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中國官方可能在東北全面放開生育限制的消息引起多方議論。
2月21日,官方出面降溫說尚待研究。
本文來源:南方日報
微信id:NF_Daily
作者:黃錦輝
中國的人口問題,再次搬上了台面。
2月18日晚,國家衛健委在對全國人大代表的答復中稱:東北地區可探索全面放開人口生育限制。
這已不是首次釋放積極信號。
2021年1月,全國人大就曾要求各地清理各地不合時宜的計生法規,停止執行過嚴處罰處分。
去年底,民政部部長李紀恒在撰寫的文章中指出,目前受多方影響,中國適齡人口生育意願偏低,總和生育率已跌破警戒線,人口發展進入關鍵轉折期。
總之,一大波信號密集傳來,均指向一處:人口危機臨近,中國真的要全面放開生育了嗎?
為什麼是東北?
東北地區,是中國人口形勢最為嚴峻的區域,沒有之一。
多年的人口凈流出以及明顯的老齡化,讓東三省可能面臨「後繼無人」的尷尬。
2020年8月,東北財經大學東北亞經濟研究院發表的論文透露,第六次人口普查顯示,遼寧、吉林、黑龍江的出生率分別只有0.74%、0.76%、0.75%,是超低出生率。
另一方面,人口外流更成了當地的一大痛點。
據21世紀經濟報導統計,從2013年開始,東北地區(黑龍江、吉林、遼寧)常住人口持續7年凈流出,人口凈流出規模從2013年的0.79萬擴大到2019年的33.17萬,相當於7年間合計凈流出了164萬人。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用腳投票,離開東北,出生率又極低,很自然地,東北人口老齡化提前來臨。
比如,2013年遼寧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比10.3%,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1.43個百分點。
「縱向來看,東北地區的總和生育率(育齡期每個婦女平均的生育子女數)早已低於1,這說明一個婦女平均一輩子沒有生育一個孩子。」廣東省人口發展研究院院長董玉整說。
東北,顯然認識到了這是一場人口危機。
2016年,在實施「全面二孩」政策時,黑龍江就在漠河、綏芬河等18個邊境地區率先放開了三孩生育。
在2020年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遼寧省常務副省長陳向群曾在代表團全體會議上懇請率先在東北地區全面放開人口生育限制政策。
這一次,國家衛健委的答復,是上一次的延續。
人口危機逼近
東北探索只是一個開始。在這背後,是一場人口危機正在臨近,人口老齡化少子化加速到來。
2016年1月1日,我國實行「全面二孩」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生育,當年出生人口攀升至1786萬,創2000年以來峰值,但之後連年大降。
2019年,出生人口降為1465萬。
2020年數據同樣不容樂觀。
2019年,廈門全年出生人口數量6.1萬人,2020年減少至2.95萬人,同比下降51.6%,直接腰斬;再比如合肥,2020年全年出生人口數量7.32萬人,相比2019年的10.3萬人同比下降23%。
2019年,中國社科院人口所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布的《人口與勞動綠皮書:中國人口與勞動問題報告No.19》指出,如果中國總和生育率(育齡期每個婦女平均的生育子女數)一直保持在1.6的水平,人口負增長將提前到2027年出現。
恒大經濟研究院院長任澤平團隊的研究則預計,中國人口將於2024-2031年前後見頂,具體時間取決於未來鼓勵生育政策的力度。
《國家人口發展規劃(2016-2030年)》給了一個說法,預測拐點將於2030年前後出現,峰值為14.5億人。
不管怎麽說,灰犀牛還是來了,中國人口負增長趨勢即將要到來了。
「避孕藥」
全面放開生育限制的消息,在網上引發了熱議,其中部分年輕人發出了類似聲音:「連一孩都不生了,還能怎麽生多孩?」「生得起,養不起」。
年輕人生育意願不高,成了一種不可忽視的行為潮流,尤其是在大城市。
究竟是什麼成了他們的「避孕藥」?
任澤平團隊發布的《中國生育報告2019》就提出了一種觀點:生育基礎的削弱及生育成本的約束,阻礙了年輕人生育。
報告認為,晚婚晚育、單身丁克、不孕不育等削弱了生育基礎,住房、教育、醫療等直接成本、養老負擔、機會成本高也抑制了生育行為,生得起卻養不起。
確實,報告顯示:
屋價快速攀升,居民債務壓力快速上升,2004-2018年房貸收入比從16.2%增至47.6%。
教育成本明顯攀升,特別是公立幼兒園供給嚴重不足,1997-2019年中國公立幼兒園在讀人數比例從95%降至44%。
醫療費用持續上升,1995-2018年居民醫療保健支出上漲27倍,遠超可支配收入9.2倍的漲幅。
「『三育』(生育、養育、教育)成本太高,大家感到喘不過氣來。」董玉整說,政府應根據實現高質量發展的要求,采取積極的配套政策措施,盡可能免去大家的後顧之憂。
「相對來說,生育是年輕人的問題,養育是養老的問題,教育是一個社會問題,這三個方面能否系統協調、統一解決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社會發展的韌勁和持續力。」
同時,董玉整認為,應真正落實「尊重家庭在生育中的主體地位」的原則,實行自主生育,讓生育權重新回到家庭,將是否生育、生育幾個孩子、什麼時候生育的權利還給家庭,由每個家庭根據國家的法律法規自主決定生育事項,政府的主要責任是引導群眾負責任地生育。
國際經驗
人口是一個國家國力的重要支撐和標誌。
過去四十年,中國正是憑借人口紅利實現了高速發展,如果人口負增長,將會發生什麼?
在人口學者、中國與全球化智庫特邀高級研究員黃文政看來,人口負增長在一開始是緩慢的,拐點晚一年或早一年到來影響並不大。
但從長遠來看,對經濟社會的負面影響不可忽視。
黃文政認為,隨著人口減少得越來越多,對所有行業都會造成影響。
首先,年輕人的消費會萎縮,市場信心會下降,創新也會受到很大影響。
此外,老齡化越來越嚴重,國家財政負擔加重,許多錢要投入養老,影響整個基礎設施投資,因為需求和財力的不足,對整個國家來講,活力也會下降。
人口也是屋價的長期基本盤。
因為人口流失,東北鶴崗屋價跌至白菜價,一度登上了網絡熱榜。
鼓勵生育,刻不容緩。
任澤平研究報告認為,全面放開,宜早不宜晚,必須盡快。
我國第三輪嬰兒潮的峰值在1987年,當前正處於第三波嬰兒潮中後期出生人口的生育窗口期,特別是1990年後出生的人口尚處於25-29歲最佳生育年齡。
一旦錯過第三輪嬰兒潮,未來再想提升出生人口,則將事倍功半。
放眼世界,一些國家早已采取多種措施提高生育率。
在19世紀中葉,英國、瑞士等國家便開始采取措施保障女性生育權利。
冰島、俄羅斯則是發放經濟補貼;還有一些是大量興建托幼機構,比如2017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國家0-2歲入托率平均為35%,入托率越高,生育水平越高。
2020年,廣東公布了十件民生實事,其中就包括了新增100萬個公辦幼兒園學位;今年,全省新增9.6萬個普惠性幼兒園學位,其中公辦幼兒園學位6萬個。
不久前,在中共中央的「十四五」規劃建議中,不僅沒了「計劃生育」這四個字眼,而且首提「增強生育政策包容性」——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
制定人口長期發展戰略,優化生育政策,增強生育政策包容性,提高優生優育服務水平,發展普惠托育服務體系,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提高人口素質。
任澤平在報告中寫道:「我們這幾年呼籲『全面放開生育,應對老齡化少子化』,開始逐漸看到曙光,長期保守的計生政策終於逐漸松動。」
東北這一次探索,相信只是開始。
參考文獻:
《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
《人口拐點逼近》,21世紀經濟報導
《中國人口報告:人口危機漸行漸近,放開生育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