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寅宮變】1542年,那一夜,宮女瘋了

本文來源:最愛歷史

微信id:solovehistory

作者:最愛君

簡介:知名文史作家,暢銷書《一看就停不下來的中國史》系列叢書作者,2018年度U創大獎得主。

1

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十月二十一日,嘉靖皇帝朱厚熜經歷了一個畢生難忘的驚魂夜。

這一夜,皇宮萬籟俱寂,一切看似尋常,微弱的燈火陪伴著皇帝沉入夢鄉。

正在此時,以宮女楊金英為首的16名宮婢悄無聲息地來到禦床前,手中緊緊握著一根由多條絲花繩綁成的粗繩,計劃在嘉靖熟睡之時將他扼殺,這是只有這幫最特殊的刺客才能謀劃的暗殺。

圖片

▲故宮,圖源/攝圖網。

明清時期的紫禁城有嚴密的安保措施,像星爺打著燈籠在紫禁之巔逮捕四大高手這種故事情節,幾乎不可能發生,電影裏演一演就行了。

僅僅是皇帝居住的乾清宮,就有九個房間,「上下共置床二十七張,天子隨時居寢,制度殊異」,要想趁夜行刺,還得知道皇帝這天睡哪兒。

更別說,他還要時不時到嬪妃宮中留宿,那麽多後宮佳麗總要雨露均沾吧。

可隨侍皇帝身旁的宮女們偏偏知道這些機密。

宮變發生的這一夜,嘉靖帝來到端妃宮中就寢。

端妃曹氏年輕貌美,是當時最受寵的妃子之一,她對宮女們的計劃一無所知,卻註定將因這場行動受到牽連。

危機臨近,嘉靖帝還在沉睡,楊金英見他毫無防備,與其他宮女拿出繩子套在了皇帝的脖子上,還有宮女用黃綾蒙住了他的臉。

萬事俱備,十幾名手無縛雞之力的宮女一擁而上,有人掐嘉靖的脖子,有人按住身體和四肢,並用力拉緊繩套。

嘉靖從夢中驚醒,卻無力反抗,登時就要氣絕身亡。

可是,眾宮女這才發現,她們慌亂之中誤將繩子的活扣打成了死扣,因此無論如何也拉不緊,嘉靖並沒有因此喪命,只是被勒昏了。

有一個叫張金蓮的宮女見計劃可能敗露,情急之下當了叛徒,偷偷跑去向方皇后告密。

皇后得知此事後大驚失色,急忙帶領太監、侍衛前來救駕。

在一片混亂中,方皇后還被宮女打了一拳,可皇后畢竟人多勢眾,很快就將這些刺客逮捕歸案。

嘉靖皇帝陷入了重度昏迷,還有救。

這一年是農歷壬寅年,這一宮女行刺事件被稱為「壬寅宮變」

2

眼看嘉靖都快要咽氣了,皇宮上下手忙腳亂,要趕緊想辦法救人啊。

為皇帝看病是一門高風險的技術活,尤其是嘉靖重度昏迷,生死難料,治不好可是要被治罪的。

正當眾人一籌莫展,一個叫許紳的禦醫站了出來,冒著生命危險給嘉靖開了一副藥。

嘉靖服藥後過了幾個時辰,口吐紫血數升,總算能開口說幾句話,從鬼門關走了一圈回來。

許紳給嘉靖開藥時,自己心裡也沒底,一直提心吊膽,一天下來身心疲憊,不久就得病去世。

臨終前,許紳留下遺言:「我是沒救了。之前宮變,我知道自己開的藥若沒起效,一定會惹來殺身之禍,因此驚悸。此非藥石所能療也。」

他把皇帝救活,自己卻被嚇死了。

圖片

▲明世宗朱厚熜(1507 – 1567)。

嘉靖皇帝經過這一番折騰,身體虛弱,需靜心調養,宮中事務全部交給方皇后處理,由她主持審理此案。

方皇后命司禮監太監等審訊被捕的16名宮女。

經過嚴刑拷打,逼問她們誰才是背後的主謀元兇。

眾宮女把寧嬪王氏供了出來,一致供認此事是寧嬪所策劃。

自嘉靖十年起,皇宮仿古制在后妃中設立九嬪。

寧嬪是其中之一,兩年前剛得到冊封,可隨著紅顏漸老,已經失寵,在宮中地位不保。

如果說她有刺殺嘉靖的動機,可能是對他刻薄寡恩、喜新厭舊感到不滿。

寧嬪「招供」後,曹端妃也被拉下水。

寧嬪一口咬定端妃雖然沒有參與其中,但對這次刺殺早已知情,畢竟案發現場正是在她宮中。

寧嬪這招夠狠,皇帝沒死成,倒是成功地拉端妃同赴黃泉。

如果說寧嬪有作案動機,端妃若是想刺殺嘉靖那就匪夷所思了。

她是嘉靖的寵妃,因美貌得寵,常伴其身邊飲酒狎歡,就像養在籠中的金絲雀,嘉靖若死,她就失去了一切,一點兒好處也撈不著。

端妃得知自己將被治罪,大喊冤枉,至死都說自己是被誣陷。

她極有可能是這起事件中的無辜牽連者。

如此一來,「兇手」在不到十天內都已落網,這場宮變即將結案。

審案官員上報嘉靖皇帝稱:

「金英(楊金英)與蘇川藥、楊玉香、邢翠蓮、姚淑翠、楊翠英、關梅秀、劉妙蓮、陳菊花、王秀蘭親行弒逆,寧嬪王氏首謀,端妃曹氏時雖不與,然始亦有謀。」

「張金蓮事露方告,徐秋花、鄧金香、張春景、黃玉蓮皆同謀者。」

之後,刑部得到方皇后以嘉靖名義頒布的諭旨,會同錦衣衛將楊金英等16名宮女押赴市曹凌遲處死,剉屍梟首。

史書記載,端妃、寧嬪與眾宮女「悉磔於市,並誅其族屬十餘人」,很多人都採用這一說法。

但南開大學林延清教授認為,此說法不實。

端妃與寧嬪的身份是嬪妃,不應該在街頭行刑,這兩個女子是在宮中被秘密處死的。

明朝的一些皇帝雖說重口味了點兒,但還不至於那樣殘害自己的女人。

幾天後,大學士嚴嵩等上疏道:「事出倉卒,人心驚惑。今雖甫平,猶恐傳聞未定。」

他們請皇帝昭告天下,以安定人心,順便辟謠。

嘉靖帝在詔書中宣布自己一切平安,將會祭告天地、宗廟、社稷,要臣工安心工作。

此案到此告一段落。

3

對於這個結果,方皇后可說是唯一的贏家。

她不僅立下大功,還利用這次機會除掉了正受寵的競爭對手曹端妃。

嘉靖一朝,帝后關係一直不太和睦。

方皇后是嘉靖的第三任皇后,在她之前的兩任皇后都遭受過嘉靖的「家暴」,那些往事還歷歷在目。

嘉靖的第一任皇后是孝潔皇后陳氏。

有一次,懷孕的陳皇后和嘉靖帝在宮中閒聊,有兩個妃子進來獻茶。

嘉靖見二妃玉手細膩白嫩,當場就拉過來撫摸了一把。

陳皇后心生醋意,投杯於地,起身就要離開,這下子觸怒了嘉靖。

嘉靖勃然大怒,大聲呵斥,身懷六甲的陳皇后受到驚嚇,流產後大病一場去世。

臨死前,陳皇后想見母親一面,冷酷無情的嘉靖還不准許。

第二任皇后張氏遭受到更加殘暴的對待。

一次,張皇后為大臣求情,竟然被嘉靖下令狠狠鞭撻了一頓,並遭到廢黜。

方皇后一方面對得寵的嬪妃有些嫉恨,另一方面也畏懼嘉靖的喜怒無常。

有學者認為,此次審理案件時將端妃也牽連進去,「顯系方皇后主意」

後來嘉靖帝身體康復,才知道端妃臨刑前堅稱自己不知宮女們的謀劃,此事確有冤情,為愛妃之死深深痛惜。

端妃慘死後,疑心病重的嘉靖帝還一直懷疑宮中鬧鬼,對大臣徐階說:「壬寅大變,內有枉者為厲。」

圖片

▲嘉靖與兒子朱載坖(隆慶)、孫子朱翊鈞(萬曆)【劇照】。

更為蹊蹺的是,壬寅宮變五年後,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十一月,方皇后也在一場意外中離奇去世。

當天,皇后居住的坤寧宮突然失火,宮中太監報告嘉靖,他卻眼看著大火燃燒而不派人前去救火,最終使方皇后在驚懼中死去。

之後哀悼皇后時,嘉靖還耐人尋味地說了一句:「后救我,而我不能救后。」

有人認為,嘉靖對方皇后見死不救,是痛恨她擅作主張處死端妃,但皇后救駕有功,沒有過失,不能公開廢后,只能出此下策。

一個失寵的嬪妃,指使十幾個宮女行刺皇帝,本就耐人尋味,之後皇帝的寵妃含冤而死,五年後皇后也死於非命。

壬寅宮變似乎成了後宮三個女人的一場宮鬥,真相難道如此簡單嗎?

4

事情並沒那麽簡單。

關於宮女行凶的動機,還有另一種說法。

在這一說法中,不僅端妃是被冤枉的,寧嬪或許也不是主謀,這場宮變,其實是由於嘉靖帝虐待宮女,以楊金英為首的宮女為求自保主動發起的一次「起義」

嘉靖皇帝愛煉丹,自小就沉迷於道教,整天想著修仙。

長期服用丹藥易造成慢性汞中毒。

史書記載,嘉靖帝服藥多年後臉色灰暗,四肢麻木,性情暴躁,顯然就是「靈丹妙藥」的療效。

這要是吃了真沒病,可以出來走兩步。

道士們為了討皇帝歡心,就發明了各種丹藥,其中一種所謂的長生不老藥叫做「紅鉛」,是用宮女的經血燒煉而成。

嘉靖帝求丹心切,在民間大選少女入宮。

為了采取經血,宮中還強迫宮女服藥催經下血,她們飽受摧殘,不少人因失血過多而死,就算不死,也會遭受病痛折磨。

為了保持「潔凈」,宮女經期時甚至不能正常飲食。

嘉靖性情乖戾,還經常因一些小事對宮女進行責罰,動輒打罵。

史書記載,「(宮女)因此殞命者,多至二三百人,蓄怨積苦,發此兇謀」,「宮人等不勝怨懼,同謀構亂」

總結一句話,壬寅宮變就是無良老板嘉靖皇帝自己作死,殘忍迫害小宮女,引起了反抗。

圖片

▲仇英《清明上河圖》辛醜本,其中有一處以隱秘的手法描繪了「壬寅宮變」。

這一說法有一定說服力,宮女親眼目睹姐妹們飽受殘害,不堪受辱,不願坐以待斃,才向皇帝發出史無前例的挑戰。

試想一下,即便楊金英等人刺殺成功,也註定難逃一死,她們是為宮中受苦的姐妹們奮起抗爭,終究會因謀刺皇帝而慘死,可如果沒有這個皇帝,宮女們就不用再受這種折磨。

十六人舍棄生命,只是為了讓其他人更好地活著,而下此決心的人,不過是一幫十幾歲的少女。

原本被認為是主謀的寧嬪貴為九嬪之一,儘管失寵,可顯然不會因為取宮女經血而與嘉靖產生矛盾,為了爭寵行刺皇帝也要承擔極大的政治風險,得不償失。

如果說她是為打抱不平而支持宮女謀刺皇帝,這思想就太超前了。

因此,寧嬪是否真的是幕後主使,有待商榷。

壬寅宮變到底是一場宮闈爭斗,還是一場宮女起義?亦或是某些勢力策劃的政變?

可惜的是,真相早已被掩埋。

嘉靖帝也沒有從這場事變中吸取教訓,而是變本加厲,更加熱衷於求仙問道,將朝政視為兒戲。

5

壬寅宮變過去大半年後,嘉靖進行自我反思,說:「朕若非依賴天地鴻恩遏除宮變,又怎能有今天呢?」

他以為,宮女犯上作亂,全靠上蒼保佑才鏟除禍害,不僅沒有絲毫自責,還有些自鳴得意。

此後,嘉靖不是痛改前非、體恤宮人,而是為了答謝天神勞師動眾,下令在朝天宮齋醮(道教齋戒祈禱儀式)七日。

嘉靖帝更加狂熱地崇信道教,一心煉丹。

他因遭遇刺殺而心有余悸,也為了專心玄修,特意從乾清宮搬到了長樂宮(後更名為永壽宮)居住,從此久居西苑,求仙問道,不上朝視事。

他忙著齋醮祈禱,朝廷日常事務難以打理,更需要一個聽話懂事的助手。

《明史紀事本末》曰:「猜忌之主,喜用柔媚之臣。」

在壬寅宮變同一年入閣的嚴嵩,因寫得一手好青詞(舉行齋醮時獻給上天的祝文)、擅長拍馬屁而贏得嘉靖信任。

之後他更是在嘉靖後期怠政時,利用內閣首輔的有利地位一手遮天,網羅黨羽,遂使朝政日益腐敗,嘉靖初年改革正德年間弊政的清明局面,就此蕩然無存。

圖片

▲嚴嵩,備受爭議的權臣,晚年身敗名裂【劇照】。

此後二十多年間,嘉靖帝依然迷戀著丹藥,還是接著征選宮女,還是繼續采集經血,平時除了嚴嵩和宮人,見的最多的人就是道士。

史書記載,壬寅宮變的十年後,「嘉靖三十一年冬,命京師內外選女十八歲至二十四歲者三百人入宮。嘉靖三十四年九月,又選十八歲以下者一百六十人」

為嘉靖煉丹的道士也直言不諱地說:「供煉藥用也。」

人啊,總是好了傷疤忘了疼。

參考文獻: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清)張廷玉等:《明史》,中華書局,1974年

(清)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中華書局,1977年

林延清:《「壬寅宮變」與嘉靖朝政的轉變》,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