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錦繡人文地理
微信id:humangeo
詩人余光中生前的辦公室,
在台灣中山大學,
正對著台灣海峽,
遙望遠在大陸的故鄉。
1972年,
44歲的詩人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鄉愁》: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母親在裏頭;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如今,
詩人已乘風歸去,
海峽的浪潮,依然喧囂。
▲台灣高雄西子灣
01.什麼是海峽?
在日常生活中,
海峽是一個模糊的概念。
世界上廣袤的海洋中,
兩塊陸地(或島嶼)之間,
一些溝通兩個水域的通道,
因受兩側約束而成峽,
故而稱為「海峽」。
但習慣上,
一些海事頻繁的水道也被當作「海峽」,
如中國香港的維多利亞灣,
受香港、九龍兩島約束而東西連通。
還有日本四大島之間的各個過道,
日本人有時都分不清,到底哪些是「海峽」。
▲香港維多利亞灣夜景
如此一來,世界「海峽」數以萬計,
記錄在各國辭書者,卻不過數百。
海峽,可位於兩個大陸之間,
如白令海峽,
在亞洲與北美洲之間,
溝通北冰洋與太平洋。
▲白令海上的貝斯博洛島
可以在大陸與島嶼之間,
如馬六甲海峽,
位於馬來半島與蘇門答臘島之間,
連接太平洋與印度洋。
▲馬六甲海峽清真寺
它也可以在兩個島嶼之間,
如津輕海峽,
在日本本州島與北海道島之間,
中間已建成海底隧道——青函隧道。
▲津輕海峽
我國960萬平方公里的陸地面積盡人皆知,
遼闊海域的故事,有些卻鮮為人知。
東臨大陸,以觀四海,
在中國300多萬平方公里的海洋上,
三大海峽——台灣海峽、渤海海峽、瓊州海峽,
自誕生起就連通著大陸與海洋,
擁抱著中國海的激蕩澎湃。
02.京津門戶,冰海連天
100多年前的晚清,
孱弱的中國一度有海無防,
列強多次通過同一個海峽來騙,來偷襲,
從海上進犯京津。
這個守衛渤海、連接京城的「咽喉」,
正是渤海海峽。
渤海海峽,
東連黃海,面朝太平洋,
西接我國唯一的內海——渤海,
兩岸之間有廟島群島相連,
是我國東北聯繫華北、華東的的海上捷徑,
是北方海域最重要的國防門戶,
也是渤海的唯一出口。
▲渤海大港——天津
渤海海峽周圍,
遍布北方各大港口,
北岸為位於遼東半島的大連。
在近代,
失渤海海峽,則失天下。
如今大連所轄的旅順口,
曾經在民族存亡之秋建成了近代第一座軍港。
▲旅順博物館
當時,
晚清名臣李鴻章發現渤海海峽位置險要,
將兩岸的旅順、威海衛建為北洋水師基地,
並在旅順口與大連灣興建海防棧道及炮台。
作為中國近代海軍的第一批種子選手,
北洋水師曾經以亞洲第一的實力雄視四方,
把守渤海門戶。
儘管最後功虧一簣,
北洋水師卻打出了中國海軍的骨氣,
致遠號管帶鄧世昌在黃海海戰中壯烈犧牲,
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彈盡糧絕後自殺殉國。
因此,旅順口有「東方的直布羅陀」之稱,
被西方人叫做「亞瑟港」,
有人認為,占據此處,可制約東亞。
▲冬季大連旅順口
經濟方面,
大連(舊稱旅大市)在東北GDP排名中已經連續領跑11年,
自2009年超越沈陽就再沒跌落過。
大連地處遼東半島南端,
具有獨特的海港優勢,
早在改革開放前,
就是西方國家經濟封鎖中少有的對外窗口,
在成為第一批十四個沿海開放城市之一後,
大連更是升為副省級市,成為東北航運的扛把子。
▲大連香爐礁立交橋
渤海海峽的另一面,
與大連隔海相望的,
是膠東半島的港口城市煙台。
煙台古稱芝罘[fú],
早在秦漢時期就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秦始皇五次東巡,有三次來到芝罘,
他派信任的方士徐福尋找長生不老藥,
也是從此地出發。
在最後一次東巡時,
為了擊殺阻礙徐福出海的大魚(疑似鯨魚),秦始皇在芝罘沿海,親自架設弓弩殺魚。
煙台著名的古建築蓬萊閣,
至今還流傳著當年秦始皇思慕的蓬萊山傳說。
▲山東煙台蓬萊閣
近代開埠後,
煙台一度降低了濟南的省會城市「首位度」,
經濟上敢與「北方第二城」青島叫板,
前幾年以近8000億的GDP,
長期排名省內第二,
濟南不斷「吞併」周邊城市之後,才好不容易追上來。
▲山東煙台海濱
大連與煙台的崛起,
都得益於渤海海峽得天獨厚的陸海交通條件,而渤海海峽,
就像從渤海伸出的手臂,
連接著遼東與山東。
▲山東煙台八仙渡
在我國四大海域中,渤海緯度最高,
還是我國唯一的內海,三面環陸,
每到寒冬時節,
渤海北部的遼東灣會結成冰層,
最寒冷時,厚度可達近半米。
黃河翻山越嶺,
在萊州灣與渤海灣的交匯處形成大片灘塗,
最後奔流入海,
而這些泥沙蘊含的養料,成為蝦、蟹、蛤蜊的天然美食。
▲渤海海岸海冰
未來,渤海海峽將建成跨海通道。
年過九旬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孫鈞教授表示,
該通道方案已經上報審批,
「將在2039年左右大功告成實現通車。」
無論是修跨海大橋還是建海底隧道,
屆時都可將蓬萊到廟島群島,再到旅順連成一線,長度約為125公里,
沒有跨海大橋時,
走陸上交通卻要上千公里。
終有一日,天塹變通途,
「基建狂魔」不懼挑戰。
▲煙台網紅景點天馬棧橋
03.大陸之南,隱秘角落
從最北方的海峽,
望向中國大陸的最南端。
距今約1000年前,
樂觀的蘇東坡又受到了打擊,
被貶到儋州(在今海南)。
宋代的海南可不是享受陽光、海浪的度假區,而是荒無人煙的貧困區。
這一年,蘇軾已經60歲了,
他乘著一葉孤舟,
帶著一家老小登上了海南島,
感慨:「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
蘇軾乘船到海南,
必定要渡過瓊州海峽。
瓊州海峽,
位於雷州半島的南邊與海南島的北邊,
西面依著北部灣,東邊連著珠江口,
因今海口一帶古稱瓊州而得名。
▲瓊州海峽,湛江海邊
瓊州半島是中國大陸連接南海的前哨站,
在三大海峽中維度最低、距離最短。
最窄距離僅為18公里,
250萬年前,雷州半島與海南島並未分離,
後來地塊斷裂下降,形成地塹式凹陷,
海水從外湧入,加上海浪、河流沖刷,
最終形成了瓊州海峽。
因此,瓊州海峽的海水雖靈動曼妙,
但該海峽其實全部位於大陸架上。
▲瓊州海峽,海口灣
瓊州海峽的一邊是雷州半島。
位於此處的中國大陸南端城市湛江,
是粵西崛起新勢力,
也是廣東的老牌港城,舊稱「廣州灣」,
低調,卻從不低迷。
湛江最南部的徐聞縣,
為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
在距今2000多年前,最早揚起海絲的船帆。
《隱秘的角落》導演辛爽來湛江取景後說:
「湛江的陽光特別強烈,
反過來陰影也特別強烈。
陰影強烈的地方,就是隱秘的角落。」
▲湛江也是一些影視劇的取景地
隱秘的角落裏,
是獨具特色的雷州文化。
湛江人有自己的雷州話,耕海牧漁,
自古享有大陸之南的美食、美景。
因為陽光熾烈,湛江的水果滿是甜蜜,
芒果、香蕉、紅橙、椰子,
甜了大半個中國,
其中,徐聞菠蘿年產占全國1/3,
堪稱當之無愧的「菠蘿的海」。
▲湛江盛產熱帶水果
因為三面環海,湛江的海洋資源豐富,
有中國近海面積最大的珊瑚自然保護區,
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白海豚,
還有數不盡的海鮮美味,
炭燒生蠔、廉江魚頭湯、坡頭清蒸花蟹…
▲湛江蒜蓉粉絲蒸扇貝
天氣晴朗時,
站在雷州半島的高處,
可以遙望海南島的全貌。
瓊州海峽的另一邊是海南海口。
蘇軾被貶,感到人生的蒼涼,
但他所去的海南島,
是一個長夏無冬的熱帶島嶼,
目之所及,藍天碧海,樹影婆娑。
▲海南三亞椰樹
海南島,為中國第二大島,
向北,與雷州半島隔海相望,
向南,可眺望中國南海諸島的煙波浩渺。
海南島以山地為中央,
丘陵、平原依次環繞。
以織錦工藝聞名天下的黎族文化,
讓海南除了熱帶自然風光外,
還有獨特的文化傳承血脈。
→請橫屏觀看:不一樣的海南:海邊農田
▲海南島地處偏遠,為古代貶謫之地,
除了蘇軾,
唐宋名臣李德裕、李綱、趙鼎等
都曾被貶到海南,
他們都是乘船橫渡瓊州海峽。
蘇東坡渡海心裡苦,
現在,瓊州海峽卻是中國最繁忙的水上運輸大通道之一。
2019年春運期間,僅海南鐵路輪渡,
日均發送旅客就達1.7萬餘人次、汽車4000余輛次,最多時開行15對航班。
渡海的方式,也有了新花樣。
▲海口市秀英港
1998年,國家批准建興建粵海鐵路通道,
四年後,
第一艘渡海火車渡船「粵海一號」建成下水。
從此,火車也能過海。
但所謂「粵海鐵路」,
並沒有連結瓊州海峽的鐵路。
渡海火車到港口,要先拆成幾段,
裝進船艙,進行系固,
再與乘客一同「坐」船渡海,
到對岸後重新組裝,
這個過程通常要花三個多小時,
遇到惡劣天氣或交通高峰,難免有旅客滯留。
▲跨海渡輪,在瓊州海峽航行
如果有一條跨海大橋,
渡過瓊州海峽不就更省事了。
瓊州海峽跨海大橋,早已在規劃之中,
之前甚至有媒體言之鑿鑿地說,
2012年就要開工,
實際上,至今尚未開工建設。
瓊州海峽也只能說一聲,我太「南」了。
有專家認為,在瓊州海峽修橋,
難度和港珠澳大橋不是一個等級。
瓊州海峽兩岸最窄處不到20公里,
但平均水深44米,最大深度120米,
遠比港珠澳大橋的海水更深,
再加上台風、地震等災害活躍,
施工難度難以想像。
毫無疑問,這將是又一個驚艷世界的超級工程。
▲三亞海棠灣海景
04.海上走廊,美麗之島
如果說瓊州海峽是中國三大海峽中的小弟,
那只有一個海峽可以當老大哥。
在三大海峽中,台灣海峽最長也最寬,
平均水深50m,最短距離135公里,
位於我國東南沿海台灣與福建之間,
風之大、浪之高、流速之快、海域之廣,
為我國各海峽之冠。
台灣島與台灣海峽相伴相生,
本來都是與福建相連的華夏古陸的一部分。
在距今幾千萬年前,即地質學上的第三紀,
太平洋板塊與歐亞板塊碰撞積壓,
形成台灣島山脊。
台灣島隆起後,
歷經氣候變暖與海平面上升,
海水湧入島後窪地,成為台灣海峽的雛形。
直到7000-8000年前,海面繼續上升,
台灣與大陸才被一灣淺淺的海水隔開。
台灣島內,
山脈將島嶼劃分為山地丘陵與平原,
面朝大陸的一面,主要為平原。
可以說,
台灣自誕生起就是大陸的一部分。
▲台北101大樓夕陽景色
台,即閩南語「大」的意思。
「台灣」,即「大灣」之意,
千百年來,無數船隻經過台灣海峽,
台灣島既是中國的大灣,也是大港。
台灣海峽,
早已印刻中華民族的標記。
三國時期,
吳主孫權派出衛溫、諸葛直組成船隊東渡出海,尋找夷洲(台灣)與亶洲(日本)。
他們花了一年時間,
沒有找到亶洲,得夷洲數千人而還,
這是目前大陸經營台灣的最早記載。
這次航行,船隊士兵疾疫死者十有八九,
此前孫權不顧陸遜等重臣反對而堅決出航,
這下子當然要找人背鍋。
衛溫、諸葛直最終因「違詔無功」的罪名被冤殺,卻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
▲清代繪的台灣原住民圖
之後,孫吳丹陽太守沈瑩
根據到過台灣的人或「夷洲土人」提供的材料,完成了《臨海水土異物志》,
這是我國古代第一部介紹台灣自然環境與風土人情的著作。
從此,台灣與大陸的關係日益密切,
元、明兩代皆設立澎湖巡檢司,
管轄澎湖、台灣,
沿海居民來往貿易,
閩粵人民大量通過台灣海峽移入台灣。
明末清初,因政府嚴申禁海之令,且國力漸衰,外國侵略者盯上了台灣島。
17世紀初,
荷蘭人不顧台灣土著居民的反抗,
悍然占據了台灣,強取豪奪,發展殖民貿易。
▲安平古堡,即熱蘭遮城,台灣第一座城堡,建於17世紀
1661年,
台灣海峽兩岸飄揚民族英雄的旗幟。
抗清名將鄭成功,當時屯兵於福建,
他決定渡海驅逐荷蘭人,收復台灣。
在得到在台灣為內應的福建南安老鄉何斌協助後,鄭成功大軍橫渡台灣海峽,
於台灣島西南岸的鹿耳門水道登陸。
鄭成功的軍隊接連擊潰荷蘭人,
於次年簽訂談判協議,
迫使荷蘭最後一任駐台長官揆一率殘兵撤出台灣,寶島重回中國版圖。
▲17世紀繪制的台灣地圖
清代康熙帝統一台灣後,
下詔建祠追念鄭成功收復之功,說:
「朱成功系明室遺臣,非朕之亂臣賊子。」
民間更是尊稱鄭成功為「開台聖王」。
▲廈門鼓浪嶼鄭成功像
此後,閩台兩岸歸於一體,
閩南漳州、泉州、廈門一帶大量移民渡過台灣海峽,
將家鄉的生產、建築、信仰、生活習慣等帶到台灣。
今日,閩南語仍是台灣使用最多的方言,媽祖依舊是閩台人民相同的民間信仰。
▲台灣海鮮市場
正是因為有台灣海峽連結共同的文明記憶,
即便是在近代被日本割占的半個世紀中,
台灣人民從未放棄對侵略者的反抗,
乙未戰爭、反「皇民化運動」、霧社起義,
每一頁都是血淚。
台灣,始終背靠著大陸。
▲台灣街景
在跌宕起伏的歷史之外,
台灣最美在於山水。
葡萄牙船員第一眼望見台灣的岬角時,
驚呼:「福摩薩(太美了)!」
美麗島,這是台灣第一個洋名字。
▲台灣日月潭
台灣海峽,
孕育了兩岸如此壯美的海上景觀。
澎湖列島,如一串明珠散落於海峽之間,
又如「東南鎖匙」,扼守亞洲東部的海運要沖。
▲船只駛過澎湖列島
金門島,為閩南屏障,與廈門兩兩相依,
褪去了硝煙,聆聽海浪的呼喚,
▲從廈門遠眺金門島
高雄,作為台灣第二大城市以及著名港口,
見證了上世紀70年代「亞洲四小龍」的經濟騰飛。
▲高雄城市航拍
在台灣坐台鐵,可環島旅遊,
面朝台灣海峽那時,
找尋彼岸熟悉的身影,
或許會如詩人余光中一樣,
留下對這一灣淺淺海峽的沉思。
▲台灣城市輕軌
05.奔向星辰大海
從世界地圖上看,
將中國台灣與日本、韓國、菲律賓、新加坡等串聯起來,
這條弧線就是所謂的「太平洋第一島鏈」。
而台灣就在這條「島鏈」的鎖眼。
因此,著名媒體人單之薔說:
「失去了台灣,
我們就不能直接擁抱太平洋。」
▲台灣基隆港
在台灣島的東邊,
還有我國與太平洋各國溝通的第四大海峽,
即極少人提及的「巴士海峽」。
巴士海峽,
在我國台灣島與菲律賓呂宋島之間寬約370公里的海域裏,
向西接著台灣最南端的鵝鑾鼻。
鵝鑾鼻,在高山族語中是「海帆」的意思。
中國船只行至此處,
才真正走出了太平洋第一島鏈。
▲台灣墾丁鵝鑾鼻燈塔
鄧小平同志暢想中國在太平洋的遠景時,
曾經說過:
「真正的亞太世紀或亞洲世紀,
是要等到中國和其他一些鄰國發展起來,
才算到來。」
海峽的風,依舊吹拂著兩岸。
這一天,終於到來了。
參考文獻:
裏弼東,樓錫淳,凌勇:《海峽》,測繪出版社,2008年
王靜愛、左偉:《中國地理圖集》,中國地圖出版社,2010年
王綿厚,樸文英:《中國東北與東北亞古代交通史》,遼寧人民出版社,2016年
蔡愛智,石謙:《台灣海峽成因初探》,廈門大學出版社,2009年
田玨:《台灣史綱要》,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
陳舟:《新中國三代領導人的亞太安全戰略思想》,軍事歷史 2000年03期
李渤生 :《台灣美麗多磨難》,中國國家地理 2001年第03期
黃順力:《孫中山海洋強國思想探論》,團結報 20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