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十年中國經濟真相:南方真的穩贏嗎?

本文來源:後浪研究所

微信id:youth36kr

作者:張隆鋒、方婷


2020年前三季度城市GDP榜單中,北方代表隊只有北京衝進了前十,就連天津,也被擠出第一梯隊,只能位居十一。

圖片

▲2020年前三季度城市GDP榜單

於是,北方理所當然的又遭到了全網的「關心」。

工作生活在北方的我,看到這樣的數據,不光是自己,連身邊的同學、朋友心情都比較復雜。

甚至有時大家聚在一起,聊的話題都是關於北方怎麽就不行了?

或者是要不要趁年輕,去南方闖闖?

對於城市排名,不論南北,大家心裡可能都還存有疑問。

北方人發愁不適應南方的環境,但是為了發展又不得不背井離鄉去遠方。

而選擇南方的大家只知道現在南方發展前景好。

但是究竟哪裡好?好多少?大家心中並未有一個清晰的界定,所以對未來的發展規劃也起不了多少作用。

接下來,我們就來分析分析南北經濟差異的問題。

南方如何勝過北方?

簡單回顧南北方的發展歷史發現,建國初期,重工業聚集的北方經濟發展比較占優勢。

而改革開放後,占據了地利的南方沿海就開始崛起了,自70後有記憶起,南方經濟就已經是小跑步前進了。

可為什麼近幾年,南北經濟差距才不斷地被渲染,被強調呢?

拐點,就出現在2014年。

如下圖,紅色的是南方,橙色的是北方,可以明顯發現,兩條原本重疊在一起的線,開始分道揚鑣,漸行漸遠,關鍵節點就是2014年。

圖片

▲南北經濟差距的關鍵年份

為什麼是2014年?那一年到底發生了什麼?

直接原因是2014年,東北地區的經濟數據被發現註水嚴重,於是開始著手核實和修訂GDP數據,把多年累積的「水分」給擠掉後,數據自然也沒那麽光鮮亮麗了。

不過,修訂GDP只是直接原因,南北經濟差距拉大深層次原因,在2008年金融危機的時候就埋下了。

那一年,全球大熊市,中國也不能獨善其身。

依靠最原始的模式,多投入一點勞動力和土地,就能繼續帶動發展。

這樣的老路子,從現在的情況看來是走不通的。

為了刺激經濟,國家放出「四萬億」計劃,錢給你,就看你怎麽用。

而此刻的南方,因為有比較成熟的市場機制,快速完成了切換車道,換上了新馬達。

以 2005 年、2014 年和 2017 年的當年新增工商企業註冊數據來看,2014年後的新增互聯網和資訊技術以及相關服務企業基本集中在南方。

言之,技術含量較高的企業大部分都跑去了南方。

圖片

▲2014年後各省市新增科技企業數量

反觀北方,新經濟、新動能沒有合適的土壤生長,導致拿了錢也只能繼續投入在一些勞動力和土地等生產要素上,還是走老路子。

在大規模基建的刺激下短暫輝煌幾年,而時間一長,增長就繼續疲軟了。

所以,上述深層次原因就導致了GDP十強中北方城市越來越少,北方經濟總量越來越低的現象。

未來希望全在南方?

以上分析看來,確實北方的經濟已全面失守。

難道北方真的大勢已去?未來希望全在南方?

答案可不一定!

前面提到,南方的快速崛起依托於改革開放,外貿時代的來臨。

所謂的南北差距,根本是依附於沿河和沿海的航運能力帶來的。

如果將百強GDP名單中的沿長江城市和珠江口城市去掉之後發現,剩下的城市排名裏,南北城市數量差距並沒有那麽大。

圖片

▲2020上半年城市GDP百強分布

而關鍵因素則是幾個核心城市群的差距。

如果是選擇未來個人發展的城市,只是籠統的一句去南方,是不夠的。

光是知道南方的上海、廣州、深圳,也是不夠的。

既然南方不是全面碾壓北方,也就不存在什麼選擇南方就能躺贏的情況。

我們還是要放眼全國,明確幾個核心城市群的不同優勢:

北方老大哥京津冀的優勢特色是互聯網和文化傳媒,在高精尖行業及科創文化產業有一戰之力。

圖片

▲京津冀城市群優勢產業

長三角,老牌製造業及金融業比較強勢,參考義烏商品城和陸家嘴金融中心,未來戰略規劃在數字經濟方面發力。

圖片

▲長三角城市群優勢產業

珠三角電子資訊產業目前集聚程度高,OV大疆,華為騰訊,此外還有華強北,未來新一代資訊技術產業園區預計會在珠三角誕生。

圖片

▲珠三角城市群優勢產業

中三角是比較陌生的辭彙,指的是鄭州武漢合肥組成的三角城市群,在機械及交通相關產業具備一定優勢。

因其交通便利,製造業產業集群會是未來發展方向。

圖片

▲中三角城市群優勢產業

西三角,指的是西安成都重慶,三地優勢產業都是旅遊服務業,存在一定競爭關係,未來它們的發展側重產業分工與融合,以現代服務業支持新興產業。

圖片

▲西三角城市群優勢產業

此外還有海南,因為自貿港的建立,其優勢產業是醫藥、健康和文旅。

將醫療和文旅結合起來,會是海南的重點發力方向。

大家可以看到「中三角」中有鄭州,「西三角」中有西安,這都是北方的城市,卻和南方城市組成了三角城市群,你有思考過其中原因嗎?

因為幾個城市合起來會發展得更好,可以相互促進。

在發展面前,南北也只是一個地理標籤而已。

這就是我們要搞清楚的南北經濟真相的意義,沒有「南方都好、北方都差」的情況。

從全國視角來看發展,南北不一定割裂,也可以聯動

協作發展才是最優解

此外,還有觀點認為,南北經濟差距是營商環境、市場化程度和觀念的差異造成的。

我們不可否認這種差異確實存在,但與其說它是原因,不如說是結果。

這是市場在外貿時代下,權衡港口和內陸的條件差異下做出的選擇。

更有活力的民營企業自然會選擇更方便做生意的地方,久而久之,南方就形成了良性迴圈。

圖片

▲南北經濟差距原因

而從2020年開始,國家越來越強調內迴圈,中歐班列初具雛形,陸運的地位提上來了,這就給了北方新的經濟窗口 ,那原先幾乎是被南方降維打擊的外貿和水運差距,是不是會被抹平呢?

細想來是有希望的,但變化不會這麽快到來。

陸運相對於水運的成本更高,縱觀人類經濟史,港口和外貿的優勢始終存在。

更重要的是,城市的發展和個人發展一樣,都存在路徑依賴。

一座城市在歷史上所積累下來的包括資本、技術、人力資源、基礎設施等,這些都是城市向前發展的極大優勢。

圖片

▲城市發展的路徑依賴

所以北方發展,需要的不僅是時間,還有意識上的加速改變。

在繼續低潮的全球經濟背景下,經濟增速下行,而未來的發展更依賴經濟結構的優化。

一個差異過大、完全不協調的區域經濟,是不利於發展的。

當然我們背後的國家也早已意識到區域經濟不協調的問題,一直在致力於區域的協調發展。

多數人似乎已經忘記了,前幾年常常提的區域差異還是東部與西部,可是隨著「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計劃」,這個差距已經大大縮小了,雖不能說總量達到完全相等,因為我們得承認各個地方條件存在差異。

在這種hard副本下,我們應當做的是團結,找到各地區的合適定位,協作發展,才是我們的最優解。

最後還要明確的是,縱觀世界,發達國家的經濟集中在少數地區,比如東京、首爾、洛杉磯,人口也集中在少數地區,所以平均下來人均GDP是均等化的。

而中國目前的人口集中程度比經濟的集中程度要小,2012-2019年南北經濟總量差距從14個百分點迅速擴大至29個百分點,但人口份額變化很小,導致該時期南北人均GDP差距由0.97迅速增至1.30。

圖片

▲2012—2019南北差距

所以在可預見的未來,南遷的浪潮還會繼續,因為人口會隨著市場移動。

總結來看,沒有躺贏的地區,只有適合自己的地區。

無論你此刻是正在南方的艷陽裏穿著秋褲,還是在北方的地暖上裏吃著冰棍,我們都願你既能低頭拿得起六便士,也能抬頭看到美麗的月亮。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