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娛樂硬糖
微信id:yuleyingtang
作者:毛利娜
喊了好幾年「狼來了」,這次「狼」真的來了。
2月22日《新聞聯播》報導,2021年是中韓文化交流年,為實現共識,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與韓國放送公社(KBS)22日以視頻方式簽署合作協議。
雙方決定,本著平等互利和友好協商的原則,建立合作機制,開展在節目內容、媒體技術、產業經營等方面的全面合作,推動兩國人文交流,增進友誼與互信,推進中韓戰略合作伙伴關係邁上新台階。
該合作協議的簽署無疑是一種定調行為,意味著只聞其聲不見其文的「限韓令」或全面鬆動。
與中國市場闊別已久的韓劇、韓影或將卷土重來;
韓國藝人來華政策也可能因此放鬆,從此告別跨國追星的日子;
此前積壓的一批中韓合拍劇,則有望重見天日;
缺席好幾年的中韓歌會,又要唱起來跳起來了。
韓流有望殺回中國市場,但當年韓流入華無人能擋的勢頭還會重演嗎?
中韓合作≠徹底放開
2022年是中韓建交30周年,且韓國現任總統文在寅上台後,與中國關係一向不錯,兩國在文化領域再度合作也是情理之中,可不少網友卻另有看法。
「東洋風」最近引發兩國網友激烈罵戰,「限韓令」有望解除的消息還沒讓韓流粉絲喜大普奔,不少人就開始憂心忡忡,生怕潘多拉魔盒一旦開啟,便會無窮後患,為「偷國」竊取文化大開方便之門。
但通過從業者對政策的解讀來看,央視與KBS之間的合作與過去的韓流入華有著本質區別。
中國電視劇製作產業協會會長尤小剛表示,以前韓國與中國之間單向合作較多,韓國只是把中國作為單向輸出的市場,對中國文化沒有對等接受。未來的中韓文化交流,則更注重於雙方的對等交流:「不會再基於以前的那種單向的互動性差的合作了,而會是一個比較好的互動性強的合作。」
換言之,不僅韓劇韓影有望再度通過正規渠道入華,我朝影視劇、明星也將更加頻繁地出現在韓國市場。
另有從業者表示,央視與KBS的合作是兩國關係的復甦信號,但中韓兩國的未來合作可能更多體現在內容合作、版權引進等方面,至於藝人合作,從目前釋出的資訊來看,還存在不確定性。
不過既然是加強內容層面的合作,說不定2015年中韓合拍成綜藝市場主流的局面將再度上演。韓國團隊相對性價比較高,且多有創新之舉,有了競爭壓力沒準也能倒逼內娛團隊自我突破,做出更多優質節目。
▲2015年中韓合拍綜藝一覽
雖然藝人合作還有不確定性,但對韓籍藝人的出鏡限制可能會放開。內娛各家娛樂公司的韓籍練習生們,或將登上選秀綜藝。
2020年,SM公司掌門人李秀滿曾放出消息,稱將與中國團隊一起籌備全球性選秀節目。在韓式審美的主導下,說不定能拯救一下遭到廣大群眾詰問的「秀人無帥哥」怪象。
從文化出海傳播的角度看,央視與KBS之間的合作也是利大於弊。
「南韓偷術」之所以屢試屢靈,除了硬糖君曾分析過的,韓國人善於對他國文化進行本土化改造以外,也與我們自己對文化的宣傳力度不夠大,宣傳方式不夠靈活有關。中韓重建交流渠道,既能觀摩學習韓國模式,也是個借勢宣傳中國文化的好時機。
值得注意的是,中韓政策的改變,將如何處理Netflix的問題。這幾年不少大熱韓劇或出自奈飛手筆(《王國》),或有奈飛的影子(《梨泰院Class》),中韓加強版權引進,奈飛劇多了一重通過正規渠道進入中國市場的可能。
從相關新聞的評論來看,群眾最關心除了會被偷文化,就是靠著「限韓令」保護而蓬勃發展的內娛偶像市場,是否會因韓流再度入侵而遭遇衝擊。
但說實話,韓流缺席內娛市場長達5年之久,時代早就變了。
狼來了,肉沒了
以BTS、Blackpink等新生代韓團為代表的韓國愛豆們,這幾年攻美掠歐戰果累累,也成功將「KPOP」概念輸送給歐美青少年群體。但不能否認的是,從2016年在華活動受限後,韓流在華影響力正在逐年下滑。
韓國國際交流財團在1月14日發布《2020年地球村韓流現狀》,通過98個國家駐外公館對當地韓流同好會的數據進行統計後得出結論:僅2020年一年韓國在華粉絲人數便減少了約1000萬左右。因中國市場粉絲的流失,韓流在亞洲的影響呈萎縮趨勢。
在華韓流粉絲人數驟減,有多方面原因。
當年韓流入華勢不可擋,與內娛偶像產業尚在萌芽階段有關。彼時刀群舞、舞台效果對於內娛粉絲是個新鮮事物,難免被韓團吸引。隨著韓流在華活動受限,使得內娛偶像產業有機會迅速發展。
從2018年民選偶像元年至今,多檔節目的共同催化下,市場誕生了大批「國產愛豆」。與隔海相望的偶吧們相比,內娛愛豆或許在業務能力上稍有欠缺,但沒了語言和地域的隔閡,對於粉絲而言追星的便利性要更強。
韓國愛豆離開中國市場留下的空白期,也給了泰娛乘勢入華的機會。雖然泰劇劇情誇張,動不動就無能狂吼、互扇耳光,卻靠著「狗血」在天朝人民心中博得一席之地。泰國腐劇更是在華圈飯利器,不少泰國新星在中國走紅都是乘了腐劇的東風。
與多數韓國娛樂公司對愛豆的嚴格管理不同,追泰星能夠享受到的粉絲福利更多。
某些小糊星甚至明碼標價,只要出錢夠多,吃飯、牽手、共遊都不是問題,也從一定程度上分流了部分中國韓流粉絲。
不容忽視的,還有中韓兩國愈加對立的民間情緒。從「服飾之爭」「泡菜起源」到「東洋風」,再到「韓國春晚」,短短幾個月時間中韓兩國網友已經出現數次大規模論戰,甚至牽扯到兩國明星下場狂刷話題。
每次論戰雖然從未爭出個對錯高低,但彼此的抵觸情緒肯定是更上層樓。此番央視宣布與KBS合作的微博評論區中,民間情緒幾乎是一面倒地表示「限韓令不要解禁,想追韓星我們可以自己想辦法」。
當然,Blackpink等新生代團體,在無法直接來華發展的情況下,通過「時尚表現力 熱搜刷屏」模式,曲線入華成功,成為目前內娛市場中認知度最廣的韓國女團。但必須承認的是,認知度廣不意味著轉化率高。
從與Blackpink相關的討論不難發現,大部分路人對該團的認知只是作為一種穿搭參考而存在,斷不會因此入坑、氪金打榜。粉墨的核心粉絲數量,並未因熱搜與時尚表現而大規模擴張。反倒是有不少群眾表示,粉墨熱搜太多,自己已經逆反了。
今年1月,李秀滿老師振臂高呼,希望中國市場放開,給予韓流交流發展的機會。沒了中國市場,SM影響力一路下跌,秀滿叔大為焦慮。但在如此強烈的情緒對立下,即使內娛市場毫無阻礙地放開,韓流恐怕也難復制十數年前的輝煌戰績。
合拍積壓劇,播出有望?
對韓流限制放開,大量中韓合拍劇有望逐步上架播出。當年韓國藝人在華活動受限,導致一大批中韓合拍劇就此塵封,不少與韓國方面合作頻頻的影視公司也吃了大虧。
2016年剛有「限韓」苗頭時,便有人統計過,彼時市場上受到相關政策影響的合拍劇約有50余部之多,涉及40多位韓星。嗅到風向轉變的影視公司,也紛紛采取應對手段盡量降低損失。
張翰主演的《傳奇大亨》,女主角是韓國演員具惠善,但因政策變化,該劇最終採用AI換臉補拍的方式,抹去韓國女主角的痕跡後在2017年播出。與《傳奇大亨》命運相同的,還有《勝算》《好妻子》《修仙記》等劇集,通過後期方式進行補救。
但這類換臉劇播出後市場反饋普遍不佳,尤其是《傳奇大亨》強換女主臉的做法,更被群眾抨擊為「摳圖劇」。這也導致張翰另外三部中韓合拍劇《錦衣夜行》《夏夢狂詩曲》及《華麗上班族》,一直被束之高閣。
更多的影視公司,則采取「按兵不動」策略,等待著政策松動劇集重見天日的時刻。這其中包括吳世勛的《親愛的阿基米德》、李鐘碩的《翡翠戀人》以及鄭秀晶的《畢業季》等。這類劇集多以都市愛情、校園愛情題材為主,本來就有點「粉絲特供」的意思,與其換臉播出,還不如等待政策解禁。
不過積壓了四五年的老劇,就像是過了最佳賞味期的食物一樣,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即使能夠順利播出,就算是粉絲特供又有多少粉絲還能買單呢?
當年花大價錢購買韓劇播出版權的視頻網站,也因「限韓令」蒙受不小損失。李英愛主演的《師任堂》、全智賢主演的《藍色大海的傳說》,據說版權價格不菲,但前者壓根沒機會上架,後者則在播出兩集後臨時下架。這回雖然播出有望,但想必對劇集有興趣的觀眾老爺們早已通過其他渠道觀看。
隨著限韓松動,那些韓國公司的中國合伙人們大概也終於能長舒一口氣。韓國團隊性價比高,早年政策未收緊前,圈內搞影視的公司鮮有不和思密達扯上關係的。
2014年,華策耗資3.23億元成為《太陽的後裔》製作公司N.E.W的第二大股東,又在2016年3月與韓國CJ E&M正式簽訂戰略協議,對外宣布2016年雙方在全網劇製作領域打造高成本高回報的精品大製作。
華誼兄弟則入股以藝人經紀事務見長的SIM,並收購推出《星你》的HB娛樂公司;阿里和SM之間一直眉來眼去,不僅在2016年宣布與SM結為獨家戰略合作伙伴,又掏出近2億元拿下SM約4%的股份;蘇寧環球也分別以3100萬美元和2900萬美元投資過韓國Redrover公司和FNC公司。
當然最為限韓鬆動叫好的,恐怕還是與中國市場關係密切的韓國公司。
2016年11月21日,因中韓政策變動,四大韓國娛樂公司在當日蒸發市值約55億韓元。尤其以中國市場勾連較深的SM與CJ損失最為慘重,分別蒸發14億與34億韓元。
有了央視釋放的信號,韓流解禁已成定局。與其敲鍵盤公車上書「請央媽三思」,倒不如想想怎麽借勢韓流在全球的發展勢頭為我所用。好歹大家也是東亞文化圈,人類命運共同體嘛。
說句可能被打的話,為什麼兩個人會針尖對麥芒、見面就想掐?除了觀點過於相左,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大家太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