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官媒推薦了電視劇《覺醒年代》。
這是紀念中國共產黨100週年的「重大革命歷史題材作品」。
新加坡《聯合早報》的介紹詞是這樣的:
該劇以1915年《青年雜誌》問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為中共機關刊物為時間線,以陳獨秀、李大釗、胡適、蔡元培、魯迅、錢玄同等中國近代名人,從志同道合到分道揚鑣的傳奇故事為基本敘事線,以毛澤東、陳延年、陳喬年、鄧中夏等熱血青年追求救亡圖存的坎坷經歷為輔線,形象再現了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以及中共建黨這段風起雲湧的歷史畫卷。
本文來源:澎湃有戲(澎湃新聞旗下)
微信id:wenyipinglun
作者:曾于里
原標題:我們想向大家再次推薦《覺醒年代》
龍平平編劇,張永新執導,張桐、于和偉、侯京健等主演的《覺醒年代》,在上周末圓滿落下帷幕,隨即又在北京衛視黃金檔二輪播出。
這部劇高開高走,完結時豆瓣評分9.1分。
《覺醒年代》熱度不低,但在視頻網站上的播放數據值得更好。這是我們想向觀眾再做一次推薦的理由。
作為一部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覺醒年代》不僅沒有觀眾刻板印象中的說教味,相反,它在確保思想性的同時,在美學上達到了很高的成就。張永新導演,令人深深折服。
▲《覺醒年代》海報
《覺醒年代》以1915年《青年雜誌》問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為中國共產黨機關刊物為貫穿,以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陳延年、陳喬年、鄧中夏、趙世炎等歷史人物為主角,展現了從新文化運動到中國共產黨建立這段歷史。
它想要回答的是幾個很宏大的議題:青年是如何成為時代先鋒的?中國該往何處去?馬克思主義的傳播,與中國共產黨的建立,為何是歷史的必然?
▲陳獨秀(于和偉 飾)
▲李大釗(張桐 飾)
乍一看,這個故事就像是難度很高、限制很多的命題作文。
相似主題的主旋律作品此前已經有過不少,推陳出新不易;很多歷史人物的評價已蓋棺定論,要挖掘出新的人物特點,挑戰不小。
該劇題材重大嚴肅,如何在確保主題不偏航的情形下找到觀眾喜聞樂見的表達方式,也相當困難。
▲毛澤東(侯京健 飾)
《覺醒年代》之所以一播出後就收獲好評,在於它找到了一個鮮有人嘗試過的破題角度——它是以文化/思想的層面切入歷史的講述。
時間回到一百年前,那是一個積貧積弱、磨難重重、風雨飄搖裏的舊中國。
辛亥革命並沒有徹底改變舊中國的面貌,先是北洋軍閥袁世凱鎮壓了南方的二次革命,坐上了大總統的位置;之後又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推翻共和,自己當了土皇帝;再後來張勛又復辟……
軍閥與政客為了私利混戰不斷、國家撕裂、民不聊生,種種鬧劇輪番上演,中國如墮迷霧中,不知該往何處去。
這時一些有識之士認識到,中國的問題不僅是制度性的問題,也是人的問題,是思想與精神的問題。要救國,就得先啟蒙,先開民智、啟民心,再造中國人的思想,尤其是年輕人的思想。
這就是《覺醒年代》劇名所指涉的:這是一個文化與思想啟蒙的年代,這是一個覺醒的年代。
這也是《覺醒年代》文學性的首要來源。
它的敘事主線,是《青年雜誌》(第二卷更名為《新青年》)從創辦到發展的一路經過,經由《新青年》串聯起歷史人物、歷史事件:
《新青年》是如何將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錢玄同、劉半農等人匯聚起來的;
《新青年》是如何影響毛澤東、周恩來、陳延年、陳喬年、鄧中夏、趙世炎等一代青年的;
《新青年》又在新文化運動以及五四運動中發揮怎樣舉足輕重作用的……
▲《新青年》出版後廣為傳閱
觀眾絲毫察覺不到主旋律的枯燥或生硬,因為劇情的行進非常日常——就是一群文化人在辦雜誌,並因為這本雜誌引發種種價值取向的分歧和爭論。
劇中將新文化運動中發生了大小事都囊括在內,以及一些頗具趣味的掌故。
比如劉半農、錢玄同的「雙簧信」,辜鴻銘、林紓等復古派與新文化運動的「罵戰」,等等。《覺醒年代》就像是一部現代文學史那樣,生動有趣又引人入勝。
▲劉半農、錢玄同的「雙簧信」
但它同時有著「史」的厚重,並緊扣歷史的大「勢」。
經由陳獨秀、李大釗、胡適等人文化路線的分歧,也寓示了他們之後政治路線的分歧;《新青年》並不是一本書齋中的雜誌,它影響廟堂、學堂、鄉野,也深刻介入1915年到1921年的種種歷史的大事件中,無論是新文化運動、巴黎和會中國外交失敗、五四運動還是之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文化、思想啟蒙雖是主線,但它擴展出多條副線,共同呈現出雄渾廣闊的歷史圖景。
▲巴黎合約像一個導火索點燃了五四愛國運動
《覺醒年代》充沛的文學性的第二個體現,是它飽滿動人的人物塑造。
觀眾對於劇中所指涉的許多歷史人物,並不陌生;尤其是劇中兩個戲份最吃重的角色陳獨秀和李大釗,文藝作品中的藝術形象也很多了。
觀眾熟悉的,是作為革命家、政治家的他們。《覺醒年代》在保留他們這一面的同時,還用了大量筆墨刻畫作為一個普通丈夫、父親以及獨立個體的他們。
不誇張地說,《覺醒年代》裏的陳獨秀,幾乎是呈現出了前所未有的復雜性和層次感。
作為革命家和思想家,他勇敢、尖銳、激情四射、無私無畏;但私下裏的他,充滿真性情,不拘小節、真誠灑脫,有相當可愛的一面;而作為一名父親,他與兩個兒子一度關係緊張,愛你在心口難開……
再搭配上于和偉出神入化的演技,這個赤誠浪漫的革命家讓整部劇都活泛起來。
▲為蒼生痛哭的陳獨秀
劇中對李大釗的家庭生活,也有了更多呈現,讓他的偉大、無私更加可知可感。
比如從日本留學多年回到河北農村老家,孩子們都認不出他來了,「兒童相見不相識」和妻子趙紉蘭遮掩不住的驚喜,讓我們看見一名革命者在家庭生活上的犧牲。
而更催淚的一個橋段,是趙紉蘭去北大給李大釗送飯,倆人說到對未來的期許,忍不住落淚,那是他們知道:革命就一定有犧牲,而他們都做好犧牲的準備。夫妻的這一世恩情、所有的承諾,也許都報答不了,踐行不了。
▲他們都做好犧牲自我的準備
《覺醒年代》充沛的文學性,還有一個很關鍵的來源,即它高級又傑出的藝術表現力。從鏡頭調度到意象使用,不僅充滿「電影感」,更有深刻的隱喻和豐富的闡釋空間。
比如張勛復辟時,浩浩蕩蕩辮子軍進京,人群中一個盲人歡騰地拉著二胡,他旁邊的小女孩哭泣,傳遞出的是當時的時代氛圍:盲目且絕望。
▲盲目與絕望
毛澤東的出場,那一段雨中長沙街頭的蒙太奇,也是彼時中國的縮影。
混亂的街道,橫行的軍閥,賣兒鬻女的貧苦百姓,坐在豪車裏吃三明治的富家少爺……毛澤東步履堅定地向前奔走,充分詮釋了「遍地哀鴻滿城血,無非一念救蒼生」。
▲毛澤東出場
魯迅先生的出場,同樣充滿文學設計。
街頭正上演了小說《藥》的一幕:菜市口斬首示眾,無知百姓一哄而上給官兵塞錢,手捧沾染鮮血的饅頭要給孩子治病……
亂哄哄的場景裏,有人安靜在角落裏看報。鏡頭從他的背部掃到他的正臉——那是魯迅。
▲魯迅登場
《覺醒年代》中不少場景的鏡頭語言,完全是「詩化」了。在革命歷史題材的劇作裏,如此密集使用,又運用地熨帖高級,也幾乎是絕無僅有了。
「詩化」,還體現在《覺醒年代》的意象使用,也是到了讓人拍案叫絕的程度。
螞蟻、駱駝、車轍、長城等意象反復出現,它們在劇中「延宕」,不同場合有不同的意蘊和指涉,是創作者對歷史的深沉表達,也有強烈的作者色彩。
▲第1、5、35集出現的「螞蟻」,指涉不同
劇中所有「詩化」鏡頭裏,最讓人難忘的,是1919年12月,陳獨秀送別自己的兩個兒子陳延年、陳喬年到法國留學。本以為就是常見的感傷告別戲,但《覺醒年代》精心設計的鏡頭,讓觀眾猝不及防淚奔。
兩個年輕人昂首闊步往前走,突然響起腳鏈聲,蒙太奇平行剪輯的,是1927年7月、1928年6月,上海龍華警備司令部看守所,被打得遍體鱗傷的陳延年、陳喬年戴上手銬腳鏈往前走的腳步……
▲同樣的腳步
鏡頭又回到1919年離別的這一刻。兩個少年回頭,他們的臉是那樣乾淨、純潔、甚至是稚氣未脫。一個蒙太奇切換,監獄裡被殺害前的少年回頭,他們露出微笑,乾淨、無畏、視死如歸。
▲一樣的回眸
《覺醒年代》講述的是截至1921年的歷史,它以這樣的形式向觀眾揭示了1927年、1928年時陳延年、陳喬年的結局。如果是其他劇中,可能一句字幕就簡單交代。
有這麽幾組鏡頭,《覺醒年代》真的可以封神了。它呼應了主題並升華了主題:誰喚醒了那個蒙昧的年代?一代人的信仰,一代人的赤誠,一代人的熱血,一代人的無悔犧牲。
《覺醒年代》也最終將其主旋律表達抵達年輕觀眾。
今日的年輕人,已過上了先烈們念茲在茲的新生活。
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惟願新一代年輕人始終不忘,「青年循蹈乎此,本其理性,加以努力,進前而勿顧後,背黑暗而向光明,為世界進文明,為人類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創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