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遊蕩在東北
微信id:WanderingDongbei
作者:楊二史密斯
東北有個名城,叫哈爾濱,以冰雪和俄羅斯風情聞名全國,城裏有條「中央大街」,號稱建築藝術長廊,匯集了文藝復興、巴洛克等多種風格的歷史建築,年年月月遊人絡繹不絕。
可你要在大街上叫個遊客,問他哈爾濱為什麼會有這麽多西式建築?大概什麼時候建的?或者哈爾濱這個城市怎麽來的?估計沒幾個人能回答出來,因為這段歷史在我們的課本裏是缺失的。
中東鐵路
在東北,太多城市像哈爾濱一樣有大量的俄式建築,這些城市主要分布在一條叫做「中東鐵路」的鐵路沿線,它呈「T」字型,「T」上那一橫,西起內蒙邊貿小城滿洲里,一路向東經哈爾濱至黑龍江東部邊境綏芬河,下面那一豎,由哈爾濱向南經長春、沈陽直達大連 。
▲中東鐵路建築群分布圖
第一次接觸這些遺跡是在前年偶然路過昂昂溪的時候,我無意間發現了大片荒廢的俄式小別墅。
當時我並不知道這些建築背後的歷史,回來查資料,才意識到東北還有這麽多寶貴的旅遊資產。
▲昂昂溪的俄式建築。
中東鐵路是中國東省鐵路的簡稱。
19世紀末,沙俄為了開發遠東地區,跟當時的清政府提出從中國東北修一條鐵路過境。
沙俄當初的目的是寄希望於中東鐵路占領東北,後來鐵路修建期間大量工作人員及其家屬移民至鐵路各站點,一個個小城相繼出現,包括哈爾濱、長春、大連、滿洲里、海拉爾、紮蘭屯、牡丹江等等。
▲沙俄的鐵路計劃
這些俄國人為中東鐵路沿線留下了豐富多樣的俄式風格建築,包括火車站、教堂、警察局、俱樂部等等。
如今這些建築被統稱為中東鐵路建築群,作為國家物質文化遺產得以保護,也成為了鐵路沿線很多小城的寶貴財富。
▲一面坡中東鐵路建築
日俄戰爭後中東鐵路被分成了兩部分,「T」字形上面的一橫歸俄國,下面那一豎被日本接管,被稱為「南滿鐵路」。
到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軍占領東北全境,整條鐵路全部落到日本人手裏,俄國人開始退出這個舞台。
▲滿洲國地圖
這條鐵路,一方面是中國近代屈辱的被殖民歷史的見證,一方面又極大地促進了東北的工業文明進程。
建國初期,正是靠著日俄侵占時期的工業基礎,新中國才將工業基地確立在了東北。
直到現在,東北主要的經濟產出還是延著這條鐵路線,如今已通車或正在修建的哈齊,哈牡,哈大高鐵,依然延續著這個格局。
▲中東鐵路地圖
一百年前誕生的那些小城們,在歷史的大潮中,幾經風雨,有的發展成了擁有幾百萬人口的大城市,有的成了邊境商貿重鎮,有的依靠鐵路遺產成為旅遊名城,有的因為失去了交通優勢而漸漸衰落。
由於種種原因,鐵路沿線很多的歷史建築已經被拆除,除了哈爾濱 ,僅有橫道河子、博克圖、紮蘭屯和昂昂溪等少數幾個地方還保存有成片的建築群。
所以,我要趁這些建築還沒有倒塌或者沒有被大肆修復之前,趕緊記錄一下。
滿洲里
滿洲里是中東鐵路的第一站,如今是中國最大的陸路口岸,靠著邊境貿易和中蒙俄風情,這些年旅遊發展得很好。
不過遊客去滿洲里不是去看中東鐵路遺跡的,也沒人知道這些東西,他們幾乎都是去看國門,逛套娃廣場和買俄貨的。
所以,這些沒人看的老古董對於當地來說並沒多大經濟價值,以至於它們一直荒廢著,在火車站附近以各自為中心形成了很多大大小小的垃圾堆。
▲修葺前的建築
不過前年情況出現了轉機,滿洲里的廢墟重生了,它們被修葺一番,打造成了「中東鐵路第一站」公園。
這些老建築又重新煥發了生機,拾回了它們作為建築本身的價值。
▲修葺後的公園
除了火車站前的老建築,遠一點的幾棟樓房,目前也被保護起來準備整修,也許下一次再見到它們,已經是博物館或者圖書館了。
免渡河
免渡河最出名的中東鐵路遺跡是一個叫做尼古拉耶普卡婭的東正教堂,建於1911年。網上關於這座教堂的資料不多,現場能看到的介紹也沒有。
教堂位於火車站附近的一個電站裏,孤孤單單地矗立在一片發電設備之間,看得出來它很艱難地保持著自己的存在。
教堂沒有經過大的維修,尖頂的部分是後建的,牆壁有些破損,比較有歲月蹉跎的韻味。
免渡河現在只是呼倫貝爾地區的一個小鎮,而在這樣的一個地方竟也保留有教堂,可想而知,當年俄國人在東北紮根之深,每個地方都聚集了相當多的人口。
博克圖
可能很少人聽說過博克圖,但是提起老電影《閃閃的紅星》,或許有人知道,小英雄潘冬子,大反派胡漢山就出自這部電影,而電影中一段很有名的插曲–《映山紅》,其拍攝的外景地就在博克圖,這裡最著名的風景就是每年春天滿山的映山紅。
博克圖是蒙語,意為「有鹿的地方」,是大興安嶺通往松嫩平原的咽喉要道。
沙俄在此修建了大興安嶺隧道以及新南溝隧道。
▲興安嶺隧道
▲沙力碑
博克圖遺留的俄式建築比較分散。
火車站附近有個精雕細琢的磚石結構二層樓,這棟建築沒有太多具體的資訊可查,掛牌上只是寫「俄式磚房」。
在小鎮西邊,當地人稱西溝,有兩個保存比較好的建築:司令部舊址和警察署舊址,目前都無人居住。
除了這兩棟建築,鎮中心還有一個保存完好的段長辦公室,如今是中藥材收購公司,因為仍被使用,所以建築被粉刷一新,在鎮子裏很耀眼奪目。
▲司令部舊址
▲警察署舊址
▲段長辦公室
在80年代之前博克圖一直是個安逸繁榮的小鎮。
不過,從90年代開始,在東北整體發展趨緩的形勢下,這裡也慢慢雕零了。
如今,走在博克圖的街頭,遇到的都是年歲已高的大爺大媽,年輕人都去了附近的城市。
伴隨著城市化進程,很多類似博克圖這樣的小鎮都很難發展,這是東北很多地方都要面對的窘境。
▲博克圖機車庫
▲博克圖水塔
紮蘭屯
紮蘭屯是中東鐵路上的三等站,鐵路通車以來,沙俄一直把紮蘭屯作為避暑娛樂之地。
紮蘭屯的城市名片--白色鐵索吊橋,就是由俄國人所建。
▲紮蘭屯吊橋
紮蘭屯有著這條鐵路沿線最早的一座中東鐵路博物館,博物館並不大,只有一個展室,分東省鐵路、中東鐵路、偽滿鐵路和中長鐵路時期四個部分介紹了中東鐵路的歷史。
每個部分都有相關的文字、圖片和實物資料,介紹得很詳細。
紮蘭屯保存比較好的老建築,除了前面提到的,還有老火車站、中東鐵路俱樂部、沙俄警察大隊、中東鐵路避暑旅館、六國飯店、沙俄小學舊址、沙俄教堂等等。
▲沙俄警察大隊
▲六國飯店
▲沙俄小學舊址
▲中東鐵路避暑旅館
▲老火車站
紮蘭屯是一個非常漂亮,街道寬敞乾淨,滿街都是參天古樹的小城,特別有生活氣息。
熱鬧的早市就在八國飯店舊址前,綿延一整條街。
火車站前廣場也很熱鬧,總有秧歌隊和廣場舞。
探訪了這麽多中東鐵路沿線的小城,我覺得紮蘭屯是對中東鐵路開發最好的地方,無論是從建築保護、旅遊開發還是文化宣傳上,只是希望以後能在老建築的地圖資料上做些補充,讓探訪中東鐵路遺跡的遊客有跡可循。
昂昂溪
昂昂溪曾經是中東鐵路沿線上重要的樞紐站,據說昂昂溪當時有4千多俄國人在此生活,是個非常繁華的商貿小城。
新中國成立後,昂昂溪一度是北京至莫斯科國際列車乘降站,是歐亞大陸橋的重要連接點。
▲原先粉色的火車站
昂昂溪火車站是中東鐵路沿線上保存較好的火車站之一,也是我見過最可愛的火車站—一個淺粉色的車站,不過才知道淺粉色是後刷的。
就在去年,當地要發展旅遊業,火車站又被粉刷恢復了原先的黃色。
昂昂溪的中東鐵路遺跡主要集中在羅西亞大街及附近。
這裡的俄式民居保留得非常多,每棟都是花園式獨戶庭院,大坡度鐵皮屋頂,木制門窗,磚砌牆體,和其它鐵路沿線的城市相比,羅西亞大街上的俄式建築造型更精致美觀,保存得也更完好,只不過一直抱在深閨未被人所知。
▲鐵路俱樂部
在很早的時候,一個和俄羅斯有關的電視劇還在這裡取過景。
前年,羅西亞大街上的俄式民居開始翻修,整條大街塵土飛揚,老房子都被圍了起來。
昂昂溪也許就是下一個橫道河子,成為中東鐵路上又一個名片。
▲蘇聯烈士墓
一面坡
一面坡是我此行中的遺憾,雖然這裡也遺留了很多老建築,不過因為我的行程問題,只匆匆拍攝幾個就走了。
▲原面粉廠
▲一面坡車站
▲中東鐵路療養院舊址
橫道河子
因為早年有一條道路橫穿河流,故得名「橫道河子」,其建市比哈爾濱還早了一年,曾經是中東鐵路沿線最繁華的城市。
橫道河子很乾淨,老俄羅斯街區的道路都是新修的,路口還有各個景點的指示牌和旅遊導圖。
老街上的建築保護秉承的是修舊如舊的原則,且至今仍然有很多住戶,所以橫道河子相比其它小鎮更有煙火氣息。
中東鐵路沿線唯一的木制東正教堂和其它俄式老宅相比,窗欞上的雕刻更精細,顏色也更鮮艷,似乎被重新粉刷過。
這座教堂原名為聖母進堂教堂,當地居民稱其為「喇嘛台」,這個名字的由來據說是因為俄國人傳教時,為了便於被中國人接受,所以故意裝扮成中國人的模樣,稱教堂為廟,稱呼信徒為喇嘛,所以得來此名。
聖母進堂的規模在當時僅次於哈爾濱的聖•尼古拉教堂,後者曾是哈爾濱的標誌,不過已經被毀,無緣再看到了。
橫道河子的「鎮鎮之寶」--機車庫,正面看是一幢扇形高聳的磚牆,風吹日曬讓牆面變得斑駁,牆內鑲嵌著黑色拱形的大木門,很是壯觀。
機車庫當年作為鐵路列車服務所的主要存車與維修處,一直到80年代都還在被使用,現在已經被改造成博物館,存放一些些小火車和照片了。
綏芬河
綏芬河是中東鐵路行程的最後一站,也是一個非常美好的收尾。
綏芬河是黑龍江東部的邊境小城,和西邊的滿洲里遙遙呼應,二者都是因中東鐵路而誕生,靠著與俄羅斯的邊境貿易起家,可以說是姐妹城了。這裡也保存了很多俄式建築。
▲教堂
▲老火車站
▲大白樓
本來我是準備拍完老火車站和俄國日本領事館之後,當天就離開的,不過吃午飯時無意間的一瞥讓我在這多住了一天。
綏芬河是個山城,市中心的街道很窄,兩邊的樓很高,站在街道向上望,只能看到一線天,這讓綏芬河有一種現代繁華都市的感覺,某些角度比較像香港。
▲綏芬河市中心街景
▲夜晚的街景
綏芬河商業街兩邊的商店招牌都是俄文的,大街上有很多金發碧眼的俄羅斯男男女女(疫情前),這樣的異域風情在國內,除了幾個邊境小城,也只有在北上廣深才能見到了。
距市中心幾步遠的地方是個菜市場,二者雖是一街之隔,但像是兩個世界。
一面是俄文店鋪,俄式商品店,滿街的俄羅斯人,俄羅斯人的天下;一面是麻辣燙,砂鍋米線,蔬菜水果攤,拎著小筐的大爺大媽,中國人居住的地方。
放在民國,這就是典型的租界和貧民區,殖民地社會的樣子。
一百年前, 綏芬河作為中東鐵路的東部起點,算是沙俄的殖民地,市中心繁華地帶是俄國人的居所,邊遠郊外才是中國人的地方。
時過境遷,如今雖然市中心還是俄文俄羅斯人,景象還有如當年殖民地那樣,但是社會卻全然不同了。
在綏芬河市中心不遠處有一個公園,可以看到綏芬河市的全景。
我去的那天,天氣晴朗,空氣清新,很多當地人在這裡休息遛彎兒。
傍晚時分,遊人在湖中劃著小船,雲彩一點點變紅,太陽緩緩落下,月亮慢慢升起。
我的中東鐵路行程就在這樣溫暖的畫面裏告一段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