可推斷這兩套《胤禛行樂圖冊》應作成於同一時期。

至於胤禛為何要以這種種不同的造形來呈現自己,原因可能是他除了以此自娛之外,更借此宣示他了解並接受不同族群,包括漢、蒙、藏、苗甚至西洋人,以及不同宗教,包括漢傳和藏傳佛教等各界人士的生活和文化。

簡言之,他應是期望借由這些圖像,來表現他具有廣大的文化包容力,這是當時治理清帝國轄下多民族的統治者所必須具有的氣度與能力。

而他應也期望能經由各種渠道,使康熙皇帝看到這些畫,並借由這種婉轉而輕鬆的自我宣示,使他父皇在擇立嗣君時,加重考慮到他的長處。

他不只一次地用這種方式來表達他的心志,如見於以下《胤禛耕織圖冊》和《胤禛道裝圖》等作品中。

《胤禛耕織圖冊》與《胤禛道裝圖》

在《胤禛耕織圖冊》中,胤禛將自己和他的福晉打扮成農民造形,成為男耕女織的村夫農婦,在田間從事各種農事活動。

圖片

▲清人《胤禛耕織圖冊》

而在《胤禛道裝圖》中,他和他的福晉則作道裝打扮。這反映了他對道教的興趣,同時也顯示了他與世無爭的心態。

圖片

▲清人《胤禛道裝圖》

在以上所見的「耕織圖」和「道裝像」中,胤禛望似四十多歲之人,除臉部寫實之外,其餘的服飾和活動應該都是虛構的

簡言之,以上所見胤禛的這些「異裝行樂圖」,大約都作成於他四十多歲之時,也就是登基之前。

而在這些不同的「異裝行樂圖」中,雖然他的服飾不同、身份有別,但他臉上的表情始終一致,一直保持著慣有的莊嚴肅穆和淺淺的微笑。他的身體動作顯得僵硬而不自然。

也就是說,以上這些「異裝行樂圖」中所見的他的活動,都是虛構的

皇子時期的胤禛所過的現實生活極為奢華。最具體的例子是:他在圓明園的深柳讀書堂屏風上,曾命人畫了十二位穿著漢裝的美人圖(《圓明園十二美人圖》,原稱《胤禛十二妃子》)。

圖片

圖中那些女子衣飾之精美,與居室內所陳設物件之精致華貴,正足以反映此時胤禛在現實生活中享受醇酒美人、物質奢華的一面。

圖片

胤禛那種種的「行樂圖」,並非只是為了好玩和趣味性而作,實際上,可能具有更深沉的政治目的在內。

他之所以如此表現,目的之一是試圖借那種種異裝的「行樂圖」和「道裝圖」,表現他喜愛休閒玩賞的生活態度,顯示他無心參與當時諸皇子勾心鬥角、想被立為儲君的政治紛爭。 

原來,由於皇太子允礽(1674—1724)犯下了種種過失,致使康熙皇帝分別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和康熙五十一年(1712),兩度將他的皇儲身份予以廢除;在此之後,其他諸皇子為了爭取皇位繼承權而各結黨羽,展開了激烈的鬥爭活動。

當時胤禛年紀剛過四十。

而前述兩套表現他的《胤禛行樂圖冊》,以及《胤禛耕織圖冊》和《胤禛道裝圖》中所見他的相貌,看起來也正像是這個年齡的樣子,因此可以推斷這些作品應是他命人在這個時期制成的。也因此,這些圖像應具有特殊的意涵。

值得注意的是,此時他似乎特別喜歡使用他的別號「破塵居士」,時常用來簽署(或鈐印)書畫作品。他似乎有意借「破塵居士」四字,來強調他看破塵世間一切名利與權位的人生觀。

但是,在另一方面,他又似乎企圖借著那兩套「異裝行樂圖」,來暗示他具有廣大的政治、文化和宗教的包容力。同時,他也利用《胤禛耕織圖冊》這類作品,來顯現他時常設身處地體會農民生活的心懷,以此呼應康熙皇帝因關心農民生活而命焦秉貞作《耕織圖》的心意。

簡言之,當時身為雍親王的胤禛,似乎有意借由這種種輕鬆而非正式的圖畫,含蓄地表達他的心志。他借由那些圖像所宣示的,至少有三個資訊:他本身並不熱衷名利和權力,但是他具有多方面的文化素養與統治能力,而且他更切身時常關心所有農民的生活。

他十分巧妙而婉轉地借這些圖畫為自己宣傳,目的是期望康熙皇帝有機會看到(或知道)這些畫,或經由各種媒介體會到他的心意,而立他為嗣君。

閱讀原文

雍正帝除了小說和電視劇以外,通過北京故宮的操作紅極一時,除了行樂圖之外,還有各種語錄、萌圖等等。

相關文創商品也被開發出來。

許多文創機構也以雍正的形象創作了很多作品。

例如以下這張著名的雍正帝讀書像,由宮廷畫家所繪,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雍正帝讀書像》繪寫他端坐於錦墊之上,手捧書卷,默默沉思,仿佛在體味書中三昧。

此類讀書坐像構圖最早見於康熙時期,之後成為一種固定的布局模式延續到晚清。

故宮清代宮廷繪畫藏品中,雍正帝、乾隆帝、嘉慶帝、道光帝、同治帝均有構圖相似的肖像存世。

中國文創產業為雍正帝讀書像開發了很多商品,例如以下這個袋子:

這種雍正手提環保購物袋一個要價不到新台幣五百元,有興趣可以參考這裡

本來就是公務員的《明朝那些事兒》作者「當年明月」到上海市政府上班了

xxx

我淘到了一批《孫悟空大戰XXX》的小畫書,想搞明白猴哥打過多少外國英雄

xxx

正黃旗是哪來的自信?

xxx

聊一聊精神病人張獻忠

xxx

廣東小伙子創作「核酸檢測上河圖」

xxx

【中國瓷都】如何不錯過景德鎮的每一個地攤?

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