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監管抽查嚇退了16家企業IPO,撤回率80%

本文來源:財經天下周刊

微信id:cjtxzk

作者:楊俏


當現場檢查常態化時,越來越多「摸魚」的企業選擇了「臨陣脫逃」。

2021年2月24日,科創板及創業板新增5家擬IPO企業主動撤回首發申請,這也意味著,在此輪隨機抽查的20家企業中,有16家選擇撤回材料,撤回率達到了80%。

此前,已經經過兩輪問詢的藍科環保主動撤回了科創板的IPO申請,此前其也出現在了證券業協會IPO信披質量抽查名單之內。該公司董秘辦對外回應表示,「撤回IPO申請是出於公司發展考量,戰略調整。後面不會放棄IPO目標」。

在業內人士看來,在上市臨門一腳前撤掉材料,既是對信披質量的不夠自信,當然也不排除「帶病」上會、企圖蒙混過關的心態。

被抽中企業撤回率高達8成

註冊制下,IPO終止審核並非新鮮事,但從去年證監會發布了《首發現場檢查規定(征求意見稿)》後,直至今年1月29日正式下發《首發企業現場檢查規定》,現場檢查成為了監管層對IPO企業最開始的一道檢查程序,也被認為是IPO企業終止審核的最大變數之一。

從2020年12月開始,創業板、科創板的IPO申報環節頻頻出現多輪問詢,一改過去一兩輪問詢即可的常態。

現場檢查中,首發企業存在與發行條件、上市條件和資訊披露要求相關的重大疑問或異常,且未能提供合理解釋、影響審核判斷的,可以被列為檢查對象。而對於主動撤回申請的IPO企業不再進行現場檢查。

現場檢查對象確定包括問題導向和隨機抽取兩種方式,IPO企業在被抽中現場檢查後,3個工作日內將會收到通知,可以在10個工作日內決定是否撤回材料,若不撤回的話則監管層進場檢查。

就在1月31日,中國證券業協會公布了第28次資訊披露質量抽查的20家企業名單,進而在後期進行現場檢查,受理的407家科創板和創業板IPO企業中,抽出了20家企業。截至目前,這20家企業中有16選擇撤回材料,撤回率高達80%。

有分析認為,在現場檢查的震懾下,或許會讓一些有上市沖動的企業再度思考IPO的進程。

在剛剛過去的2020年,無論從通過數量還是通過率而言,IPO市場都是眾多IPO考生憧憬不已的「大年」。

Wind數據顯示,2020年A股新股發行數量僅次於2017年,融資額則創近十年新高。

從發行審核看,2020年全年通過發審會審核605家,被否9家,暫緩表決15家,取消審核10家,審核通過率從2019年的91.48%提高至96.18%。

在撤回的同時,今年來上會企業的通過率也較去年有所下降,於是市場上出現了2021年IPO審核加壓的說法。

對此,證監會新聞發言人高莉表示:「這是交易所依法依規作出的界定,不存在刻意收緊IPO的情況。」與此同時她也指出:「各IPO企業應遵守制度,提高擬上市公司水平和質量,構建高質量上市公司群體。」

「我覺得是最近IPO終止的案例相對此前多了的錯覺,監管層一直重視發行人的質量;註冊制以來IPO發行是常態,以後也是,推動企業直接融資比例提升。」瞰雲投資管理創始人趙雲雷對《財經天下》周刊說。

《財經天下》周刊也注意到,在撤回材料前,有企業曾多次衝刺資本市場。例如,本次衝刺IPO也是鐵拓機械自2020年9月18日後第二次向創業板報送招股書,2020年闖蕩港交所無果的天士力生物也選擇了再次回歸科創板上市。

為何臨陣脫逃?

據了解,IPO企業撤回材料的原因,有的是因為企業「帶病」申報IPO,本身業績不理想、資質有瑕疵,有的是審核期間發生突發狀況,例如企業遭舉報、券商督導等環節出了問題,還有的是因為企業外部環境的變化,導致企業業績未來增長乏力。

「決定被抽中的因素包括發行人本身的行業屬性、材料數據有明顯缺陷或者異常、發行上市周期等,目前還有監管的隨機抽取。」趙雲雷說。

在其看來,臨時撤回材料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發行人本身還存在一些問題,可能屬於帶病申報,對自己的不自信;二是發行人突然的戰略調整。

有投行人士分析,按照以往經驗,若在現場檢查中被抽中,過會的概率往往不高。這也成為今年來被抽中企業紛紛撤回材料的原因之一。

業內人士稱,註冊制下企業IPO申報踴躍,但一些公司的質量和申報材料經不起考驗,及時撤回是明智之舉,否則可能遭處罰。

「其中,帶病申報期待闖關成功的企業肯定是存在的,但有些主動撤回材料也是真的戰略調整。」趙雲雷也表示,註冊制以來,發行IPO是常態,一些企業會認為比較容易上市。但是隨著現場檢查力度的加大,大概率會減少發行的IPO企業。

「監管機構更加關注企業資訊披露的真實性,是否具有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所以現場檢查大概率是嚇退那些企圖渾水摸魚的企業。」

「IPO企業多次衝刺資本市場失敗的原因是復雜的,更多的是企業所在的行業屬性錯過了最好的發行時間,也包括公司內部一直存在著未能解決的硬傷,公司高層間存在著的戰略分歧等。」他進一步表示。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