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出版社在北京開了一間「體驗」店,被評為「文藝到極致」的網紅店

本文來源:做書

微信id:zuoshu2013

作者:yaya


naive理想國是下午四點,一個平常的工作日。

我們在郎園南門前下車,測完體溫,掃完健康碼後走進園區。園區內空蕩蕩的,不遠處,兩個人在一棟建築物前變換著姿勢拍照。

走近了我們才確認,被她們當作背景板的正是naive理想國,而店內早就門庭若市,高朋滿座了。

從2019年仲夏起策劃設計,到2020年初秋完工開業。

距今為止,naive理想國正式營業時間僅半年,卻早已躍居「大望路咖啡廳熱門榜第一名」,被探店者們自發評選為「文藝到極致」的網紅店。

圖片

▲在吧台前調試咖啡的咖啡師

圖片

▲naive理想國的靠窗座位與精選書架 圖源:designRESERVE余留地,攝影師:金偉琦

2010年文化品牌理想國誕生,致力於高品質的人文、社科、思想、藝術、文學等書籍的出版,從事文化活動的策劃;2015年「看理想」面世,以「做出版」的態度,開發視頻音頻節目及周邊產品。

10年後,naive理想國開進了朗園vintage的園區內。

白天是naive咖啡館,晚上是nightingale酒吧,圖書區域僅售賣理想國出版物。

混搭版的naive理想國是一個集書店、閱覽室、文化沙龍、小型展覽、咖啡館、酒吧為一體的多功能空間,是理想國成立十周年來的第一家落地空間,也是看理想的線下體驗店。

圖片

▲開業沙龍,許知遠老師談「旅行的必要」

圖片

▲開業沙龍,陳嘉映、周濂老師談「科學主義與科學精神」

在創建naive理想國之前,主理人葉鶯的身份是《Naive小樣》雜誌的創辦人。那是一本關注當代年輕人生活狀態和審美觀點的Mook,出版後即入圍了第三屆單向街書店文學獎「年度新聲」的提名,提名理由為:「今天的時代最缺少這樣的年輕人,在黯淡的前景下,依然勇敢地面對內心和世界。」 可惜的是,雜誌出版兩期後便夭折了。

在圖書業、實體業被普遍認為前景黯淡的大環境裏,為什麼理想國仍然願意去做這樣的嘗試?我們和葉鶯坐在吧台的座椅上,一邊喝著咖啡,一邊聊起了naive理想國從無至有的故事。

naive理想國是對美好生活的註解

在用文字「想像另一種可能」、用影像「看見另一種可能」之外,葉鶯和團隊希望通過線下實體店的形式,讓喜歡理想國的朋友們「感受另一種可能」

對實體店的嚮往,是葉鶯從上幼兒園起就萌生的執念,那時她深受電影、書籍等文藝作品的影響,把開書店視作畢生夢想。

成年後,她赴英國倫敦念書,利用課外的閒暇時間逛盡了咖啡館、酒吧,對這兩個實體行業的業態產生了新的認識。

圖片

▲夜間的naive理想國 圖源:designRESERVE余留地,攝影師:金偉琦

「很多人聽說理想國要開實體店,聯想到的都是一些比較嚴肅的傳統書店。作為國內具有高度思想性的出版品牌,理想國出版的書是會顯得沉重一些。它們對一個人的精神世界有著必不可少的作用,但不會是那個人生活的全部。」

理想國自身的氣質,決定了它的線下空間不會落成為一個徹底年輕化、潮流化的地方,但如何在原本的氣質上進行更舒適化、輕鬆化的創新?葉鶯想到了曾經創辦的雜誌。naive,意味著天真、好奇、對習慣的拒斥、對另一種可能的踐行,傳遞著一種看似更幼稚、更樂觀,實則也更富生氣、更朝氣的生活態度。

圖片

▲naive理想國的logo,攝影師:林畫兒

提供一種對美好生活的感受,正是葉鶯和團隊創辦這間線下空間的初心。舒適的生活既會有嚴肅的部分,也會有閒暇的放鬆,「就應該白天喝咖啡,晚上喝酒,同時又能看書、寫作,跟朋友聊聊天。大家都躲在家裏看了那麽多書,那麽多視頻,聽了那麽多音頻,會期待TA們能聚到線下來,見一見面,聊一聊天。」

確定了書、咖啡、雞尾酒的巧妙搭配,naive理想國顯露雛形,也在2019年夏開啟了和「余留地」設計團隊長達一年的磨合與溝通。

 

理想國有什麼樣的氣質?這家店要呈現出什麼樣的感覺?店裏的哪一部分傳承了理想國的氣質,哪一部分是脫離了理想國這個胚胎,獨立成長出來的新芽?怎樣將書籍融合進這家店裏,在空間內營造出一種適合閱讀的氣場?

在反復的溝通與修改的過程中,naive理想國籌備完成。

圖片

▲designRESERVE余留地設計的沙龍與書閣,攝影師:金偉琦

圖片

▲designRESERVE余留地設計的室內由沒有牆體分隔的「房間」連接而成,攝影師:金偉琦

圖片

▲designRESERVE余留地設計的書房,攝影師:金偉琦

走進naive理想國,目光所及的調酒吧台、案台、吊燈、書架……無一不來源於團隊對細節近乎苛刻的挑選。沙龍空間牆面上貼著的毛氈,是考慮到舉辦活動時的吸音效果;日常擺設的小座椅,造型極簡,質地不凡,經由10多遍打樣才得以最終確定。

圖片

▲designRESERVE余留地定制藝術吊燈與吧台餐墊,攝影師:林畫兒

圖片

▲designRESERVE余留地定制理想國座椅及書架,攝影師:林畫兒

待一輪季節的更迭,2020年8月16日,naive理想國終於正式開業了。

用做書的方式去做咖啡和酒

早上10點到下午7點,是naive咖啡館的營業時間。

新品「盡頭」,取自唐諾老師的同名書籍,選取的是巴拿馬水洗豆,頗有一絲在世界盡頭的意味。經過中度烘焙,「盡頭」將榛果、黑巧、奶油、蜂蜜這四種風味融合為一,口感刺激又醇厚,猶如閱讀唐諾書中的文字一般。

圖片

▲冬季新品愛爾蘭咖啡

「M黑拱門」的創意來自理想國讀者們又愛又敬的「黑拱門套餐」,那套印著M字樣的譯叢,嘗起來回味悠長,層次豐富。

在確保咖啡豆本身的味道不會被掩蓋的前提下,naive理想國的咖啡師會添加一些特調的設計。當團隊發現肉桂、海鹽奶蓋和咖啡相融的奇妙口感時,他們會先做出一份飲品,再從書裏尋找靈感,頗具人氣的「海海人生」便由此誕生。

圖片

▲咖啡特調「歸我為杏仁」

「歸我為杏仁」的研制心路既偶然又必然,源自《文化失憶》中對保羅·策蘭的記錄,一首和杏仁相關的小詩。為了留存杏仁和咖啡之間的玄妙聯繫,咖啡師們選用杏仁、杏花與咖啡相搭配,香甜的口感中又不乏苦澀。

當晚上7點的鐘聲敲起,nightingale酒吧燈光,悠然登場。

在nightingale酒吧,你能喝到18款風味各異的雞尾酒,酒名全部來源於理想國出版的18本書。這18本書被大方陳列在8米長的吧台上,供飲酒的客人點單、閱讀;內容更詳細的酒單則藏匿在兩本「盜版書」的第68頁,每款酒印有兩頁介紹,一頁是酒的輪廓和書中的句子,一頁是酒的名稱和調制配方。

圖片

▲雞尾酒特調「夜晚的潛水艇」

「夜晚的潛水艇」,取自陳春成的同名小說集。它的基酒是諾迪思金酒,是一款毗鄰大西洋的金酒,先由加利西亞本地的阿爾巴尼亞葡萄蒸餾,再浸泡在月桂葉、鼠尾草、錫蘭茶、木槿花等植物香料之中,最後透過銅制蒸餾器緩速蒸餾而出,口感厚重又清澈。

「我的眼睛一會藍得深邃,一會白得耀眼。」

為了讓酒體呈現出深邃的藍色,調酒師添加了紫羅蘭利口酒,與書封的意境遙相呼應。

圖片

▲雞尾酒特調「文化失憶」

在紀念克萊夫·詹姆斯逝世一周年之際,naive理想國從去年11月舉辦起《文化失憶》的特展,特調雞尾酒「文化失憶」也在這段時間相應誕生。

這款雞尾酒通體呈金色,暗喻著這本書所記錄的黃金時代;酒體中心擱置著一片可食用的楓葉,是對克萊夫在古稀之年發表的告別詩《日本楓葉》致以敬意。

「如果我們不能全部記住,起碼也要了解一點我們所遺忘的東西。」

這款酒度數較高,品味起來,又何嘗不是一趟喚醒記憶的旅程。

在這個空間短暫的相遇

回顧近半年來的營業日常,葉鶯最直觀的感受是處在「摸著石頭過河」的摸索狀態。

在試營業的第一天,naive理想國就被貼進小紅書的推薦名單裏。

那個時候定制的家具還沒有到貨,店面的logo還沒掛上,店內只是一個空場地。葉鶯和同事們正在吧台調試飲品,測試不同飲品所需的成分比例,一個小朋友走了進來。

圖片

▲籌備完工的naive理想國

(圖源:designRESERVE余留地,攝影師:金偉琦)

「她進店以後很興奮,說天哪,沒想到還有這樣一家店,拿起手機拍了很多照片,就走了。結果接下來的一周,陸陸續續地,來了很多人。」

「當時我沒有在任何平台上宣傳,感到奇怪,就問TA們是怎麽知道的?TA們反問我,沒有在小紅書上買推廣嗎?」

開業初期,葉鶯是緊張的。她猜想特地前來的客人都是和理想國聯繫比較親密的朋友,可能是它的作者,亦或是它的讀者。

在naive理想國工作的咖啡師、調酒師不僅要懂得咖啡和酒,也要對理想國、看理想有一定的了解。

圖片

▲書房陳列著理想國出版的書籍

(圖源:designRESERVE余留地,攝影師:金偉琦)

出於對理想國的喜愛,慕名而來的客人會不惜「打飛的」,一睹這家線下空間的真容。「曾經有一對夫妻,知道理想國開了酒吧,專門從廣州飛了過來。一個晚上,把我們店裏的18款雞尾酒全刷完了。」

也會有寫作者因為喜歡這裡的氛圍,接連數天泡在這裡「搞創作」。

「之前就有一位台灣的劇作家,連著一個多月都來我們的書房寫劇本。每到夜晚,他就會要一杯酒,邊喝邊寫。」

「他一直手寫劇本,也不用微信、支付寶,充會員的時候遞給我一沓現金,說你幫我記個賬。我就每天拿一個本子,記他當天喝了什麼,想想也挺好玩的。」

但這類的客人往往不到一成。

圖片

▲夜間naive理想國的窗位 圖源:designRESERVE余留地,攝影師:金偉琦

更多的客人不知道理想國,不知道這是一個出版品牌。這家店為什麼要叫naive理想國?為什麼陳列的書裏沒有常見的暢銷書?為什麼酒的名字都這麽奇怪?才是葉鶯和團隊最常會被問到的問題。

因為探店者們自發的推薦,naive理想國被更多的人視為一家「網紅咖啡館」。

起先葉鶯很困惑,因為她從沒想過這會是一家網紅店。後來各行各業的人來得多了,葉鶯也感覺到被評為「網紅店」的另一面,「這說明這家店包容度很廣,這麽多不同的人都願意接受它。」

天色漸暗,坐在窗邊的情侶開始討論晚飯去哪家店,勸女孩早日購入優質股票的男孩早就離店了,書房內寫字的人還在埋著頭寫字。他們都曾在這個空間短暫地相遇。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