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一遇,辛丑年極簡史】歷史上的辛丑年都發生了什麼事?

本文來源:最愛歷史

微信id:solovehistory

作者:最愛君

(知名文史作家,暢銷書《一看就停不下來的中國史》系列叢書作者,2018年度U創大獎得主,只做深度+原創好文,在這裡遇見不一樣的歷史。)


天干與地支迴圈反復,形成干支紀年。

每一種組合,都是六十年一遇的中國年。

辛者,新也,有萬象更新之意,在天干中位列第八。

丑者,紐也,有結而可解之意,是地支中的第二位。

一個牛氣沖天、牛轉乾坤的辛丑年即將到來。

今天,為大家講述過去的2280年中,38個辛丑年的故事。

圖片

▲唐•韓滉《五牛圖》(局部)

帝國前夜

從春秋到戰國,長達500多年的時間裡,周王朝建立的舊秩序走向分裂。

強者存,弱者亡,這是禮崩樂壞的時代,也是思想活躍的時代。

春秋五霸,七雄紛爭,百家爭鳴,商鞅變法…最終,秦國從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而2280年前的辛丑年,那個掃滅六國的人正孕育在一位趙國女子的腹中。

▲秦兵馬俑 圖源/攝圖網

公元前260年

這一年,秦趙兩國的長平之戰,以一場慘烈的殲滅戰宣告結束。

秦軍在名將白起的指揮下,打贏了這場國運之戰,但秦趙雙方都為此付出慘重的代價。

為了支援前線,秦昭襄王親自督戰,把全國所有十五歲以上男丁都派上戰場。

之後,40萬趙軍被秦軍坑殺,只留240個小兵回趙國報信。

趙國從此國力大損。

兩軍交戰之際,趙都邯鄲城中,淪為質子的秦昭襄王之孫異人陷入危機,艱難求生。

與此同時,衛國商人呂不韋一心想做成一樁奇貨可居的政治交易,耗費大量家產,為異人四處奔走,勸說秦國太子安國君的寵妃華陽夫人收異人為養子,以此幫助異人爭奪未來的儲君之位。

同年,呂不韋將一個絕美的趙國舞姬送給異人。

這個女子被後世稱為趙姬,她在不久後懷上了異人的孩子。

這個還未出生的孩子,將在39年後統一六國,奠定中國此後2000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他就是秦始皇嬴政。

圖片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

大漢雄風

在秦末起義與楚漢戰爭之後,始皇帝的遺產被比他小3歲的劉邦繼承。

這個前任沛縣泗水亭長開創的王朝,叫做「漢」。

漢朝,是繼秦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分為西漢、東漢,中間歷經王莽篡漢、光武中興,享國407年(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

漢朝是一個是繁榮的王朝,尊儒尚法、四夷賓服;也是一個強盛的王朝,北擊匈奴、東並朝鮮;更是一個開放的王朝,開啟絲路、鑿空西域。

漢,最終成為一個民族的名稱。

▲東漢銅奔馬 圖源/攝圖網

公元前200年

這一年,漢高祖劉邦遷都長安,修建壯麗宏偉的未央宮。

然而,有件事讓劉邦很沒面子。

當時,韓王信勾結匈奴作亂,劉邦親率大軍迎擊。

劉邦飄飄然,不聽謀士婁敬勸阻,乘勝追擊,率兵登上白登山(在今山西大同),中了匈奴人的計策,陷入重重包圍。

此即白登之圍。

劉邦被圍七天七夜,最終靠陳平用計賄賂單於之妻閼氏,匈奴才解圍而去。

之後,漢朝對匈奴轉攻為守,採用和親政策。

半個多世紀後,劉邦的曾孫漢武帝劉徹任命衛青、霍去病等名將,打響了對匈奴的反擊戰,將匈奴人趕回了大漠。

▲劉邦畫像

公元前140年

漢武帝拿的是錦鯉劇本,他在漢景帝諸子中嶄露頭角,年少即位。

此時,大漢已建立60多年,歷經文景之治,經濟繁榮,亟需一位雄才大略的英主為帝國再打一針強心劑。

這是漢武帝在位的第二年,17歲的他銳意進取,開創性地以「建元」為年號。

帝王以年號紀元,正是創始於漢武帝。

漢武帝希望打破黃老之學的休養生息政策,下求賢詔,采納董仲舒、趙綰、王臧等儒生的建議,開始推行新政。

但是,朝中實權一部分還掌握在漢武帝的祖母竇太後手中。

思想保守的她迅速撲滅了漢武帝的改革。

對於少年劉徹來說,他所要興辦的大業還為時過早,至少,還要再等幾年。

公元前80年

這一年,名臣桑弘羊已是古稀之年。

上一個辛丑年,13歲的他入宮為侍中,成為漢武帝的近臣。

在之後的半個世紀中,這位商賈出身的大臣成為理財高手,輔佐皇帝進行一系列經濟改革。

他所參與建立的,包括鹽鐵官營、均輸平準等財政制度,深刻影響了大漢王朝,甚至是此後中國歷代王朝的國營經濟政策。

此時,一張危機四伏的羅網,正在逼近這個大漢功臣。

在這一年的上官桀謀反案中,輔政大臣霍光認為桑弘羊是同謀,與上官桀一起籌劃了政變,意欲廢漢昭帝、迎立燕王劉旦。老臣桑弘羊受牽連,慘遭滅族。

公元前20年

一百多年間,漢武帝與他的繼承者們締造了一個傳奇時代,讓大漢帝國巍然傲立於世界的東方。

在昭宣中興的短暫復甦後,西漢卻開始不斷走下坡路,朝中外戚、儒生、宦官相互排擠,民間社會動蕩、天災頻發,各地相繼爆發起義。

這一年,在位的皇帝漢成帝劉驁沒有留下好名聲。

他只知道出宮遊玩,一路上斗雞走馬,自稱為富侯家人,這日子好不逍遙快活。

這個愛讀經書的年輕人,完全把皇帝當成副業,朝政多為太後王政君一族把持,埋下了王莽篡漢的禍根。

▲漢武帝像 圖源/攝圖網

公元41年

在新莽亂世中隨兄長起兵的劉秀,開啟了大漢的後半篇,建立東漢王朝。

有學者認為,漢光武帝在位時「風化最美、儒學最盛」。

這一年,劉秀卻為家事困擾。

在河北時,劉秀與當地豪族進行政治聯姻,娶了郭聖通為妻,並在稱帝後立她為皇后。

但在此前,劉秀已經有了一個妻子陰麗華。

陰麗華是劉秀的白月光,劉秀對她有過「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之嘆。

終於,劉秀解開心結,廢郭後,改立陰麗華為皇后。

這是皇帝的家事,卻是朝中的大事,大臣們炸開了鍋,有人對劉秀說,這事兒處理不好,將會毀家滅國。

劉秀說,我一定不會有失偏頗,忽視國家大事。

郭氏被廢後,所受禮遇與陰氏相同,多年後安然去世,可說是中國古代史最幸運的廢後之一。

101年

強漢之所以讓人懷念,一部分原因在於這個王朝鐵血、強悍,長期保持著對周圍民族、國家的碾壓優勢。

人心思漢,即便是在漢末三國時期,中原政權也鎮得住河西與西域。

正如當初漢代名將陳湯的振臂一呼:「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這個辛丑年,東漢軍隊很忙,在西平定燒當羌叛亂、在北擊退鮮卑、在南大破南郡巫蠻。

漢朝的民族政策剛柔並濟。

同年,劉秀的曾孫漢和帝下詔賑濟張掖(在今甘肅)、朔方、居延(在今內蒙古)、日南(在今越南中部)四郡貧民,並且要求沿邊諸郡人口在十萬人以上的每年舉薦孝廉一人,不滿十萬以兩年舉薦一人。

舉孝廉,是漢代選官制度察舉制的主要科目之一。

圖片

▲玉門關遺址 圖源/攝圖網

161年

有道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東漢的時針,撥到了後世痛罵的桓靈之世。

這一年,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的後裔劉備出生於河北。

劉備少年時家道中落,身為沒落貴族的他,只好與母親一起擺地攤,以織席販履為業。

劉備家東南角有一棵桑樹,高五丈。

小劉備指著這棵大樹說:「我將來一定要坐在這樣的羽葆蓋車中。」家裏的長輩急忙捂住他的嘴,說你不要亂說話,讓一家人遭受滅門之災。

多年後,半生飄零的劉備越挫越勇,成功逆襲,他所建立的政權,也被稱為「漢」。

▲劉備畫像

崩潰與統一

東漢末年,群雄逐鹿,天下三分。

公元220年,曹操之子曹丕逼迫漢獻帝禪位,漢朝正式滅亡。

從魏蜀吳三國至隋朝統一的360余年間,被稱為魏晉南北朝,這是中國歷史上政權更迭最頻繁的亂世,中間僅有西晉的短暫統一,之後,五胡亂華、南北分立。

300多年的亂世,多是數不盡的兵燹與荒唐,卻也有寒門與士族的縱橫捭闔、英雄與才子的文韜武略、佛學與玄學的交相輝映。

這一時期,南朝的建康(今南京)與羅馬城,並稱為「世界古典文明兩大中心」。

北方民族融合下的開放包容,為此後一個世界帝國的誕生奠定了根基。

221年

劉備發怒了。

這個辛丑年,初登帝位的他,做出人生中最後一個錯誤決定,舉蜀漢全國之力,率軍攻打孫權。

出兵前,蜀漢元老趙雲對劉備說:「國賊是曹操,不是孫權。如今曹操之子曹丕篡奪了皇位,我們應該聯合各地義士征討叛逆,不應該先和孫權開戰。」

劉備不聽勸,水陸並進,順流而下來到長江三峽一帶。

劉備的大軍與陸遜率領的吳軍相持七八個月,但因蜀軍百裏連營、士氣漸弱,給了吳軍可乘之機。

夷陵之戰中,陸遜後發制人,劉備軍遭受慘敗,陣亡數萬人。

劉備自食苦果,不久後悲憤成疾,病逝於白帝城。

當時,劉備也不會想到,曹、劉、孫三家都不是最後的贏家。

多年後,三國重歸一統,天下盡歸司馬氏。

圖片

▲三國題材皮影戲 圖源/攝圖網

281年

太康二年,也是晉朝平定孫吳的第二年。

晉武帝司馬炎走上人生巔峰,開始沉迷遊宴,怠於政事。

他有後宮佳麗將近萬人,可在這一年還特意選了吳地女子五千人入宮。

司馬炎每次到妃嬪居住的掖庭都要乘坐羊車,後宮女子為了爭寵,紛紛在門口插上竹葉,灑上鹽汁,以此吸引司馬炎的羊車。

晉朝一統天下後,一度四海安寧、民生富庶,史稱「太康之治」。

司馬炎的荒淫生活卻暴露了盛世的真面目。

這個輕浮的王朝,在僅僅過去十年後,就陷入新的動亂之中。

八王之亂、永嘉南渡,給百姓帶來了深痛災難。

此後的四個辛丑年,也因此被打上了血與火的烙印。

341年

這一年,北方的鮮卑人慕容皝遷都龍城(今遼寧朝陽),接受南方的東晉冊封,並派慕容翰及其子慕容垂擔任前鋒,率軍大破東北的高句麗。

慕容家族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名將輩出的傳奇家族,其巔峰時期建立的前燕,與前秦、東晉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這也難怪,金庸小說中的慕容復整天想著復國。

401年

東晉在孫恩、盧循之亂中走向崩潰的邊緣。

這一年,孫恩起義軍從海上進軍,劍指都城建康。

孫恩信奉五斗米道,他率領的起義軍以海島(或為今舟山群島)為基地,為「中原海寇之始」,給後世的海盜提供了不少經驗。

孫恩投海自盡後,更是被其信眾稱為「水仙」。

東晉軍中,一個叫桓玄的官二代與一個叫劉裕的寒門將領,都想借這場叛亂撈取政治資本。

之後,桓玄與劉裕先後推翻了東晉王朝。

前者建立的桓楚,僅僅存在兩年就宣告破滅,劉裕等人擁立司馬氏復辟。

劉裕是東晉門閥政治的「掘墓人」,他此後建立的劉宋,開啟了南北朝的歷史。

圖片

▲東晉•顧愷之《洛神賦圖》(局部)

461年

這一年,南徐州刺史府(在今江蘇鎮江)來了一個年輕人。

他自稱從小「專功數術,搜爍古今」,但在動蕩不安的亂世中,鮮有人能意識到,那些關於數學、歷法的研究,竟然如此震古爍今。

他是祖沖之,一生鑽研科學,首次將圓周率精算到小數第七位,在他編寫的《大明歷》中,其推算的回歸年長度,與現代測得回歸年長度只差50多秒。

521年

這一年,北魏都城洛陽送別了一位遠道而來的客人阿那瓌[guī]。

阿那瓌是柔然第十九位可汗,因部落內亂而投奔北魏。

他入洛陽時,全城轟動,還出現了一首流行歌:「聞有匈奴主,雜騎起塵埃。列觀長平坂,驅馬渭橋來。」

現在,阿那瓌在北魏的支持下返回漠北親政。

柔然汗國曾經是北魏的勁敵,鼎盛時期的遊牧範圍,包括今蒙古國全境、俄羅斯貝加爾湖地區。

阿那瓌回到家鄉後,柔然一度短暫復興,但不久後被他們的煉鐵奴突厥人所滅。

柔然的老冤家北魏也在這一時期分裂為東魏和西魏,之後演變為北齊與北周。

▲內蒙古草原上的牛 圖源/攝圖網

隋唐世界帝國

經過西晉永嘉之亂以來長達280多年的亂世,隋文帝楊堅重新統一了中國。

隋唐兩代(581年—907年)被稱為中華第二帝國,是繼秦漢之後崛起的新帝國,也是當時世界上唯一長期保持統一的大國。

隋唐以開放包容的姿態面對世界,造就一個偉大的世界性帝國,開通了南北大運河,建成了國際貿易中心長安,流傳了唐詩,發明了科舉制……

▲唐•韓滉《五牛圖》(局部)

581年

這年正月,年幼的北周靜帝禪位於楊堅。

楊堅象徵性地再三推讓後即位稱帝,定國號為大隋,改元開皇,是為隋文帝。

隋文帝吸取齊、周滅亡教訓,即位當年頒布新律,廢除嚴刑峻法。

有個郎官惹了這位新皇帝生氣,楊堅本要在殿前鞭笞他。

諫議大夫劉行本上奏說:「此人平時為官清廉,犯的是小過錯,希望能夠寬免他。」

隋文帝置之不理,劉行本再次站出來說:「陛下把我安置在您身邊任職,我說的如果對,陛下怎能不聽從;我說的如果不對,陛下可將我送去治罪。」說著就把朝會用的笏板扔在地上,想要退朝,以示抗議。

於是,隋文帝向劉行本道歉,也赦免了那個郎官。

8年後,隋滅南陳,完成大一統。

圖片

▲隋文帝畫像

641年

隋唐盛世,萬邦來朝,各少數民族與周邊藩屬國宣誓向隋唐效忠,與朝廷往來頻繁。

唐太宗李世民以羈縻與武力安撫四方,被尊稱為「天可汗」,崛起於青藏高原的吐蕃[bō]也是他的小粉絲。

貞觀十五年(641年),唐蕃和親。

文成公主一行在唐送親使江夏王李道宗和吐蕃迎親專使祿東贊伴隨下,從長安出發,遠嫁吐蕃松贊干布。

在吐蕃生活的近四十年間,知書達禮的文成公主為吐蕃帶去了大唐的先進文化,加深了中原王朝與吐蕃的友好關係,深得當地子民愛戴。

藏民至今仍將文成公主視為神佛,把她供奉在寺院中。

▲唐•閻立本《步輦圖》

701年

隋唐時期,另一位被後世當成神仙一般喜愛的人物,當屬詩仙李白。

這一年,謫仙人下凡了。

李白的家世背景,正史中並無記載,關於他的出生地,也多有爭議。

大唐有了李白,才真的了不起。

舉杯痛飲,我們會想起:「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黯然神傷,我們會想起:「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歌頌友誼,我們會想起:「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不畏權貴,我們會想起:「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胸懷壯志,我們會想起:「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761年

這是安史之亂的第七年,發動叛亂的罪魁禍首之一史思明,被其兒子史朝義的部將縊殺,重演了老搭檔安祿山的結局。

此前不久,史思明的大軍在邙山打敗李光弼,本想乘勝西入潼關。

當時,誰也不知道,這場叛亂還將持續多久。

這一年,王維病逝。

他臨終前作書辭別親友,停筆後安然離世,恰似其晚年澹泊自然的心境:「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

安史之後,再無盛唐。

821年

唐朝中後期,幽州、魏博等藩鎮擁兵自重,盤踞於四方,遊離於中央集權之外。

長慶元年(821年)卻發生了一件怪事,幽州節度使劉總請求獻地於朝廷,削發為僧,就此退休。

關於劉總出家的原因,史書中有兩種說法。

一說是,前幾年唐將李愬雪夜奇襲蔡州,平定持續多年的淮西之亂,給河北諸藩鎮留下極大的心理陰影;另一說是,劉總殺其父兄奪取幽州節度使,因此內心不安,整日念佛,最後乾脆遠離政治,出家為僧。

不過,河北諸藩鎮暫時歸唐,並無法挽救大唐的危局。

藩鎮逐漸尾大不掉,為唐朝最後的分崩離析埋下伏筆。

▲唐代佛教興盛 圖源/攝圖網

881年

這一年,唐朝皇帝又跑路了。

黃巢起義軍攻入長安後,唐僖宗逃至成都。

唐軍與起義軍在京城內外發生大戰,對京城府庫、百姓進行殘酷掠奪,長安城正蒙受慘痛的苦難。

詩人韋莊因應舉羈留長安,在亂軍中與親友失散,親眼目睹長安城的災禍。

他憑借在途中所聞逃難婦女(即秦婦)的經歷,完成了長篇敘事詩《秦婦吟》,讓人不忍卒讀。

「內庫燒為錦繡灰,天街踏盡公卿骨!」

「霸陵東望人煙絕,樹鎖驪山金翠滅。」

一個世界帝國,即將隕落。

圖片

▲唐•戴嵩《鬥牛圖》

思想者與征服者

陳橋兵變後,趙匡胤建立的宋朝(960年—1279年)登上歷史舞台。

宋朝上承五代十國,為避免晚唐藩鎮割據的亂象,推行重文抑武,加強中央集權,釀成「三冗」危機,為其國勢孱弱埋下伏筆。

兩宋的疆域遠遠不及漢唐,但其文化的空間輻射面卻超過了其統治領域,宋人的社會經濟、道德倫理與生活雅致,影響至今。

與宋朝並立的,是契丹人建立的遼、黨項人建立的西夏、女真人建立的金。

這三個異族王朝與宋朝將中國歷史帶入了第二個「三國時代」:前期是遼、宋、西夏,後期是宋、金、西夏。

13世紀初,蒙古人加入這場紛爭,成為破局者,其建立的元朝,結束了自唐末藩鎮割據以來的分裂局面,成為一個多民族的統一王朝。

但是,元朝政治腐敗、發展遲緩,不到一百年,蒙古人就被逐出中原,退居漠北。

圖片

▲宋•李迪《風雨歸牧圖》

941年

22歲的柴榮在這幾年投奔姑父郭威,並成為郭威的養子。

平時,柴榮幫助姑父做生意,曾經隨商人到江陵賣茶,日後又跟隨郭威,投身政界。

這一年,趙匡胤15歲,正準備遊歷四方。

幾年後,他在襄陽一座寺廟遇到一個老和尚,聽從和尚的建議北歸,投身郭威帳下。

多年後,已成為後周皇帝的柴榮計劃用30年平定天下,甚至幹掉遼國,奪回幽雲十六州,可惜老天只給了他5年半。

後周的遺產為趙匡胤繼承,他在柴榮去世後發動兵變,黃袍加身,建立宋朝。

1001年

這一年,宋遼之間還未締結澶淵之盟,宋真宗卻做了另一件影響深遠的事。

他將地處今四川盆地一帶的川峽路分為益州、梓州、利州和夔州四路,合稱為「川峽四路」或「四川路」。

四川由此得名。

圖片

▲四川藏區牦牛 圖源/攝圖網

1061年

26歲的四川人蘇軾得到他第一份正式官職,出任鳳翔府簽書判官。

相較於後來「黃州惠州儋州」的貶謫之旅,蘇軾在陜西鳳翔的經歷鮮為人知。

作為鳳翔府「秘書長」,蘇軾留下了出色的政績,包括疏浚鳳翔東湖、修建喜雨亭。

次年,蘇軾由於工作就地過年,思歸鄉而不可得,在除夕之際寫了三首詩,其中寫道:「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誇。」滿滿的少年感。

1121年

這一年,威震東南的方臘起義失敗。

義軍首領方臘被俘,解往汴京殺害。

此前,宋徽宗在江南設蘇杭應奉局。

他派爪牙到東南各地,搜刮民間花石竹木和奇珍異寶,用大船運向汴京,每十船組成一綱,時稱「花石綱」。

這一沉重負擔點燃了老百姓的怒火,方臘揭竿而起,當地的摩尼教徒群起響應。

起義軍雖然聲勢浩大,但不識干戈,被久經沙場的宋朝西軍精銳平定。

在最後的幫源峒之戰中,西軍的一名小將韓世忠為活捉方臘立下大功。

此時,距離靖康之變只有6年。

圖片

▲宋•劉松年《中興四將圖》(局部)

1181年

這一年,朱熹在鵝湖之會後再度與陸九淵相逢,兩人一同到白鹿洞書院講學。

之後,朱熹在福建創立閩學,嘔心瀝血地編纂《四書集註》,成為理學的集大成者。

以朱熹為代表的「閩學」,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並傳播到朝鮮、日本等國。

辛棄疾在這一年開始了閒居生活。

他受彈劾罷官,歸隱帶湖(在今江西上饒),將住處取名為「稼軒」,自號「稼軒居士」。

此後二十多年間,一心抗金的辛棄疾壯志難酬,長期未得任用。

隱居帶湖期間,辛棄疾擁有了難得的閒適,如這首《清平樂•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裏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

1241年

宋人的思想與文化似大海奔流,而蒙古人在金戈鐵馬的風沙之中開始了橫跨歐亞大陸的征服。

蒙古軍制定了繼續擴張的計劃,包括入侵今義大利、奧地利和德意志等地。

但是,在這一年,成吉思汗之子窩闊台汗縱情豪飲至深夜,次日暴斃身亡,西征大軍不得不停下腳步。

當時,蒙軍已經行至維也納附近。

在蒙古人看來,南方的宋朝軍事孱弱,不過如風燭殘燭,不足掛齒。

南宋軍民卻在與蒙元的戰爭中堅持了近半個世紀,遠比西方的對手更加頑強。

1301年

這一年,有一位大師去世,他叫做蔣捷,被後世稱為宋末四大家之一。

他寫過「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這一名句,又被稱為「櫻桃進士」。

宋亡後,蔣捷以隱士自居,在湖邊山野過著流浪生活,元朝多次有人舉薦他出來做官,他都拒絕了。

蔣捷去世後被葬在他最愛的竹子下。

竹,寧折不彎,恰似高風亮節的君子。

還有一位大師出生,他是倪瓚。

倪瓚師法南宗山水畫,後來散盡家財,浪跡太湖,成為元四大畫家之一。

明朝建立後,倪瓚作詩「只傍清水不染塵」,堅辭不受朱元璋授予的官職。

他在畫上題詩書款只寫甲子紀年,不用洪武紀年。

每個朝代,都有淡泊名利的遺民。

1361年

這一年,窮苦人家出身的朱元璋終於事業有成,被小明王封為吳國公,建立以應天(今南京)為中心的根據地,並向陳友諒發起西征。

當時,朱元璋只是南方諸多割據勢力的其中一個,儘管有「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戰略方針,可誰也想不到,他將會在幾年後驅逐胡虜,建立大明王朝。

圖片

▲明太祖朱元璋畫像

最後一個漢人王朝

明朝(1368年―1644年),從朱元璋滅元稱帝,到崇禎帝煤山自縊,歷經十六帝276年,是中國古代最後一個由漢族統治者建立的王朝。

明朝北伐建國,推翻了殘暴無道的蒙古統治者;七下西洋,成就地理大發現之前規模最大的海上探險;陽明心學,知行合一;明末三大思想家,沖破千年專制網羅之潛勢;明代文學藝術空前繁榮,並呈現平民化趨勢,四大名著中有三部出於明代。

明朝有過仁宣之治、弘治中興,也有過土木之變、萬曆怠政。

明君、賢臣、名將、大師與昏君、奸佞、權宦、黨爭,共同締造了這個國力雄厚而充滿荒唐的大明王朝。

1421年

明成祖遷都北京。

這一年,各國使臣來朝,聚集於北京城中,親眼見到了新修的宮殿(紫禁城)。

不幸的是,剛竣工的紫禁城發生了大火,前三殿被焚毀,直到20年後才重修。

同年,鄭和第六次下西洋。

圖片

▲明成祖朱棣畫像

1481年

成化末年,明憲宗朱見深越來越沉迷神仙佛老之事。

這一年,多名方士、僧道因得到皇帝寵信而升官,可見成化年間的昏暗,而在明朝的奇葩皇帝中,朱見深還不算高手。

1541年

嘉靖皇帝朱厚熜專奉道教,雖然不像明憲宗獨愛萬貴妃那般專一,但也堅持捍衛自己的信仰。

這一年,擅長寫青詞(獻給上天的奏章祝文)的嚴嵩還在為入閣競爭上崗。

嘉靖帝為了煉制丹藥,對宮女們長期虐待,搞得宮裏人人自危。

次年,十幾個宮女對嘉靖帝忍無可忍,乘著他熟睡之際行刺,險些把皇帝勒死,史稱「壬寅宮變」。

1601年

這年六月,蘇州紡織工人葛成為反對礦稅監橫征暴斂,發起抗稅起義,痛打稅官。

事後,挺身而出的葛成被捕。

他入獄時,萬人哭泣相送。

葛成在獄中度過了十余年才獲得釋放。

他結束牢獄之災後,正值閹黨當政,蘇州市民首領顏佩韋等五人在與閹黨的鬥爭中英勇就義。

當地百姓將他們安葬,稱為「五人之墓」,復社領袖張溥為五位義士作著名的《五人墓碑記》。

出獄後的葛成聽說了五人事跡,懷著崇敬的心情為他們結廬守墓,直至病故,去世後也被葬在五人墓旁。

圖片

▲明•唐寅《葑田行犢圖》

紫禁城的黃昏

清朝(1636年-1912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

1840鴉片戰爭後,列強入侵中國,清朝在風雨飄搖中開始近代化的艱難探索,以清帝退位宣告終結,步入紫禁城的黃昏。

1661年

這一年,在廈門堅持抗清的鄭成功,率領2.5萬名官兵、數百艘戰船東渡,向對岸的荷蘭殖民者發起進攻,揭開收復台灣的序幕。

次年,荷蘭人面對鄭成功的軍隊束手無策,簽字投降,結束了荷蘭侵略者對台灣長達38年的侵占歷史。

史學家認為,鄭成功收復台灣之戰,是大航海時代以來東西方國家之間的第一場正面大戰。

鄭成功代表東方國家取得勝利,使台灣回歸祖國,是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

1721年

這是康熙在位的倒數第二年。

這一年,滿清宗室、文武百官聯合上疏,為康熙帝上了一個二十字的尊號。

次年,在位61年的康熙帝病逝,他是大一統王朝中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圖片

▲清•黃慎《老子出關圖》

1781年

康乾盛世逐漸進入尾聲。

遠在大洋彼岸,一座叫洛杉磯的城市在北美西海岸的荒野中拔地而起,並在兩百年後成為美國第二大城。

71歲的乾隆皇帝顯然不會知道這個不起眼的新聞,他還沉浸在天朝上國的美夢中。

這一年,關天培出生。

一個甲子後,他將在虎門與裝備精良的英國侵略者交戰,壯烈殉國,成為近代史上最早犧牲的民族英雄之一。

1841年

正值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這一年,英軍進攻廣州,攻陷寧波。

欽差大臣、兩廣總督琦善與英國全權代表義律議定《穿鼻草約》,其中主要內容為:割讓香港給英國,賠償英國煙價六百萬元,開放廣州為通商口岸等。

次年,英國人在這份草約上變本加厲,逼迫清廷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1901年

庚子國難後,清廷與英、美、俄、法、德、意、日等十一國簽訂《辛丑條約》,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79歲的李鴻章代表清廷與列強商討條約內容,他面對漫天要價的洋人,在「議和大綱」上簽字後吐血不只,積勞病逝。

清廷在近代的黑夜中再次寫下屈辱的一頁,腐朽的大清已然積重難返。

在《辛丑條約》簽訂的十年後,革命黨人在湖北武昌打響了推翻帝制的第一槍。

新時代,即將到來。

圖片

▲清廷與列強簽訂《辛丑條約》

上一個辛丑年,1961年,中華民族渡過了「三年困難時期」。

又一個辛丑年,全人類將在復雜的世界局勢下,與新冠疫情進行第二年的鬥爭。

每個人像一滴水珠,可以凝結成永恒的冰雪,也可以折射出奪目的光彩,可以浩蕩前行,也可以潤物無聲。

涓涓細流匯成歷史的長河,就像那過去的2280年時光,以及即將到來的明天。

歲序常易,華章日新,願各位,幸福安康。

圖片

▲耕農與牛 圖源/攝圖網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