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有一條「胡煥庸線」,把中國分成了兩個世界。

本文來源:吳曉波頻道(微信id:wuxiaobopd)(吳曉波為中國知名財經作家,其團隊經營多個財經自媒體。)

作者:巴九靈

天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滿東南,故百川水潦歸焉。

——《列子·湯問》

我們先來看幾張有趣的地圖。

QQ即時在線人數地圖

春運期間的百度遷徙地圖

阿里菜鳥的物流預警雷達

三張地圖,都是互聯網時代的產物,卻隱隱展現出一條80年前畫下的線:

「胡煥庸線」,也叫「黑河-騰沖線」。

滄海桑田,唯獨這條線沒變。

1935年,地理學家胡煥庸發表了《中國人口之分布》

在沒有計算機的年代,他經過數月的測算

將黑龍江璦琿(黑河)與雲南騰沖相連

他可能沒有想到

這一連,將古籍中的文學記載量化

也預言了中國未來近百年的區域發展

這條線的西北一側

有中國64%的土地和4%的人口

東南一側,有36%的土地和96%的人口

胡煥庸感嘆:「多寡之懸殊,有如此者。」

此後80年

中國地圖從「海棠葉」變成了「雄雞」

分割線兩側的面積對比改為57%:43%

中國人口從「四萬萬」變成了13億

而人口對比,只移動了1.8%

三線建設、上山下鄉、改革開放

在它面前都是「小打小鬧」

理解中國的一切經濟現實

都要從這條巋然不動的線開始

成因

中學時代,我們都學到過

孟德斯鳩的「地理環境決定論」

當時我們批判它

忽視了人的主觀能動性

的確,中華文化最相信「人定勝天」

(連西高東低的地形都是共工撞出來的)

我們建造了三峽與天路

實現了南水北調和西氣東輸

然而胡煥庸線一巴掌把你我打回現實

所謂人定勝天,不過是順應自然而已

中國地形分為三大階梯

地勢相對平坦的第三級階梯

與太行山區、關中平原、四川盆地、雲貴高原

共同組成了胡煥庸線的東南一側

這可不是巧合

不僅是地形

胡煥庸線與400毫米等降水量線也頗吻合

這是中國半乾旱區與半濕潤區的分界線

也是古時遊牧與農耕文明的分界線

當然,這條線不是自古就有

秦漢時代,西北人口比例遠高於現在

然而宋元之際的一次全球氣候突變改變了一切

西北地區氣溫降低,雨水減少

全國人口從此向東南一側聚集

並隨著農業發展穩定增長

胡煥庸線逐漸成型,直至如今

影響

關於胡煥庸線

其實地理與歷史都是老生常談

我們真正要關注的是

這條線在如今意味著什麼?

首先,GDP對比上

胡煥庸線西北一側

貢獻了中國GDP的4.3%

東南一側則貢獻了95.7%

一邊人口多,一邊資源多

回歸到這個比例

倒也不算讓人意外

其次,它是路網的分界線

也是教育資源的分界線

還是霧霾的分界線

▲*《2013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是最後一次發布此分布圖

這條線決定了

西北一側的省份沒法均衡發展全省

只能優先發展重點城市

不然聚集效應都起不來

這條線決定了

在西北一側炒房

最好先確定自己不是擊鼓傳花的末位

(想想鄂爾多斯吧……)

甚至有人說:房產投資不過胡煥庸線

這條線決定了

住在西北一側,別胡思亂想什麼包郵

蘭州連共享單車都登陸得不太順利

互聯網經濟,和它背後的整個第三產業

都很難在西北城市占較大的比重

你或許會問

我們有沒有機會突破胡煥庸線?

問得好

這是一個總理級的問題

李總理的設想是「新型城鎮化」

也就是說,在胡煥庸線的兩側

不追求人口上的平均

而是努力實現公共服務上的均等

與此同時,這不是一帶一路ing麼?

西部也迎來了發展的良機

只不過,別總想著「人定勝天」

謙恭一點,我們順天應人

閱讀原文

災後鄭州:當一座都市忽然不能上網和用支付寶

xxx

南京不是南京人的南京

xxx

2021中國城市再洗牌:成都人口超越廣深,鄭州超武漢,無錫人均GDP超北上廣

xxx

鄭州超越武漢,成為中國中部常住人口第一大城市

xxx

【中國特色小鎮死亡名單】從一夜爆紅到「帥不過三秒」

xxx

杭州老舊社區加裝「公共電梯」,搭乘一次收費人民幣一元,刷臉收費

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