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真香,北上廣我就不去擠了

圖片

本文來源:新生活方式研究院

微信id:neweeklylifestyle

作者:曉洋

你想過開一家咖啡店嗎?

不是連鎖店紮堆的大城市裏,而是從小玩到大的老城街巷中。

你想過把工作室搬回家鄉嗎?

不是臨時租個場地展示作品,而是把核心的產品研發部分移師回去。

你想過回老家嗎?

不是一年裏就春節待幾天那種,而是回到家鄉,或工作或創業,持久地紮根下去。

當你在猶豫是否返鄉的時候,許多年輕人已經在行動了。

他們從北上廣,甚至歐美澳洲返回自己生長的土地,給充滿煙火氣的城市鄉村註入新鮮元氣。

近日,生活方式研究院專訪了《HOMELAND家園》雜志副主編許靈怡,與她聊了聊福建省內的返鄉青年。

曾經的福州:

煙火氣十足,元氣稍欠

福州是一座充滿煙火氣的城市。

老城街巷總有兩三個路邊攤,隨時治愈路人的腸胃。

當地生猛的境社文化,向本地人傳遞精神的慰藉,為外地人創造大大的驚喜。

「元氣是煙火氣和年輕人,是傳統和現代的聯結。一座城市是否夠元氣,既取決於城市的傳統面貌和脈絡是否清晰,又取決於生活其中的年輕人在做什麼樣的事情」,許靈怡說道。

農歷五月,福州市內河上龍舟競渡,兩岸觀眾拍手叫好。

農歷九月,九案泰山一年一度巡境,市中心主幹道上浩浩蕩蕩地遊神,黑白無常開道,神像成列行進,一路鞭炮齊鳴。

到了21世紀的中國,一座省會城市竟容得下這麽鄉野的活動,著實不多見。

圖片

福州當地的九案泰山巡遊。

更難得的是,當上一輩漸漸老去,福州的年輕人及時填補空缺,繼承傳統風俗。

00後扛起竹制神像骨架,頭戴木雕頭筒,遊走在高樓和商業街之間。

90後年輕人參與問杯儀式,代表鄉親與泰山神商量未來一年要駐紮的地方。

還有年輕人拿起手機,追著遊神隊伍做直播,將家鄉的信仰傳播得更廣。

圖片

90後倪廷楨參與問杯儀式。

儘管傳統民俗中不乏年輕人的活躍身影,但是年輕人的紛繁創意卻不一定能在這座城市中施展開來。

許靈怡感慨:「早些年,有意思的人,有意思的事,仿佛總不會發生在福州。」

《HOMELAND家園》創刊於2005年,作為福建本土城市文化雜誌,多年來不僅在「了解生活的城市」,也在「關注腳下的土地」,致力於記錄城市與鄉土變遷,並以策劃展覽活動、社區營造等方式參與城市進程。

作為雜誌的副主編,許靈怡一直在思考:「有一百個理由離開這個城市,為什麼我們還在這裡?」

四年前,雜誌陸續推出「青年回家」「這座城市,留下你的青春,留得住你嗎?」「山裏的年輕人」等封面專題,訪問從海內外回到福建的年輕人,了解他們所做的營生如何與家鄉的發展共生。

▲《HOMELAND家園》封面專題報導返鄉青年的動向

這些年下來,他們留意到福建省內正湧動起一個青年返鄉潮

手工帽設計師Kreuzzz帶著自己的帽子品牌,從澳洲去到上海設立工作室,去年將品牌研發中心搬回了福州,繼續探索手工藝於城市人日常的聯繫。

獨立陶瓷作者Tamara,曾隨中美兩國老師學習陶瓷製作,剛從景德鎮搬回福州定居,在家鄉山野找到創作靈感。

圖片

▲Kreuzzz在嵩口的古宅中展示自己的作品。

現在的福州,有意思的人陸續浮出水面來。

走進老城街巷中,你不僅能遇見香火鼎盛的境廟,還能與創意無限的獨立店鋪不期而遇:

位於福州白馬路的白楊商店,收集並製作經改良的傳統手作糕點和在地美食;位於柳河路的匿流是福州首家vintage商鋪,主營從歐美淘回來的上世紀古董舊貨;淘寶大咖哥斯拉小姐在江邊的花卉市場裏開設實體店,銷售元氣滿滿的漫畫周邊與玩具……

這一屆返鄉青年是返鄉寶藏青年。他們看過更大的世界,樂意將「世界」帶回到老家,給父老鄉親帶來像是打開寶藏般的驚喜,為煙火氣註入難能可貴的年輕活力。

北上廣奮鬥才「高階」?

返鄉青年表示未必

「這些年輕人返鄉,也就意味著能有更多年輕力量,去完成更多好玩的文化活動。」許靈怡滿心期待。

去年夏天,她和團隊把這些返鄉青年的創意出品,帶到嵩口古鎮的一場鄉野遊園會上,讓在地的鄉土好味、山地風物、民間手藝與當代的設計潮流、生活藝術相碰撞。

▲從展覽、市集和表演的每個環節,都有返鄉青年的參與。

開幕式上,從日本回國、玩非洲鼓的青年藝術家KIKI帶著他們「木木之家」西非音樂工作室的伙伴、朋友,與當地老藝人合作,重新演繹傳統的紙獅。

圖片

圖片

這個好看好逛的遊園會,成功吸引了《很高興認識你》節目組到現場進行直播。

周迅、阿雅、姚晨還買了手作耳環、小花器、古著等好玩的小物件送給觀眾。

明星們購買的禮品中,不僅有鄉野傳統手工藝品,還有來自廈門、泉州和福州等返鄉青年的出品。

圖片

按照許靈怡的分析,這波返鄉潮,既得益於二線城市的建設發展,又反映了年輕人多元化的價值追求。

過去輿論總是把「去北上廣」和「回老家」放在對立的位置,回老家經常被四舍五入為認命和沒有盼頭的生活。

許靈怡認為年輕人的想法變了:

「早些年大家都覺得要到北上廣,甚至國外奮鬥才是更高階的生活選擇。這些年大家的人生選擇更多元。……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工作地點變得相對次要。你只要選擇一個讓你舒服的城市就好了,那麽,回家可能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生活沒所謂高階低階,只有適合和不適合。

市集上賣瓶裝咖啡的,正是赤子空間的創始人阿梅和男友三爺。

阿梅原本在廈門生活,六年前隨男友三爺到泉州,在巷子裏經營赤子空間和巴浪魚咖啡館。

圖片

▲阿梅和三爺。

為了融入社區,阿梅請來攝影師朋友,給街坊拍攝肖像並做成展覽,記錄下泉州本土生活的日常。

透過展覽的互動,他們逐漸和油條店主、花生湯老板、修補阿姨等鄰居成為了朋友。

圖片

得知街坊理發師小怣叔計劃退休,阿梅接收下兩把老式理發椅。

一把放在赤子的角落,小怣叔閒暇時可以過去,幫老顧客理發刮胡。

另一把放在二樓咖啡館,成為全店最獨特的座椅。

隨著與社區的融合,赤子也由最初的時裝買手店,逐漸發展為集時裝、咖啡、藝術商店、理發、展覽為一體的復合空間,以獨有的自我詮釋,將時尚、文化、藝術的年輕氣息註入市井日常之中。

圖片

三爺以流動咖啡館的形式,將手沖咖啡帶動宮廟市井之間。

在今年「元氣城事獎」的「元氣空間」提名中,許靈怡推薦了泉州赤子空間。

她贊嘆這個項目在空間的長效運營中,兼顧商業和社區共益。

回老家,年輕人的日子能過得更好,事業也能發展得更精彩。

陪伴式建設

給你返鄉的理由

從2014年起,許靈怡開始持續關注福建嵩口古鎮改造,現在每個月她都會下到嵩口,參與古鎮活化工作,對接相應的社會資源。

2015年底HOMELAND整個編輯部更是「搬」到了古鎮上,以駐地的方式每天走街串巷,深度挖掘寶貴的在地內容。

圖片

▲「嵩口慢慢走」專題。

去年7月直達高速開通,從福州去嵩口的車程縮短至一個小時。

更便捷的交通,帶來更大的人流,同時也意味著當地業態得跟上這波變化。

青年建築師石浩男和太太謝方玲,聯合本地的返鄉青年一起投入,抓緊對外開放黎照居,為鄉野遊園會提供活動場地。

圖片

黎照居保留了古鎮老宅的木構建築主體,同時植入現代建築工藝。

自嵩口古鎮更新改造以來,夫妻倆是最早一批的創業青年。

由政府投資、謝方玲與幾位90後年輕人主理的「松口氣」客棧,曾獲得洪晃、姚晨在微博上點贊,成為當地網紅民宿。

這次新開的黎照居,是由石浩男親自設計改造的。

這位北大鄉建專業畢業的建築師,希望在這裡開設夯土建築體驗營,舉辦鄉建論壇,吸引更多同行投身鄉建。

在許靈怡的穿針引線下,由鎮政府牽頭,與本地人共建,邀請10位年輕設計師、建築師,對鎮上傳統特色業態與返鄉青年經營的店鋪進行空間改造、業態升級。

例如,將蔥餅店升級為體驗店,遊人買蔥餅之餘,還有機會體驗制餅的樂趣。

如今,嵩口古鎮的改造已走過了七個年頭。

改造前,彎彎曲曲的鶴形路一帶黑燈瞎火,當地人拿它來嚇唬小孩:「你再不吃飯,就把你丟到那條路上!」

改造後,村民都樂意把外地朋友往那邊帶。

▲嵩口古鎮的建築活化仍在繼續。

嵩口鎮上本地人和返鄉青年的這些變化,許靈怡都看在眼裏。

2018年,許靈怡編撰了《嵩口模式》一書,還到全國各地做了十多場巡講。

然而,她覺得需要再等五年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才能給這個項目定性。

對於內地城市來說,鄉建是近20年的事情,城市更新則是最近10多年才受到廣泛關注。

雖然起步不算早,但內地的城鄉項目發展迅猛,湧現了一批設計亮眼的更新項目,也給遊人創造了一批網紅打卡地。

「現在容易把網紅打卡地當成一個貶義詞,只要能成功生存下來的空間,網紅打卡地就是一個褒義詞。」許靈怡辨析道。

跟設計的上鏡程度相比,許靈怡更關心項目的持續性,以及項目與本地人的關係。

她發現一些設計師看為「好」的空間營造,不一定能贏得本地人的認可,甚至不被本地人所使用。

與其快速建成一些矚目的項目,她更推崇陪伴式設計:「設計師不是端著專業架子、居高臨下去審視,而是與居民一起共建,討論建築設計的方案。……乍眼看去也許不太亮眼,造型設計不會非常突出,但切合到當地居民的生活需要,提升居民的幸福感。

更新項目應該是由政府、居民和專業人士共同參與完成。

至於返鄉青年,不僅是城市更新和鄉建中的元氣擔當,而且是判斷一個項目成敗的關鍵標準。

許靈怡認為:「判斷一個項目好不好,最大的評判標準是本地人。要看本地人究竟得到了什麼?他們是否接受項目所帶來的改變?有年輕人因為這些項目願意返鄉嗎?他們可以持續在這片土地上生活嗎?」

家鄉的煙火氣,不時撩動青年一代的鄉愁,而真正促成他們邁出回鄉一步的,不僅是略顯虛無的情懷,更是可持續的光明前景。

年輕人也許有一百個理由想離開家鄉,但能稱為「好」的項目,應該能給年輕人增加一個留下來的理由。

只有年輕人能活得安心自在,一個地方的元氣才會源源不斷地噴薄而出。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