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環球時報
微信id:hqsbwx
作者:胡錫進
美日2+2會談後發表聲明,點名指責中國的行為「與現有國際秩序不符,給美日同盟和國際社會帶來了政治、經濟、軍事和技術方面的挑戰」。聲明還將中國不久前出台的《海警法》稱為「破壞性事態」。
布林肯在會談後的記者會上說,「當中國為了達到目的而使用脅迫或侵略手段時,如果有必要兩國將予以反擊」。
這是歷次美日2+2會談針對中國措辭最為強硬的一份聲明,華盛頓的態度顯然主導了這一變化。
日本向華盛頓的對華立場屈服,這是它向更換了政府的美國遞上一份新的投名狀。這將削弱北京對東京改善對華關係態度連貫性的信任。
另外英國16日發表了一份安全、防務和外交政策報告,裡面將俄羅斯確定為「英國最嚴重的直接威脅」,將中國定義為「英國經濟安全最大的國家威脅」,對英國繁榮與價值觀構成「系統性挑戰」。
從美國到它的主要盟友,現在幾乎每天都有涉及中國的文件或表態釋出,他們在文辭上會有彼此之間或者前後之間的不同或細微差別,共同編織了一個大輪廓已經相當清楚的對華戰略競爭構想。
這種宣示出現的頻率非常高,我們認為中國總體上應逐漸習慣它們了。
中國面對什麼樣不友好的戰略企圖,我們已經了然於胸,他們每一次說話咬文嚼字所對應的臨時策略運用沒他們自己覺得那麽重要,形不成戰略影響。中國無須受他們牽制,消耗資源。
美國已經將中國視為主要戰略威脅,把遏制中國作為其全球外交和軍事安排的重心,也就是全球收縮、亞太突進,集中精力對付中國。但它無法召集所有盟友一起跟進,美韓星期三也將舉行2+2會談,韓國與日本的對華話語估計會有所不同。
美國盟友對華態度的利益出發點差異很大,促使美國不得不搞一個復雜而鬆散的意願聯盟,華盛頓的目的是盡量壓縮各國與中國的合作,推動他們與中國的競爭乃至對抗。
然而對於不斷擴大開放,經濟實力也越來越強的中國,美國找不到一種斷然傷害我們的辦法,它只能伺機逐漸加力,很多時候用擺強硬姿態來代替實際行動,烘托其圍堵中國的整體氣勢。
中國的戰略周旋空間還是相當大的,美方逐漸加力的過程也是中國反制能力逐漸積累的過程,而且這幾年的情況是,後一個過程明顯跑得更快,更加強勁。這也是美方不安、沮喪的重要原因。
就日本和韓國來說,最近幾年中國和美國哪一方對他們的實際吸引力增加得更快呢?
他們與美國的關係更多是存量,而與中國的關係卻出現內涵的不斷擴大,雖然這種擴大是有內在矛盾的,但他們與中國關係的分量在加大,把握好這種關係越來越攸關他們的國運。
美國加強同亞太盟友的關係與讓那些盟友以它希望的方式對抗中國,是兩回事。中國雖與個別國家有領土糾紛,但這些糾紛形成的摩擦規模是有限的。相關國家都清楚中國無意擴大那些糾紛,更清楚他們如果主動攻擊中國將會遭到多麽強大的反擊,只有糊塗蟲才會受美國慫恿與中國進行戰略對撞。
所以美國與盟友們咬文嚼字,中國的戰略善意、我們的力量和底線則很清楚,美國自己也要掂量挑戰中國核心利益所意味的風險。
希望包括日本在內的美國盟友們將始終頭腦清醒,不要想著投靠美國很安全,卻在中國問題上向美國遞一份他們根本支付不起的投名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