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科技日報
微信id:kjrbwx
據觀察者網報導,近日,有網友在討論「韓國成功申遺了哪些和中國有關的文化」時發現,古代中國的榫卯技術已被韓國以「大木匠」(Daemokjang)的名義成功申遺,引發廣泛關注,話題一度登上熱搜。
該報導稱,中國早在2009年就將榫卯技術成功申遺,而在2010年,韓國就以「大木匠與傳統的木結構建築藝術」進行申遺,雖未提及「榫卯」一詞,但其中所使用的技術與榫卯高度相似。
什麼是榫卯結構?
韓國申遺的「大木匠」項目與中國榫卯技藝有哪些異同?
申遺是否強調技藝原創獨有?
科技日報記者就此採訪了業內專家。
什麼是榫卯結構
較真之前,讓我們先來認識一下榫卯結構。
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周乾博士介紹,我國的古建築以木結構為主,各構件通過榫卯形式相連接。
當兩個構件相連接時,其中一個端部伸出一截,這個伸長的部分就是榫頭;另一個構件端部被「挖」一個與榫頭相同尺寸的口子,這個被「挖」的部分就是卯口。
榫頭插入卯口中,即形成榫卯連接。
榫卯連接的部位一般被稱為榫卯節點。我國的榫卯節點類型非常豐富,至少有24種。
如下圖所示即為故宮古建築所用的燕尾榫、饅頭榫、箍頭榫節點實物照片及安裝示意圖。
▲故宮太和殿前檐柱-額枋燕尾榫節點
▲故宮軍機處前檐柱-抱頭梁饅頭榫節點
▲故宮古華軒轉角位置的箍頭榫節點
榫卯連接是我國古代工匠智慧的體現。
周乾分析道,首先,這種連接方式有利於古建築的營建。
我國古代工匠巧妙地利用了木材易加工、重量輕的特點,將這些構木構件預先加工好,避免了對木材進行現場剔、鑿、刨等工序造成的雜亂環境。而柱、梁枋等構件在現場只需安裝即可,有利於快速施工。
以紫禁城古建築為例,紫禁城古建築含有房屋1000餘座9000多間,其真正現場營建只用了3年。
其次是榫卯節點有著優秀的抗震性能。從連接方式來講,榫頭與卯口的連接屬於半剛接。所謂「半剛接」,即節點不能像鉸球一樣隨意轉動(鉸接),也不像固定的剛架一樣完全無法轉動(剛接),而是介於鉸球和剛架之間的一種連接方式,其特徵為可以轉動,但受到一定限制。
這種連接特徵是非常有利於古建築抗震的。
發生地震時,榫頭與卯口之間產生相對轉動—復位的迴圈運動,可以耗散大量地震能量,類似於現代建築中的阻尼器,從而減輕古建築的破壞。
榫卯節點還體現了我國古代工匠的美學智慧。我國古建築榫卯節點形式豐富,根據結構不同部位的安裝、受力需求,采取不同形式的榫卯節點,不僅滿足了建築使用需求,其外觀也體現了營造技藝之美。
作為具有中國特色的古建築營建方式,我國古代工匠利用獨特的一凹一凸連接方法,極為復雜的建築結構外在表現得簡約古樸,而其中卻透露出工匠豐富的靈感和智慧,並表現出古建築非凡的使用價值和藝術價值。
韓國「大木匠」抄襲中國榫卯?
雖然網友很激動,但作為古建修復領域的從業者,北京建築大學歷史建築保護系講師齊瑩並不覺得中國木構技藝被「冒犯」了。
認真比對了中韓兩國的申遺文本後,齊瑩指出,中國申報的「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項目,內容涵蓋比較廣,包括了關於傳統木結構建築設計、建造的完整知識和實踐體系,建築表現形式多樣,包括了宮廷建築、宗教建築、傳統民居等,地理分布範圍廣泛,涉及多個省份和民族。
韓國「大木匠」項目則是以其兩處重要古建石窟庵和佛國寺、昌德宮為代表的修繕和營造技藝。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網站對「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項目的介紹圖。圖片來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網站
「從專業角度而言,韓國申報的項目的工藝範疇,和我國一個單獨的、地方的古建營造技藝可以相類比。」
「比如中國徽派民居營造技藝。的確,唐朝時的東亞文化交流,使得韓國、日本的官式木構建築在一定程度上學習借鑒了中國技藝,但他們在學習中國的基礎上進行了數百年的發展,演變出了各自的特色和風格,同樣值得尊重。」齊瑩說。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網站對韓國「大木匠與傳統的木結構建築藝術」的介紹圖。圖片來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網站
以用到榫卯技術的斗拱為例,韓國、日本的斗拱和中國的斗拱,其實在細節上和構建組合關係上已經有很大的區別了。
齊瑩介紹,斗拱有三個要素——拱、斗、昂,日本削弱了昂的處理,而韓國則加強了昂的處理,大家在很早就分支走向了各個流派,中國的木匠修不了韓國的古建,同樣,他們也修不了中國的古建。
在齊瑩看來,只要韓國申請的不是榫卯技藝發源地,就無可厚非。
需要明確的是,非物質遺產的核心是以人為主體的技藝傳承。申報非遺文本重點關注的是人及其所具有的技術。
申報非遺的關鍵在於讓擁有技術的人可以把技術有序地傳承下去,而非申請技藝的專屬權。
199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決議,擴大對文化遺產的保護範圍,將瀕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提上議事日程。
非遺項目的申報有三個基本條件,一是藝術價值,二是處於瀕危的狀況,此外還要有完整的保護計劃。非遺項目每兩年才審批一次,每次一國只允許申報一個。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網站對「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的介紹。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網站截圖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網站對「大木匠與傳統的木結構建築藝術」的介紹。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網站截圖
「非物質文化遺產看重的不是唯一性,而是文化多樣性和傳承。我覺得目前網上韓國大木匠抄襲中國榫卯的爭論其實沒有太大必要,出現這樣的爭論,可能是大家對很多資訊的了解並不確切。」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副研究員燕海鳴指出。
木構古建真的不用一顆釘子嗎?
關於中國木構古建有很多傳說,不用一顆釘子就是其中之一。
周乾認為,從我國古建築的核心受力體系(骨架)來講,這個說法正確。
以故宮古建築為代表的中國木結構古建築的核心受力體系主要由柱架、斗拱、梁架組成。
其中,立柱為結構下部的豎向支撐構件,其底部平擺浮放在柱頂石上;立柱與檁枋通過榫卯形式連接成柱架。
柱架之上為斗拱,斗拱由斗、升、拱、翹等構件通過暗銷(榫卯一種)或卡槽方式連接而成。
斗拱之上為梁架,梁架由短立柱(瓜柱)與梁通過榫卯形式連接而成。不難看出,上述核心受力體系沒有用到一顆釘子。
但在一些情況下,中國木結構古建築也會使用釘子。
周乾舉例道,其一是用於椽子與梁架的連接。
椽子位於梁架上面,其截面尺寸小、長度尺寸大、數量多,主要起支撐屋面板的作用,屬於非核心受力構件。
其二是用於古建築修繕加固。
古建築歷經時間長久,難免會出現開裂、變形、拔榫、糟朽等結構殘損問題,此時需要用新的木料來作為附加受力構件,而新料與舊料的連接,就需要用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