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批評「掃碼點餐」:「不應是唯一選擇」,大陸網民普遍有同感

本文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禹麗敏


前不久,西北某市市民王先生到一家餐廳吃飯,當他呼喚服務員準備點菜時,服務員卻告訴他:「請掃碼點餐。」

王先生追問能否通過紙質菜單點餐,服務員說:「抱歉,我們餐廳只能線上掃碼點餐。」

眼下,很多餐廳都推出了「無接觸服務」,掃一掃二維碼即可完成排隊、點餐、結賬等多項服務,方便消費者的同時也節省了人工營運成本,提升了營運效率。

然而,有些商家因此取消了人工點餐服務,這讓一部分消費者感到煩惱。

「現在只要到餐廳吃飯,服務員就要讓我掃碼點餐,如果我堅持要通過紙質菜單點餐,服務員的態度立馬就冷下來,好像我是個麻煩的人。」

在某保險公司工作的賈女士今年40歲出頭,對於移動支付等消費新模式,並不是一個落伍的人,「但對我來說,在與服務員交流的過程中,挑選自己喜歡的菜品,這種用餐體驗是掃碼點餐無法替代的。而掃碼點餐破壞了這種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流,甚至有種吃飯在趕時間的錯覺」。

在賈女士看來,掃碼點餐應是可選項,而不應該成為唯一選項,應當由消費者決定是否掃碼點餐,而不是由商家「一刀切」。

一些老年人也在面對掃碼點餐時犯了難。

「現在一到餐廳,聽說是掃碼點餐,我心裡就直打鼓。」陳先生今年70多歲,雖然也在使用智能手機,但並不熟練。

「有一次,我跟老伴到餐廳吃飯,在掃碼點餐上就花了半個多小時,頁面上的字太小,看不清楚,操作又很麻煩,一不小心就點錯了,只好重新來一遍。」

陳先生的遭遇不少老年人都曾碰上過。

還有些消費者不願意使用掃碼點餐,是擔心個人資訊泄露等安全問題。

「有些商家掃碼點餐,強制要求消費者關注商家的公眾號或者下載應用程序,然後沒完沒了地推送垃圾資訊。」記者隨機採訪了一位正準備用餐的顧客,他表示有些商家把消費者用餐過程當作免費推廣,吃過一次飯後,每天都在推送資訊,煩不勝煩。

此外,還有些商家在掃碼點餐時,要求消費者提供姓名、電話等各種資訊,或者要求開通訪問位置資訊許可權,這讓一些消費者感到不安全。

對此,中國法學會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研究會副秘書長陳音江認為,商家使用掃碼點餐的方式可以理解,但不能濫用。

「在點餐方式上,消費者享有充分的選擇權,既有權選擇通過服務員點餐,也有權選擇掃碼點餐。商家不能只考慮成本,而不考慮消費者的實際感受,尤其不能忽視一部分老年消費者的需求。」

陳音江認為,掃碼點餐還要注意保護消費者個人資訊安全,有的商家過度采集和使用消費者個人資訊,又沒有采取足夠安全的技術手段和硬體設施來確保個人資訊安全,有的商家甚至沒有經過消費者同意,就隨意給消費者發送廣告資訊,「這些做法都損害了消費者個人資訊受保護的權利」。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