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上任之後將面對哪些問題?

本文來源:中新社

微信id:cns2012

作者:董寒陽 張奧林

當地時間1月20日中午,美國當選總統、民主黨人拜登在國會山宣誓就職,正式成為美國第46任總統。這也意味著,特朗普的四年任期宣告終結。

屬於拜登的四年即將開啟,深度撕裂的美國社會,能等來「治癒」嗎?

拜登宣誓就職 特朗普缺席破150年傳統

1月6日國會的騷亂,令本次權力交接儀式氣氛緊張,華盛頓早早進入緊急狀態。在白宮、國會山、林肯紀念堂附近,戒備森嚴,2萬多名國民警衛隊人員嚴陣以待。

中午12時,拜登宣誓就任美國第46任總統。「分裂」和「團結」,成為拜登就職演說中出現的高頻詞。

拜登承認,美國目前面臨的困境是歷史性的,國家正被幾種勢力「深刻地撕裂」,必須面對「醜陋的現實」,那就是種族主義、排外主義、恐懼等,長久以來分裂著美國。他誓言打擊政治極端主義和國內恐怖主義,號召大家「團結,再團結」,並呼籲不支持他的人,對自己如何踐行政治理念「察言觀行」。

拜登還帶領在場人員為新冠逝者默哀。他說,如今,美國進入新冠肺炎疫情「最致命」的階段,正經歷一個「危險冬天」。他指出,死於這種疾病的美國人,與死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人數相當。1月20日,美國新冠肺炎死亡人數已超過40萬人。

圖片

▲拜登宣誓就職 來源:白宮視頻截圖

拜登還承諾,美國接下來將努力修復與盟友關係,與世界再次建立「良好聯繫」,成為「可信賴的伙伴」。

卸任副總統彭斯出席了拜登的就職典禮,但卸任總統特朗普提早離開了白宮,缺席典禮。拜登在演講中未提及前任總統特朗普的名字。

四年前,當特朗普即將入主白宮時,儘管與歐巴馬「互看不順眼」,但雙方還是依循傳統走完儀式。

四年後,特朗普成為150年來,美國頭一位缺席繼任者就職典禮的卸任總統。1月20日一早,他為自己舉辦告別儀式後,就乘坐「空軍一號」離開了生活四年的白宮,飛往佛羅裏達州海湖莊園。

 

圖片

▲拜登個人社交賬號截圖

拜登上任後,想做什麼?能做什麼?

終於「熬」進了白宮橢圓形辦公室,拜登當下的首要任務,自然是要安排好自己的「左膀右臂」。

——拜登內閣登台,重拾歐巴馬時期特色

伴隨拜登上任,美國內閣班底亮相。中國社科院美國研究所研究員陶文釗對中新網記者表示,「拜登內閣最大的特色是多元化,都富有執政經驗。」

內閣的幾個關鍵位置分別為:

副總統:哈里斯(非、印、拉丁裔女性)

國務卿:布林肯(歐巴馬時期副國務卿)

防長:奧斯汀(非裔退役將軍)

財長:珍妮特·耶倫(前美聯儲主席、鴿派代表人物)

其中,美國第一位女性副總統哈里斯以及國務卿布林肯,引人矚目。

外交學院國際關係研究所教授李海東在接受中新網採訪時指出,拜登選哈里斯主要出於選舉考慮,是一種「政治正確」的策略。因為「哈里斯是女性,同時又是非裔、印裔和拉丁裔,有助於拜登最大限度獲取選民支持。」

哈里斯2019年夏天曾與拜登「對嗆」,一度火藥味十足。不過,二人其後達成同盟,次年3月,哈里斯宣布支持拜登並積極助選。

而對於布林肯,李海東稱,「拜登選了一個信得過,且經驗豐富的人。」2002年起,布林肯就開始擔任拜登的外交政策顧問。作為長期心腹,其對亞太、東歐、中東等區域的地緣博弈招式熟撚,他的思維,將在未來四年左右美國的外交走向。

——新冠疫情

目前,美國新冠累計確診已超2400萬例,拜登想要燒出「新官」上任的第一把火,自然是加緊應對已經失控的「隱形敵人」——新冠肺炎。

拜登此前已承諾,就職百日內,讓1億美國人接種疫苗、呼籲民眾自願戴口罩,安全地重開學校。

李海東估計,拜登上台後,他的「科學抗疫」應該能讓美國疫情得到緩解,「這一點是可以預見的」。

——經濟困局

疫情在美國的蔓延,也成為衝擊經濟的「黑天鵝」。美國結束了持續逾10年的經濟擴張,失業率也不斷飆升,近400萬美國人處於長期失業狀態。特朗普的經濟努力,似乎隨疫情消失殆盡。

儘管拜登提出了1.9萬億美元的經濟刺激計劃,以推動經濟復甦,但這對「苦苦掙紮」的美國經濟成效如何,還有待觀察。

中國社科院美國所研究員劉衛東認為,若想真正提振美國經濟,拜登有這幾條路可走,「一是降低存款利率,促進消費,讓更多的錢流動起來。二是增加稅收,從富人手上收稅填補空缺,保證國民基本開支。另外,拜登可能會采取擴張性的貨幣政策。」

圖片

▲資料圖:曾任美聯儲主席的耶倫,如今又加入拜登內閣。

為了恢復美國經濟,拜登選擇了經驗豐富、曾擔任美聯儲主席的珍妮特·耶倫,任財政部長。劉衛東稱,耶倫被認為是拜登政府與美聯儲架起親密關係的橋梁,有望推動經濟刺激計劃,促進就業。

——重新「加群」

特朗普任內,美國相繼退出了跨太平洋伙伴關係協定(TPP)、《巴黎協定》和世衛組織等多個國際組織和協議,使其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和聲譽大打折扣。

而拜登則明確表示,將在上任第一天就重返《巴黎協定》,或還包括世衛組織。

李海東認為,美國回歸國際社會的做法雖然是積極的,不過國際社會不應對此抱太大期待,因為拜登的一個任期只有四年,要想把特朗普造成的後果快速消除掉,肯定不夠。

——中東問題

特朗普上任以來,一直推行對伊朗「極限施壓」的政策。退出伊核協議、暗殺伊朗將領蘇萊曼尼等事件,更使美伊衝突與對峙的陰霾,籠罩中東地區。

拜登承諾,他上任後將扭轉特朗普伊朗政策的「危險失敗」,並重新加入伊核協議。

另一方面,在以色列問題上,特朗普任內曾推動以色列與阿聯、巴林等國建交,在不少問題上還為其「頻開綠燈」。

「然而,當民主黨同中東國家合作時,過程並不會十分順暢。」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副所長沈雅梅在接受中新網採訪時分析稱。

——修復盟友?

過去四年間,特朗普政府與歐洲盟友的關係,可謂降至冰點。

對於「北溪2號」天然氣管道項目的持續打壓,對於英國脫歐的堅定支持,加上同北約成員國間的經費糾葛,讓專家給出了「跨大西洋浪漫主義早已終結」的論斷。

拜登上台後,預計將竭力修復與昔日盟友的關係。2021年6月,在英國主辦的七國集團(G7)峰會上,拜登可能與G7成員國領導人進行首次會晤。

不過,由於美歐間存在利益紛爭,拜登政府雖在方式上會相對柔和,但緊張博弈在所難免。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大選中,民主黨不僅保住了眾議院,也拿下了參議院,實現「全面執政」。

兩院在手,便不再是「跛腳鴨」,雖然沒有到可以隨心所欲的地步,但總統的政策落實力度將大大提高,這對急於收拾「爛攤子」的拜登來說,至關重要。

拜登能否「治癒」美國?

4年前,特朗普勝選,令許多人大跌眼鏡,媒體直呼「這是全球最黑暗的一天」;4年後,當他離開時,一個更加分裂的美國,已展現在世界眼前。

暴力衝擊國會事件發生後,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的一份民意調查顯示,過半受訪者表示,美國社會面臨的最大威脅來自於「美國人自己」,曾被美國人奉為圭臬的政治制度,已近分崩離析。

事實上,美國社會中精英與草根、白人和少數族裔間的矛盾,始終難以彌合。隨著全球化進一步深化,美國國內貧富差距再度加劇,導致了分歧和仇恨的急劇加深。

劉衛東進一步分析稱,特朗普的四年任期裏,對抗加劇,「這導致美國各個階層、各個族裔的人都認為自己是受害者。」

同時,沈雅梅也指出,「美國政治極化、社會分裂問題,特朗普(的出現)是一個結果,但並不是起因。」

分析認為,無論是特朗普高呼「美國人優先」,還是在南部邊境建「移民牆」的舉措,都是由一定民意基礎促成的,符合許多白人、郊區和農村選民的利益。對特朗普來說,這更多是迎合民意、拉升選情的一種手段。

事實上,儘管特朗普此次大選落敗,仍獲得超7000萬美國選民的支持。這也從側面證實,美國政治高度分裂的現實,是新政府不得不面對的難題。

如今,拜登雖在多個場合極力呼籲團結,並稱「自己將會是代表每一個美國人的總統。」但分析普遍認為,白宮易主,無法彌合美國社會內部的分歧,「兩種美國人」之間,仍有一道鴻溝無法跨越。

沈雅梅也稱,「拜登究竟能否團結美國,抑或是受分裂的國內環境的影響,成為一個過渡性人物,仍是未知數。」

閱讀原文