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出門「帶現金」是一種暖心

中國官方三令五申,不得「拒絕現金」。

早在2017年,就禁止提倡「無現金社會」。

2018年,中國央行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幣管理條例》等法律,明確公告:拒收人民幣現金是違法行為。

許多媒體已注意到行動支付風行的隱藏性傷害。

2019年1月,科技媒體愛范兒援引國外案例,發了一篇文章:那些被無現金社會拋棄的人。

如今除了不收現金之外,還多了掃碼點餐、掃碼掛號等不利於不使用智慧型手機的人。

2020年疫情爆發,還多了一個「健康碼」要掃。

2020年10月,四川某知名大醫院取消了現場掛號,一律都要掃碼或網路掛號。老人們在醫院外抗議,喊著「不能把我們拒於門外啊」!

隨後官方陸續公布多種「老人友善規定」。

2021年1月下旬,人民日報發文批評「掃碼點餐」,認為「不應是唯一選擇」。

中國互聯網至此已累積了很多數位鴻溝案例。

日前知名微信公眾號《國館文化》刊登了席席老師的一篇文章,呼籲「帶現金出門」,因為很多掙辛苦錢的小販不懂得用手機收款。

知名自媒體《金錯刀》提出:

「掃碼是人性化,強制掃碼則是反人性。」

因中國老年人口高達兩億,「強制掃碼」可能影響兩億人。

本文來源:金錯刀

微信id:ijincuodao

作者:張一弛

今天你掃碼了嗎?

越是處處掃碼,有些人越是處處碰壁。

黑龍江哈爾濱,一位白髮老人乘公交車,沒有手機無法掃碼,遭到了司機停車拒載。

其他乘客呵斥道:你不能為老不尊!

圖片

老人站起來想反駁,卻引發一片指責聲,「你白活這麽大歲數」、「這麽多人指你,你不害臊嗎?」、「下去吧!快點的吧!」

老人不知所措,直到民警趕來將老人帶離。

上個月,遼寧撫順公交車上,一位老人因不會使用智能手機,無法掃「健康碼」,也遭受了司機連帶乘客一起抱團驅趕的命運。

老人當場表示可以登記,還是被趕下了車。

圖片

車上配一個額溫槍再給老人做下登記,不難。

更荒唐的事情發生在湖北廣水,94歲的老人為了社保卡激活,被家人抬進銀行人臉識別。

老人被家人攙扶著來到櫃機前,膝蓋彎曲,雙手撐在櫃機上,才勉強完成人臉識別。

無處不在的掃碼、網上排隊、人臉識別,就像一個放大鏡,把老年人的窘境暴露得一覽無遺。

不過,被掃碼逼瘋的絕不僅僅是老年人。

一秒鐘的掃碼,

讓2億人成為「數字難民」

先說一個數據,截止2019年底,中國65周歲及以上人口已達1.76億。

我國已成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但就是這一秒鐘的掃碼,讓這將近2億人成為了數字難民。

在互聯網面前,很多老年人就像是缺失了學習能力的嬰兒,茫然無措。

前兩年,銀行就開始縮減人工窗口,醫院也宣布即將取消或者減少人工掛號和繳費窗口,呼籲大家線上掛號和繳費。

但就是這看似提高效率的政策,卻也拋棄了一些人。

在四川華西口腔醫院,一個老人去掛號,卻得知醫院取消了所有線下掛號,全部改為要上網預約掛號。

手足無措又著急的老人隨即大喊,"不能把我們拒之門外啊"。

圖片

不懂線上預約、沒有健康碼…人和疾病就得一起在醫院門口發呆。

掛不上號,更交不上醫保。

一位老人獨自冒雨在櫃台交醫保,工作人員告訴老人,「不收現金,要麽告訴親戚,要麽你自己在手機上支付。」

圖片

因為不會掃碼而把老人拒之門外的事情,不只在一個地方發生。

南昌有幾十個老年人乘車一日遊,其中有老人因為不會掃二維碼和導遊起了爭執,結果,一車人被原路返回撂在了馬路邊。

老人們站在馬路邊氣憤又無助。

去年春運期間,一位大爺在上海做著綠化工作,老家在安徽,過年了想買票回家。

因為買不到回家的票,急得在火車站下跪求票。

前前後後他已經來火車站排了6次隊了,都沒有買到火車票,眼看著回不了家了,這才急得下跪。

工作人員告訴他,去網上買。

老人家無奈說道:我不會。

圖片

不會掃碼的老年人,甚至失去了「點菜權」。

對於很多老年人來說,現在如果沒有子女跟在旁邊,根本不敢去商場裏吃飯。

原因很簡單,因為大部分餐廳的點菜過程已經變成了,「掃碼—關注商家公眾號—同意獲取用戶位置資訊—點餐」。

圖片

一位70多歲的老人說:「現在一到餐廳,聽說是掃碼點餐,心裡就直打鼓。」

有一次,他和老伴到餐廳吃飯,在掃碼點餐上就花了半個多小時,頁面上的字太小,看不清楚,操作又很麻煩,一不小心就點錯了,只好重新來一遍。

以前和子女出來吃飯,全家一起看看菜單,說說笑笑。

但現在,很多商家已經取消了菜單,再加上手機螢幕字本身就小,你會發現,點菜時,老人總是被尷尬的晾在一邊。

流量誘惑下,

寧願差評也決不能掉隊!

最初的掃碼並不是強制性的。

就拿掃碼點菜這件事來說,掃碼點單的用意是為了減少排隊的人流量,避免過多顧客擁擠。

但這兩年你會發現,二選一的政策,已經變成單選。

——服務員的作用不再是點菜,教顧客關注公眾號成了他們的核心KPI。

在流量的誘惑下,餐館寧願差評也決不能掉隊。

1. 節約人力成本

對於商家們來說,最直接的訴求其實是節省人力成本。

一家數字點單系統供應商在宣傳中表示,傳統150平方米的餐飲門店可以在一個中午接待80單的客人,使用掃碼點單後,門店可以接待的客人為160-200單。

使用掃碼點餐可以使店家降低30%-50%的人工成本,並在用餐高峰期減少點錯單、漏單的問題。

同時還免去了排隊的麻煩,有效提高了客流量,直接收益就豐厚了。

2. 變相推銷菜品

如果回顧掃碼點菜是什麼時候開始變味的,應該從關注公眾號說起。

很多商家發現,可以讓顧客自己點單的同時,還可以販賣廣告位流量來賺取一些額外收入。

於是,現在很多餐館的掃碼點單都採用「掃碼—關注公眾號—點單」模式,有的還要求消費者公開身份資訊、地理位置,甚至得綁定手機號、註冊會員,過後不時推送廣告。

圖片

「被迫」關注了太多餐飲商家公眾號的結果就是,不定時收到推送。

有時候夜裏剛睡著,手機響了,以為是什麼重要資訊,一看微信是商家公眾號推送菜品。

3. 獲取你的點餐數據,占領大數據優勢

比起公眾號的推送,更擋不住的是個人資訊的泄露。

最大限度地獲取更多的用戶數據,已經成為商家和軟件服務商的共識。

不經過一系列的授權,就沒辦法點菜。

這些授權的資訊可能是微信賬號,包括昵稱、性別等個人資訊,也可能是手機號和位置。

即使用戶取消關注,也可以收集用戶數據,調整經營策略,或是交給合作的點餐平台。

但涉及消費者個人隱私、自主選擇,餐館伸手就要,合適嗎?

也就是說,商家一邊把用工成本分攤到了顧客的身上,一邊又從顧客身上「薅羊毛」。

掃碼是人性化,

強制掃碼就是反人性

被掃碼困擾的僅僅只是老年人嗎?

最初,掃碼是為了優化用戶體驗,但現在,別說老年人了,年輕人也已經快被掃碼逼瘋了。

如果說掃碼是人性化,強制掃碼就是反人性。

圖片

有些生意非常好的飯店,推薦採用「掃碼點餐」的方式,不用排隊,這可以理解。

關鍵是,有些飯店明明沒那麽多客人,還要求客人必須掃碼點餐,要個菜單還不樂意,這就很不能讓人理解了。

肯德基和麥當勞這兩家快餐巨頭打的最厲害。

在肯德基,就算點個6塊錢的早餐,已經走到了人工點餐的櫃台,也得被服務員趕回自助機器。

有些開在地下商場裏的餐廳信號不佳,等很久才能進入點餐頁面。「反人類」的交互設計也讓人十分難受,一不小心退出了界面,只能耐住性子從頭來過。

再比如,掃碼點餐是按桌號進行配餐,如果是兩個陌生人共用一張桌子,有時就會出現上錯菜的問題。

可以想像,連年輕人使用掃碼點餐都會產生這麽多問題,更何況是對手機不熟悉的老人呢?

不會用智能機,難道連點菜的權利都沒有了嗎?

一旦掃碼點餐被全面推行開來,想要獲得和以前一樣的人工服務只會更加困難。

這難道不是一種倒退嗎?

刀哥覺得,並不是說掃碼應該被抵制,而是商家需要給予消費者充分的選擇權。

技術為人民服務,而不是人民為技術服務。

結 語:

技術進步了,服務卻倒退了。

很多人拿疫情這個特殊時期為強制掃碼來辯解。

但沒有任何一條規定說,不掃碼就不能乘坐公交車,銀行櫃員只接受VIP貴賓和對公業務,沒有手機沒有健康碼的人就沒有資格出門了。

如果真的是為了疫情防控所需,考慮到不能熟練使用手機掃碼、甚至沒有手機的老人家是大多數。

面對出行剛需,難道不能預設多一個疫情防控的選項嗎?

圖片

解決舉措不怕事小,因為每一個舉動背後,都是一個個在困境和尷尬中的人。

哪怕技術正在不可逆轉地改變世界,但也不能剝奪人們說不的權利。

科技,帶來的應該是生活便捷。

而文明社會,應該給每一個人尊嚴和體面。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